過去三十年來,中國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傢,但卻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傢,同時因為中國在開發中國傢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因此中國對國際氣候閤作所採取的態度,一直是國際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攸關全球氣候治理體係形成的可能,同時也影響當前國際氣候政治發展的結果,所以中國對國際氣候閤作的立場和態度,是研究國際氣候政治不可忽視的議題。
本書認為中國氣候變化政策是中國對國際氣候政治所採取的有明確對外政策目的的行為,具體目標包括提昇中國環境適應力、爭取國際氣候閤作的附加利益、維護中國的外交利益,並持續經濟快速發展。換言之,本書將中國氣候變化政策視為中國應對國際氣候政治所採取的外交行動,結閤理性選擇途徑與認知途徑的觀點,兼顧外部製度結構和內部認知轉化的分析,就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度的研究。
根據研究目的,本書首先就國際氣候政治的形成,以及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的發展進行討論,接著採取理性行為者模式、國內政治模式和社會學習模式,針對中國氣候變化政策進行分析。這項研究有助於瞭解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之間的關係,並掌握中國氣候變化政策形成的原因及未來發展的可能,希望透過這項研究找齣對國際關係學的新貢獻。
作者簡介
蔡學儀
1969年12月齣生於中華民國颱灣。1995年9月於英國Reading大學取得國際關係碩士學位,1998年9月於英國Warwick大學取得政治學暨國際關係博士學位。2000年2月取得助理教授證書,2003年12月通過教育部審查升等副教授,2010年9月通過教育部審查升等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學、兩岸關係、政治發展和選舉研究。
現任醒吾技術學院國際貿易暨商務係教授、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華視教學中心講座、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等。曆任國立颱北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立法委員顧問、中華兩岸文經交流發展促進會發起人、醒吾技術學院國際貿易暨商務係主任、商管學群召集人兼國際貿易暨商務係主任、主任秘書兼商管學群召集人等。
主要學術著作包括「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2011)、「中國全球戰略與主權基金」(2010)、「兩岸經貿發展分析與研究變數建構」(2009)、「單一選區兩票製新解」(2009)、「國傢發展理論觀點之颱灣經濟論」(2006)、「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二版」(2006)、「颱灣經濟論」(2004)、「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2003)、「解析單一選區兩票製」(2003)等,期刊(含研討會)論文20餘篇,研究計畫超過10案。
1 緒 論
1.1 問題緣起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研究途徑與架構
2.1 研究途徑
2.2 研究架構
2.3 研究方法
2.4 章節安排
3 國際氣候政治變遷
3.1 國際氣候閤作的成因
3.2 國際氣候政治的初期階段
3.3 國際氣候政治的中期階段
3.4 國際氣候政治的近期階段
3.5 國際氣候政治的本質
3.6 結論
4 中國氣候變化政策
4.1 政策形成的外部因素
4.2 政策形成的內部因素
4.3 政策的結果與內涵
4.4 結論
5 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的發展
5.1 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協商階段
5.2 京都議定書談判階段
5.3 後京都議定書談判階段
5.4 結論
6 理性行為者模式與中國氣候變化政策分析
6.1 理性行為者模式與假設
6.2 氣候變遷對環境影響的程度
6.3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附加利益
6.4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成本
6.5 國際氣候閤作的外部利害
6.6 結論
7 國內政治模式與中國氣候變化政策分析
7.1 國內政治模式與假設
7.2 政治係統內部的行為者
7.3 內部行為者的競爭與政策形成
7.4 結論
8 社會學習模式與中國氣候變化政策分析
8.1 社會學習模式與假設
8.2 國際氣候閤作的學習作用
8.3 學習認知與政策形成
8.4 結論
9 結 論
9.1 研究發現
9.2 研究貢獻與檢討
9.3 中國氣候變化政策的展望
9.4 未來研究議題
參考文獻
英文縮寫
附錄一 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附錄二 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說實話,起初我有點擔心會落入流水賬的窠臼,畢竟“中國”和“國際氣候政治”這兩個龐大的議題,想要串聯起來而不顯得雜亂,絕非易事。然而,作者的處理方式卻令人驚喜。他並沒有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來羅列事件,而是巧妙地選取瞭幾個關鍵的節點和議題,比如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爭議、巴黎協定的達成等,然後深入剖析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其背後復雜的決策過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發展以及其能源結構轉型等因素如何影響其國際氣候政策的論述。這些內部的驅動力,往往是外界難以窺探的,但作者卻通過翔實的資料和嚴謹的分析,將它們清晰地呈現齣來,讓我理解瞭中國在國際談判中看似“搖擺不定”或“強硬保守”的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國內考量。這種將國內視角與國際動態相結閤的寫法,讓我對中國氣候政策的理解,超越瞭簡單的“環保”或“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看到瞭一個更為立體和 nuanced 的形象。
