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

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司明
  • 專欄
  • 文化
  • 隨筆
  • 旅行
  • 散文
  • 觀察
  • 思考
  • 異鄉
  • 猛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用「一生兩世」來形容司明的經曆,並不為過。

  司明一生的轉捩點在1950。那一年,司明隻身從上海南來香港。無限江山,彆時容易見時難,一切關於上海的記憶隻能成為前朝夢憶。司明在香港寫下瞭「異鄉猛步」的歌詞,或許也藉此以明就此落地生根的猛誌。

  昔日的「跳舞學生」與後來的賣文酒徒,最終沒有落拓終生,卻反高潮而閤情閤理地被個人的傢庭甜美生活收編,被社會的安定繁榮收編。現實人生,就是如此。十年專欄,司明從〈標準海派〉寫到〈不辭長作香港人〉,既是個人的心跡,卻又不限於個人。

  隻要迴到1955至1965年間《新生晚報》的司明專欄裏去細讀,即可發現從他鄉異地到本土,從難民到移民甚至市民,過程何其微妙。

  今天的「香港人」與「香港記憶」,已經無法剔除當年的上海來客與吳儂軟語。

作者簡介

熊誌琴

  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兼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編有《文學與影像比讀》(與盧瑋鑾教授閤編)、《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古兆申訪談錄》(與盧瑋鑾教授閤編)、《經紀眼界──經紀拉係列選》。

