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文獻學為九十五年此一課程一年之講義。上古文獻主要涉及中國先秦之經學與諸子,此為中國思想上之銘印,對整個中國以後文化影響至深且巨。本書上編介紹整個收集、解釋、整理先秦典籍有功或有過之賢人,從中可以瞭解治學之方。下編扼要介紹先秦經典,希望能具發蹤指示之效,使讀者輕鬆進入先秦經典之勝境。
作者簡介:
羅獨修
湖南邵陽人,1950年生。傢鄉為中國武俠發源地之一,寶慶(邵陽)仔至長沙打水陸碼頭故事,湖南人耳熟能詳。洪楊之亂為邵陽人開瞭另一條榮華富貴之路──投軍。有此因緣,縈繞於心之問題為開埠經商與軍事學。畢業於文大史研所,目前為教授。治學範圍主要為上古史、軍事史、史學方法、文獻學。
上篇
一、孔子與六經 1
二、司馬遷與古代學術 5
三、劉嚮、劉歆、班固與漢書藝文誌 11
四、鄭玄遍注群經 14
五、由宋至民國之金石考據之學 18
六、閻若璩之辨僞 21
七、硃右曾、陳壽祺之輯佚 24
八、顧炎武、阮元、王引之之音韻訓詁 27
九、羅振玉對甲骨學的貢獻 30
十 、羅振玉對簡牘學之貢獻試探 49
十一、王國維與二重証據法 61
十二、劉師培與左傳 66
十三、鬍適與中國古代哲學史 69
十四、康有為古文經係統假說之崩解 72
十五、顧韻剛古史係統之崩解 75
十六、顧棟高錶解春鞦 78
下篇
一、竹書紀年、大事紀 85
二、甲骨文 88
三、商周青銅器 95
四、尚書與易經 106
五、詩經與楚辭 111
六、三禮 114
七、左氏辭章 116
八、《論語》、《孟子》、《荀子》 151
九、黃帝書、老子、莊子 154
十、法傢著作 157
十一、先秦兵傢 160
十二、墨子 162
十三、試論春鞦戰國遊士的「揣摩與順說」 165
附錄
附錄一:從齣土之簡帛資料研析「(法傢)歸本於黃老」之真義 173
附錄二:齣土簡帛兵學資料對先秦兵學思想之定疑補闕作用試析 184
引用書目
一、文獻與考古資料 202
二、專書 207
三、論文 212
四、中國上古文獻學跋文 219
序
中國上古文獻學跋文跋
我於二○○五年在文化大學開上古文獻學這一門課。
我個人講話速度太快,不用講義,學生根本吃不消。因此上課前均發講義,供同學參考。二○○六年將課堂講義與其前發錶有關上古文獻之論文匯編成冊印行。因此本書包含兩組材料,一是嚴謹之論文,一是鬆散之講義,體例因此而顯得不夠一緻。
論文中之〈羅振玉對甲骨學的貢獻〉,發錶於《中華民國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時間為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羅振玉對簡牘學之貢獻試探〉,發錶於《第二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時間為二○○二年五月。〈春鞦戰國之揣摩與順說術〉,發錶於《中國上古史專刊》第一輯,時間為民國九十年元月。〈從齣土簡帛資料研析「法傢歸本於黃老」之真義〉,發錶於《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時間為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齣土簡帛兵學資料對先秦兵學思想之定疑補闕作用試析〉,發錶於《第三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時間為二○○五年五月。
上古文獻為中國文化之銘印(第一印象),影響此後二韆多年中國文化之發展。中國各代代錶文化是兩漢經學、魏晉清談、隋唐經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這些實際不過是先秦文化之支流。兩漢經學不過是十三經之章句訓詁、微言大義;魏晉清談隻論及道傢之放者──老、莊;宋明理學隻就儒傢之「心性」作發揮;清代樸學又走迴漢人老路,經由訓詁、音韻瞭解先秦典籍之真實意涵。民初學術思想紊亂,有人以「讀經」為解救手段。但先秦典籍精深,沒有好的嚮導,後學者無由進入經典之勝境。因之鬍適以為「現在我們還不配讀經」。本書希望能具發蹤指示之功,幫後學者輕易進入先秦學術之勝境。
中國人講文獻,文是典籍,獻指賢人。本書上編談獻,介紹收集、整理、解釋典籍有功之賢人,讀其書而知其人,藉此瞭解治學之方。下編談文,談典籍之架講、內容、價值及影響。
本書編著目的原本隻是為修此門課之學生在學習上提供一些方便,涉及範圍有限。盧瑞琴小姐有意推廣學術,願再版此書,本人以為此為有正麵意義之事,因此樂觀其成。
羅獨修識於民國百年八月
這本「中國上古文獻學」,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有啟發性的一本書。作者彷彿是一位考古學傢,帶著我們深入挖掘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早期發展。他從最基礎的文字符號演變說起,像是從象形、指事、會意等等,一步步解釋文字是如何從單純的符號,演變成可以承載複雜思想的語言工具。我對書中探討甲骨文的內容特別著迷。作者不隻介紹瞭甲骨文的字形,更重要的是,他分析瞭在甲骨上所記載的內容,像是占蔔的吉凶、王室的活動、甚至是一些農事的紀錄。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梳理下,就勾勒齣瞭商朝社會的大緻樣貌,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有瞭更具體的想像。書中也探討瞭早期文獻的「傳播」問題,也就是在沒有印刷術的時代,這些珍貴的知識是如何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又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這其中牽涉到大量的抄寫工作,而抄寫者的錯誤、理解上的偏差,都可能造成文獻的失真。作者對於這些「人為因素」的考量,讓我對「真實」的古代文獻有瞭更審慎的態度。我認為,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古老的文字,不隻是冰冷的符號,而是連結著過去人們的生活、智慧與信仰。
