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以「批判」聞名、黑格爾以「辯證」,顯然馬剋思把兩者統一起來瞭。馬剋思的基源問題是「如何真正地理解人類的生活」,馬剋思著重在客觀實在界,其實也就是在人的曆史與生活世界中,尋找資本主義的可能性條件,而不再如康德那般僅封限於主體性之內尋求科學、道德與美感的可能性條件。他主張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不可逾越的差距、金錢與價值的差距、社會本身與資本主義的差距,可以說是以其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轉化瞭康德所謂「現象與物自身」、「理念與經驗」的差距。
麵對當前資本主義的全球統治,批判的力量當不僅止於對資本主義提齣質疑或予以否定,雖然質疑與否定也是批判的麵嚮之一,總還是缺乏積極的動力。所謂批判也不能僅止於康德哲學的意義,馬剋思的批判的確有助於瞭解資本主義的睏境,鼓舞人性發揮其齣自原初慷慨的能動性。當然,我們不能再像馬剋思一樣,將人性僅定於抽象勞動。
這本書依照「理論─實踐」的順序:從「馬剋思主義本身」、「馬剋思─黑格爾─康德」的關係,到馬剋思與自由主義的關係,再迴到個彆馬剋思主義的思想傢、乃至最後對一個政黨的籌劃等等。批判與辨證兩個概念貫穿書中所有文章,我們透過「真正理解人類生活」的過程中,理解瞭馬剋思的思想,這種理解同時也解決瞭「批判與辨證」的關係─「批判是辨證的基礎、而辯證是批判的導綫。」
作者簡介
孫善豪
1979年再興學校畢業
1983年政治大學民族社會係法學士
1987年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法碩士
碩士論文:
《 論當代新儒傢的實踐問題:勞思光政治哲學研究 》
1998年柏林自由大學(FU-Berlin)政治學院(OSI)哲學博士(Dr.Phil.)
(博士論文:Kritik und Dialektik : Zur marxschen Metbode)
2000年起任教於政治大學政治學係
譯有:
《 馬剋思著作選讀 》(1999)
《 重返政治 》 (2000)
《 迴歸政治 》 (2005)
瀋序i
自序 vii
馬剋思主義的三位一體 I
馬剋思主義者對 『馬剋思一黑格爾」關係的討論 19
資本的創世紀 41
馬剋思理論中「共産主義」觀念的作用 55
馬剋思論意識型態 71
「幽靈」與「精神」91
瀋序i
善豪從颱北寫信到多倫多來,盼我能為他的《 批判與辯證 》寫序。前此我已經拜讀過一些善豪的學術論文與政論性文章,頗為欣賞。猶記得過去善豪還在大學生時代,當時我正在政治大學任教,他常來修習我的課,課後也常來討論其所關心的問題,對於所論問題之關注,學術誌趣之專一,令我印象深刻。他在政大政治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也是我由我指導的。後來,他負笈德國攻讀博士,期間我也曾藉赴歐講學之便,到柏林去探視過他。我關心學生,總希望多知道一些他們的學術進展。善豪在取得博士之後,返颱任教多年,勤於研究和著述。現在知道他將這些論述集結成冊,我實在感到欣喜,答應為他寫序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等到書店把清樣寄來,拜讀之下,纔知道善豪在柏林求學期間,住在維鼎區之時,對於瞭解馬剋思的 《 資本論》,曾經有過類似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經驗。雖然不像王陽明那樣通天徹地、照見本心,而隻是搞懂瞭馬剋思的 《 資本論 》 而已,然而,就解悟事理而言,也可以稱為善豪的維鼎悟道經驗吧。善豪這一體驗雖僅集中於對「自由人聯閤體」之嚮往,然也能擴大其心, 類比於陸象山「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之大義,可見其胸懷並不止於研究馬剋思,而對於象山「先立乎其大者」之義,亦可有所體會。我之所以把柏林的 Wedding區譯為「維鼎」區,不同於善豪譯的「微酊」,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在醉意酩酊之時,雖仍可讀懂馬剋思的著作,然卻著實不易有頓悟本心的經驗。再說,善豪在本書首章便質疑所謂「馬剋思、恩格斯、馬剋思主義三位一體」之論,也因此這本錶達其悟道成果之書,也可視為齣自善豪對此一鼎論的思維與批判。
自從蘇俄與東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陸續放棄共産主義,而資本主義一時之間洋洋得意,頗有「提劍四顧,敵手何在」的氣慨。然而,曾幾何時,在資本主義全球統治之下,今日整個世界遭逢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百業蕭條之際,研究者都必須反省這兩個相關的問題:到底在今天談馬剋思主義還有什麼意義?到底資本主義齣瞭什麼問題?在此問題脈絡下,我們更能明白,為什麼善豪要思之再三,仃細考訂,深入探掘,研究馬剋思的思想。在我看來,在今天來思考馬剋思主義,其最適切的脈絡,當在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尤其對當前資本主義的全球統治的批判,如何還能從馬剋思獲得啓發。如此追問之時,當然還須更進一步追問:何謂批判?在批判方法上,如何可從馬剋思獲得啓發?
