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見聞,啓迪智慧,生活、養生、秘方盡在《物類相感誌》
《物類相感誌》是中國宋代文人蘇軾筆下的作品,也是市麵上唯一一本將《物類相感誌》圖解的書,繪者陳立華,用她擅長的插畫技巧重新詮釋,將這些古老文字幻化成一幅幅既生動又活潑的現代插圖;內容包含身體、衣服、飲食、器用、藥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魚及雜著等十二個項目,如:
身體篇:身體上生肉丁,用芝麻花可以消除它;
衣服篇:夏月衣蒸,以鼕瓜汁浸洗其跡自去。一雲大蒜亦妙;
飲食篇:醬內生蟲以馬草烏碎切入之蟲即死。或作川椒亦可。或加熬熟香油百部入之;
器用篇:商嵌銅器,以肥皂塗之,燒赤後入梅鍋爍之則黑白分明;
藥品篇:收香白芷,取其根洗淨,寸以截斷,以乾石灰拌勻半曬,子不知和爛矣。
除瞭寓教於樂,也是一本實用的生活小百科!
纔華洋溢且閱曆豐富的蘇軾(東坡),為官時的親民作風加上好奇的天性,讓他對於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多有觀察,更進而將這些所見所得記錄在《物類相感誌》,也纔能使今人透過此書,瞭解古人的生活百態。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6047657.pdf
本書特色
◎市麵上唯一一本將《物類相感誌》圖解的書,配閤生動活潑的圖示及文字,讓觀者穿越時空,進入古人的世界。
◎由蘇軾整理鄉野民間流傳的生活知識而成,分成「身體,衣服,飲食,器用,藥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魚及雜著」12部分,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學習中醫者可讀,研究東坡思想者必讀,對古代生活有興趣者更是不可不讀。
作者簡介
陳立華
女性,1977年生,漢族,颱灣颱北齣生。為插畫傢、紋身師傅,目前旅居中國大陸雲南。
《物類相感誌》,蘇軾著,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傢、書畫傢,唐宋八大傢之一。
作者序
記得是1999年的夏天。
那時候的我是個剛齣茅廬的紋身師傅。為瞭節省租金,我把店開在一處招商失敗的步行廣場裏,隻在馬路邊的廣場入口處放上一支小招牌燈。因為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往往十天半個月纔有一單生意,平時亦是三五天纔見得到一個人影。這些人影又通常是廣場樓上的住戶,因為好奇而下來看看樓下這小店麵做什麼的。
那天下午我和平常一樣一個人坐在店裏畫圖,一個側背著布袋,頭發紮成馬尾巴的黑瘦青年笑眯眯地走進來,遞給我一張花花綠綠的傳單。我正準備要推辭,他說不著急,這是免費的,「免費幫你打廣告」他說。青年叫做Water,和弟弟一起成立瞭一間創意工作室,正在試辦一份廣告雜誌,期間內免費幫有需要的店傢做平麵宣傳,從廣告設計到印刷、派送都不收錢。
這樣好事從天而降,我立即就答應瞭。
Water坐下來抄寫一些資料。他說很訝異紋身師傅竟是這麼年輕的女生,並且對我擠滿塗鴉的筆記本很有興趣。當時的我除瞭紋身,手上還有幫幾傢雜誌、報社畫插畫的兼差。Water聽說後,告訴我他也還有另一份工作,就是當時颱灣日報的副刊編輯,而我正好和颱灣日報的婦女傢庭版有閤作,我們都覺得十分巧閤。一陣閑聊後,Water忽地變身成一位職業編輯,說報社正要開一每週一刊的新版,誠懇地嚮我邀起稿來,因此誕生瞭後來每週連載的四格漫畫《貓磕咖啡》。
「插圖之外,你應該試試寫點文字。」Water還說。
於是我開始嘗試創作文字作品,意外地屢被報社採用,從時尚休閑版寫進瞭副刊。在Water的鼓勵與指導下,還有兩篇短篇小說竟僥倖地獲得瞭區域性文學奬。Water可以說是我的伯樂。
Water自己的文字作品亦是寫得相當不錯的,還得過省文學奬。我們都想好好把各自的書寫完,卻始終沒有足夠的時間。在我棄筆從商的那幾年,Water脫離瞭報社,將自己一小小的文學討論網站建成瞭後來指標性的文藝大站,後來還成立瞭自己的齣版社,多年後我在新聞上看見由他社所齣版的作品入圍瞭金鼎奬。
《物類相感誌》是我的第一本書。沒想到竟然等瞭這麼久,亦沒想到會是這樣一本圖畫書。Water想幫我寫篇前言都不知道該怎麼寫好,因為我們已經有六、七年沒見過麵瞭。他對我的印象估計還停留在那個紅頭發的小毛頭年代,正如我記得的他那笑眯眯的親切模樣,總像個大學生似的穿著條打羽球的超短褲滿街跑。現在的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瞭,我在與他距離超過萬裏的高原上生活也好幾年瞭。時間確是這樣地過來瞭。
時間就是這樣地演示著。小時候傢裏牆上掛著幾幅字畫,其中最大一幅即為蘇軾的《定風波》,兩歲的妹妹也會跟著背誦。母親為我們介紹蘇東坡其人其事,我大約記住的就是一、他是一位有愛心又特彆有纔華的風流文人,一生頗為傳奇,二、他和媽媽同是四川老鄉。再來就是從課本上的《赤壁賦》、《念奴嬌》中慢慢增加瞭對他的認識,同時因為其他的學習繁忙而僅僅隻止於這些認識。然後,一晃就是十幾年過去瞭。
和蘇東坡沒有一點關係的十幾年過去後的某一天,我在幾本古書裏重新發現瞭蘇軾,發現《物類相感誌》,還順帶發現其由儒漸道至佛的人生觀。蘇東坡姓蘇名軾,字子瞻,「東坡」二字是他後來皈依佛法之後,捨棄之前俗名所另起的作為居士的名號。並且被稱為「韆古風流詩人」的蘇東坡實際上並不風流,終其一生也就僅有三段姻緣:第一位妻子,第二位妻子則是按照禮法於前妻死後所娶的前妻堂妹,第三位即後來亦皈依佛法的朝雲。細看蘇軾的各樣作品,我發現他不僅並不風流,還不大會喝酒,並且中年以後基本茹素,吃得是自己種的菜,連雞蛋都不吃。
鞦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正如他在《與韆之侄二首》上所說的「人苟知道,無適而不可,初不計得失也」一樣,中年的蘇軾勤於修善,乃至於對自己實行嚴格的功過錶,幾場大難不死的流放旅途增廣瞭他的見聞,使他見識到瞭佛法。為救一個即將被殺的陌生人,蘇軾在寫給硃壽昌的信上勸道「佛言殺生之罪,以殺胎卵為最重,六畜尤爾,何況於人。」在《記袁宏論佛》裏,他寫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淨。其精者為沙門。」朝雲死後,他甚至將自己的房子讓給一對孤兒寡母,自己在外四處流浪乃至病終。
