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語所創辦者、颱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畢生代錶作作為青年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一本權威讀物文學的任務不止於編輯的功夫,應是要求以講說引人做學問,刺激人分讀專書《中國古代文學講義》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間的講稿,雖然未最終完成,但現存部分亦有許多真知灼見。本書按照11個專題,分為11堂課。
這11堂課詳細地介紹瞭敘語、泛論、詩部類說、楚辭餘音、論伏生所傳《書》二十八篇之成分、最早的傳疑文人、賈誼、儒林、五言詩之起源等知識。但傅斯年強調他並非著文學史,而是將一部文學史事之卮言寫下來,作為迴想的資料,提供學子們思考,教導學子隨時推端引緒,證實證虛。然而書中談到的古代文學史是指哪一階段呢?傅斯年在文中提到,文學的時代不能以政治時代來處理,否則不免有支離感。因此我們必求分彆文學時代於文學之內,不能齣於其外,以這層意思為標準,本書的古代文學宗旨為:以殷商至西漢末年的古代文學為正身,以八代為古代文學之殿軍,而此古代斷代應在唐世。此外,傅斯年撰本書的目的是以講說引人做學問,不是修書。
他直言,作文學史必須注意下列三項工作:1.文學史是史,要用史學的要求,用史料的方法,去考定一書的時代、作者等,不可弄錯,這是最根本的功夫;2.把若乾文體的生命看成是有機體,「把發生學引進文學史來」是他們工作中的口號;3.文學不是獨立的東西,而是時代中的政治、思想、藝術和生活等一切事物的印跡,因此文情流變,與時代推移,是瞭解文學與欣賞文學中之要事。本書開頭即強調文學史最大的用處在,刺激人們去分讀專書,而非以此代替讀專書,學生研究古文學,應該僅僅細心讀完一部原書,避免著重後來人的述說和批評等。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間的講稿,雖未最終完成,所講論的起於殷周之際,下到西漢哀平王莽之時。對中國上古至近代時期的文學史作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在宏觀上涉及文學史研究之方法論,頗具啓發之效,是青年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一本權威讀物。
作者簡介
傅斯年
字孟真,為曆史學傢、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颱灣大學校長。他所提齣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逝世後葬於颱灣大學校園,校內設有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鍾」;其中,傅鍾啓用後成為颱大的象徵,每節上下課會鍾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隻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著有《戰國子傢敘論》、《詩經講義稿》、《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史學方法導論》等書。
第一講 擬目及說明
第二講 敘語
第三講 泛論
第四講 史料論略
第五講 論伏生所傳《書》二十八篇之成分
第六講 詩部類說
第七講 最早的傳疑文人--屈原、宋玉、景差
第八講 楚辭餘音第九講 賈誼
第十講 儒林
第十一講 五言詩之起源
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師,教書育人三十餘載,我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深厚的感情。那些經典的詩詞、文章,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退休之後,我依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特彆是那些能夠幫助我溫故知新,或者從新的角度解讀傳統文化的書籍。這本書的標題“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吸引瞭我,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新的研究視角,或者一些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文學現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比較生動、形象的方式,講述文學史的發展,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娓娓道來的口吻,引導我去重溫那些熟悉的作品,發現它們新的光彩。我更希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能夠親切易懂,即使對於沒有深厚文學功底的讀者,也能輕鬆地閱讀和理解。畢竟,文學的魅力,在於能夠觸動人心,而不僅僅是束之高閣的學術。
评分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厚實的紙張,古樸的書名,仿佛能觸摸到韆年前的文化脈搏。我是一個對中國古代文學一直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雖然算不上專業,但總覺得那些詩詞歌賦、散文小說,蘊含著民族最深邃的情感與智慧。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這些寶貴遺産的著作,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文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思想變遷。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穿越時光的迷霧,去細細品味那些偉大的作傢是如何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用文字鑄就永恒的經典。這本書的定價也算適中,對於我這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是一種可以負擔的、充滿期待的文化投資。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將中國古代文學這浩瀚的海洋,濃縮在這一本本的篇章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其堂奧。它包裝得很嚴實,沒有磕碰,這點我很滿意,畢竟是一本要細細品讀的書,完好的品相很重要。
评分我是一名大學文學專業的學生,平時閱讀瞭不少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的專著和論文,但總感覺碎片化的信息太多,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整體視角。在瀏覽書店時,無意中看到瞭這本《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書名中的“講義”二字,讓我覺得它可能比單純的學術論文更具條理性,更易於理解,或許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為清晰的知識體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小說的各個重要時期、流派和代錶作傢,並且在分析作品時,能夠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文化思潮,進行深入的解讀。我尤其關注作者在文學史的分期、重要轉摺點的界定以及關鍵作傢作品的評價上,是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畢竟,作為一名學生,我需要的是能夠啓發思考、拓展視野的學術讀物,而不是僅僅羅列史實的書籍。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潔大氣,書頁的排版也比較疏朗,讀起來不會有壓抑感,這一點也符閤我的閱讀習慣。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的外籍華人,我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精髓的途徑。中國古代文學,無疑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它承載著數韆年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希望這本《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能夠為我提供一個相對全麵和係統的入門框架,讓我能夠梳理清楚不同時代文學的主要特點、重要流派以及代錶性的作品。我期待作者在介紹文學史的同時,能夠適當解釋一些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匯或典故,這對於我這樣的“文化移民”來說至關重要。此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高質量的翻譯,或者至少在語言上能夠考慮到非母語讀者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礙,避免過於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算低,但如果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文學,那麼這筆投資就物有所值。
评分我是一名剛剛步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上班族,工作之餘,我喜歡通過閱讀來放鬆身心,同時拓展自己的視野。我對中國古代文學一直抱有好感,但總覺得係統學習的機會不多,很多經典的詩詞和文章,雖然耳熟能詳,但對其背後的故事和深層含義卻知之甚少。這本書《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想要係統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能夠更加年輕化、生動有趣,能夠用更貼近現代人思維的方式來解讀古代文學,而不是流於陳舊的學術腔調。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那些文學巨匠們的生活軼事,以及他們創作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這能讓冰冷的文字變得更加鮮活。如果這本書的篇幅適中,語言流暢,結構清晰,並且能夠穿插一些精美的插圖或者配圖,那就更好瞭,這樣可以提升閱讀的愉悅感,也更容易讓我堅持讀下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