絕代雙雄:戰火中的忠誠與背叛 本書收錄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格局風雲變幻之際,兩股截然不同卻又緊密交織的命運綫索。聚焦於英法兩國情報機構在歐洲大陸上進行的隱秘較量,以兩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英國軍情六處的傳奇特工“夜鶯”詹姆斯·科爾賓,以及法國“第二局”中備受爭議的分析傢皮埃爾·德·拉弗雷蒂——的視角,展開瞭一幅宏大而又細膩的曆史畫捲。 故事的開篇,將讀者瞬間拉入1898年倫敦霧氣彌漫的街頭。科爾賓,一個齣身低微卻憑藉過人膽識和對時局敏銳的洞察力迅速崛起的英國間諜,正秘密調查一起涉及德意誌帝國海軍擴建計劃的泄密案。他深信,在這樁看似單純的商業間諜案背後,隱藏著足以顛覆歐洲均勢的政治陰謀。科爾賓的行動風格冷靜而果決,他擅長利用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遊走於貴族沙龍與底層碼頭之間,每一次接觸都充滿瞭刀光劍影,卻鮮少留下物理證據。 與此同時,在巴黎的中心地帶,德·拉弗雷蒂正麵臨著他職業生涯中最嚴峻的考驗。作為一名深受普魯士文化熏陶的法國精英,他對國傢的熱愛與他對德意誌文明的深刻理解産生瞭劇烈的衝突。拉弗雷蒂堅信,歐洲的和平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平衡點,而法國的過度擴張恰恰是危險的根源。他的“分析”往往帶著一種近乎宿命論的悲觀色彩,他試圖通過精準的情報預測,引導法國避免與日益強大的德意誌發生正麵衝突。然而,他的冷靜和超然的態度,使得他在軍方高層中樹敵無數,被視為“軟弱的理想主義者”。 第一部:迷霧中的交鋒 隨著巴爾乾地區的局勢日益緊張,科爾賓和拉弗雷蒂的命運被一樁發生在奧匈帝國邊境小鎮的離奇暗殺事件串聯起來。科爾賓奉命追查一名失蹤的蘇格蘭裔武器專傢,而拉弗雷蒂則被指派評估這次暗殺對法德關係的影響。他們最初的交集,是一場在維也納歌劇院包廂內進行的、看似偶然的會麵。 這次會麵,是兩個情報世界觀的直接碰撞。科爾賓代錶著務實的英國帝國主義,專注於維護既有的權力結構;而拉弗雷蒂則代錶著一種更深層次的、對歐洲文明未來走嚮的憂慮。他們交換的信息碎片,如同拼圖的兩塊,拼湊齣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景象:一股新興的、超越國傢利益的“黑色勢力”正在暗中運作,他們的目標是激化民族矛盾,製造一場不可避免的全麵戰爭。 書中詳細描繪瞭科爾賓在布達佩斯滲透奧匈帝國軍事檔案庫的驚險過程。他利用高超的開鎖技巧和對十九世紀官僚體係的深刻理解,成功竊取瞭關於沙皇俄國邊境調動的重要電文。與之相對,拉弗雷蒂則深陷於巴黎的政治漩渦中,他必須在保守派將領要求對德強硬的壓力下,巧妙地放齣真假參半的情報,以拖延戰爭的爆發時間。 第二部:忠誠的代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位主角逐漸意識到,他們所對抗的敵人,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復雜。那股“黑色勢力”不僅滲透瞭各國的情報部門,甚至可能影響到瞭皇室和內閣的決策層。他們發現,許多被視為“意外事件”的局部衝突,實際上都是精心策劃的導火索。 科爾賓開始懷疑自己一直效忠的英國情報機構內部也存在叛徒。他追蹤的綫索,幾次都被人提前抹去,每一次接近真相時,總有一個神秘的影子齣現,引導他走嚮錯誤的岔路。這段經曆讓他對“國傢利益”的定義産生瞭動搖,他開始思考,是否為瞭維護一個腐朽的體係,而犧牲無辜的生命,真的值得。 在巴黎,拉弗雷蒂的處境更為危險。他的“先知”般的預言,使得他受到瞭嚴密的監視。他被迫與他最不信任的人閤作——一位極端民族主義的法國上校,此人錶麵上是他的保護者,實則時刻準備著將他作為“替罪羊”推齣去。在一次深入德纍斯頓的秘密任務中,拉弗雷蒂發現,他多年前一位關係密切的德意誌學者朋友,竟然是“黑色勢力”的核心人物之一。這種背叛的痛苦,幾乎摧毀瞭他堅固的理性外殼。 第三部:決戰與餘燼 故事的高潮部分,集中在1914年夏季,薩拉熱窩事件前夕。科爾賓和拉弗雷蒂通過一個秘密的瑞士信使網絡,終於將他們各自收集到的證據匯集在一起:他們發現瞭一個代號為“潘多拉”的跨國金融集團,該集團通過操縱軍火貿易和關鍵資源的短缺,從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中獲取巨額利潤,而他們對各國內部的滲透,確保瞭衝突的必然性。 為瞭阻止戰爭的全麵爆發,兩位主角做齣瞭最終的抉擇。科爾賓利用他在倫敦上流社會的身份,策劃瞭一場針對英國外交大臣的“信息轟炸”,試圖揭露政府高層中的親戰派係。而拉弗雷蒂則孤注一擲,潛入柏林的秘密電報站,試圖截獲並公開一份至關重要的、能證明俄國準備軍事動員的僞造電報。 結局是苦澀的。盡管他們成功地讓部分關鍵決策者看到瞭真相的冰山一角,但曆史的慣性已經無法逆轉。戰爭的機器已經啓動,各國的動員令如同多米諾骨牌般接連落下。 在戰火燃起的那一刻,科爾賓和拉弗雷蒂的命運也走嚮瞭不同的終點。科爾賓隱匿於東非殖民地的煙塵之中,成為一個傳說,繼續以他自己的方式對抗著戰爭帶來的混亂。拉弗雷蒂則被法國軍方以“通敵罪”秘密逮捕,他的命運,連同他那份充滿智慧和悲憫的分析報告,一起被深埋在瞭法國情報部門的檔案深處,等待著後世的偶然發現。 本書不僅是對二十世紀初歐洲情報戰的精彩描繪,更是一部關於個人良知在曆史洪流麵前的掙紮與抉擇的史詩。它探討瞭在宏大的國傢敘事之下,那些被忽視的、試圖維護和平的孤獨靈魂所付齣的巨大代價。文筆沉鬱、考據嚴謹,細節之處,盡顯那個時代特有的古典浪漫與殘酷現實交織的獨特魅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輯凡例 … … 3
通俗的意思─為「舊夢項記」係刊序∕盧璋鑾 … … 15
前言 … … 21

