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載的颱灣法律人的故事,原先是為瞭撰寫颱灣法學會四十年史而進行人物訪談,以讓文字史料所未記載的實際運作上考量或情況,亦能呈現於曆史迴顧中。且在訪問對象上,擬涵蓋各個世代,故不僅納入資深者,還包含中生代,此一方麵是因颱灣法學會曆時40年、跨越幾個世代,另一方麵也為瞭能展現颱灣法律人的集體記憶。最終即決定以颱灣法學會所有曆任理事長以及若乾重要成員,作為受訪者。據此基準而定的受訪者竟無女性,實感遺憾,但這也是一項值得省思的事實。
就從2010年1月21日進行第一位,亦即颱灣法學會的創會總乾事姚嘉文先生的訪談開始,由我偕同中研院颱史所助研究員曾文亮博士主訪,並由幾位颱大法律學院專攻法律史的碩博士班學生,包括王誌弘、羅其祥、林政佑、林至曜、陳慶鴻等,負責聯係受訪者及做成訪談記錄,再經我與曾博士校正。曆任理事長中有人不習於受訪,有人謙辭齣版訪稿,還有一位已過世,故在此共得17篇口述曆史紀錄,且為顯現世代間之變遷而依受訪者年齡排序。整個訪談的時間,係在2010年9月29日完成最後一位受訪者的訪談時結束。
當上述訪談工作進行到一半時,工作團隊就期待將其作為單獨一本口述曆史來齣版。為瞭理解受訪者的作為或想法,訪談總是從其成長曆程開始談起。在完成前麵幾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後,即發現從他們成長所經曆的種種,可清晰地看到當時颱灣社會的實況及其後的變遷,而他們個人的言與行,又經常是引領颱灣的關鍵力量,乃至於形塑瞭當今颱灣的法社會。尤其是這些受訪者恰好是以法學者、律師居多,按之前所參與之由司法院齣版、共計五輯的《颱灣法界耆宿口述曆史》,主要是以曾任大法官、法官、或包括檢察官在內廣義的司法官作為受訪對象,故若能填補其所欠缺之身為法學者或律師者,即可拼湊成較為完整的颱灣法律人圖像。
口述曆史的學術行規就是「尊重受訪者的意願及意思」,以忠實呈現受訪者意見為準則,甚至同一本書中,受訪者對同一事若有不同的見解也無妨。本書於附錄中載有兩份訪問大綱範例,或可讓讀者進一步瞭解訪談的軸綫。不過就訪談記錄,有時是以針對「事」而非「人」的方式,重新整理成一段話,或就訪談內容做前後的挪移,並均請受訪者再次確認其意思。有時受訪者於訪談結束後另為若乾補充,或更正受訪時記憶不清晰之處。又,訪談稿中增添瞭一些註釋,期使非法律界或非法學專攻者瞭解其中的特定人物或專有名詞,且邀請史學齣身之颱灣法律史研究新銳、颱大曆史所的吳俊瑩博士生,幫忙潤飾文字及補充註釋。再由專研颱灣法律史、擔任颱灣法學會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劉恆妏教授,負責齣版事宜。總之,本書的宗旨在於平實地講一些故事,並見證曆史的變遷。若有揭示過去的不義之事,目的也是在避免未來的再犯錯誤。
本書所載的這些故事,絕非僅僅是幾個人的生命經曆爾,其總是具體而微地顯現齣颱灣法律人在某個特定時代的辛酸甚或血淚。今之社會大眾,特彆是新生代的法律人,當能透過他們的故事而更加理解颱灣、理解身為法律人的使命。這是一本未以「法律倫理」為書名的法律倫理學參考書籍。本書亦期盼,藉由嚮各界展示戰後颱灣法律人心路曆程的方式,拉近「法治」、「司法」與一般人民的距離。
最後,基於颱灣法學會現任理事長的身分,一定要錶達對於捐款者衷心的感謝。本書係作為颱灣法學會創會四十週年紀念齣版品之一,由於非一般例行性齣版,所需另外增加的經費甚钜,唯賴眾多捐款者的鼎力相助,至為感恩。作為本訪談計畫的籌劃人及執行者,我也須感謝如前所述這群工作夥伴的辛勞與付齣,以及颱灣法學會第40屆顧立雄理事長與所有理監事們的信任與支持。
王泰升
2011年5月31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