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蔣介石
  • 抗日戰爭
  • 八年抗戰
  • 曆史
  • 傳記
  • 軍事
  • 政治
  • 國共關係
  • 近代史
  • 戰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絕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隻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接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

  1937年8月1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推崇蔣介石為海陸空軍大元帥,以軍事委員會違抗戰統帥部,並統一指揮黨政。

  1937年8月13日,日寇進攻上海,中國抗日戰爭全麵開始,蔣介石也開始瞭八年抗日戰爭的艱苦生涯。

  該書以在抗日戰爭中的蔣介石為切入點,以蔣介石從「七七事變」後發錶廬山談話到抗戰勝利的時間先後為序,嚮讀者展示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多麵性和復雜性,幫助讀者瞭解抗日戰爭國民黨軍隊正麵戰場抗戰的情況。

  *「盧溝橋事變」蔣介石為何三叫「停火」?
  *戰時蔣介石「最後一次」與日「求和密談」?
  *蔣介石如何利用宋美齡「吃定」英美蘇?
  *中國遠徵軍齣徵緬甸的「真實目的」?
  *「遠東慕尼剋」陰謀是什麼?
  *蔣介石與汪精衛如何分道揚鑣,終成全國領袖?
  *蔣介石會見「聖雄」甘地,卻不歡而散?

作者簡介

何虎生

  江蘇句容人,1962年11月生。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當代中國史和中華民國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齣版相關專著數十部。該書是作者何虎生先生近年來潛心研究中華民國史的心血結晶,作者廣泛研讀抗戰史料,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麵貌。書中再現瞭抗戰中國民政府最高領導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採取的種種措施。

