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述瞭民國初年一些少女的故事,她們是時代故事的講述者,同時也是被講述的對象。她們不是主流,不是媒體的封麵女郎,她們或許可以稱作非典型的女孩,但這種非典型或許更接近那個時代的平凡真實。這些女孩子的形象讓一個時代的故事朝著縱深的方嚮發展,可以瞭解當時當地非知識精英階層的生活,非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中心的地情資料,這些交叉的地帶更成為理解民國時期的毛細血管。
這些民初少女的故事,這些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人和事說起來都有一些傳奇的色彩,很難再復製。這是一些給人溫暖的往事,記憶是後人傾情的一種方式,可以不讓她們飄散在風裏。
作者簡介
項靜
西元一九八一年生,祖籍山東肥城,現任職於上海某機關。熱愛文學創作,曾獲得《上海文學》短篇小說新人奬,作品散見《萌芽》、《當代小說》、《當代作傢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等文藝雜誌。
題記 在少女們身邊
謝冰瑩與鬍蘭畦--兩個女兵
白 光與潘柳黛--如果沒有你
鄭蘋如與關 露--不能說的秘密
唐 瑛與陸小曼--物質女孩或IT Girls
丁 玲與王劍虹--沙菲女士們
廬 隱與石評梅--女兒國的夢
馮沅君--齣走的娜拉
蕭 紅--夢開始的地方
楊 沫--那時花開
冰 心--持燈的使者
艾 霞--香消玉散記
張愛玲--少女心經
文樹新--一個少女的日記
巴 金--巴金的黛莉
魯 迅--在少女們身邊
瀋從文--永遠的十五歲
孫 犁--那些青春的麵龐
汪曾祺--高郵的小英子
戴望舒--雨巷裏的丁香姑娘
後記
題記
在少女們身邊
少女的美是不可方物的,尤其是在文學傢的筆下。在舉世爭議的小說《洛麗塔》(Lolita)中,杭伯特(Humbert Humbert)教授最後一次見到少女洛麗塔:
我望著她,望瞭又望,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
昔日如花妖女,現在隻剩枯葉還鄉,
蒼白、臃腫、混俗,
腹中的骨肉是彆人的,
但我愛她,她是我今生最愛的人,
我肯定,就像自己最終會死去一樣肯定,
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謝,
怎樣都可以,
但我隻要看她一眼,萬般柔情 湧上心頭。
小說改編成電影,杭伯特教授失去洛麗塔後,在影片的結尾是他一個人的獨白:
當時我耳際響起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聲,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邊沒有洛麗塔,是歡笑聲裏沒有她。
這是這是文學中少女的一個極緻形象瞭,這位叫做洛麗塔的少女形象已經超越瞭具體的形象,她是一個兼具爭議和極緻美的象徵,她輕盈地越過一切人為設置的路障,她是男性視域下一切靈感和美的源泉,是萬般柔情和無底深淵。女性視角下的少女形象要豐富和充實得多。少女的確是美的,但是美不是全部,女性作傢對少女的塑造往往帶有自傳傾嚮,這種自傳傾嚮就是美國作傢亨利.米勒所說的,它不是真實和臆造的混閤,而是真實的擴展和深化。它比日記更可靠,也更誠懇。這要求作者必須敘述事實,那隻是一種淺薄的真實性,自傳體小說是作者的感情、思考和理解的真實性,是消化瞭的並吸收瞭的真實性。它是作者同時在所有的層次揭示自己。這些女性作傢講述的少女故事就多瞭一份生動和親切,所以廬隱、馮沅君、冰心、張愛玲等女作傢筆下的少女形象與魯迅、瀋從文、汪曾祺、戴望舒等等作傢筆下的少女有著明顯的分野。
無論以哪種眼光來看,在青春的神話裏,少女以其年少活力,都是希望和未來之光,梁啓超喑啞黯淡的時代創作過一篇〈少年中國〉,正是藉著這些年輕的力量他纔能豪情萬丈: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囿於時代的局限,梁啓超所指的少年沒有特彆指明性彆,女性應該包括在內,梁啓超曆來反對女子為男子之奴隸,厭惡女子無足輕重的觀念,主張對女子實施教育引導,他認為女子不受教育不利於國傢、民族的發展,造成國傢的積弱,「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他認為中國積弱的根本原因在於婦女的沒有知識,缺乏教育,不利於經濟發展,婦女無教育,靠他人供養,這就減少瞭就業的機會,失業者多,社會負擔重,不利於婦女身心健康,婦女無知識,不懂得體育、衛生、心理常識。
梁啓超對於男女平等是身體力行的,他對自己的四個女兒一視同仁,尊重她們的個人意見,培養她們的興趣愛好,四個女兒都學有所長。梁啓超特彆尊重兒女的獨立思想,盡管他們隻是少男少女,兒子梁思成與名士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年紀相當,傢世背景匹配,然而在婚姻問題上,固然他和林長民希望結成親傢,但是他們錶達瞭自己的意見後,還是把決定權交給年輕人自己。那一年梁思成十八歲,林徽因十五歲,我們都知道後來林徽因選擇瞭梁思成,他們的故事有眾多的後續演繹,而最初的美好依然還在那裏。林徽因是民國時期的一個美麗傳奇,從少女時代就是,年少的小姐跟隨父親旅途奔波是一種開放,也是一種幸運,在大多數女孩子還被關在隻看得到四角天空的院子的時代,不是誰都有這種機會的。林徽因最大的幸運也許可以說她有一個開通的父親,同時代的女孩子以生命的代價抗爭的不過是專製的父親,林徽因的父親卻是女兒的第一個導師,他極為重視對這個女兒的培養,一九二○年春天林長民赴歐洲考察西方憲製,特意攜林徽因同行,他在行前緻林徽因信中說:
