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校訂.白話解讀
最明白曉暢的新版《大學》.《中庸》
颱大哲學係傅佩榮教授 全新解譯
看見古經典的新思維
發現先哲聖賢的新觀點
跨越智慧的門檻、文字的隔閡,
探究「大學」之道,再現古代理想教育
體現「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機
●師法《大學》,透過教育的力量,追求國傢的安定與繁榮
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力行《中庸》,使國傢走嚮安定和諧之路
三達德:智仁勇
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
天下國傢之九經: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
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大學》與《中庸》原本各是《禮記》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硃熹將其收於「四書」之中,與《論語》、《孟子》並列,一躍成為儒傢的重要經典。
其中,《大學》又因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明朝以來科舉考試的主要材料,乃成為國人熟知的古代經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響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榮教授的解讀著重於澄清概念,迴溯孔孟原典,展現一貫係統,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術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於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指南。本書特彆附錄硃熹的《大學章句集注》及王陽明的《大學問》,便於讀者查考之用。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傢》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語。書名「中庸」,取義甚高,因為孔子在《論語.雍也》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錶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長期以來很少能做到的。
傅佩榮教授在解讀《中庸》時,大量引述《論語》與《孟子》的相關資料,並以《易傳》的內容相互參照,希望藉此突顯本書在儒傢學說傳承上的特殊地位。
《大學》如果算是大學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則是研究所的教材,其深度、廣度與高度讓人望洋興嘆,值得終身學習、實踐及品味。
作者簡介
解讀者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所教授。著有《儒傢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傢》、《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捲》、《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莊子》、《老子》、《孟子》、《易經》(立緒文化)。
《大學》
序1 大學這本書
1 大學之道
2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3 格物而後知至
4.1 所謂誠其意者
4.2 詩雲:瞻彼淇澳
4.3 康誥曰:剋明德
5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
6 所謂齊其傢在脩其身者
7.1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傢者
7.2 是故君子有諸己
8.1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8.2 詩雲:殷之未喪師
8.3 秦誓曰:若有一□臣
8.4 是故,君子有大道
《中庸》
序2 中庸這本書
1 天命之謂性
2 仲尼曰:君子中庸
3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4 子曰:道之不行也
5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6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7 子曰:人皆曰「予知」
8 子曰:迴之為人也
9 子曰:天下國傢可均也
10 子路問「強」
11 子曰:素隱行怪
12 君子之道
13 子曰:道不遠人
14 君子素其位而行
15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爾
16 子曰:鬼神之為德
17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18 子曰:無憂者
19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20.1 哀公問政
20.2 天下之達道五
20.3 凡為天下國傢有九經
20.4 齊明盛服
20.5 凡為天下國傢有九經,所以行之者
20.6 博學之,審問之
21 自誠明
22 為天下至誠
23 其次緻麯
24 至誠之道
25 誠者,自成也
26.1 故至誠無息
26.2 天地之道
27 大哉!聖人之道
28 子曰:愚而好自用
29 王天下有三重焉
30 仲尼祖述堯舜
31 為天下至聖
32 為天下至誠
33 詩曰:衣錦尚絅
附錄1 大學章句集注
附錄2 大學問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更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品一杯清茶,然後靜靜地翻閱。它沒有那種激烈的思想碰撞,也沒有那種顛覆性的觀點,更多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止於至善”的論述。我一直覺得,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一種“永不滿足”的狀態,總是在設定更高的目標,然後不斷奔波。這固然是一種積極嚮上的態度,但有時也會讓人感到疲憊和焦慮。這本書的解讀,讓我開始思考,“至善”是否意味著一種圓滿,一種安寜,而不是無止境的追求。它是否提醒我們,在達到某個階段後,也需要學會欣賞和珍惜,去體悟那種“已然”的美好。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闡釋如何找到那個“至善”的落腳點,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堅定。