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二年,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建立。中國這個古老的文明,脫離朝代統治,告彆專製獨裁,與世界現代文明潮流同波共行,隨後,人類共同追求想望的「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在五四運動中正式齣場。
這場知識與文化的革命,跨越時空,來到一九五零年代的颱灣,以此基礎展開對黨國威權體製的論戰,亦影響瞭一九七O代的保釣運動,成為颱灣政治與民主運動重要的思想資源。德先生在颱灣,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颱灣的知識青年,透過各種異議文宣與刊物,以肉身、血、靈魂展示著殊異的生命經驗,際此,現代文學與曆史一步步捲入激烈的政治敘事中。
曆史學者潘光哲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颱灣史,數十年來其研究與言論精華皆集中於此書,「五四」之後,對於各種「啓濛」與「救亡」口號性質的主張提齣警訊,作者認為:麵對社會與文化重要的母題,史者必須立基在「深描細寫」研究工作上,避免犧牲曆史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的解釋為代價,成為「觀念的暴政」。本書分為兩個部分:「想望「德先生」的上下求索」、理解「五四」與「知識分子」的曆史格局。對於自由主義者如何書寫並議論瞭「威權體製」的分析與批判,期能提供啓發性的思考。
作者簡介
潘光哲
男,筆名彭廣澤、勞棟,1965年生於颱北市。颱灣大學曆史係博士。曆任颱大曆史係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鬍適紀念館主任、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颱灣史。
著有《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並主編《殷海光全集》(新版)、《容忍與自由:鬍適思想精選》、《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等史料匯編。
第一部:想望「德先生」的上下求索
1〈《自由中國》和戰後颱灣「黨國體製」與「民主經驗」的記憶文化〉
2〈傅正與一九五○年代的颱灣民主意識:以《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為中心〉
3〈張忠棟教授與現代中國/颱灣自由主義人物的研究〉
4〈誰的憲法?怎樣的奇蹟?推介《製憲風雲:美國立憲奇蹟》〉
5〈民主與俗世「支配意識形態」(的再思考:評法蘭西斯.福山《曆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
第二部:理解「五四」與「知識分子」的曆史格局
1〈「啓濛」與「救亡」的思想擂颱:關於「五四」的若乾思考〉
2〈五四的曆史解釋:戰後颱灣〉
3〈時代的呼聲:颱灣「知識分子論述」的迴顧〉
4〈誰的「七○年代」?閱讀鄭鴻生《青春之歌》的一些想法〉
《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曆史格局》這本書,讀完真的讓我思緒萬韆,尤其是書名點齣的“德先生”,這不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貫穿百年來颱灣知識分子在民主進程中的奮鬥與犧牲。我身處這個時代,迴望過去,常常會感到一股莫名的重量。那些名字,那些事件,在書中被清晰地勾勒齣來,讓我得以窺見,我們今日所享有的自由,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無數先輩用血淚、智慧甚至生命換來的。 這本書在描述知識分子與民主的互動時,並沒有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曆史場景,讓我仿佛置身其中。那些在白色恐怖時期噤聲的學者,那些在街頭呐喊的青年,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勇氣,以及他們對於理想的執著,都透過文字變得鮮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政治光譜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民主,以及他們在各自立場上又如何影響民主發展的論述感到深刻。這讓我意識到,民主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它包含瞭無數復雜的麵嚮,以及形形色色的聲音。
评分翻開《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曆史格局》,我立刻被它所構建的曆史圖景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以一種相當個人化、帶有情感溫度的方式,來解讀“德先生”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百年來的演變。我讀到書中那些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定位自己的篇章時,忍不住聯想到許多熟悉的颱灣曆史人物,雖然書中未直接點名,但那種對理想的追尋、對不公的反抗,以及在現實睏境中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 這本書讓我最觸動的是,它沒有將知識分子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們的凡俗與糾結。他們有自己的局限,有自己的妥協,甚至也有自己的誤判。正是這種真實感,讓知識分子與民主的互動更加立體和可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知識分子所扮演角色的細緻描繪,從啓濛的先驅,到批判的喉舌,再到參與治理的智囊,每一個身份的轉變,都反映瞭颱灣社會民主化的不同階段,以及知識分子麵臨的挑戰。
评分《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曆史格局》這本書,它給我一種“曆史的迴聲”感。我齣生在颱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但對於更早期的曆史,總覺得隔瞭一層紗。這本書就像一本導覽手冊,帶領我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現在社會形態的關鍵人物和事件。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知識分子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時代挑戰和內在掙紮的刻畫,這使得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這本書在描繪知識分子與民主關係的復雜性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讓我看到瞭,民主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知識分子也並非站在同一陣綫上。他們有閤作,有分歧,有支持,也有反對。這種多角度的呈現,讓我對民主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理解瞭颱灣社會為何會形成如今的麵貌。它讓我意識到,任何一種社會進步,都不是簡單的綫性過程,而是無數個體在復雜互動中共同作用的結果。
评分我必須說,《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曆史格局》這本書,它所散發齣的“重量感”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它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不同政權下,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論述,感到由衷的敬佩。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不隨波逐流、堅守理念的知識人,他們的身影在字裏行間熠熠生輝。 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社會在民主化道路上所走過的麯摺。它讓我思考,當今的知識分子,在麵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時,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繼續保持批判的姿態,還是更積極地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探討,雖然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其引發的思考,卻是極其寶貴的,也讓我對“德先生”的內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遙想德先生-百年來民主與知識份子的曆史格局》這本書,給我一種深刻的“迴響”感。我不是曆史學傢,但從小到大,我們身邊充斥著各種關於民主、自由的討論,而這本書就像一本沉甸甸的筆記,將這些零散的記憶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脈絡。尤其在讀到書中關於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以及知識分子如何在這種進程中發揮影響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成長的軌跡,以及父輩們所經曆的時代。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知識分子”這個身份在民主社會中的定位。過去,我可能認為他們是“指導者”或“批評者”,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他們的角色是多維度的,甚至有時是矛盾的。他們既是社會良知的守護者,也是現實政治的參與者。書中對這種多重身份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讓我對民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更加 nuanced (細緻入微) 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