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傢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在旅居英國將近兩年的日子裏林徽因異常寂寞,尤其是父親去歐洲大陸開會的時候。異鄉天涯,她這樣迴憶那時情景:
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裏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能在樓上能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裏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裏(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腿同剛剛垂肩的發辮),一個人吃飯,一麵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
這孤獨寂寞的少女被父親賦予去改良社會的責任,所以她不會是陸小曼,不會被愛情衝昏頭腦,她無論如何都在一條可以看得到燈塔的大道上,她有節製的任性,她愛優雅勝過歡愉,她思慮甚於決斷,於是也走在一條繼續孤獨的路上,即使她功德圓滿,名利雙收,人人稱羨,可是總有遺憾。有人說林徽因這一生不愛任何男人,她隻愛自己,或許這句話是對的,因為這個所謂的自己,已經超越瞭一個人的範疇,在一個群情激動的時段裏,個體再怎麼說都有點促狹的味道。
在後世仰慕者看來,林徽因是一個美麗的傳奇,是一個不可復製的神話,不過她始終屬於一個生她養她的民國時代,那個時代的駁雜繁復都有絲絲縷縷連接在她身上。由她身上眾多的可想像空間,由她牽連齣來的種種關係,我們可以去想像一個時代,描繪一段生活,講述一些故事。這樣講故事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始無終,韆條萬縷,歸結不齣一些井然有序的條框。所謂大時代,從來都不是隻有一個麵嚮,它有無數種可能性,少女可能是一個方便的觸手,帶領我們打開一扇走進民國時代的窗子。這個時代因為女性解放,眾多女孩子的形象齣現在文學、曆史、電影或者市民的風言風語中,她們從各自不同的地方齣發,經過命運的選擇和洗禮,她們大多數都到達文化中心的北京或者上海,遇到一起,或者沒有相遇,唯一相同的是,她們曾仰望過一樣的藍天,呼吸過一樣的空氣。
一個時代可以說大也可以說小,它的大,往往錶現為後人對它的徬徨無措,它的屬性難以描述,它的故事難以盡述,而它的小,就在於它的特徵往往由一些作為時代風嚮球的人物錶徵齣來,而這些人物的關係又是盤根錯節,鬆散地綴連在一起,卻也難以清楚地切分。民國時代的這些少女們,大部分都是時代的佼佼者,她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文學傢,自己去講述自己和時代的故事,事關時代的事情,或許可以不必細究,因為有諸多的旁證和眾口;事關自己,卻難免有些細究的理由,那是理解時代細枝末節的微血管。除瞭這些佼佼者,當然還有像《尋找巴金的黛莉》中那個黛莉的女孩,《一個民國少女的日記》中寫日記的文樹新,走在抗戰路上的那些少男少女,汪曾祺筆下的小瑛子等等,她們不是主流,不是媒體的封麵女郎,她們或許可以稱作非典型的女孩,但這種非典型或許更接近那個時代的平凡真實。這些女孩子的形象讓一個時代的故事朝著縱深的方嚮發展,可以瞭解當時當地非知識精英階層的生活,非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中心的地情資料。
本書是一些民國時代少女的故事,這些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人和事說起來都有一些傳奇的色彩,很難再復製,這是一些給人溫暖的往事,記憶是一個後人傾情的方式,可以不讓她們飄散在風裏。
這本書的書名《少女革命:民國纔女的少女時代》勾起瞭我強烈的閱讀欲望。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女性命運和她們的內心世界充滿瞭好奇。在那個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很多纔華橫溢的女性往往被壓抑在傢庭和傳統觀念之下。然而,總有一些女性,她們憑藉著過人的纔智和不屈的精神,在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少女時代”,這讓我對書中人物的青春期經曆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她們是如何在懵懂的年紀就展現齣非凡的纔華?她們的“革命”又是從何而起?是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還是源於自身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望?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纔女們少女時代的點滴,展現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迷茫、以及覺醒。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那些閃耀的靈魂進行心靈溝通的機會。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少女革命”,光是聽著就覺得充滿瞭力量和反叛精神,再加上“民國纔女的少女時代”,瞬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一群擁有纔華和夢想的年輕女性,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成長、並試圖打破束縛,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那些民國電影裏走齣來的獨立女性形象,她們可能穿著旗袍,眼神卻閃爍著不屈的光芒,內心一定有著各自的故事和堅持。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她們的少女時代?是那種初露鋒芒的纔情展現,還是在懵懂年紀就已暗流湧動的思考?她們的“革命”又是指什麼?是思想上的覺醒,還是對傳統禮教的挑戰?我期待著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她們的成長軌跡,她們的情感糾葛,她們麵對睏境時的智慧與勇氣。我猜想,這會是一段充滿詩意與血性的青春史詩,讓我在閱讀中仿佛穿越迴那個時代,與那些纔女們一同經曆她們的喜怒哀樂,感受她們的夢想與掙紮。
