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十二月下旬展開的「癡人.說夢─CNEX紀錄片影展」,其製作總監張釗維在製作過程中,採訪南方朔、溫鐵軍、梁文道等兩岸三地九位重要趨勢及評論傢,包括提齣下個階段華人可以做哪些事?華人們在世界變動遷移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可能的發展綫索可以思考?這些精彩內容收錄於南方傢園齣版之《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兩岸三地九個觀察傢的夢想接力筆記》。
本書是CNEX今年影展所做的主題採訪,由CNEX製作總監張釗維先生撰文,側寫華人當代的挑戰,討論兩岸三地華人未來的新局與想像,內容包括:
1)南方朔(評論傢、文化觀察者):一韆年墜落後的華人想望
2)羅智成(詩人、作傢):華人的總體夢想學
3)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2.長):民族夢的前沿──中國的摔落與再起簡史
4)汪暉(中國著名學者,被譽?新左派領袖):華人的下一代要問什麼?「八O後」VS.「七年級」
5)許知遠(中國新銳暢銷作傢):為下一代華人社會的進步作準備
6)梁文道(香港「文化教父」):卸下世代的想像瓶頸
7)楊平(詩人、散文傢):治亂的史觀──當世界華人麵對不繁榮
8)吳經國(前颱灣奧運主委):奧運老兵眼裏的京奧夢
9)夏鑄九(颱大城鄉所教授):城與鄉──夢想和現實的角力
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們還有做夢的本錢嗎?還有實現夢想的本錢嗎?今天的華人社會,是否也麵臨「夢想」泡沫化的危機而不自知?今年CNEX在「夢想與希望」的主題底下,一共監製産生瞭十部紀錄片,橫跨兩岸三地,觸及城市與鄉村、沿海與內陸、年輕人與中老年人、過去與現在、文化與經濟、傳統與現代、心靈與物質等方麵的夢想與希望。
南方傢園將此書獻給所有讀者,冀望在低靡的時代裏,我們還有個作夢的理由!
編者簡介
CNEX
CNEX是由兩岸三地熱愛紀錄片的人士組成的民間組織,緻力於全球華人紀實文藝的開發閤作與交流推廣。CNEX 的名字是由「看見未來」(See Next)的英文發音而來,並有「華人新世代」(Chinese Next)的意涵。 CNEX 每年會選定一個與現代華人相關的主題,邀請華人地區的紀錄片工作者拍攝影片,並號召全球華人圍繞該主題,以影像、文字等形式進行紀錄、詮釋和論述,通過評選和交流,共同創造齣該年度深具影響力的文化作品。 這個組織的重要顧問團隊成員則有:南方朔、夏鑄九、詹宏誌、餘範英、徐小明、鍾阿城及許鞍華、劉遵義等。
張釗維
本書作者張釗維,六0年代人,齣生於颱灣颱南市;著作有《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穿梭米蘭昆》。譯著有《龐剋的哲學》。作者投身紀錄片領域十年,參與國內外數十部紀錄片與專題片的策劃或製作,目前擔任CNEX製作總監,長駐北京。
序
張釗維(CNEX製作總監)
一、
當CNEX在二○○七年中發錶「夢想與希望」做為下一年度的主題時,除瞭知道會發生的颱灣大選與北京奧運之外,並沒有料到,二○○八這一年華人社會將要發生這麼多跟「夢想與希望」相關的事件。
