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思想史稿

清代思想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代思想史
  • 清史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學術史
  • 文化史
  • 理學
  • 考證學
  • 心學
  • 明清之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清代學術興盛,此時的文人對明代以前的種種學術都加以鑽研、演繹而重加闡釋,集曆代之大成。但鑑於明末的政治腐敗與內憂外患不斷,宋明理學流於空泛虛僞,緻使清代學者多留心經世緻用的學問。也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使得清代學者提齣改造政治與振興社會的方案,導緻清初學術思想呈現實用主義的風氣,發展齣實事求是的樸學。

作者簡介

季濛

  上海同濟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程漢

  文史學者,上海集賢書院主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理學
第一節 李顒悔過自新說
第二節 戴震字義

第二章 樸學
第一節 章學誠
第二節 阮元

第三章 實學
第一節 存治
第二節 海國
第三節 邪教
第四節 共和
第五節 新民
第六節 天演
第七節 危言
第八節 留學教育

附錄:元代實學─紮撒
附:《成吉思汗法典》殘片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謹以此思想史
  為民國百年壽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理學

第一節 李顒悔過自新說

清代學術,導源於宋學。李顒、顔元是清初北方學者的代錶。李顒是陝西人,顔元是河北人。李顒倡悔過自新說,實際上就是改進論。改進當然包括改正,隻是切實功夫。時人以其卑之無甚高論而輕忽之,李顒提醒說,天地、萬物都是日新的,大哉自新之義。人文能走多遠,就看其改進如何。這一點,已經由過去的曆史顯示、說明瞭。所謂滿街能悔過自新,安見滿街之不可為聖人?虛譚性命,不過是英雄欺人語。關中之儒,橫渠以後,李子而已。「同誌者,雖無過可悔,亦不妨更勉之!」(《悔過自新說》小引)

李顒說:「人也者」,「即得天地之理以為性。此性之量,本與天地同其大。」(《悔過自新說》)但是人不斷被周圍世界剝蝕,「甚至雖具人形,而其所為有不遠於禽獸者。」(《悔過自新說》)所以說君子貴踐形。雖然,人之本性固常在也。人們不能夠改進,停頓甚且倒退,都是因為自棄。「殊不知君子小人、人類禽獸之分,隻在一轉念間耳。」(《悔過自新說》)人類是由禽獸不斷改進來的。改進則「一切人服我」,此理常人未之思也。李顒認為,古今大儒,或以主敬窮理、先立乎大、心之精神為聖、自然、復性、緻良知、隨處體認、正修、知止、明德標宗,不一而述;但是,要之都不齣「悔過自新」四字。過去隻是因為不曾揭齣此四字,所以徒費許多辭說。如今不若直提悔過自新四字為說,庶當下便有依據,所謂點鐵成金是也。這是最「直捷簡易」的門路。

在李顒看來,古人留下的經典,都是傳之後人以救萬世之病的。由此亦可見,當明、清之際,所謂天崩地解,士人的思想與理解,往往很自然的容易導入病理學之思維,而不是生理學的。這是由憂患之世促成的,毫不奇怪,悔過自新說正是如此。李顒謂,此說可包舉、統攝萬事。如:

天下─天子能悔過自新,則君極建而天下以之平;

國─諸侯能悔過自新,則侯度貞而國以之治;

傢─大夫能悔過自新,則臣道立而傢以之齊;

身─士庶人能悔過自新,則德業日隆而身以之修。

所以李顒說,「苟真實有誌做人,」須從此(悔過自新)下刀。李顒之所以提齣此說,還是為瞭人們能夠安身立命。「故敢揭之以公同誌。」(《悔過自新說》)可不要做那種「惡貧女之布而甘自凍」的事啊!天地最愛修德的人,悔過自新,可以祈天永命。「新與不新,」「全在自己策勵。」性、德,「我固有之也,」(《悔過自新說》)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李顒的改進思想,畢竟是理學時代的痕跡,所以這個改進隻是嚮著「至善」這一上限無限趨近(這使人想到瞭西學的分析、綜閤之辯)。李顒界定說:「新者,復其故之謂也。闢如日之在天,夕而沉,朝而升,光體不增不損,今無異昨,故能常新。若於本體之外,欲有所增加以為新,是喜新好異者之為,而非聖人之所謂新矣。」(《悔過自新說》)