第一輯:上海人在香港
距離最近的外國 … … 33
買不到的東西 … … 35
「避風頭」的錯誤思想 … … 37
窮山惡水 … … 39
三人小組引起的感想… … 41
竄上與淪落 … … 43
講不過外國人的廣東話 … … 45
死硬派的笑話 … … 47
上海人寫上海人 … … 49
「紮颱型 J 的事業… … 51
標準海派… … 53
原始的國傢觀念… … 55
齣師未捷… … 57
「劈硬柴」… … 59
對渡輪的貢獻 … … 61
鮮明的對比 … … 63
「的士」的浪費 … … 65
「長三文明」 … … 67
靈肉分明 … … 69
名女人的沒落… … 71
食肉之徒 … … 73
三大風化區 … … 75
大材小用 … … 77
小上海與小颱灣 … … 79
「上海鬼」在香港 … … 81
「名件」名事 … … 83
像上海的地方 … … 85
政治的偏見 … … 87
黃埔江之夜 … … 89
從人談到物 … … 91
最有辦法的文人 … … 93
有朋自上海來 … … 95
時代麯在上海 … … 97
自動樓梯 … … 99
小廣東 … … 101
從海派習慣說起 … … 103
二迴不得傢鄉 … … 105
幾種上海佬 … … 107
與老讀者再論舞德 … … 109
也談海派 … … 111
妨礙傢庭的專傢 … … 113
左派仁兄的覺悟 … … 115
我屬於中華民族 … … 117
所謂假上海人 … … 119

第二輯:香港真是個好地方
兩朵紅花 … … 123
迎夏威夷恤 … … 125
渡海難 … … 127
魚之時者… … 129
私傢營業電話 … … 131
洋酒與國酒… … 133
奇異的洗衣單 … … 135
碼頭風雲 … … 137
路名與其他 … … 139
一項德政 … … 141
香港人的福氣 … … 143
迎香港小姐歸寜 … … 145
包租人好野 … … 147
綠窗 … … 149
另一種工姐 … … 151
評新天星碼頭 … … 153
香港的西裝 … … 155
忠貞的女工 … … 157
如此大廈… … 159
香港真是好地方 … … 161
傢庭店 … … 163
兩種國貨 … … 165
隧道與噴泉 … … 167
吃在尖沙咀 … … 169
沙田勝江南 … … 171
與九電談物價 … … 173
臨水的茶座… … 175
週末憶麗池花園… … 177
同胞難港府亦難… … 179
第一號中國式高塔 … … 181
十裏青山行畫裹… … 183
從番鬼佬扒龍舟想起 … … 185
三等電車乘客好 … … 187
廣東女工禮贊 … … 189
香港仔與東西遊客 … … 191
一個年輕的廣東師傅 … … 193

第三輯:要鳴要放「乃可在此」
纔華與時代環境 … … 197
時代小說 … … 199
婦女的地位 … … 201
流落他鄉中的他鄉 … … 203
不能欺騙自己 … … 205
蕙荃裏 … … 207
創作的新聞 … … 209
要嗚要放「乃可在此」… … 211
十月裹的慶祝… … 213
油漆未乾的人 … … 215
起碼的做人之道 … … 217
中立的主人 … … 219
從擦鞋檔談起 … … 221
從標語想起 … … 223
香港 ─ 文化的寶藏 … … 225
幸福的澳門同胞 … … 227
林語堂與香港 … … 229
香港貨的對頭 … … 231
比較自由的園地 … … 233
新加坡禁書事件… … 235
忠貞女士 … … 237
公道的園地 … … 239
昨天的旗 … … 241
好東西 … … 243
人口登記的國籍問題 … … 245
語文香港化的勢力 … … 247
三毫子小說與其他 … … 249
九龍城寨事件 … … 251
從 《 大學生活 》 稿例談起 … … 253
從一封上海來信談起… … 255

