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十三單元,對於山水詩意義、流變、研究作一說明,並對中國山水詩人從謝靈運以後,鮑照、江淹、謝朓、駱賓王、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劉長卿、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山水詩作一論述。針對每一詩人生平、思想、山水詩的産生背景及其特色作一詳實說明,亦有不同詩人山水詩作比較,實為研究中國山水詩重要書籍。是東海大學中文所博碩士班「山水詩研究」課程教材,並為「中國詩歌」「陶謝詩」「山水畫題詩」等課研究重要參考。
作者簡介
王建生
颱灣屏東人,民國七十一年二月起為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中文係主任、研究所所長。東海文藝創作營主任。文建會列名作傢。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規劃委員、評鑑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書畫學會顧問、理事。著作曾獲文復會、國科會、颱灣省新聞處多種奬項,為教育部補助東海大學「文史哲中西文化講座」多項計畫主持,亦獲選為東海大學優良導師。學術著作、文藝創作及收藏文物三十餘種,論文六十餘篇,國內外書畫聯展三十次,參見本書末《作者著作目錄錶》。
閱讀《山水詩研究論稿》的初體驗,給我一種撥開雲霧見月明的感覺。在還未深入到具體詩篇的細節之前,作者就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宏大的研究框架。他對於山水詩的起源和發展,所做的宏觀梳理,讓我意識到,這項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尤其是在提及山水詩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關聯時,那種鞭闢入裏的分析,讓我對“天人閤一”的理念有瞭更深的體會。在颱灣,我們同樣崇尚自然,並將自然的和諧之美融入生活。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們,山水詩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古人藉景抒情,體悟人生哲理的載體。它像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心靈,讓我對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詩句,有瞭更真切的感悟。這種從哲學高度切入的視角,讓我對作者的學識和見解,充滿瞭欣賞。
评分老實說,在閱讀《山水詩研究論稿》之前,我對山水詩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類的片段。這本書,則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進入瞭一個更為廣闊而精深的領域。雖然我尚未接觸到具體章節的詳細論述,但從其整體的框架和開篇的論述中,我感受到瞭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詩歌,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去梳理山水詩的演變脈絡,探討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基因。這種對“源”與“流”的追溯,讓我意識到,山水詩並非憑空齣現,而是與中國哲學思想、社會變遷、乃至文人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它不僅僅是描摹景物,更是心靈的投射,是精神的寄托。這種從根源上探究的深度,讓我對這項研究産生瞭極大的興趣,仿佛在挖掘一處曆史的寶藏,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喜悅。
评分翻閱《山水詩研究論稿》,仿佛置身於一個古典的庭院,品味著淡淡的茶香,聆聽著曆史的迴響。書中的文字,雖然未及深入某一具體的詩作分析,但其開篇所展現的宏觀視野,足以讓人心生敬意。作者在提及山水詩的緣起時,那種對時代背景的鋪陳,對文人心境的揣摩,都顯得尤為細膩。我能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詩歌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文人如何與自然建立精神聯係的史書。在颱灣,我們同樣珍惜這片土地上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也常常在山海之間尋找心靈的慰藉。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那份情懷,讓我重新審視那些古老的詩句,不再隻是停留在字麵,而是試圖去理解字裏行間所承載的,那些超越時空的哲學思考。這種從“情”與“理”交織的角度齣發的論述,讓我對山水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初次翻開《山水詩研究論稿》,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颱灣那一片片層次分明的山巒,和那些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身處這樣一個土地上,對於山水詩的理解,總會帶著幾分親切與共鳴。書中的引言,雖然沒有直接深入具體篇章,卻以一種溫潤的筆觸,勾勒齣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反映瞭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對人生哲思的探求。那份對大自然的深沉眷戀,我想,是許多生長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的。尤其是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偶爾抽離,去看看那些蔥蘢的山林,聽聽潺潺的溪流,便能理解古人為何要藉山水來抒發情懷。這本書似乎有意引領我們重拾那份久違的寜靜,去感受文字背後那份與天地對話的智慧。它像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時光洗滌得愈發純粹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對作者的後續解讀充滿瞭期待,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這浩瀚的山水中,解讀齣那些深邃的意義。
评分《山水詩研究論稿》的開篇,如同一股清泉,滋潤瞭我對山水詩的認知。在尚未觸及具體的詩作分析之前,作者通過對山水詩形成的曆史背景、文化土壤的闡述,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他強調瞭山水詩並非孤立的文學現象,而是與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乃至哲學觀念息息相關。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意識到,理解山水詩,需要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語境中去考察。在颱灣,我們同樣珍視與自然的親近,也常常在山林水畔尋求心靈的寜靜。這本書的齣現,似乎在鼓勵我們,用更深入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傳頌韆古的山水詩篇,去感受其中蘊含的,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它不僅僅是文學研究,更是一種文化傳承,一種對生命與自然的對話的邀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