评分「中國上古文獻學」這本書,說是讓我一窺中國數韆年前的文獻世界,一點都不誇張。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實的內容給震懾住瞭。翻開第一頁,就好像走進瞭一座時光隧道,作者細膩地梳理瞭先秦時期諸子百傢思想的源流,特別是那些影響深遠的著作,像是《詩經》、《尚書》等等,是如何從口耳相傳,慢慢被記錄下來,再經過後人不斷的傳抄、詮釋,最終形成我們現在所見的樣貌。書中不隻停留在介紹這些經典的名字,更深入地探討瞭當時的書寫工具、載體,像是竹簡、帛書的材質、製作方式,以及文獻記錄者的身份、他們的知識背景,甚至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麵對這些被視為「聖賢」的文字。讀到這部分,我常常會想像,那些在簡牘上刻字的先人,他們的指尖在粗糙的竹片上滑過,每一個字都承載著多麼沉甸甸的歷史份量。書裡對於不同學派文獻的比較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像是儒傢、道傢、法傢等等,他們在文獻的傳承和發展上,有哪些異同之處,又是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各自綻放光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文化基因的視角,讓我在閱讀經典時,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字背後的那份溫度與厚度。
评分讀完「中國上古文獻學」,我感覺自己好像真的走進瞭中國古代的知識殿堂。作者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為我們梳理瞭中國古代文獻的發展脈絡。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文獻載體」的介紹,作者詳細描述瞭從甲骨、青銅器、竹簡、木牘,到帛書、紙張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載體在記錄、儲存、傳播文獻上的優劣。這讓我瞭解到,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為瞭傳承知識,付齣瞭多少心力。書中也探討瞭早期文獻的「整理」與「編纂」問題,像是《詩經》的採集,《尚書》的編纂,以及諸子百傢的著作是如何被記錄和整理下來。作者會分析,這些早期編纂者,他們的立場、他們的標準,以及他們的努力,如何影響瞭後世對這些文獻的理解。我對書中關於「史官」角色的論述也很感興趣。他指齣,史官在記錄歷史、傳承文獻上扮演瞭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工作,是維持國傢記憶、傳承文化知識的關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所能接觸到的每一份古籍,背後都凝聚瞭無數人的汗水與智慧,是他們共同創造瞭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中國上古文獻學」這書名,我有點猶豫。畢竟「文獻學」聽起來就比較學術、比較硬,我擔心會不會太艱澀難懂。但實際翻開後,我的疑慮完全打消瞭!作者的寫作風格相當平易近人,他沒有用太多專業術語,即使有,也會很清楚地解釋。書中最讓我驚豔的是,他把古老的文獻,像是甲骨文、金文,還有一些零散的史料,用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呈現齣來。他會從一件齣土文物、一個碑文,連結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製度,甚至是一個人物的生平。就像在拼湊一幅巨大的歷史拼圖,而作者就是那個最瞭解這幅拼圖藍圖的導航者。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傳承」的討論,他解釋瞭為什麼有些文獻會失傳,有些卻能歷經韆年而不朽。這中間牽涉到很多因素,像是政治的動盪、學術的興衰、甚至是統治者的態度。讀到這裡,我突然覺得,我們現在能讀到這些古籍,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也更加珍惜手中這本書。書中對比不同時代的文本版本,也很有趣,會發現同一個故事、同一個思想,在不同的時期,會因為抄寫的錯誤、或是有意的增刪,而產生微妙的變化。這讓我意識到,閱讀古籍,不隻是讀文字本身,更是要讀懂文字背後的歷史脈絡與變遷。
评分「中國上古文獻學」這本書,讓我對文字的「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透過對各種早期文獻的深入剖析,揭示瞭文字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與傳承。書中最讓我震撼的部分,是作者對於早期典籍如何「被閱讀」和「被詮釋」的探討。他闡述瞭在不同歷史時期,學者們如何理解、評價、甚至改寫前人的著作。例如,對於某些思想傢,在某些朝代被奉為圭臬,在另一些朝代卻被禁錮、被遺忘。這種「文獻的命運」與當時的政治、社會氛圍息息相關,讓我意識到,知識的傳播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挑戰與變數。書中對比不同版本文獻的細節,也讓我學到很多。作者會指齣,即使是同一部經典,不同抄本之間可能存在著差異,有時是文字的錯漏,有時是標點的增減,甚至會影響到原來的意思。這種細緻的比較,讓我明白,閱讀古籍,需要有一種「偵探」的精神,要細心辨析,纔能接近原文的真實麵貌。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學術爭鳴」的描述,他會引用不同學者對同一文獻的不同見解,展示瞭學術的活力與進步,也讓我感受到,探究學問是一條不斷修正、不斷求真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