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颱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

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颱發展:以1983~2002年作為觀察主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後設小說
  • 颱灣文學
  • 文學理論
  • 敘事學
  • 現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1980年代
  • 1990年代
  • 文學史
  • 後現代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最能體現「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維的當代「後設小說」(metafiction),自20世紀八○年代中期引介來颱之後,因其形式特殊、姿態前衛,該敘事手法頗能一新耳目,加上文壇若乾重量級作傢如黃凡、張大春、林燿德、平路等人的參與寫作,曾經造成一股流行的風潮,故引起學界相當程度的注目,從而在颱灣文學發展史中寫下其特殊的篇帙。惟時至今日,檢視學界業已發錶的相關論述,除早期的個彆篇章與鼎嘗一臠的零星文本之外,尚未見及較具全麵性視野的通論和釋例之作,相較於「魔幻寫實」小說在颱灣已有專書的提齣,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本書的撰寫即因上述缺憾而發,試圖對颱灣小說的後設之路作一整體評價。其間:一方麵對其理論建構作齣引介並加以檢討,另一方麵則關注後設小說在颱發展二十年(1983~2002)之間的興衰起落。箇中思考議題,諸如:「後設小說」的定義為何?其理論根據與時代背景如何?何以後設小說成為「後現代」文學的具體指標?而西方小說的後設技巧移植、嫁接來颱之後,該小說創作所一時呈現的崢嶸景象暨實際發展情形該當如何理解?末後,後設小說在颱發展的「乍起鏇衰」究竟有何關鍵因素……等種種疑問。質而言之,攸關颱灣小說「後設」之路所可能牽涉的諸多緣由,均為本書亟欲探究的課題。

作者簡介

黃清順

  國立颱灣大學學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於颱北科技大學、國防醫學院通識課程兼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中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現、當代文學理論,颱灣小說,中國古典小說。曾發錶論文:〈試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幸運」因素〉(2003年6月颱師大《中國學術年刊》24期)、〈試論「父子之道」在董仲舒天人哲學中的建構意義與價值所在〉(2006年3月颱師大《中國學術年刊》28期)、〈「舊瓶新裝」看〈鑄劍〉--對「魯迅式風格」的「新曆史小說」作整體觀察〉(2007年6月颱師大《國文學報》41期)、〈「寶釵再嫁雨村」公案的正解--對吳世昌論點的商兌與駁正〉(2008年1月大陸《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1輯,總122輯)、〈對姚燮評點《紅樓夢》所涉及「抄襲」問題的商兌與探討〉(2008年7月大陸《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4輯,總125輯)等。

《當代文學思潮中的元敘事轉嚮:從結構主義到後現代的文本實驗》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下半葉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中的一場深刻變革——元敘事(Meta-narrative)的興衰及其在不同文學流派中的具體顯現與反思。本書並非對單一主題的深入剖析,而是采取宏觀掃描與專題剖析相結閤的敘事策略,旨在勾勒齣從戰後現代主義萌芽到九十年代“後現代主義的黃昏”這一關鍵時期的理論脈絡與文本景觀。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力求展現文學思潮的復雜交叉與內在張力。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遺産與結構主義的挑戰 本部分追溯瞭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對傳統敘事模式的顛覆,特彆是意識流、破碎敘事以及對“意義”本身的質疑。隨後,重點探討瞭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如何試圖將文學文本還原為一套潛在的、可被科學分析的符號係統。這一部分詳細闡述瞭索緒爾的語言學基礎如何被列維-斯特勞斯應用於神話分析,以及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早期文本中對“文本”與“作品”之間二元對立的構建。我們考察瞭敘事學(Narratology)如何在這一階段發展成為一門旨在量化和分類故事結構的技術科學,這種技術化傾嚮本身,便是對傳統人文學科敘事權力的首次係統性挑戰。 第二部分:後結構主義的解構浪潮與意義的消散 此部分是本書的核心理論基石。重點分析瞭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對結構主義自身預設的批判性反思。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的“延異”(Différance)概念如何徹底瓦解瞭中心與邊緣、在場與缺席的穩定關係,進而揭示瞭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的不可控性。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識型(Episteme)與權力/知識(Power/Knowledge)理論則將焦點從文本內部轉嚮瞭話語的曆史建構性,探討瞭“文學性”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權力結構中被定義和維護的。這些理論的湧現,直接為文學作品中“不可靠敘事者”和“意義的遊移”提供瞭深厚的哲學支撐。 第三部分:實驗性小說在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文本策略 本部分轉嚮具體的文學實踐。我們細緻考察瞭歐洲的“新小說”(Nouveau Roman)如何通過對時間、空間和人物心理的徹底剝離,構建齣一種極簡主義的、拒絕提供情感投射的閱讀體驗。特彆關注瞭阿蘭·羅布-格裏耶(Alain Robbe-Grillet)的錶象描寫與“物性”的迴歸。同時,本書也深入分析瞭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 Realism)在抵抗殖民話語體係中的獨特敘事策略。雖然魔幻現實主義常被視為後現代的近鄰,但其核心在於將非理性元素編織進看似寫實的敘事結構中,以重塑曆史的斷裂與神話的生命力,這與純粹的後現代解構有所區彆。 第四部分:美國“元小說”(Metafiction)的自我指涉與諷刺 本部分集中探討瞭在美國語境下,後現代主義在敘事層麵錶現齣的最顯著特徵——“元小說”現象。我們分析瞭約翰·巴斯(John Barth)、羅伯特·庫弗(Robert Coover)以及尤其是唐納德·巴塞爾米(Donald Barthelme)等作傢如何通過明確地嚮讀者揭示敘事構建過程,來質疑文學作品的虛構性與真實性之間的界限。這種“揭示手法”並非簡單地打破“第四道牆”,而是對“故事如何被講述”這一過程本身的哲學拷問。重點分析瞭小說如何通過自我批判、拼貼、戲仿(Parod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嘲諷此前被奉為圭臬的宏大敘事(如進步史觀、英雄史詩)。 第五部分:敘事理論的反思與走嚮二十一世紀的文學景觀 在本書的收尾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瞭九十年代末期對“後現代主義”標簽的反思與超越。隨著後現代思潮的泛濫與商業化,文學評論界開始齣現對“後現代主義的終結”的討論。本部分探討瞭在解構主義的餘波中,新的文學趨勢如何試圖重新整閤主體性、倫理關懷與曆史責任。我們審視瞭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如何介入文本分析,關注邊緣群體(如酷兒理論、女性主義批評)如何利用這些元敘事工具,反過來建構自己的抵抗性敘事。最終,本書總結瞭理論的螺鏇式發展:從追求結構統一(結構主義)到徹底解構(後結構主義),再到試圖在破碎中尋找新的、更具倫理自覺性的敘事可能(後後現代的早期跡象)。 本書麵嚮所有對二十世紀下半葉文學思潮、敘事學原理以及文本哲學感興趣的讀者,旨在提供一個清晰而批判性的理論框架,以理解文學如何迴應其所處的時代睏境與知識革命。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後設小說」的「名」、「實」問題
第三章 「後設小說」理論背景與屬性的探討
第四章 颱灣「後設小說」的齣現與發展(上)
第五章 颱灣「後設小說」的齣現與發展(下)
第六章 「後設小說」的在颱睏境及其省思
第七章 結 論
徵引文獻

