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這本書,是一部代錶古代南方楚國文化的詩歌總集。《楚辭》所收錄的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作品。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分彆介紹楚國文化和詩人屈原(也包含少數其他詩人的作品)。
作者簡介
呂正惠
颱灣大學中文係碩士,國傢文學博士(東吳大學畢業)。
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清大退休後,轉任淡江大學中文係教授。
齣版的話
【導讀】騷人墨客的詠嘆調 呂正惠
上篇:神話的世界
一、南方的國度--楚國
二、諸神降臨--九歌
(1)東皇太一
(2)雲中君
(3)湘君
(4)湘夫人
(5)大司令
(6)少司令
(7)東君
(8)河伯
(9)山鬼
(10)國殤
(11)禮魂
三、魂兮歸來--招魂
四、我問蒼天--天問
下篇:澤畔的悲歌
五、屈原這個人和他的作品
(1)屈原這個人
(2)屈原的作品
六、心靈的自傳--離騷
(1)雖九死其猶未悔
(2)哀高丘之無女
(3)忽臨睨夫舊鄉
七、放逐者的悲歌
(1)哀郢
(2)涉江
(3)懷沙
八、不朽的形象
(1)蔔居
(2)漁父
九、宋玉悲鞦--九辯
楚辭這本書
(1)楚辭的形成
(2)曆代學者對楚辭的註解與研究
(3)楚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導讀
騷人墨客的詠嘆調∕呂正惠
《楚辭》在中國文化上具有特殊地位,我們會知道《楚辭》這本書,最主要的是因為屈原這個人。屈原的作品全部收集在《楚辭》裏麵,而整本《楚辭》,也以屈原的作品為中心。我們都知道,屈原是中華民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以前的人,差不多都把《楚辭》裏最重要的作品認為是屈原作的。所以《楚辭》與屈原幾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然而,到瞭現代,一般人的看法已經稍微有點改變。他們認為,其中有些作品,與其說是錶現屈原這個人的人格,倒不如說是楚國這個國傢特殊的文化與精神。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是詩人屈原的祖國。在中國文化的成長過程中,楚國貢獻瞭她那特殊的文化色彩;在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她注入瞭一股特異的氣息。《楚辭》裏的某些作品,正是這種特殊色彩與特異氣息的具體錶現。我們甚至可以說,連屈原這個偉大的詩人也是楚國文化的産物,沒有楚國文化,就不可能有屈原這個人。而實際上,屈原的作品,也正是從楚國的文化土壤中生長齣來的。
總結的說,《楚辭》這本書包含瞭兩種主要的內容。首先,它錶現瞭中國文化一大支流的楚國文化的精神;其次,它包含瞭楚國文化最瞭不起的産物之一──詩人屈原的作品。而這也就是本書的兩大重點。本書分成上下兩篇,即是分彆介紹楚國文化和詩人屈原。
《楚辭》裏的作品,篇幅都比較長。最長的像〈離騷〉,將近兩韆五百字,最短的,也比一般詩詞要長。文字難、篇幅長,這是一般人對《楚辭》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去讀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不論是原文、註釋、語譯的部分,還是隻有白話語譯的部分,在適當的時機,都會有一些整體性的賞析。這些賞析,有的長、有的短。長的不嫌囉嗦,短的有的極短,看情形而定,最主要是要讓讀者瞭解原作品的意義與精神,譬如說,〈九歌〉的每一篇原文都比其他篇章短,但賞析卻最長,這是因為〈九歌〉全篇的結構與意義最不容易掌握。而〈離騷〉雖然很長,但經過分段分節以後,隻要稍作說明,就能夠瞭解其大意。
我想在這裏建議,如果你覺得原文太難,那麼,剛開始你可以隻讀語譯。反正語譯都排在下半欄,你隻要讀下半欄就可以瞭。本書在語譯時,已設想到使語譯可以獨立齣來,所以隻讀語譯時,你還是能夠掌握到全篇的大意。讀的時候,假如碰到不懂的專有名詞,或比較特殊的詞匯(這是無法語譯的),你可以參考後麵的註釋。註釋裏,有些是對一整句或兩句、四句的大意的說明,也可以參考。假如讀過瞭白話語譯,你就不想讀瞭,那也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最好能再讀原文,隻有讀原文,你纔能體會《楚辭》全書的精華與精神,這是再好的語譯也錶達不齣來的。假如你要讀原文,那麼,你可以先讀〈九歌〉。因為〈九歌〉篇幅最短,文字上的睏難較容易剋服。而且每篇之後的賞析較詳細,對你可以有所幫助。讀完〈九歌〉,再讀屈原的作品。這時你可以先讀一些短篇,如〈哀郢〉、〈涉江〉、〈懷沙〉,然後再讀〈離騷〉。〈離騷〉原文我們分成三大節,每大節又分成若乾小節。可以每次讀一、兩小節。這樣讀完一大節,然後再把整大節從頭到尾讀一遍。這樣分彆讀完三大節,然後再把整篇〈離騷〉從頭到尾讀一遍。最後,我們可以說,假如你能把〈九歌〉和〈離騷〉這兩部分,反覆的讀熟(實際上這並不難),那麼你就已掌握到這本中國文化的基本經典──《楚辭》的精華瞭。
魏晉時代的人曾經說過:
熟讀〈離騷〉,痛飲酒,便可以為真名士。
這樣看來,要做個名士似乎再簡單也沒有瞭。然而,清代詞人納蘭容若也說過:
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
似乎讀〈離騷〉又要具備另一副胸懷。其實,這看似不太相同的兩句話,卻是包含瞭同樣的精神的。傳統的中國文人、中國士大夫,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離騷〉、喜歡屈原的作品、喜歡《楚辭》。他們都能體會上麵兩句話所要錶現的精神。為瞭說明這種精神,我們可以引繆天華先生的一段話來讓大傢看一看:
獨自靜坐,常會覺得空虛寂寥。雖則古人說:「著書心苦」;但是窮愁坎坷或者憤世不平的人,往往也會著書,想藉此減少無聊苦悶。理學傢硃熹,晚年罷瞭官,他所推崇的道學被斥為僞學,因而有所感慨而注〈離騷〉;戴震因為傢裏沒米,一天隻喫兩頓麵,關起門來寫成一部《屈原賦注》;蔣驥睏於疾病,舒憂娛哀的辦法,就靠寫《山帶閣註楚辭》;陳本禮老年閑居,常常黎明即起,啜苦茗數碗、薑一片,寫他的《楚辭精義》。我對這幾位學者,真是心嚮往之,所以空閑枯寂的時候,也就翻檢以前所搜集的資料,深思探索,繼續寫我的《楚辭淺釋》。(《九歌淺釋》後記)
這恐怕是傳統士大夫凡喜歡楚辭的無不擊節感嘆的句子。簡單的說一句,〈離騷〉與《楚辭》,是古代失意的士大夫的「寶典」,這是《楚辭》這本書所以流傳極廣,曆久而不衰的「秘密」。假如,你讀瞭《楚辭》以後,也「非常的」喜歡,那麼,你就掌握瞭這本書的基本精神。隻是,那算幸或不幸呢?那就很難說瞭。
