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係退休教授
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錶性人物
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當代中國重要知識分子
以獨特觀點,從個人曆史記憶齣發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的曆史做齣最完整的迴顧、批判、反思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下冊)共八十萬字,醞釀瞭二十五年,反映瞭錢理群近期研究與思想的重要結晶,
試圖通過本書建構一個底層(我─錢理群,民間思想者)、高層(毛澤東)、中間層(知識分子)互動的三維敘述空間、結構
此三層之間的互動、反抗、閤作、背離
形成一個復雜交錯的曆史過程,
並構成中國今日思想狀況的藍圖。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下冊)完整呈現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心路曆程
堪稱近年來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思想迴顧與自傳。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下冊)提供瞭讀者看待當代中國問題時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對於當前「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論」的知識熱潮,以及「毛澤東的幽靈」浮現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徵象,提齣即時有力的迴應與批判。
錢理群以獨立知識分子的立場,通過本書,對於自己如何走過毛澤東影響下之共和國六十年,做齣迴顧與反思。共和國六十年的政權迭替,整個國傢民族經曆瞭分裂動盪,在錢理群平靜而從容的敘述調子底下,內蘊著曆史的激情與蒼涼。
「一方麵,我是毛澤東時代所塑造的,毛澤東文化已滲透到我的血肉及靈魂中,這種毛澤東時代的印記永遠改變不瞭,無論如何掙紮、自省、批判,我都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烏托邦主義者。另方麵,我更是個毛澤東時代自覺的反叛者。我的曆史使命就是反戈一擊,對毛澤東做齣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最徹底的清理和批判。既受他的影響,同時又是他的反叛者,並力圖使自己成為徹底的反叛者。」──錢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下冊)作為親曆共和國六十年的獨立知識分子,錢理群以其豐厚的曆史經驗與直麵現實的批判力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瞭解1949年至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民間思想知識狀況與毛澤東思想實踐的窗口。錢理群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本書的敘述框架,指齣毛澤東時代的1957年所底定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製與後毛澤東時代有著內在的貫串性聯係,這是批判性理解當下政體的核心關鍵。同時,錢理群緻力挖掘中國當代民間思想,力圖在被鎮壓、被抹殺的「民間異端」曆史中,重拾那頑強存在的民間思想,並繪製其知識係譜,以提齣一條中國民間版的社會主義思想道路。錢理群以其豐富的史料文本與作為一個曆史見證者、參與者的親曆經建,精采地勾勒齣中國戰後思想狀況的景貌,並站在民間的立場、從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為讀者漸次打開、進入中國大陸戰後曆史與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心的交流。
錢理群在《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下冊)裏順著曆史行走順序,將中共建國之後至今六十年的曆史分為建國初期(1949-1955)、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大躍進年代(1958)、大飢荒年代(1959-1961)、通嚮文革之路(1962-1965)、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1976)、後毛澤東時代(1977-)。在同時考量各曆史時期的國內情況∕國際情勢的視角下,他將整段曆史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分野,強調毛澤東與中共在前段時期所奠定的中國共産黨之社會、經濟、政治體製,如何後遺到「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後段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同時提齣反右運動前後所奠定的「1957年體製」是「1989年體製」的基石,兩者間有著內在的曆史連續性,如此方能曆史化的理解當下中國共産黨的專製政體核心。
更重要的是,錢理群考察瞭自1950年代即齣現的校園「右派」(校園民主運動),文革間的民間思考、1980年的民運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並認為它們之間有一脈「社會民主主義」的知識思想連續,亦與1990年代「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的知識分子論爭以及當下中國的民間社會運動,有著復雜的內連性質,而這些知識運動與黨內思想的分派彼此扯動,形成上下相互吸收、影響的關係。
錢理群先生將當前中國的思想、知識光譜做瞭曆史化的考察,並以此迴應、分析所謂「毛澤東的幽靈」在「後毛澤東時代」浮現的現象,對於當前「中國崛起熱潮」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徵候,提齣即時、有力的批判與警醒。
本書《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冊)以前言為始,從起自建國初期(1949-1955年),迄至第九講 通嚮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下)。
作者簡介
錢理群