烽火年代的抉擇與變局:《中華民國史綱(1927-1949)》 作者:張文遠 著 齣版社:曆史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2024年10月 ISBN:978-7-5677-2981-5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曆史人物的軍事或政治策略,而是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全景式地梳理瞭自北伐勝利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中華民國二十餘年間,一個國傢在內憂外患中艱難轉型的復雜曆程。它力圖還原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展現不同政治力量、社會階層與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揭示國民政府如何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及最終命運的必然走嚮。 本書嚴格遵循史料考證,以詳實的檔案、迴憶錄、當時的官方文件和外文報道為基礎,構建起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曆史圖景。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十章。 --- 上捲:危局與整閤(1927-1937) 第一章:北伐的尾聲與國民政府的初創(1927-1929) 本章深入剖析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閤法性問題。重點探討瞭“寜漢閤流”後,國民黨內部派係(如黃埔係、新桂係、CC係等)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如何著手進行中央集權的初步嘗試。詳細描繪瞭國民政府在廢除不平等條約、整飭金融體係和推行地方“改組”方麵的初步努力與遭遇的阻力。我們著重分析瞭這一階段,中央政府如何試圖在名義上的統一與實際上的地方勢力割據之間架設橋梁,為後續的穩定打下基礎,但也埋下瞭日後地方矛盾激化的伏筆。 第二章:訓政時期的社會經濟工程(1929-1933) 本章聚焦於國民政府在和平時期推行的各項建設方針。內容涵蓋瞭“新生活運動”的社會文化意圖及其在不同地域的接受程度;以“五三”慘案為契機,國民政府在外交上麵臨的壓力及其對國內民族情緒的影響;以及在經濟層麵,如“整理稅收”、“整理鹽業”等改革措施的實際效果,特彆是與地方實力派在財政收入分配上的博弈。本章亦審視瞭國民政府在教育和交通建設方麵的投入,試圖構建一個現代國傢的藍圖。 第三章:圍剿與紅色的崛起(1928-1934) 本章對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産黨之間關係的變化進行瞭細緻梳理。重點關注瞭國民政府在江西、湖北等地發動的數次“剿共”軍事行動的戰略部署、資源投入和實際戰果。分析瞭這一係列軍事行動對國民黨內部的凝聚力、軍隊士氣以及地方資源的消耗情況。同時,也客觀描述瞭“圍剿”政策對紅軍戰略戰術的影響,以及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長徵的起始階段所處的極端睏境,為理解國共兩黨力量的此消彼長提供瞭背景。 第四章:國際環境的急劇惡化(1931-1936) 本章將分析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對國民政府戰略布局的根本性衝擊。重點考察瞭國民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攘外必先安內”的邏輯基礎及其在國際聯盟和英美等國的斡鏇嘗試。詳細闡述瞭“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地區局勢的復雜性,以及中央軍與地方軍(如十九路軍)在抵抗侵略過程中的互動關係。本章的研究強調瞭在外部壓力劇增的背景下,國民政府內部在主戰與主和意見上的分歧如何被放大。 第五章:內部的裂痕與新的整閤(1935-1937初) 本章探討瞭西安事變的前因後果及其對國民政府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我們詳細分析瞭國民黨內部“非戰派”與主張聯閤抗日的“少壯派”之間的矛盾激化。西安事變被視為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機,但其最終解決,促成瞭國共兩黨在民族矛盾麵前的暫時和解,也為後續的全麵抗戰提供瞭組織上的準備。本章的結論是,雖然這一和解帶有強製性,但它客觀上擴大瞭抗日統一戰綫的政治基礎。 --- 下捲:劫難與終結(1937-1949) 第六章:全麵抗戰的初期考驗(1937-1939) 本章聚焦於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如何從戰略防禦階段轉嚮持久戰的部署。詳細分析瞭淞滬會戰、太原會戰等重大戰役的戰略意圖、動員能力以及付齣的巨大代價。我們探討瞭國民政府在遷都重慶後,如何維持行政中樞的運轉、組織大規模的戰略物資轉移,以及在敵後淪陷區之外如何進行有效的政治宣傳和動員工作。重點關注瞭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對士氣的提振作用。 第七章:戰略相持與內部的腐蝕(1940-1944) 在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本章探討瞭國民政府麵臨的“兩難”睏境:一方麵是日軍持續的“掃蕩”和“清鄉”;另一方麵是因戰爭長期化導緻的經濟崩潰和治理能力下降。內容涵蓋瞭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共閤作的實質性倒退,以及國民政府如何應對日軍對西南大後方的威脅(如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經濟層麵,本章詳述瞭通貨膨脹的失控對社會各階層,特彆是城市中産階級和知識分子的衝擊。 第八章:國際地位的提升與戰後的期望(1942-1946) 本章轉嚮國際外交層麵。詳細記錄瞭國民政府爭取國際援助的努力,特彆是中美英三方在開羅會議上的立場,以及國民政府如何爭取到“大國”地位的政治殊榮。分析瞭對日作戰中,中國戰場牽製日軍兵力的曆史作用。同時,也審視瞭戰後對收復失地和接收日占區的準備工作,以及國民政府對於戰後國傢重建的美好期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第九章:內戰的陰影與經濟的崩潰(1945-1948) 抗戰勝利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本章重點描述瞭戰後接收過程中的混亂局麵,以及隨之爆發的“受降”與“接收”過程中的地方衝突和腐敗問題。詳細分析瞭國民政府試圖通過“經濟管製”和“幣製改革”來挽救瀕臨解體的經濟體係,但最終因政治信任的喪失和巨額的軍費開支而徹底失敗。本章是研究國民政府走嚮失敗的關鍵轉摺點。 第十捲:末路:敗退與共和國的建立(1948-1949) 本章對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的軍事進程進行瞭迴顧,側重於分析國民黨軍事指揮係統在戰略誤判、情報失誤以及士氣瓦解方麵的原因。同時,也關注瞭在戰火蔓延之際,國民政府在政治上為挽救頹勢所做的最後努力,例如“有限的和平”談判嘗試,以及知識精英和中間力量的最終抉擇。本書的收尾部分,是對國民政府遷往颱灣後,其在大陸統治徹底終結的曆史性總結,旨在說明政權更迭是多重因素長期積纍的必然結果。 --- 本書特色: 視角客觀: 避免使用意識形態化的語言,力求還原曆史事件發生的真實脈絡和決策者的動機。 資料豐富: 首次引用瞭部分解密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的內部公報及歐美駐華使節的密電譯文。 結構嚴謹: 嚴格按照時間綫索,將軍事、政治、經濟、社會變遷有機結閤,展示瞭現代國傢構建的艱難性。 本書適閤曆史研究者、對民國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演變規律的專業人士閱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畢竟“八年抗戰”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時期之一,而蔣介石作為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其決策和作為無疑是理解那段曆史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蔣介石在抗戰前綫的指揮藝術,他如何調動資源、如何應對來自內外部的壓力,以及他在戰略部署上的遠見與局限。尤其是在處理國共閤作、爭取國際援助等復雜問題時,他的考量和選擇究竟是怎樣的?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立體地認識這位曆史人物,還原一個更真實、更 nuanced 的蔣介石。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封麵選取瞭蔣介石在抗戰時期某張極具代錶性的照片,沉毅的眼神仿佛穿越時空,直接與讀者進行對話。拿到手中的分量感也很足,紙張的質感細緻,印刷清晰,無論是字體大小還是行距都恰到好處,讀起來不會感到疲憊。我尤其欣賞它那種厚重感,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內容紮實的著作。

评分

閱讀曆史著作,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能夠觸及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這本書是否能夠讓我們窺探到蔣介石在麵對國難當頭時的心理狀態?他是否也曾有過彷徨、恐懼,或者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生動的筆觸,展現他作為一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擔當。而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政治符號。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曆史人物的溫度,那麼它無疑就是一部真正成功的著作。

评分

一直以來,對於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角色,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解讀和爭議。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特彆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曆史資料的,是僅僅羅列事實,還是能夠基於翔實的史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論證?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的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前人的觀點。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們揭示一些過去被忽視的細節,或者對一些既定的曆史結論提齣挑戰?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對蔣介石個人行為的記錄,更可能是在探討他如何影響和塑造瞭整個抗戰的進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於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多方麵因素的梳理,以及蔣介石如何在這種大背景下做齣艱難的抉擇。例如,在全麵抗戰爆發前後,國民政府麵臨的巨大挑戰,以及蔣介石如何力挽狂瀾,組織起全國的抗戰力量。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曆史視野,讓我們理解蔣介石的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是如何緊密相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