二○○八年一開春,中國成韆上萬的農民工就因華南與華中暴雪而受睏迴鄉路,返鄉團圓的夢想陷入絕境;與此同時,因為勞動條件與人民幣的升降影響珠江三角區的工廠的經營路綫,發展主義的夢想麵臨調整;春天,西藏騷動、颱灣大選以及接下來奧運聖火傳遞的麯摺過程,華人的政治夢想還在春寒料峭之中;到瞭五月,震驚全球的四川大地震,傢的夢想一夕倒塌重來;七月,颱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創下錄取分數的新低,「鯉魚躍龍門」的傳統華人夢想立時成為笑柄;八月盛夏,北京奧運開幕,華人百年強國夢圓;與此同時,颱灣棒球隊「兵敗五棵鬆球場」(北京奧運棒球賽的賽事場地),島嶼的體育夢想遭到無情打擊。
到瞭我書寫這篇序言的時刻,二○○八年的深鞦,曾經提齣「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陳水扁,正深陷貪汙醜聞而兀自睏獸猶鬥;同時間,美國次級房貸所引起的全球金融風暴,還在節節升高,百年資本主義之夢遭遇空前睏局;中國珠江三角與長江三角區域的齣口導嚮型中小企業隨之雪上加霜,成為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一個夢醒註腳;張口閉口「change」的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興奮莫名的外國媒體稱之為一個新的美國夢來臨;而中國大陸則端齣四萬億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方案因應世界金融危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個新的中國夢在奧運之後上路……。
後人迴顧二○○八這一年,必定會看到這些夢想與希望的上升與下沉。無疑地,這一年將會是近代世界發展曆程的一個轉摺點,而這轉摺中有一大部分,也無疑地是以華人社會為槓桿支點。
二、
因此這本書的構成與呈現,自有其特殊的時空意義。這裏頭一係列跨越兩岸的訪談,所進行的時間,除瞭溫鐵軍先生是在二○○七年五月之外,其他均集中於二○○八年六月到九月。
二○○八年,CNEX基金會以「夢想與希望」為主題,支持兩岸三地一共九部紀錄影片的拍攝製作。這是CNEX的第二年,接踵第一年二○○七探討「金錢」的主題之後,繼續以這種年度主題紀錄片的徵集與推廣模式,來邁嚮「十年一百部影片、以刻劃華人社會變遷軌跡」的長程目標。
我經常比喻,這好比是一年一刊的影像期刊。而CNEX負責設計封麵主題,邀請作者供「稿」,組成這「期刊」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也必須提齣我們的「編輯室報告」,來對這一年的主題與影片內容進行闡述。當然,此一「編輯室報告」,也是以影像方式來進行。
我在CNEX的工作,除瞭影片監製之外,主要就是推動每一年度編輯室影像報告的策劃與製作。在這裏頭,我們走訪兩岸三地的專傢學者與意見領袖,探詢他們對於該年度主題的思考、經驗與想像,並拍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攝其採訪。這本書裏所有的訪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
三、
CNEX編輯室的成員,蔣顯斌、陳玲珍、郝智強跟我,大約從二○○七年下半年開始構思○八年度編輯室影像報告的訪談方嚮。那時,眺望未來一年,颱灣的大選能夠帶來甚麼新的夢想與希望,尚未可知;而在華人社會中,北京奧運所代錶的強國夢,是更令人深思,也更抓人眼球的。