1939年齣生於抗戰中的重慶,195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1960年畢業,1960到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傢炎先生,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目前為北京大學中文係退休教授,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錶性人物和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以研究魯迅著名,並曾名列北京大學學生評鑑「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首位。
他不僅對魯迅思想擁有一種理解與把握,早在中國大陸1980年代的文化熱中,就在最終決定文學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與「文學」之間發現瞭「文化」的仲介作用,在1990年代進一步的研究中,試圖把20世紀文學置於本世紀的曆史中心課題──「實現全麵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考察「現代文學」與「現代教育」、「現代齣版」和「現代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為「文學外部關係的研究」領域上打開一條新的思路。
2002年從北京大學退休後,又重歸中學與貴州,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同時從事現代民間思想史研究。
錢理群的重要性在於,曆經中國文化大革命、七九年民主改革、八九年天安門等重大曆史事件,帶著近五十年中國變動的曆史記憶、政治和社會改革思潮,對中國民主運動發齣犀利的批判與反思。
著作甚豐,齣版的書近五十種,代錶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最新著作為2007年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的《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2008年在颱灣齣版的《我的精神自傳:以北京大學為背景》以及《我的迴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2009年在香港齣版的《知我者謂我心憂:十年觀察與思考(1999-2008)等。
(上)
前言
一、我和毛澤東、毛澤東時代的關係
二、毛澤東思想、文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三、毛澤東在當代中國
四、毛澤東對世界的影響
第一講 建國初期(1949-1955年)
一、曆史交替時期我和我的傢庭
二、知識分子的選擇:以瀋從文為例
三、在治國道路和模式上毛澤東的選擇
第二講 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上)
一、蘇共二十大以後毛澤東的反應:尋找中國的發展道路
二、毛澤東的內在矛盾
三、國內外、黨內外的反響和毛澤東的對策
四、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的反應、政治形勢瞬息萬變
第三講 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下)
一、青年學生的反應:中國校園的社會主義民主運動
二、「一切問題都要重新估價」:顧準的思考
三、反右運動中的毛澤東、我和知識分子
四、反右運動以後毛澤東在理論上的修正
五、反右運動以後建立的「五七體製」
第四講 大躍進時代(1958年)(上)
一、「你們難道不願意當聖人嗎?」
二、大躍進:毛澤東的治國宏圖
三、全民大煉鋼鐵、全民圍剿麻雀:大躍進的兩個場景
四、我在大躍進中
第五講 大躍進時代(1958年)(下)
一、人民公社運動:毛澤東的空想社會主義試驗
二、「全民參與」辨析
第六講 大飢荒年代(1959-1961年)(上)
一、從「天堂」落入「地獄」
二、大躍進怎麼變成大飢荒
三、存不存在糾錯機製
第七講 大飢荒年代(1959-1961年)(下)
一、大躍進、大飢荒的民間觀察與思考
(一)顧準:「社會主義的史前期」批判
(二)《星火》:「國傢社會主義」批判
(三)張中曉:毛澤東時代的精神批判
二、如何走齣睏境
三、我在大飢荒年代形成的毛澤東觀、魯迅觀
第八講 通嚮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上)
一、中國農民的呼聲
二、底層和中層乾部的反應
三、高層領導的迴應與選擇
四、毛澤東的決策:重啓階級鬥爭的戰車
第九講 通嚮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下)
一、從大地起風雷
(一)國內戰場:基層、中層和上層的階級鬥爭演習
(二)國際戰場:中美關係與中蘇大論戰
二、中國校園的地下新思潮
三、社會底層的狀況:文革前我個人的遭遇和預感
前言(摘錄)
一、我和毛澤東、毛澤東時代的關係
大概這是一個曆史巧閤;我於1939年1月齣生在重慶;而毛澤東1939年春在延安確立瞭他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過去大傢誤以為1935年的遵義會議就確立瞭毛澤東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但近年來中共黨史專傢的研究在這方麵有新的突破。在此順便介紹一本書:何方寫的《黨史筆記》,在香港齣版。何方是張聞天的秘書,算是曆史的當事人,根據他很具說服力的研究,1935年的遵義會議,隻是確定瞭毛澤東進入中共最高領導層,特彆是軍事指揮層麵,但總書記仍然是張聞天,而並非如後來的人所說是掛名的,至少在1939年以前,張聞天在總書記的位置上是有實際領導權的,毛澤東隻是領導核心的成員之一。真正確立毛澤東在黨內領導地位,是在1938年下半年,這年7月共産國際的領導人季米特洛夫,對當時在莫斯科準備迴國的王稼祥,代錶共産國際下瞭口頭指示:「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造成「親密團結的空氣」,並傳達瞭史達林的指示:要宣傳各國黨自己的領袖,並樹立他們的權威。這錶明,是共産國際任命毛澤東為中國共産黨領袖的。王稼祥在9月中共政治局會議上傳達這個指示,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第一次代錶中央政治局做政治報告,按中共規矩,做政治報告的多為領袖人物,毛澤東既然做瞭政治報告,代錶他當時已有領袖資格、地位。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第一次提齣瞭「馬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概念,強調「共産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剋思主義者,但是馬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閤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纔能實現」──這可以說是第一次舉起瞭毛澤東自己的理論旗幟,以後,它不僅成為毛澤東進行黨內鬥爭,主要是反對以王明為首的「教條主義者」的主要理論武器,而且也為「中國共産主義運動注入瞭民族主義的活力」,「更有助於改變『中共乃外來觀念之産物』這一在當時頗為流行的觀念,而大益於中共在中國社會的生根」──對毛澤東個人而言,則是為他確立在中國共産黨內的領袖地位,不僅是組織上的領袖,更是思想上的領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至1939年春,毛澤東已經實際上成為中共中央的領導人。因此,我們可以說,1939年春中國共産黨開始進入毛澤東時代,我恰好於此時齣生。十年後,1949年,我十歲時,毛澤東成瞭中華人民共和國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毛澤東時代。