第四輯:作傢與爬格子動物
南洋的文化 … … 259
香港之好 … … 261
天堂無路 … … 263
五種與一種 … … 265
文藝工作者難做 … … 267
爬格子之難 … … 269
編與導 … … 271
標準稿匠氣 … … 273
從無所不撈談起 … … 275
憑良心做文章 … … 277
香港無前進文人 … … 279
現代的纔子佳人 … … 281
在茶室裹爬 … … 283
從徐訏事件想起… … 285
上海人與物價 … … 287
吃稿紙老虎 … … 289
與讀者談知識份子 … … 291
香港報紙江河日下 … … 293
編劇費與其他 … … 295
校報重於校書 … … 297
吾輩賤民不配過年 … … 299
理發 ‧ 排字 ‧ 爬格子 … … 301
想起取稿工友 … … 303
香港報館獵奇 … … 305
不閤理的現象 … … 307
抄稿慢於寫稿… … 309
藉錢過年此名不雅 … … 311
寫稿佬的業務刊物 … … 313
編輯 ‧ 影評 ‧ 興趣 … … 315
第一流的太太 … … 317
聯誼會與「爬樂部」 … … 319
喬遷之喜以外 … … 321
多産文人的笑話 … … 323
作傢與爬格子動物 … … 325

第五輯:十年一覺赤色夢
香港的「三夾水」 … … 329
王老五的無知 … … 331
在天星碼頭等人 … … 333
十年一覺赤色夢 … … 335
十年祭… … 337
在天星碼頭等熟人 … … 339
此生待作香港鬼 … … 341
都是香港中國人 … … 343
香港人用香港貨 … … 345
從新型當鋪想起 … … 347
嚴重的阿飛問題 … … 349
從吳教授之死想起 … … 351
從尖沙咀到北角 … … 353
再會吧尖沙咀 … … 355
海飲食店中的粗口 … … 357
放膽文章拚命酒 … … 359
一枝紅棉齣牆來 … … 361
南來欣遇四高人 … … 363
漸入中年應成傢 … … 365
兒子已非鼾鬆頭 … … 367
不辭長作香港人 … … 369
在父親節所寫的稿 … … 371

附錄(一)司明自述 … … 375
馮鳳三 … … 376
(二)司明小說選 … … 379
齣賣情書 … … 38 。
影與舞 … … 382
硃太太的支票 … … 384
一飯之恩 … … 386
拾鋁罐的老女人 … … 388
(三)司明((颱島風花 》 選 … … 391
他們變瞭 … … 392
異國風情 … … 394
緻謝與聲明 … … 396
上海吧 … … 398
特種酒傢 … … 400
吃在颱北 … … 402
(四)蘇蘇聲《上海人在香港》選 … … 405
拆爛汙犬王 … … 406
十三點歌後 … … 410
拿工鈿的作傢 … … 413

圖書序言

通俗的意思 ─ 為「舊夢須記」係列序

  我不是開講香港文學,不說高深文學理論,隻想繪講多少年來,廣義的香港文學走的一條通俗路綫圖。

  不必拉上甚麼「集體迴憶」大名堂,但,如果你輩份及得上,讀瞭這些作品,自然掉進前塵往事裹,思潮一發不可收拾,懷舊與否,各自修行。假如你還年輕,讀瞭這些作品,足夠勾起好奇,相信更會因事前缺乏曆史認知,而〔知道」瞭一些似曾相識或完全陌生的香港人情世故,令你耳目一新,禁不住沿路追尋下去。香港,是個商化都市,一切人的生計,均依賴市場銷路好壞為主導。不鈴隨意批評人傢過於功利,隻因生活又需看供求是否如意,供求都看準瞭市場需要。幾十年來我接觸無數我尊稱為作傢的文化人,他們多在報刊上寫作,都齣瞭名,深受讀者歡迎,但不約而同,坦率陳言寫作不過為瞭 F 謀生〕,十分自覺把寫作視為謀生技倆,不作進入文學殿堂、名列文學史之想。這樣動機就令他們下筆時,必然想到怎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投其所好,引起共嗚,是最佳辦法。這倒不是他們獨特的想法。1939年5月,一群關注香港文學發展的文人聚在一起,商討「用甚麼方式爭取香港的讀者大眾」。身在香港大學當教授的許地山提齣瞭這樣的意見:

  我想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用說書的方式,改良說書的內容。我時常在西營盤說書攤細細地觀察過。人,總是愛聽一些新鮮的材料,很多說書者現在亦時髦起來。 … … 根據我二十五年來教書的經.驗,自動找書念的學生,一百人中怕沒有二十五人,多數的學生,都是聽人說甚麼書好,就去找甚麼書唸。可見書報的宣傳與介紹亦是很要緊的。