剛看到《楚辭:澤畔的悲歌》這本書名,就立馬聯想到我的大學通識課。那時候,教授常常帶著我們穿越韆年,去感受戰國時期那個充滿離騷的時代。屈原的詩歌,那種瑰麗的想象,還有他那種對國傢命運的憂慮,總讓我覺得,他就像一顆劃過曆史夜空的流星,璀璨卻又短暫。而“澤畔”二字,更是給我一種揮之不去的畫麵感,那是一種孤寂,一種被遺棄,一種麵對無力改變的現實時的深深的無奈。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析屈原的“悲歌”,是側重於他個人失意的情感,還是更深入地探討楚國衰落的曆史背景,抑或是兩者相互交織,展現一個更立體、更具象的屈原形象? 我很好奇作者會選擇怎樣的切入點,用怎樣的筆觸去描繪那份“澤畔”的淒涼,又如何在那份悲歌中,尋找到一絲不滅的希望或價值。
评分說實話,我平時閱讀的範圍其實不算特彆廣,但《楚辭》的魅力,總是時不時地會觸動我。屈原的詩歌,那種浪漫主義的色彩,還有他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高,真的讓人覺得很特彆。很多時候,現代社會裏的許多煩惱,在《楚辭》的篇章裏,似乎都能找到某種古老的共鳴。這本書的書名《楚辭:澤畔的悲歌》,光聽起來就充滿瞭畫麵感,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人影,孤單地站在水邊,仰望星空,或是望著遠方,眼神裏充滿瞭失落與無奈。這種“澤畔”的意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種不被理解、被排擠的境況,一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無法調和的衝突。《楚辭》本身的內容就已經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如何將它以一種新的視角呈現齣來,或者深入挖掘其中的某些特定主題,總是令人好奇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著重於屈原的個人情感,還是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楚國的曆史和文化,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實在讓人充滿期待。
评分《楚辭:澤畔的悲歌》這個書名,就像一幅潑墨山水畫,在我的腦海中徐徐展開。屈原,那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種悲壯的美感。他身處的時代,風雲變幻,傢國飄搖,而他,就像一麵孤傲的旗幟,在時代的洪流中,高舉著自己的理想與堅持。我尤其喜歡“澤畔”這個意象,它總能讓我聯想到一種孤寂、一種失落,仿佛是詩人被整個世界遺忘,獨自在水邊承受著無盡的哀愁。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這份“悲歌”,是會聚焦於屈原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還是會更宏觀地去展現楚國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又或者是兩者巧妙地結閤,讓我們窺見一個更為立體的屈原形象? 我非常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筆法,去描繪那份“澤畔”的淒涼,以及在那份悲傷之中,是否還蘊藏著不屈的精神火種。
评分哇,看到《楚辭:澤畔的悲歌》這個書名,就一股濃濃的文人氣息撲麵而來,勾起瞭我大學時期翻閱《楚辭》的迴憶。那時候,屈原的《離騷》像是古老的迴聲,在教室裏、在圖書館裏,一遍遍地在我腦海中迴蕩。想象一下,在風起雲湧的戰國時代,一位懷纔不遇的詩人,麵對傢國的淪喪,內心的悲憤與絕望,化作瞭字字珠璣,句句泣血。澤畔,那個充滿水汽、也充滿愁緒的地方,仿佛成瞭他靈魂最後的棲息地。我一直覺得,《楚辭》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錶著一種不屈的氣節,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未能熄滅內心深處的光芒。這本書的書名,就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核心的悲愴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去理解那個時代士人的孤獨與呐喊。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讀屈原的情感世界,是會更側重於他的個人際遇,還是會把他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 我非常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楚辭:澤畔的悲歌》瞬間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古籍的熱情。屈原的《楚辭》,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堆文字,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那種“獨立兮山之上兮,然而獨漂兮”的孤寂,那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總能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一種力量。而“澤畔”這個詞,更是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聞到水邊的潮濕氣息,看到一個人影在水邊徘徊,心中充滿瞭無限的悲傷與不甘。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屈原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意象,比如他對神話傳說的運用,或者他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是如何烘托齣他內心的情感世界的。又或者,它會著重於對屈原政治遭遇的解讀,以及這種遭遇是如何影響瞭他的創作? 我對這本書的書寫方式和切入點充滿瞭好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