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與怪獸》2011全新增訂版
獲奬紀錄
2004聯閤報最佳書奬文學類
文學的記憶,曆史的迷魅──
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講座教授──王德威
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曆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錶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曆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瞭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曆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
有鑑於曆史中的暴力層齣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曆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曆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瞭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啓濛革命的世紀裏,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瞭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曆史與文學間復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傢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係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曆史和「再現曆史」的兩難。
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曆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製我們;人生盡管槁木死灰,在曆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作者簡介
王德威
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颱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曆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傢》、《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曆史與怪獸》、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e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書。2004年獲選為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版序論
1. 頭的故事
2. 罪亦罰
3. 革命加戀愛
4. 三個飢餓的女人
5. 粉墨中國
6. 傷痕書寫
7. 曆史與怪獸
8. 詩人之死
9. 魂兮歸來
這本書的厚重感和深度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少有的。它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其中的觀點。但我認為,這種投入是值得的。作者在“暴力”這個議題上,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他不僅關注瞭顯性的、血腥的暴力,更深入探討瞭那些隱性的、結構性的暴力,比如意識形態的壓迫、經濟的不平等,以及文化上的歧視。他將這些不同維度的暴力置於曆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揭示瞭暴力如何以各種形式滲透到人類社會的肌理之中,並對曆史的發展軌跡産生著深遠的影響。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怪獸”的意象與這種隱性暴力聯係起來,描繪齣一種更為令人不安的圖景。這種對暴力深層原因的挖掘,讓我對人類社會的某些行為模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反思,我們是否也常常被自己內心的“怪獸”所驅使,從而做齣傷害他人、破壞穩定的行為。
评分最近剛翻完這本書,感覺腦子裏像經曆瞭一場思想的風暴。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曆史研究範式,而是大膽地將“怪獸”這一概念引入,並與曆史、暴力、敘事進行巧妙的關聯。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奇幻或者獵奇的書,但讀下來纔發現,這裏的“怪獸”更多的是一種隱喻,一種象徵。它可能是指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原始的欲望,也可能是指那些潛藏在曆史洪流中,足以顛覆文明的巨大力量。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的“怪獸”傳說與曆史事件之間的聯係,揭示瞭人類社會在麵對未知、麵對恐懼時所産生的集體反應和心理機製。這種跨學科的視角非常新穎,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理解曆史的進程。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在作者的筆下,竟然成為瞭解讀曆史背後隱藏的社會心理暗流的鑰匙。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冰冷的數據和事實堆砌,而是充滿瞭人類情感、信仰和想象力的流動。
评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但也帶來瞭巨大的滿足感。它所探討的“曆史”、“暴力”、“敘事”這三個核心概念,在我看來,就像是三個相互纏繞的巨大漩渦,而作者則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引導我們潛入其中,去探索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敘事”時展現齣的審慎和批判性。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敘事方式是如何被構建、傳播,又是如何影響著人們對曆史的認知和情感。比如,書中對於某些曆史事件的解讀,就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刻闆印象。它迫使我去質疑那些已經被廣泛接受的“事實”,去思考這些“事實”是如何被塑造成型的。這種對敘事建構過程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瞭曆史本身就是一種活態的、不斷被書寫的存在,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可以一勞永逸的答案。這種思考方式,對於我們理解當下社會信息傳播的復雜性,也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大概有半個月,實在是被它那種宏大的曆史敘事和其中蘊含的深邃思考所震撼。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將那些古老而沉重的曆史事件,用一種既不失嚴謹又充滿文學性的筆觸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暴力”這個主題的處理,它並沒有將暴力簡單地標簽化,而是深入挖掘其産生的根源、演變的形態以及對社會、文化、甚至個體心理造成的復雜影響。讀到某些段落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切身體驗著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在其中的掙紮與求生。而“敘事”作為貫穿全書的綫索,更是讓我驚嘆於曆史本身就是由無數個故事交織而成,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講述方式,會塑造齣截然不同的曆史圖景。作者在此書中似乎在解構這些敘事,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定論。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瞭解的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記錄,又有多少是後人的解讀與建構。這種顛覆性的視角,讓我對曆史學習的意義産生瞭新的認識。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其“全新增訂版”的字樣頗感興趣,想看看作者在原有的基礎上又進行瞭哪些拓展和深化。讀完之後,我可以說,作者的努力沒有白費。這本書在保持原有深刻思想的同時,確實在很多細節上進行瞭補充和完善,使得整個論述更加飽滿和有力。它在“曆史”、“暴力”、“敘事”這幾個概念的交叉點上,不斷地拓展新的思考維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敘事”的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故事講述,更是一種權力的話語。誰有權講述,以何種方式講述,往往決定瞭曆史的走嚮和人們的認知。作者通過對不同曆史敘事的比較和剖析,展現瞭敘事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力量和權力關係。而“怪獸”的引入,則為這種敘事分析增添瞭一層神秘而令人不安的色彩。它仿佛在提醒我們,在那些看似理性、有序的曆史敘事背後,可能潛藏著難以馴除的、原始的衝動和欲望,而這些,恰恰是塑造曆史進程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對敘事復雜性的揭示,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客觀”的曆史陳述,並開始主動去探究其背後的邏輯和意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