從鴉片戰爭以來,整個華人社會就陷入西方現代化意識形態以帝國主義形式的侵逼與威嚇,從而形成揮之不去的屈辱感:要不就是見到洋人先矮半截、要不就是自以為是的妄自尊大;這其間,極度缺乏一種從容、自信、包容、前瞻的心靈態度與精神狀態。颱灣近年來的狹隘意識形態與藍綠衝突,放在近兩百年的曆史過程中來看,無疑是這種屈辱感的變體與反動。即便進入二十一世紀,這種屈辱感以及相應的變體與反動,在中國威脅論的如影隨形之下,依然完全沒有退去;而伴隨這屈辱感而生的,便是華人希望自己民族能夠站起來,在世界上取得一個與自身政經實力與文化脈絡相襯的、閤乎情理法的國際地位,這就是強國夢。
對我們來說,「擒賊先擒王」,「強國夢」無疑是華人近代史中最不可忽視的集體夢想與希望,京奧則是此一夢想實現的契機,因此在二○○八年討論「夢想與希望」,肯定無法迴避強國夢。
然而,在北京與年輕的助理們討論「強國夢」時,卻驚訝地發現,他們對這三個字沒有多少感覺,不認為這是特彆重要的夢想與希望。這讓我意識到,這批成長於改革開放年代的「八○後」,或者是颱灣的七年級生,乃至新加坡、香港的年輕華人,並未完全共享我們所認為的華人近代史的某些基本命題。他們有他們自己認識世界的角度,當然也有他們的侷限;然而,不管是新意或是侷限,「世代差異」這個元素,在討論「夢想與希望」的過程中必然要浮現。
迴想起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與希望。那時候,我們在八○年代颱灣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與文化運動風潮中,一方麵以「一九六八西方學生革命」的形象做為心中的英雄,一方麵懷想著一個更為開放的、更具有創造性的、更為青春的颱灣社會。
多年之後,我纔體悟到,其實這些我那個世代的夢想與希望,深深受到嬰兒潮世代的影響。嬰兒潮世代在他們的年輕時代,經曆過全球學生運動、第一條牛仔褲與第一個保險套、第一支電吉他、第一部電腦…。在颱灣,他們創造齣保釣、雲門、校園民歌、鄉土文學、新電影、美麗島與宏?、聯電;他們對於文化、對於政治、對於經濟、對於社會、對於科技的夢想與希望,從七○年代開始,就深深地影響瞭我們。跟他們的上一代或下一代比起來,這個世代擁有最多的夢想激素,也經曆瞭最多實現夢想的機遇。
在中國大陸,這一世代經曆文革、上山下鄉、以及改革開放等等大起大落的人生過程,而纍積瞭夢想大爆發的實踐能量—創造京奧驚人開幕式的三劍客張藝謀、蔡國強與陳其鋼,均屬之。
然而,他們的兒女輩們,在上一代所開創的環境底下被細心嗬護成長。這些新一代麵臨甚麼夢想的環境、實現夢想的條件?他們夢想的內容是甚麼?
在全世界的嬰兒潮世代心中,現代化與工業化可能是最重要的普世夢想;他們普遍追求更美好的物質享受、更便利的政府效能、更飛快的企業發展,在這樣的前提底下他們想像地球村的美好願景。他們在年輕時期湧嚮都市,共同創造齣今天我們所見的城市風貌,以及在城市中扮演夢想代言角色的各式各樣影音産品、美學設計、生活風格與明星達人…等等。相應的,在這些夢想無限復製衍生的同時,地球的資源與能源運用,也在這一代人手上被推到一個極限的臨界點上。
兩岸三地九個觀察傢的夢想接力筆記
今天他們已經兩鬢發白,而他們的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即將承接嬰兒潮世代所形塑的生活環境與夢想殘餘,同時也必須承受因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現代化與工業化的急遽擴張而帶來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能源短缺以及世界M型化等等長期苦痛;這些二十齣頭的,甚至還在小學、幼兒園或嬰兒車裏的新生代,該要如何夢想自己的未來?他們會有甚麼新希望?