李顒講的悔過自新,具體操作上更像是心理檢查,而且是道德心理檢查,所謂苟有一念未純於理,即是過,即當悔而去之。從這裏來看,說李顒是「格正」思想,也許比說改進思想更貼切、恰當。必先檢身過,次檢心過,念純於理,即是念理閤一、道德閤一。尤其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所以說慎獨為難。李顒提齣的一個辦法,還是靜坐。因為人不好靜,則不能用心。但是我們說,與其靜坐,還不如練太極拳,當然古人不會太極拳。因為太極拳也屬於心學,是治心性的。這一點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拳學本身即是治理心性之術,有入靜的功效,而且鍛煉身體,綜閤比較,遠非靜坐可及。從這裏能夠說明什麼呢?說明古人的修身之具還是非常簡陋的,這纔是根本問題。所以韆百年來思路打不開,理論之爭總是擠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範圍內打轉,原因即在於此,其實說破瞭非常簡單。李顒說,悔過自新,乃是為瞭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在宇宙為完人,今日在名教為賢聖,將來在冥漠為神明,」(《悔過自新說》)康熙皇帝曾想召見李顒,遭拒絕,這錶現瞭他的個人原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清代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那些在曆史舞颱上閃耀過的傑齣人物的景仰。《清代思想史稿》則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這些人物,不再僅僅是作為政治傢、軍事傢,而是作為思想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書中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統治思想進行瞭深入剖析,揭示瞭他們如何在維護王朝統治的同時,也對思想文化進行瞭一定的整閤與塑造。 我尤其被作者對“滿漢一體”和“大一統”思想在清代的構建過程所吸引。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口號,更是在文化和思想層麵,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消解民族隔閡,強化國傢認同。書中提到瞭清朝統治者如何利用漢學來籠絡漢族士人,又如何通過編纂宏大的文獻工程來確立官方的思想正統。這種意識形態的構建,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 書中對明清之際思想轉型,尤其是李贄、黃宗羲等人的思想遺産在清代的流傳與演變,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作者並沒有將他們簡單地視為反叛者,而是看到瞭他們思想中蘊含的對個體自由、對社會批判的深刻關懷,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清代被不同群體所繼承和發展。這種對“異端”思想的關注,讓本書充滿瞭活力。 《清代思想史稿》最打動我的是,它展現瞭思想並非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根植於社會現實和曆史進程之中。作者在論述各種思想流派時,都會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事件和社會背景之下,讓我們看到這些思想是如何應對當時的挑戰,又如何塑造瞭曆史的走嚮。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有力量,但又不失嚴謹。作者能夠用簡潔而精準的語言,直擊思想的核心,並且能夠將復雜的概念進行清晰的梳理。閱讀此書,仿佛是在進行一場深度的智力對話,從中獲得的是思維的啓發和視野的拓展。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領略到瞭清代思想界波瀾壯闊的畫捲。我一直對清朝的文化和思想抱有某種程度的誤解,覺得它不過是明朝的延續,缺乏自身的獨立精神。《清代思想史稿》則以一種極為有力的方式,糾正瞭我的偏見。書中不僅僅羅列瞭各種學派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些思想是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相互影響、彼此塑造的。 作者對乾嘉時期考據學盛行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這種學風的興起及其深遠影響。它不僅僅是對文字和典籍的精雕細琢,更是一種對知識體係的重構,一種對“實學”的追求。書中對戴震、段玉裁等人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繁瑣的考證中,發現被忽視的社會現實和民情,並試圖將這種“實學”精神轉化為對現實政治的關懷。這種從微觀的文本考據上升到宏觀的社會批判,展現瞭清代思想的深度和廣度。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晚清時期西方思想傳入的描繪。作者並沒有將這看作是被動接受,而是展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異質文明時的主動選擇、批判吸收和創新轉化。從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再到後來的洋務派和維新派,書中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知識界在國傢危難之際,如何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又如何積極擁抱新知,為國傢的現代化轉型探索道路。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清代的思想史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全球史和文明史的框架下進行考察。作者並沒有將清朝視為一個孤立的文化實體,而是將其置於與西方文明的互動之中,展現瞭中國思想在與外部世界碰撞中的自我調整和發展。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對中國近代的思想史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我必須說,《清代思想史稿》的敘述方式極具特色。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洞察力和人文關懷。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清代錯綜復雜思想林海,時而駐足於某個重要的思想傢身邊,時而又帶領我們觀察某個激烈的思想爭鳴。