直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我正是三十七歲。十歲至三十七歲,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黃金歲月,由少年至青年至中年,都生活在毛澤東統治下,我的知識結構、理念、人生道路,都在毛澤東直接影響下形成和確立。
更重要的是,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時,我成瞭一個堅定的毛澤東主義者(不止國際上,中國內部也有一批毛澤東主義者),這意味著我是主動參加毛澤東所領導的文化大革命,這是我與其他知識分子不同之處。這反映我們生存時代的特點,我們是在革命年代成長,革命年代能把最普通、最邊緣的人物捲入曆史潮流,這在颱灣大概很難體會。文革發生時我在貴州,在最邊緣的農村、最邊緣的山區,在那裏也有革命。我們這一代和曆史運動有著血肉的關係,這些曆史運動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身體、情感、心靈,我們的小我和曆史的大我糾纏在一起,這和我的學生輩以及在座諸位非常不同。我的學生後來讀瞭我的精神自傳,最大的感慨是,曆史對他們來說是身外的東西,是需要理解的對象,但對我們來說則不是,曆史就是自身。我們這代人和毛澤東所領導的曆史、革命,有非常糾纏的關係,每個人心裏都有著巨大的睏惑,不同的知識分子有不同的睏惑。革命最大的問題是會擠壓個人的自由空間,許多知識分子感受到此種擠壓,想從此束縛中擺脫齣來而不得,就有瞭睏惑。但我這樣的知識分子不同,我是主動要求參加到革命中,而不是想擺脫,但我的苦惱是沒有參加革命的資格,像魯迅〈阿Q正傳〉說的那樣:不準革命,或者是隻能按照彆人指揮、設計的模式去革命,當自己有其他想法、有批判意識,則不被允許,於是就産生很大睏惑。我們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未必和毛澤東一緻,空有自己想法,但無法讓其成為現實,進而影響曆史進程。這些睏惑,對在座諸位大概都是很陌生的。但正在這種受到排擠、鎮壓的情況下,還是堅持主動投入參加革命,使得自己和毛澤東的時代以及革命曆史,發生糾纏不清的關係。在毛澤東去世、文革結束後,我這樣堅定的毛澤東主義者麵臨瞭重新認識毛澤東的睏惑,如何走齣毛澤東,這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我和毛澤東時代的復雜關係可分兩點來說。一方麵,我是毛澤東時代所塑造的,毛澤東文化已滲透到我的血肉及靈魂中,這種毛澤東時代的印記永遠改變不瞭,無論如何掙紮、自省、批判,我都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烏托邦主義者。另方麵,我更是個毛澤東時代自覺的反叛者。我的曆史使命就是反戈一擊,對毛澤東做齣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最徹底的清理和批判。既受他的影響,同時又是他的反叛者,並力圖使自己成為徹底的反叛者。當然我這樣的立場不容於後毛澤東時代,也不容於今天還迷戀毛澤東時代的那些人,兩頭不討好。因此我讀魯迅的著作會産生強烈共鳴,魯迅〈影的告彆〉裏說:「然而黑暗又會吞併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願徬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裏瀋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我覺得這正是我所處的地位和睏境。魯迅當年也睏惑於他和幾韆年中國傳統文化復雜的糾葛。他既是這傳統文化最堅決徹底的批判者,又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這種復雜關係引起我的共鳴。魯迅自稱是傳統中國最後的知識分子,說句大話,我也是毛澤東時代最後一個知識分子。我對毛澤東文化的清理和批判是一種痛苦的自我清理和自我批判,同時也是自我救贖。我已將自己和魯迅的關係清理,如果能將毛澤東的關係清理,就可以無愧見上帝,交待自己一生。魯迅〈頹敗綫的顫動〉裏寫到那位「老女人」:「她在深夜中盡走,一直走到無邊的荒野……於一剎那間將一切併閤:眷念與決絕,愛撫與復仇,養育與殲除,祝福與咒詛……。她於是舉兩手盡量嚮天,口唇間漏齣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這也能錶達我對毛澤東文化的復雜感情:既「咒詛」又「祝福」,既「決絕」又「眷念」,既「復仇」又「愛撫」。因此我對毛澤東的講述,不可能像許多人那樣快刀斬亂麻式的明快徹底,也不可能是冷靜客觀的批判,我的批判是帶著復雜感情的,這也許是種侷限,但同時也是特點。
同學們可能會注意到我前麵的講述裏反覆用瞭兩個概念: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文化。毛澤東文化所指為何?這是我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
這本書的名稱,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曆史的深度。“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命名,更像是一個宣言。它承諾將帶領讀者走進一段極為重要的曆史時期,而且是以一種“非傳統”的方式。我深知,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解讀,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另一種曆史書寫”恰恰錶明瞭作者試圖打破常規,去呈現一個更真實、更復雜、更具批判性的曆史麵貌。毛澤東時代,從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到深刻的社會變革,再到其留下的復雜遺産;後毛澤東時代,從改革開放的探索到經濟的騰飛,再到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遷,都充滿瞭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客觀、更全麵的視角,去審視這些曆史事件,去理解那些關鍵人物的決策,去還原那些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真實境遇。尤其是“上”部,這意味著作者正在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理解中國過去半個多世紀曆史的維度。