此外,我對書中關於“為政以德”的解讀也相當好奇,在當下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中,如何理解和實踐“為政以德”,這對於理解社會運行的邏輯,或許有很大的啓發意義。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隨手拿起《大學·中庸解讀》這本書的。我之前對儒傢經典接觸不多,大概知道一些皮毛,但總覺得它們高高在上,離我的生活有些遙遠。這本書的書名“解讀”二字,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嘗試一下。一開始,我隻是漫無目的地翻看,隨手翻到其中一個章節,講的是“修身”。我一直覺得“修身”這個詞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具體怎麼“修”,卻是一頭霧水。這本書中的解讀,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古代術語,而是結閤瞭一些現代人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甚至是如何保持良好的社交習慣。這些具體的建議,讓我覺得“修身”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一步一步去實踐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剋己復禮”的闡釋,覺得非常有現實意義。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誘惑叢生的時代,能夠做到“剋己”,守住自己的初心,然後“復禮”,迴歸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和交往原則,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輕鬆,沒有那種枯燥的說教感,讀起來很順暢。
评分我拿到《大學·中庸解讀》這本書,首先是齣於一種好奇心。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總覺得《大學》和《中庸》這兩部書,名氣很大,但內容卻有點遙遠,不是那麼容易親近。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一種“親民”的感覺,沒有那種過於學術化的冰冷感。我翻閱到其中關於“君子”的章節,作者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很接地氣。他並沒有把“君子”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神話人物,而是強調“君子”是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這讓我感到釋然,原來成為一個“君子”,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尤其對作者如何解釋“仁”這個概念感興趣,畢竟,“仁”是儒傢思想的核心。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仁”的具體方法,比如如何對待傢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探討“忠恕之道”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在人際關係日益復雜、溝通成本增高的今天,如何保持真誠和理解,避免誤解和衝突,這大概是很多人都麵臨的難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覺得作者是一個很真誠的人,他的解讀也帶著一種樸素的力量,這讓我願意繼續深入閱讀。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首先就吸引瞭我。那種古樸又不失莊重的色彩搭配,加上書名《大學·中庸解讀》的字體,給我一種沉靜而又充滿智慧的預感。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而是帶有一定厚度和質感的,翻閱時甚至能聞到淡淡的墨香。我一直對儒傢經典有種莫名的親近感,總覺得其中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但又苦於古文晦澀,難以真正領會。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座橋梁,連接瞭我與古聖先賢的思想。我尤其期待它在“格物緻知”這個概念上的闡釋,因為這對我來說一直是個難以捉摸的難題。究竟什麼是“格物”,又如何纔能“緻知”,這些問題常常在我腦海中盤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齣清晰而富有啓發性的解答,讓我能夠將這些古老的哲學理念融入到我當下的學習和生活中。同時,我也對“誠意正心”的解讀充滿好奇,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持一顆真誠的心,不被外界的紛擾所侵蝕,這大概是每個人都麵臨的挑戰吧。這本書的裝幀和初感,無疑為我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奠定瞭良好的基礎,讓我充滿期待。
评分說實話,我剛翻開《大學·中庸解讀》這本書的時候,主要是在瀏覽目錄和前言。我一直對這種“解讀”類的書籍抱有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解讀”反而會消解原文的精髓,或者加入太多個人主觀的臆測。然而,這本書的前言部分,作者並沒有過多地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平實、真誠的語氣,闡述瞭自己對《大學》和《中庸》的理解曆程,以及他認為這兩部經典在當代的意義。這讓我感到非常舒服,至少作者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像一個同路人,邀請讀者一起探索。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開篇解讀。我一直覺得“明明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但具體如何“明”,又如何“明”到極緻,我總覺得隔著一層紗。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或者通過一些曆史典故、生活場景的分析,來幫助我理解這個抽象的概念。另外,我也對作者如何處理原文中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很感興趣,畢竟,脫離瞭時代的背景,很多思想就失去瞭生命力。這本書的開篇,已經讓我感受到瞭作者的用心和嚴謹,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