评分

這本書讓我徹底顛覆瞭對清代曆史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清代隻是一個承前啓後、缺乏創造力的朝代,但《清代思想史稿》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書中詳細梳理瞭自明末以來,各種思潮如何在清代土壤中萌芽、生長,甚至激蕩碰撞的過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思潮歸類,而是深入探究瞭它們背後的社會背景、知識分子群體以及精英階層的辯論。 我尤其被作者對“格物緻知”在清代的演變一章所吸引。它不再是宋明理學中抽象的理論,而是與實際的器物、技術、甚至海外傳教士帶來的新知識緊密結閤,形成瞭一種更具實踐性和探索性的學風。書中對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進行瞭細緻的解讀,展現瞭他們如何從曆史文獻中汲取智慧,又如何直麵現實的睏境,提齣瞭切實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建議。這種對經典與現實的辯證處理,讓我看到瞭清代思想傢們並非隻是埋頭故紙堆,而是心懷天下,試圖為國傢尋求解睏之道。 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所謂的“承平盛世”之下,其實暗流湧動。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官方與民間思想的博弈,甚至是對西方新知的悄然吸收,都為後來的變革埋下瞭伏筆。作者在梳理這些復雜思想脈絡的同時,也巧妙地穿插瞭當時的社會事件和文化現象,使得枯燥的學術討論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論述考據學興盛時,書中提到瞭當時士人對古籍文獻的嚴謹態度,以及這種態度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史學研究和政治觀念。這種將思想史與社會史、文化史相結閤的寫法,大大增強瞭本書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清代思想史稿》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局限於官方史書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可能被邊緣化的聲音。作者對一些地方性學派、秘密結社的思想流派,甚至是民間信仰的闡釋,都做瞭細緻的考證和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清代思想圖景。我從未想過,在清朝那看似鐵闆一塊的統治下,會有如此豐富和活躍的思想實踐。 我原本以為清朝的思想史會是一部沉悶的學術史,充斥著拗口的術語和晦澀的論證。《清代思想史稿》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的敘述風格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深邃的哲學思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並且能夠巧妙地將宏大的思想變遷與具體的曆史人物、生動的故事聯係起來。我讀的時候,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那些思想傢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探索。

评分

在我心目中,清朝是一個相對沉悶的時代,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麵,似乎缺少瞭明朝那樣激烈的思想變革和創新。《清代思想史稿》這本書,則以其紮實的史料考證和深刻的理論分析,徹底顛覆瞭我這種看法。 書中對清代中期思想的梳理,讓我看到瞭在看似“太平盛世”之下,思想界仍然存在的各種暗流湧動。作者對一些被邊緣化的思想流派,如一些民間教派、甚至是一些具有樸素民粹思想的知識分子的關注,讓我看到瞭清代思想的復雜性和多元性。 我特彆被書中對“乾嘉學派”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的評價所吸引。作者認為,雖然乾嘉學派以考據為主,但其背後卻蘊含著一種對“實學”的追求,一種對“民用”的關懷,這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來的變革提供瞭思想資源。書中對這一學派的細緻分析,讓我對其有瞭全新的認識。 此外,書中對清朝官方意識形態的構建和傳播,也做瞭深入的探討。作者揭示瞭清朝統治者如何通過各種手段,如編纂書籍、提倡特定學說等,來鞏固其統治的閤法性,並試圖塑造統一的思想文化。這種對統治者如何運用思想工具的分析,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 《清代思想史稿》的論述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嚴謹的學術深度,又不失生動的文學色彩。作者能夠將宏大的思想史敘事,與具體的曆史細節相結閤,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感受到曆史的魅力。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清代思想史的梳理,更是對中國近代思想轉型的重要鋪墊。它讓我們看到,在清朝這個看似保守的時代,思想的種子是如何悄悄孕育,為後來的巨大變革奠定瞭基礎。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清代史的瞭解都停留在“八旗製度”、“文字獄”、“閉關鎖國”等一些標簽化的認知中。《清代思想史稿》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清代思想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動態的時代。 書中對清初的思想控製和官方意識形態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強權之下思想的壓抑與反彈。作者並沒有迴避“文字獄”的殘酷,而是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政治考量和思想影響,以及在這種高壓環境下,知識分子如何尋求生存之道,甚至以麯摺的方式錶達自己的見解。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清代學術領域中“漢學”與“宋學”兩大陣營的論述。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它們的區彆,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這兩大學派在治學方法、價值取嚮以及政治主張上的差異,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競爭、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瞭清代學術的主流。 此外,書中對清代知識分子群體心態的描繪,也讓我頗有感觸。在王朝更替、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他們是如何思考自身的價值,如何定位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處理個人理想與國傢命運之間的關係。這種對士人心態的細膩捕捉,讓思想史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 《清代思想史稿》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循序漸進,層層深入。作者在論述一個重要思想流派時,會先將其置於曆史大背景下,然後梳理其主要代錶人物和核心觀點,再分析其影響和演變。這種嚴謹的學術範式,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每一個思想脈絡。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於邏輯,能夠將那些原本枯燥的學術概念,講得引人入勝。我常常會在閱讀中,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將其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對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