於是,從京奧開始,一路思索下來,訪談的方嚮就漸漸清晰瞭。它以三個階段呈現:首先,從強國夢齣發,審視宏觀的、具備曆史縱深的華人集體夢想;接著,切入夢想的世代差異與夢想的接力傳承;最後,必須麵對城鄉關係與永續發展的命題,這可能是下一代集體夢想齣發之所在。
四、
二○○八年中開始,帶著這三個訪談方嚮,我們拜訪瞭兩岸三地的幾位意見領袖。由於這個編輯室影像報告片長的限製,我們不可能訪問太多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最終受訪的名單看起來,卻已覆蓋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學者、評論傢與專傢:
南方朔,四○年代人,港颱重量級的評論傢。從一九七○年代末黨外時代開始,就不斷發錶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國際情勢的評論與研究,著作等身;是颱灣少見的、非學院齣身並且跨越多重領域的觀察傢與分析傢。
汪暉,五○年代人,中國大陸重量級的人文學者,他經曆過八○年代開放初期的風起雲湧,學術視野橫跨中國近現代史、文化思想、社會變遷以及西方人文社會理論。他在九○年代齣任大陸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刊物《讀書》的主編,名噪一時。
溫鐵軍,五○年代人,曾名列《南方人物周刊》所評選的「影響中國的五十位公共知識份子」之一(
名單中還包括颱灣熟知的龍應颱、羅大佑、侯孝賢、李敖)。他長期關注城鄉關係,關注三農問題。對他的訪談,是在二○○七年CNEX首次影展的「金錢」主題底下進行的,但是因為其內容縱深與視野都特彆寬闊,因此也將之收錄於此書,讓我可對於強國夢以及城鄉永續發展的綫索提供深邃的參照座標。
楊平,五○年代人。曾經擔任媒體編輯,也曾齣任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首屆秘書長。這個協會集閤瞭兩岸的數十位企業高層人士,包括大陸的萬科、新浪、首創,以及颱灣的大成長城、統一等等,深入內濛阿拉善沙漠化地區,與當地居民一起進行治沙綠化的工作。目前他擔任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的執行
乾事長,依然從民間的立場在推動智庫與政策研究工作。就正在逐步發展的大陸NGO與民間環保工作而言,楊平的經驗是非常有代錶性的。
羅智成,五○年代人,以詩人、媒體人、文化人、齣版人等多重身分活躍於颱灣的文化事務舞颱。大學畢業不久即以長詩〈一九七九〉榮獲颱灣重要的「時報文學奬」,至今他始終保有靈活的想像力、多元的思考能力以及赤子之心,不斷推動各種跨領域的文藝創作與活動。
夏鑄九,四○年代人。治學揉閤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理論,對於都市計劃、城鄉發展與空間規畫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並實際介入多項社會與文化運動,包括一九八九年興起的「颱灣無住屋者運動」。近年他的研究與實踐擴展到海峽兩岸。
梁文道,六○年代人。身兼媒體人、藝術策劃、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也曾參與香港社會運動。近年透過鳳凰衛視的平颱,他穿梭在兩岸三地之間,提齣敏銳而細膩的言說。他所主持或參與的節目深受大陸年輕知識份子與文化人的關注,被認為是鳳凰衛視的「言論鐵三角」之一。
許知遠,七○年代人,以宏闊又感性的文筆書寫文化與社會評論,近年他在亞洲周刊、金融時報中文版等媒體撰寫專欄,擁有大批年輕的讀者粉絲。同時他也創立單嚮街書店,除瞭以書會友之外,更經常舉辦各種講座、放映、座談,已經成為北京重要的青年文化地標。
除瞭這幾位具備代錶性的人物以外,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奧林匹剋委員會委員吳經國先生,也在京奧開幕前夕的百忙之中接受訪問,為這一年的華人「夢想與希望」主鏇律,留下一個親身親曆的重要註腳。
這本書的副標題“九個觀察傢在兩岸三地的夢想接力筆記”,讓我對其中蘊含的多元視角充滿瞭期待。身在颱灣,我深切理解到兩岸三地在曆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層麵存在著復雜而又微妙的聯係與差異。這九位“觀察傢”會是哪些人?他們的職業、背景、年齡、立場分彆是什麼?他們會像偵探一樣,深入分析當下,挖掘齣不為人知的趨勢,還是像哲學傢一樣,探討人類文明的宏大命題?“夢想接力”這個概念非常有畫麵感,仿佛是一場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思想馬拉鬆,每一位觀察傢在前一位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思考,拓展新的維度。我很好奇,他們是否會有觀點上的碰撞與融閤?是否會有人提齣顛覆性的看法,又是否會有人試圖尋找共同點,彌閤分歧?尤其是在“十年後”這個時間節點上,他們所提齣的“夢想”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夠成為我們思考未來方嚮的有力參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新鮮的、不同於日常信息流的、具有深度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名《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九個觀察傢在兩岸三地的夢想接力筆記》,光聽名字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身處颱灣,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感受到海峽兩岸及香港的變化,時而欣喜,時而憂慮。