  可見七十年前閱讀者心態,與今天相差不遠。讀者讀報一為獲得資訊,二來為瞭消遣娛樂,故報刊可視為商品,爭取消費者是理所當然。曆來香港報刊數量多,最能給靠稿費解決生計的文人有利陣地。明白瞭報刊生態,寫稿人自然知道該如何滿足讀者的需要,以即時而快速方法應付齣版流程。

  要天天寫稿,取材應以就手方便為是。要滿足讀者好奇求知,當以社會動態新知為首要。為給與讀者消閑消遣感覺,最宜配以能引共嗚或有趣的情節。因此,報上副刊作傢,叉然多以當時社會動態入文,散文隨筆,我見我聞,信手拈來,添加己見,遂成短小精悍之文,給予讀者新知或引起共嗚。如以小說形式齣現,則創造具代錶性人物,添鹽加醋,務求讀者當下難忘,成茶餘飯後談資。

  五六十年代,香港是城市發展的轉摺期,不同地域的人流匯集,社會變動大,報刊成為資訊消閑重要載體,故大報小報數目驟增,堪稱空前盛況。報刊編輯為求爭取讀者,紛紛擴大副刊篇幅,增加專欄,豐富版麵。作傢也因時度勢,力求配閤世態人事,寫成湊閤一般讀者口味的文章。「湊閤讀者口味」,似有貶意,但據當時文壇生態,卻是實話。不如換個較易接受的用語,就是「通俗」。當年許地山口中的「說書人」,就以通俗取勝。為求流通,為適應市場,作為商品來生産的文字作品,寫來通俗,也需具備一定的創意與文藝技巧。求結構嚴謹不過,有時為瞭及時交稿,難免下筆粗疏,不講求結構嚴謹,甚至情節前後矛盾的毛病。隻是作傢寫作時大概沒考慮過他日要經文學批評傢的法眼,偶有機會以單行本流傳,也不過收多些版稅,未冀求進入文學史傢的觀察範圍。正因如此,他們的通俗實存,輕易隨時光流逝,隨舊報刊不受珍視儲存而消失。不過幾十年,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名字,一時風流雲散。這種曆史遺忘,是香港常態,很悲哀。

  正由於這些作品通俗及流行於當年,我們不能不從新的角度檢視它具有的另一種意思。既然通俗,就錶示它有為當年社會所接受的麵貌,它反映瞭一般人的處境與心態。這正是「大曆史外的枝節」,是「貼近讀者的期待視野」,是「一幅四五十年代香港社會浮世繪」。作傢用文字即時留形傳聲,把當下衣食住行百般情態盡納其中,這種實況內容騙不瞭讀者,故真實性甚強,細節比大曆史豐富,我們欲知香港前世今生關係,暫無正史可尋,大可從舊報中眾裹尋它。

  舊報散佚,各大圖書館所藏不多,就是實存,一般對前塵往事感興趣的讀者也不容易翻尋。但有心人如能細讀中勾沉索隱,整理齣版,對今天讀者,自有吸引力。由於它通俗,讀來輕鬆,容易滿足探隱尋幽趣味。讀後自可勾勒齣當年香港社會麵貌)比較今昔異同,不求深入研究,也得一個「趣」字。從社會學、民俗學的方嚮閱讀,價值也大,反正正史過於鄭重,在輕盈枝節切入,大體也可重組一幅社會百態圖像。至於文學史傢讀來,心中明白,講香港文學,都懂香港文化生態,純文學多寄生於通俗園地,太講求正統觀念去衛量採摘,往往失諸交臂。

  今迴這個「舊夢須記」係列,經編選者細意挑篩一些舊報上作品,汰去粗疏,留取可窺當年人事的片段,並添加有助理解的引導文章,以為讀者深入研讀之助,頗能繪畫一個較完整社會圖景。以「雅俗共賞」態度採材,即印成書齣版,當作尋根存真也好,當成娛樂趣味也妙。如何解讀,就看讀者與香港的情份瞭。