因為缺乏正史記載,無法得知蘇軾《物類相感誌》的確切成書時間,但估計是蘇軾早期的作品,內容多來自鄉野市井間所流傳之生活知識,經蘇軾悉心統整其各種物類之間的感應與作用後,分為身體,衣服,飲食,器用,藥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魚及雜著十二個專案匯集成書,原文共約九韆字。
晚生後輩的我能為此書作注解並繪製插圖,實為幸運,為此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親,感謝Water對我的支持與信心,感謝大力協助我完稿的濛古姑娘海燕和西米,感謝白象文化的所有同仁。有感於東坡居士的慈心,我們將本書原文中包含有以動物為材料及殺生的部分皆行刪去,在此懇請並感謝讀者諒解。護生功德不可限量,善神加護,福德具足。願諸位大德歡喜奉行。
陳立華
寫於2011/2/16
《圖解:物類相感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一種置身於萬物交織的網中的奇妙體驗。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然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秩序的巨大係統,而這本書,則像是為我打開瞭這個係統的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其內在的運行機製。它所描繪的“物類相感”,不是簡單的物理或化學反應,而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貫穿生命與非生命體的內在關聯。 書中對“氣味與形態”之間聯係的闡述,尤其令我著迷。它不是簡單地說某種氣味會吸引某種生物,而是深入探討瞭氣味分子如何與生物的嗅覺受體結閤,從而觸發一係列復雜的生理和行為反應。例如,書中提到一種特殊的菌菇,會散發一種類似腐肉的氣味,正是這種氣味,能夠精確地吸引某些特定種類的食腐昆蟲前來傳播孢子。這種細節的描繪,配閤著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插圖,將整個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瞭這場精巧的生命閤作。 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能夠將科學的嚴謹與一種詩意的想象力完美地結閤。它既有科學的邏輯支撐,又充滿瞭對自然界神秘之美的贊嘆。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感覺自己對周遭的世界有瞭更深的敬畏感。那些平日裏不起眼的微小生命,以及看似靜止的物體,都在以一種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與整個宇宙發生著共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珍視生命的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那份深沉而古老的聯結。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那些能夠串聯起看似無關事物的學問都非常感興趣,而《圖解:物類相感誌》恰恰就屬於這一類。它所展現的“物類相感”的概念,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廣闊和 interconnected 的世界。我一直以為,植物就是植物,動物就是動物,它們各自獨立運作。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 書中對“聲與形”的相感描述,就讓我大開眼界。它不是簡單地說某種聲音會引起某種反應,而是詳細探討瞭聲音的頻率、振幅,以及它們如何與特定生物的生理結構産生共鳴,從而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例如,書中提到某種鳥類的鳴叫,能夠激活附近某種植物體內某種酶的活性,促進其果實的成熟。這種將聲音這種抽象的概念,與植物的生長周期緊密聯係起來的描寫,讀起來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想象力。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迴避那些流傳已久的民間諺語和傳說,而是將它們與現代科學的觀察進行對比和印證。這讓我意識到,很多古老的智慧,其實都蘊含著對自然界深刻的洞察。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古人一同探索自然的奧秘。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地思考,去驗證這些“相感”是否在我的生活環境中也同樣存在。這種思考的樂趣,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茫茫書海中點亮的一盞奇妙燈塔!我一直是個對自然界充滿好奇的人,尤其喜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蘊藏著驚人規律的事物。翻開《圖解:物類相感誌》,我驚喜地發現,它恰恰滿足瞭我對“萬物皆有聯係”的探索欲。那些關於草木、動物、礦物之間微妙感應的描述,雖然有些超乎尋常的想象,但配閤著精美的插畫,卻讓每一個“相感”的道理都變得生動起來。 比如書中提到某種特定的花朵,在特定的月相下會散發齣一種隻有某種昆蟲纔能感應到的氣息,這種氣息能指引昆蟲找到它們最適閤的食物來源。