這本書選擇“十年後”作為時間維度,這種遠瞻性本身就非常有意義。想象一下,九位來自不同背景、不同視角的觀察傢,他們將如何描繪未來十年華人世界的圖景?是經濟的騰飛?是文化的交流?還是社會結構的變遷?抑或是更深層次的身份認同的演變?這其中的“夢想接力”更是引人遐想,是否意味著他們將觀點傳遞,層層遞進,最終匯聚成一個宏大的願景?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們如何從各自的立場齣發,既有對現狀的深刻洞察,又能跳脫齣來,為我們勾勒齣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華人”,更是關於“我們”——在當今時代,每一個身處此地、心係彼岸的華人,都應該思考我們希望看到怎樣的未來,以及我們今天能為此做些什麼。
评分《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九個觀察傢在兩岸三地的夢想接力筆記》這個書名,光是“許願”二字就帶著一種溫暖的期盼,而“九個觀察傢”又暗示瞭嚴謹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身在颱灣,我總是在思考,我們與大陸、香港的未來會走嚮何方?這本書以“十年後”為時間軸,恰好能讓我們跳脫當下的紛紛擾擾,從一個更長遠的角度來審視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我特彆好奇這九位“觀察傢”會是誰?他們是學界泰鬥、商界精英、文化巨匠,還是新興的社會力量?他們的“夢想接力”方式又是怎樣的?是他們之間進行對話、辯論,還是各自提交一份報告,然後匯編成冊?我期待他們能從各自獨特的視角齣發,為我們描繪齣未來十年華人世界的各種可能性,無論是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結構,甚至是在價值觀念上,都能有一些深刻的見解和富有啓發性的預言。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是一扇觀察未來、思考未來的窗口。
评分僅僅是《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九個觀察傢在兩岸三地的夢想接力筆記》這樣一個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極大的興趣。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兩岸三地發展的颱灣讀者,我深切體會到這個區域的復雜性與重要性。這本書將焦點對準“十年後”,這個時間跨度恰好能讓我們審視當下的一些重要議題,並預見未來的發展方嚮。而“九個觀察傢”的設定,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無限的可能性。我很好奇,這九位觀察傢是否代錶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專業領域、不同的政治立場?他們的“夢想接力”究竟是如何進行的?是層層遞進的討論,還是觀點的交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新穎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兩岸三地華人社會的脈絡,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許願”,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提供瞭一種思考未來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塑造我們共同未來的過程中去。
评分《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九個觀察傢在兩岸三地的夢想接力筆記》,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前瞻性。它讓我聯想到,在科技日新月異、社會變遷加速的當下,我們對於未來的期盼與焦慮並存。書中提到的“九個觀察傢”,讓我不禁開始猜測他們的身份。他們會是學者、藝術傢、社會活動傢、企業傢,還是政治評論員?他們來自颱灣、香港、大陸的比例如何?他們在觀察和思考時,會側重於哪些議題?是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教育改革,還是社會公平、環境保護、身份認同?“夢想接力”這個概念則暗示瞭一種閤作與傳承,也許他們並非孤軍奮戰,而是通過思想的交流與傳遞,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願景。我非常好奇,他們究竟會描繪齣怎樣一幅“十年後”的華人世界圖景?是充滿機遇,還是挑戰重重?他們提齣的“許願”又將是什麼?是現實的祈求,還是理想的呼喚?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記錄觀察傢的思考,更可能是一份寫給未來,寫給所有關心華人命運的人們的“行動指南”或“希望之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