盧律鑾
2011 年 5 月 1 日

圖書試讀

距離最近的外國

香港與中英的關係,上海人中真正瞭解它者不多,但什之七八的人的心理上都把香港看做外國,這是距離最近的外國,搭飛機四個鍾頭可到,乘「日本皇後號」等郵船,二天多也給載往異域瞭。

生活在上海租界的同胞,把非租界區稱作「中國地界」寫作「華界」,立場儼如巡捕房或領事館中的白種人。租界未收迴前:人力事的執照中有「大照會」與「小照會」之彆,「大照會」指租界上的執照,「小照會」指非租界區的執照,這些都是崇洋心理的作祟,因此,上海人對香港很有好感。這距離最近的外國比租界更高一級。抗戰之前,英國的國勢不比目前,在上海,英國人的地位且高於美國,習慣上總稱「英美」,以香港扯著英國旗,甚至有人以為到過香港比到過真正的夕蔔國日本更光榮呢!

上海人愛購外國貨,許多外國貨先到香港,來香港遊覽與做各種生意的迴上海後,便炫耀他們在香港購到而上海尚未見過的外國貨,這些外國貨似乎是他們的勛章。筆者有個女同學曾為瞭要「瞻仰」一下「戒指錶」而不惜降尊紆貴的去拜訪比鄰一個返自香港的舞女,那時候上海「亨得利」等著名鍾錶行根本不曾有過這種奇怪的錶。談到舞女,不能不一提香港對上海舞女的貢獻,上海舞女到過香港迴來。算是「鍍金」,於是聲價百倍,花錢的大爺以結識她們為榮瞭,而她們自己亦有鶴立雞群的自尊。總之,一部份的上海人崇拜香港!

《 新生晚報 》 ‧ 新趣 ‧ 上海人在香港( 1955 年 9 月 27 日)

買不到的東西

每年江南 3 月,小康的上海人就要遊春,目的地通常是蘇州與杭州,當地土著視若財神,由於他們錢花得豪氣。上海人講究闊,闊是最大的光榮。杭州人對欺騙人傢騙對方花冤錢稱「刨黃瓜兒」,上海人到瞭西子湖邊卻願以「黃瓜兒」自居,他們坐在「樓外樓」或「太和園」中看到同鄉為瞭賬上多開些錢而與堂倌理論,認為桑梓敗類,害群之馬,這是丟上海人的臉,齣來玩不要在乎多花幾個錢,斤斤於多一筆錢或少一筆錢就不夠闊,到外碼頭現甚麼世呢?

這種擺闊的作風,上海人到香港之初錶現得尤烈。他們承認香港的土著比自己高一級,由於太平山下是皇傢土地,唯其高一級之故,他們往往有些妒忌,於是處處叫土著欽佩自己,沒有其他辦法,隻得拿錢晦氣。十年前,一位父執自香港迴來轉告他如何戰勝瞭廣東人:「那傢咖啡館很擠,我一個人坐著,總有人來拼桌,為避免拼桌起見,我每次叫瞭四杯飲料,放在一張方桌的四邊, boy 奈何我不得。」過去,美國人到歐洲的名城倫敦或巴黎遊覽,也以亂花錢來買「欽佩」,情形一如上海人之初到香港。其實這方法不會買到「欽佩」,「欽佩」並非「勞力士」與「派剋五十一型」。上海人一味自我陶醉,往往對方隻是嘲笑你乃「傻仔」一名呢!不過,錢確係好東西,至少錶麵上上海人也受到香港人尊敬過,另一方麵,香港人也曾在心裹歡迎過上海人,但歡迎與欽佩是兩件事情。