初讀之下,我會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但作者通過細緻的圖文解釋,將這一過程描繪得邏輯清晰,仿佛我親眼見證瞭這一場無聲的邀約。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學科,而是跨越瞭植物學、動物學、甚至一些古老的民間智慧,將它們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關於生命互動的宏大敘事。 讀完一部分,我甚至會忍不住走到窗邊,看看那些平日裏不太留意的綠葉,思考它們是否也在悄悄地與周圍發生著某種我尚未察覺的“相感”。這種閱讀體驗,不是簡單的知識獲取,而是一種喚醒,一種讓我重新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與無數生命體、甚至無生命體,都在以一種我們難以言喻的方式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最令人驚喜的閱讀發現之一,它打開瞭一個充滿神秘與和諧的微觀宇宙。
评分《圖解:物類相感誌》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知識的百科全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觀察”與“聯想”的藝術指南。我個人一直是個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不一樣”的人,而這本書恰恰給瞭我源源不斷的靈感。它不是那種直接告訴你“是什麼”的書,而是引導你去“看”和“想”。 書中對各種自然現象的描繪,常常會從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細節切入,然後層層剝繭,揭示齣背後隱藏的精妙聯係。舉個例子,書中關於“雨前菇類生長”的章節,並沒有簡單地列齣影響蘑菇生長的因素,而是從土壤的濕度變化、空氣中孢子的擴散方式,甚至遠處雲層的形態,都納入瞭觀察的範疇。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配閤著那些充滿質感的插畫,仿佛將讀者帶入瞭一個充滿生命氣息的濕潤泥土之中,親身感受著菌絲的萌發與生長。 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舉一反三”的講解方式。它不會生硬地給你結論,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例子,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相感”的邏輯。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開始不自覺地在生活中運用這種觀察方式。比如,看到螞蟻搬傢,我不再僅僅是覺得“它們在躲雨”,而是開始思考,雨水到來之前,空氣中的哪些微小變化,是它們能夠感應到的?這種從書本延伸到現實的閱讀過程,是我認為一本好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填補瞭知識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活瞭我內在的探索欲和洞察力。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它用一種非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瞭自然界中那些隱藏的聯係。我一直是個喜歡探究事物背後原因的人,而《圖解:物類相感誌》就給瞭我一個絕佳的平颱。它不以枯燥的說教方式呈現,而是通過生動的圖例和細緻的文字,將那些原本晦澀的“相感”道理,變得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說是妙趣橫生。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光與色”如何影響生物行為的描述。比如,它會詳細介紹不同波長的光綫,如何激活植物葉綠素的光閤作用,以及如何影響昆蟲的趨光性。然而,它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進一步探討瞭,這種光綫和色彩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在整個生態係統中形成一個精密的反饋循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解瞭,不同花朵的顔色,如何吸引特定的傳粉者,而這些傳粉者,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花朵的繁衍。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不僅僅是理解瞭“是什麼”,更是明白瞭“為什麼”。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平日裏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我開始留意,為什麼某些植物會選擇特定的顔色,為什麼某些動物會呈現齣特定的斑紋。這種閱讀體驗,不僅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這個世界,如何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卻又至關重要的聯係。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關於“洞察自然”的寶貴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