附錄
附錄一 翻譯名稱對照錶——「作者」部分
附錄二 翻譯名稱對照錶——「專有名詞」、「書籍」部分
附錄三 本書齣現之「後設文本」列錶
附錄四 有關笛福《魯賓遜漂流記》的「虛構謊言」之問題思考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好奇不已。「後設小說」這個詞,對於許多讀者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但真正深入探討其理論建構與發展脈絡的作品卻相對稀少。我一直對文學的邊界和自我反思的機製充滿興趣,而「後設小說」正是這樣一種挑戰傳統敘事模式、探索文本自身運作邏輯的文學形式。這本書以1983年至2002年這二十年為觀察主軸,這個時間段在颱灣文學史上無疑是充滿變革與活力的時期,許多重要的小說創作與理論思潮都在此湧現。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梳理齣後設小說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經曆瞭怎樣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演變。

评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後設小說”的理解比較零散,僅限於一些零星的閱讀經驗。這本書以“理論建構”為切入點,這正是我渴望得到的係統性知識。我想,作者一定會在書中為我們構建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後設小說的核心概念、特徵以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定位。而“在颱發展”的部分,則充滿瞭地方色彩。颱灣文學的特殊性在於其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不斷變化的社會語境,我想作者一定能夠展現齣後設小說如何在這樣的土壤中發展齣獨特的麵貌。我期待能從中看到對具體作傢作品的深入解讀,瞭解它們如何在中國語境下呈現後設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研究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應關注文學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實踐與影響。這本書將“理論建構”與“在颱發展”相結閤,並且聚焦於1983-2002這關鍵的二十年,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好奇作者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落地到具體的颱灣文學實踐中,分析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後設小說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後設小說在颱灣如何被理解、被接受,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發生互動。這種跨越理論與實踐的結閤,無疑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颱灣當代文學的發展。

评分

作為一名對颱灣當代文學稍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對不同時期文學思潮的碰撞與融閤感到著迷。這本書聚焦的1983-2002年,恰恰是颱灣社會經曆轉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後設小說的齣現,無疑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一個重要文學現象。我很好奇,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颱灣的後設小說是如何受到西方理論影響,又如何結閤本土經驗進行創新的?作者是否會深入分析具體的小說文本,揭示其後設技巧的運用,以及這些技巧如何服務於作品的思想內涵?我更關心的是,這些理論建構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時的颱灣社會,以及文學如何迴應時代的變化。

评分

我一直對文學的“元”層麵,也就是文學如何自我指涉、自我評論、自我解構等議題很感興趣。後設小說恰恰是探討這些核心問題的重要類型。這本書將理論建構與在颱發展結閤起來,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後設小說在理論上的演進,比如它與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之間的關聯,以及它獨特的哲學基礎。同時,在颱灣這二十年的發展,我想作者一定會提及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分析他們在後設小說創作上的貢獻,以及這些作品是如何在颱灣讀者中引發討論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