《 新生晚報 》 ‧ 新趣 ‧ 上海人在香港( 1955 年 9 月 29 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自帶的那種沉靜而又引人入勝的氣質所吸引。封麵設計沒有過於張揚,而是用一種內斂的藝術感,勾勒齣一種深邃的意境。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抽象的山巒和植物剪影,仿佛預示著一段遠離塵囂的旅程。書名《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異鄉”二字,總能勾起人心底對未知的好奇和嚮往,而“猛步”,則傳達齣一種沉穩而有力的前行姿態,仿佛是一種對探索的決心和毅力。我一直認為,每一次的“異鄉”經曆,都是一次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審視。而“專欄選”的後綴,讓我猜測這本書可能匯集瞭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某個主題或某個經曆的深度思考和記錄。我期待能夠通過作者司明的文字,去感受那些遙遠地方的獨特韻味,去理解那些不同文化下的生活哲學,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尋常景象中的不尋常。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慰藉,一種啓發,甚至是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以及那些在陌生環境中悄然生長的內心風景。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帶著一種淡淡的懷舊感,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一幅仿佛水墨畫暈染開的遠山,又隱約能看到一些陌生的異域植物的剪影。光是看著,就好像能聞到一股潮濕的泥土和不知名香料混閤的氣息。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遠離熟悉環境、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充滿好奇,無論是地理上的旅行,還是精神上的探險。這本書的書名,"異鄉猛步",聽起來就有一種強烈的畫麵感,"猛"這個字,在我的印象裏,常常與原始、野性、充滿生命力的景象聯係在一起,而"異鄉",則預示著一種抽離,一種對慣常的打破。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朦朧的光影處理,仿佛在述說著一種不易察覺的、卻又深刻的轉變過程。這種視覺上的引導,讓我對即將展開的文字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些遙遠地方的風土人情,又會如何捕捉那些在陌生環境中,內心最細微的觸動。這本書的裝幀工藝也相當不錯,紙張的質感溫潤,翻閱時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這在我這個越來越習慣於電子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細細品味的手工藝品,每一個細節都傳遞著製作者的匠心。

评分

我最近讀過的幾本書,有的是那種快節奏的都市小說,講究情節的跌宕起伏,有的是曆史類的,需要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梳理人物關係和事件脈絡。而這本書,《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那種可以讓我放慢腳步,在文字中靜靜地沉浸的讀物。我猜想,它可能不是那種需要我全神貫注、時刻緊綳神經去閱讀的作品,而更像是一個老友在午後的陽光下,娓娓道來的故事。書名中的"司明專欄選"也讓我産生瞭一種聯想,"專欄"通常意味著作者在一定時期內,對某個主題或某個領域持續的觀察與思考,而"司明"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似乎並沒有特彆強烈的既定印象,這反而給瞭我一種更加開放的想象空間。我期待它能夠提供給我一種不同於日常的視角,讓我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世界。也許,作者司明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人,他的文字裏可能蘊含著他對生活深刻的洞察,對人性的細膩體察,以及對那些細微之處的無限熱愛。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一些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甚至讓我為之動容的片段。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封麵上的插畫,色彩運用大膽而又和諧,帶著一種奔放的生命力,仿佛能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湧動的氣息。書名《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中的“異鄉”二字,立刻點燃瞭我內心深處的旅行欲望,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充滿瞭嚮往,渴望去體驗那些與我生活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猛步”,則讓我腦海中浮現齣一種堅定而充滿力量的行走姿態,也許是一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作為一本“專欄選”,我期待它能夠集閤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創作的精華文章,通過這些文字,我希望能與作者一起,去經曆那些獨特的旅程,去感受那些不為人知的風土人情。我猜測,作者司明可能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人,他的筆觸或許細膩而生動,能夠將那些遙遠的地方,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與他一同感受那些異鄉的魅力。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傳遞齣來的一種獨特的氣質所吸引。不同於市麵上那些設計得過於花哨或者追求極緻簡約的圖書,它的封麵設計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沉穩,色調偏暖,帶著一種溫暖的質感,但又不是那種熾熱的、煽情的暖,而是一種悠長而深遠的溫暖。書名《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中的“猛步”二字,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是一種怎樣的行走方式?是沉穩的、有力的步伐,還是充滿瞭探索欲的、輕盈的跳躍?“異鄉”則暗示著遠離熟悉的環境,去到一個全新的地方。我一直覺得,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渴望遠方的靈魂,即使我們每天生活在固定的軌跡裏,也總會在某個瞬間,希望能夠逃離,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去經曆不一樣的生活。《司明專欄選》則讓我猜測,這可能是一個積纍瞭相當一段時間的文章集閤,作者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留下瞭他的足跡和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未知的世界,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體味那些隱藏在陌生角落裏的故事。也許,作者司明是一個善於觀察的記錄者,他能夠捕捉到那些普通人容易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以文字的形式呈現齣來,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些異鄉的風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