评分我一直對曆史的“敘事”本身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另一種曆史書寫”這個提法,直接戳中瞭我的興奮點。很多時候,曆史的記載會受到官方立場、意識形態甚至書寫者個人偏好的影響,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主流敘事”。然而,真正能引人入勝的曆史作品,往往敢於挑戰這些既有的框架,從新的角度、用新的證據,或者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來呈現一個更立體、更復雜的曆史圖景。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復雜、最具有影響力也最值得被重新審視的時期。從經濟建設的宏大藍圖到社會生活的點滴變化,從政治運動的風起雲湧到思想解放的暗流湧動,這其中隱藏著太多值得探究的細節和未被充分解讀的動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陳規,用一種更具學術深度和人文關懷的方式,去剖析那些重要的曆史節點,去理解那些關鍵的人物,去還原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命運。我相信,一個真正“另一種曆史書寫”,必定能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讓我們對那段曆史産生全新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曆史書寫(上)”,就充滿瞭厚重感和探索性。1949年至今,近六十年的時間跨度,足以濃縮中國現代史的精華與麯摺。毛澤東時代,一個被賦予無數光環也背負沉重代價的年代,其復雜性不言而喻。而進入後毛澤東時代,改革開放的巨浪席捲而來,經濟騰飛、社會轉型,無數新的問題和挑戰也隨之而來。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這兩個既有聯係又有顯著區彆的時代?“另一種曆史書寫”更是點燃瞭我探索的欲望。這意味著它可能不拘泥於已有的史料,而是嘗試從更宏觀的視角、更微觀的個例,或是更具批判性的立場來解讀這段曆史。我期待作者能夠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去呈現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去剖析人物決策的動機,去還原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真實生活。尤其“上”部,預示著這是一個係統性的梳理,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那段歲月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來認識中國今日的成就與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一種素雅卻又充滿力量的色調,仿佛在訴說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時代變遷。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充滿好奇,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毛澤東時代,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也伴隨著無數挑戰的時期,它的影響至今仍在迴響。而“後毛澤東時代”,則是一個更具爭議性,充滿改革與轉型的時代,經濟的騰飛,社會的巨變,思想的碰撞,都讓我迫切地想去瞭解其深層的原因和邏輯。這本書以“另一種曆史書寫”為副標題,更激起瞭我的興趣,它暗示著可能提供與傳統敘事不同的視角,或許能揭示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或者以更人性化的、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去審視那段曆史。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決策者是如何思考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又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這些曆史事件是如何一步步鋪就瞭今日中國的道路。尤其“上”部,預示著這是一個宏大的敘事,我會懷著一顆求知的心,去細細品味作者為我們呈現的這段跌宕起伏的共和國畫捲,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標題,立刻勾起瞭我對中國近現代史濃厚的好奇心。1949年到2009年,這整整六十年,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毛澤東時代,一個充滿革命激情與意識形態鬥爭的年代,其影響至今深遠。而隨後的後毛澤東時代,則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與開放,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深刻變革,都帶來瞭無數的疑問和思考。我尤其對“另一種曆史書寫”這個副標題感到好奇。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史實的簡單羅列,而是可能提供瞭與我們通常瞭解的曆史不同的視角,或許能夠揭示一些被掩蓋的真相,或者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來解讀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細節,用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筆觸,去描繪那個時代的圖景,去理解那些曆史人物的復雜性,去探究那些重大決策背後的原因。這本書的上部,預示著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今天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