评分“少女革命”,光是這四個字就充滿瞭力量和引人遐思的意味。再結閤“民國纔女的少女時代”,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一群年輕的女性,她們或許齣身名門,或許飽讀詩書,但她們內心深處都藏著對自由、對知識、對更廣闊世界的渴望。她們的“少女時代”,想必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兒女情長中,而是充滿瞭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對傳統禮教的質疑,甚至是對未來命運的獨立規劃。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她們的成長軌跡,她們是如何在那個相對保守的環境中,一步步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價值觀的。是課堂上的激辯,是書信裏的交流,還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一次深刻的頓悟?我想象著她們的青春,或許伴隨著青澀的愛情,但更重要的是,她們的青春裏充滿瞭探索和自我實現的衝動。這本書在我看來,會是一麯獻給那個時代獨立女性的贊歌,讓我有機會窺見她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评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個特殊的文化氛圍非常著迷。那個年代,新舊思想交融激蕩,湧現齣瞭無數令人矚目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其中不乏纔華橫溢的女性。這本書的書名《少女革命:民國纔女的少女時代》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興趣點。我很好奇,這裏的“少女時代”究竟描繪瞭怎樣一種圖景?是那些在閨閣中苦讀詩書,卻已心懷天下的聰慧女子,還是在各種沙龍聚會中,思想碰撞、激揚文字的活躍身影?“革命”這個詞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她們不僅僅是溫順的大傢閨秀,而是有著獨立思考和追求,甚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挑戰瞭當時的社會規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她們成長環境的細緻刻畫,瞭解她們所受到的教育、傢庭的影響,以及她們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培養齣獨特的個性和纔華的。我也期待看到她們的友情、愛情,以及她們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的迷茫與堅定。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纔女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女性覺醒和成長的史詩。
评分《少女革命:民國纔女的少女時代》這個書名,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纔華橫溢的女性,充滿瞭敬意和好奇。她們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既要承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又要迎接新思想的衝擊,她們的成長之路一定充滿瞭挑戰和精彩。而“少女時代”這個關鍵詞,更是讓我心生嚮往,我特彆想瞭解,這些日後在各個領域閃耀的纔女們,她們在年輕的時候,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她們的“革命”是怎樣萌芽的?是對於婚姻製度的反抗,還是對於女性教育權利的爭取,亦或是對藝術和思想的自由探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她們青春期的迷茫與堅定,她們與傢人、朋友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她們在追求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犧牲。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對民國時期的女性群體有一個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也從中汲取到麵對生活和挑戰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