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諸遺老之在清初立節製行之高潔,成學著書之精嚴,影響清代兩百六十年,迄今弗衰。惟方以智密之著書雖流傳,而行事隱晦不彰,關心諸遺老史跡者,每以為憾。蓋密之入清以來,即披薙為僧。不如夏峰青主輩雖曰高尚其事,遁匿終身,要是在士林冠帶之列。其為學亦不齣性理經史,雖亦蹊徑各彆,而承先啓後,固同在學術大傳統之下。密之則藏身方外,學思言行,不能無殊,軌途既隔,傳述遂寡。誌猶閤而道則乖,所以有顯晦之相歧也。
及門餘君英時,發憤有作,為《密之晚節考》,於密之披薙後生涯,博稽廣搜,備引同時各傢詩文,旁涉雜史、方誌、寺院碑碣、禪門掌故,下逮近代諸傢所考索,一鱗片爪精思密會,排比既詳,條貫秩然。
—錢穆
明清之際,桐城方密之以智纔思照耀一世,然身後品藻則已屢經改易。當乾隆之世,漢學鼎盛,四庫館臣極稱許《通雅》,所重者顯在其考證,此第一期也。密之早年治學,博雅所及,兼通物理,與並世耶穌會諸子頗上下其議論。「五四」以來,遠西郯子見重於中土,言密之者率多推其為近世科學與音韻學之先驅,此第二期也。洎乎最近,學風再變,思想與社會之關係最受治史者注目。密之少負澄清天下之誌,接武東林,主盟復社,言思所涉,遍及當時社會問題之各方麵,則宜乎今人之特有愛於密之者轉在其為一時代之先覺矣。此第三期也。然當密之生前,其自期果何如乎?同時流輩之視密之又何如乎?就史學立場言,此皆最先當知之事也。密之〈史斷〉篇嘗雲:「尚論古今,貴有古今之識。考究傢或失則拘,多不能持論,論盡其變。然不考究,何以審其時勢,以要其生平?」故未詳密之一生遭際而暢論其學術,其事終為有憾。不幸密之事跡在晚明諸遺老中最為隱晦,三百年來不僅無人譜其生平,即欲求一翔實可信之傳記亦渺不可得。唯餘考密之晚節尚彆有一重睏難而為通常考證之所無者,即隱語係統之破解是已。以隱語傳心麯,其風莫盛於明末清初。蓋易代之際極多可歌可泣之事,勝國遺民既不忍隱沒其實,又不敢直道其事,方中履所謂「諱忌而不敢語,語焉而不敢詳」者,是也。物不得其平而又不能鳴,其聲迴盪麯摺,於是隱語之係統齣焉。錢牧齋、吳梅村之詩嚮來號稱難解,其故在此。
—餘英時
作者簡介
餘英時
原籍中國安徽潛山,1930年生於天津市,燕京大學曆史係肄業。1950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國學大師錢穆。1952年,成為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1955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哲學博士學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以中國思想史、文化史馳名國際漢學界。
最近偶然翻閱一本名為《方以智晚節考》的書,雖然我並非專門研究明清史的學者,但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方以智,這位在學術上享有盛譽的哲學傢、科學傢、文學傢,其晚年的人生軌跡究竟是怎樣的?“晚節”二字,承載瞭太多曆史的厚重與個人的掙紮。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曆史人物傳記,但往往側重於其功業卓著或思想光輝的時期。《方以智晚節考》的視角,似乎更加聚焦於人性的復雜與現實的殘酷,尤其是在風雲變幻的曆史洪流中,一個曾經備受矚目的文人,其晚年的選擇與堅持,是否還如其巔峰時期那般光彩照人?這本書是否會帶我們深入探究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他在政治動蕩中的掙紮,在個人睏境中的抉擇,以及他對自身信念的堅守與動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也更具警示意義的方以智形象,讓我們在曆史長河中,看到一個更加鮮活的靈魂,而非僅僅是一個被符號化的名字。這本書,就像一個沉靜的智者,邀請我去細細品味,去思考,去感悟。
评分《方以智晚節考》這個書名,在我眼中,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我總覺得,一個人的“晚節”,往往比其青年時期的鋒芒畢露更能體現其人生的厚度與深度。方以智,作為明末清初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晚年的處境和選擇,無疑是瞭解那個動蕩時代以及他本人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切入口。這本書,想必不會止步於對史實簡單的陳述,而是會帶著讀者一同去探究,在曆史巨變的漩渦中,方以智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又是如何麵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考驗的。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更多不為人知的側麵,例如他在麵對新政權時的內心糾葛,或者是在睏頓中如何維係自己的學術追求。這種對個體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精神狀態的深入挖掘,恰恰是我所欣賞的。它不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考量,更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韌性與復雜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拿到《方以智晚節考》這本書,心裏頭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想去窺探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況味,以及一個偉大人物在歲月的洗禮中,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蛻變。我一直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既能順應潮流,又能堅守自我的個體深感敬佩。方以智,這位承載著“明末清初集大成者”光環的人物,他的“晚節”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在功名利祿的誘惑下有所妥協,還是在睏頓潦倒中依然保有清高?這本書的題目,似乎暗示著一種審視,一種對人物晚年品行、精神狀態乃至人生價值取嚮的深入考察。我設想著,書中是否會詳細鋪陳他晚年所處的具體環境,那些錯綜復雜的社會關係,以及他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是怎樣的力量,讓他最終走嚮瞭我們所理解的“晚節”?是對傢國情懷的執著,還是對某種精神信仰的堅守?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去理解,去分析,去體會,一個偉大的靈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是如何完成對自己最嚴峻的考驗的。
评分對於《方以智晚節考》這本書,我懷揣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好奇。方以智,這位在哲學、科學、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卓越貢獻的大傢,他的“晚節”究竟是怎樣的畫捲?這個問題,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探究的張力。我聯想到,在曆史的長河中,許多傑齣人物的晚年,往往是他們人生最深刻、最復雜、也最具警示意義的階段。這本書,是否會帶領我們深入他晚年生活的具體情境,去感受他所經曆的時代變遷,去理解他所麵臨的個人睏境,以及他在這些挑戰麵前所做齣的種種抉擇?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夠展現齣方以智晚年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以及他在人生最終階段,是如何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去迴應曆史、迴應自己,從而構成那份我們所稱之為“晚節”的獨特精神風貌。這是一種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也是對人格力量的深刻體悟。
评分閱讀《方以智晚節考》,與其說是在翻閱一本曆史書籍,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方以智的名字,在我腦海中一直與博學、睿智、超越時代等詞匯聯係在一起。然而,“晚節”二字,卻為這份高遠濛上瞭一層更深的解讀空間。它指嚮的,不僅僅是名聲上的榮耀,更是一個人在經曆瞭人生起伏、世事變遷之後,所能保持的內心的高度和人格的純粹。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層層剝繭,深入挖掘方以智晚年生活的點滴細節的?是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梳理,還是對文獻的精妙解讀?書中是否會展現,他在麵對政治格局的劇變、個人際遇的沉浮時,是如何權衡得失,如何抉擇取捨的?又或是,他如何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即使年歲漸長,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探索精神?這本書,宛如一麵棱鏡,摺射齣方以智晚年復雜而真實的內心世界,讓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偉大人物的“晚節”,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掙紮、反思與堅守的凝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