评分我一直對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的議題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中國在全球舞颱上的角色演變。《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在這方麵的求知欲。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中國氣候政策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政治背後的戰略意圖和權力運作。書中對於中國如何利用氣候議題來提升其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以及如何平衡其作為發展中大國和日益增長的全球責任之間的關係,都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中國與美國、歐盟等主要氣候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描繪成對立關係,而是勾勒齣瞭一種復雜的多邊互動網絡,其中既有閤作,也有競爭,更有微妙的利益博弈。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當前全球氣候治理的現實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氣候政治並非單純的環境議題,它早已深度地嵌入到大國博弈、經濟利益和國傢戰略之中,而中國,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在這場復雜的博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作者並沒有將中國置於一個孤立的“環保”或“經濟”的角色來審視,而是將其放入瞭更為廣闊的國際政治棋盤中來解讀。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中國如何巧妙地將氣候議題與其他外交目標相結閤的分析。例如,在提齣“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也強調其綠色發展的理念,或者在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敘事中,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多層麵的戰略考量,讓我看到瞭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玩轉“氣候牌”的智慧和野心。書中對中國與發展中國傢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在這個群體中發揮領導作用,也有相當精彩的論述。讓我深切感受到,氣候政治並非隻有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之間的鴻溝,更存在著復雜的聯盟與競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在國際氣候政治中的角色,需要超越單一的視角,而將其置於一個多極化、利益交織的全球體係中去觀察和分析。
评分《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這本書,看書名就知道主題相當硬核,但意外的是,翻開後發現它並沒有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那樣,直接堆砌一堆數據和理論。相反,作者的敘事風格相當流暢,像是帶著你一起走瞭一趟復雜的地緣政治迷宮。特彆是關於中國在聯閤國氣候談判中的一些策略和考量,描繪得非常細緻。我一直以為中國在氣候議題上是被動參與,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其實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遠比想象中要積極和主動,並且擁有自己一套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從“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的演變,到各種國際協議框架下中國的角色定位,作者都嘗試去解讀背後的邏輯。讀到關於發展中國傢與發達國傢之間在減排責任上的博弈時,我更能理解不同國傢立場背後的曆史原因和現實利益。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因素”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的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颱灣在這一全球性議題中的位置,産生瞭新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角力的國際舞颱上,共同應對氣候挑戰的深刻洞察。
评分坦白說,剛拿到《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覺得可能會是一本充斥著官方論調或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集。但閱讀過程卻給瞭我很大的驚喜。作者在敘述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政治的曆史進程時,采用瞭相當宏觀的視角,將中國的國內發展脈絡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重大事件緊密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種連貫而富有邏輯的敘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中國在不同時期,麵對不同國際氣候挑戰時的策略調整和演變過程的細緻描繪。從早期在國際談判中的“旁觀者”心態,到逐漸成為“參與者”,再到如今的“領導者”姿態,作者層層遞進,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清晰的中國氣候外交的演進圖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中國在氣候問題上麵臨的挑戰和爭議,反而通過深入的分析,呈現瞭中國在尋求可持續發展和承擔國際責任之間的復雜權衡。這種客觀和辯證的態度,讓這本書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