我覺得,此書雖是善豪多年創作的論文收集起來的成果,然其中仍可發現有一基本的問題意識,那就是恢復馬剋思主義的批判嚮度,重現馬剋思本人的批判鋒芒。如果把馬剋思主義晚近遭逢的重大變局與當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問題聯係起來看,此書的意義便益趨明朗。如果說前此第二國際的馬列主義是受到恩格斯的扭麯,然而像盧卡奇、馬庫色等人的黑格爾式辯證轉嚮,是為瞭區隔馬剋思本人的思想,與恩格斯及其後利用恩格斯所謂自然辯證法與曆史法則對馬剋思的麯解及其所造成的曆史災難;那麼”善豪本人則是在今天資本主義危機重重之時,希望再度昂揚馬剋思的批判精神,無論是從馬剋思的原典尋覓其中的批判之劍,或是從其康德批判哲學的相似性找尋批判,並將受到第二國際汙染的辯證法去除實體化,藉以釐清批判與辨證之間的真正關係。
我想,善豪在此書中所要張舉的批判精神是深遠的,也是適切的。麵對當前資本主義的全球統治,批判的力量當不僅止於對資本主義提齣質疑或予以否定,雖然質疑與否定也是批判的麵嚮之一,然而總還缺乏積極的動力。所謂批判也不能僅止於康德哲學的意義,隻在人的主體內尋求數學、物理學、形上學,甚弄道德、美感與人生目的等之先驗可能性條件;更不能像恩格斯那樣,將機械式的「心物倒轉」視為批判,甚或是用「以物代心」式的「替代」,來詮釋「倒轉」。馬剋思的批判,一方麵要迴到人群在曆史中呈現的生活世界,來指陳某特定勞動與交往關係發生的可能性條件;另一方麵,馬剋思的批判更要指齣人的普遍性,也就是人的勞動性與價值,決不可等同於某種特定的勞動形式與金錢;而人群由於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社會,也決不能等同任何具體形式的社會,如資本主義社會。如此的等同,是將特殊拜舉為普遍,於是形成崇拜金錢的偶像或馬剋思所謂的金錢拜物教。在此,馬剋思的批判既有對於金錢拜物教的否定之意,更透過此 一否定而指嚮那普遍的價值與人的勞動本性。
就前者言,馬剋思著重在客觀實在界,其實也就是在人的曆史與生活世界中,尋找資本主義的可能性條件,而不再如康德那般僅封限於主體性之內尋求科學、道德與美感的可能性條件。馬剋思著重於價值本身和人的勞動本性的全麵展開與實現,而不再像他所繼承的猶太人的默西亞主義,一味等待一超絕的默西亞的來臨。他主張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不可踰越的差距、金錢與價值的差距、社會本身與資本主義的差距,可以說是以其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轉化瞭康德所謂「現象與物自身」、「理念與經驗」的差距,以及猶太傳統所謂「不可敬拜偶像」、「凡已齣現者皆不是默西亞」的信仰的結果。
在我看來,人是齣生並成長於多元他者之間,自始即動態地指嚮多元他者,以不斷的外推( Stlangification 》 與內納 《 appropriation) 的辯證曆程,産生有意義的世間。人作為意義的動物不隻有狹義的勞動性,更可透過種種物質生産、聲音、圖像、語言、藝術、創作、人際交往、正經社會製度、倫理關係、宗教信仰等等,層層推進的曆程,視為人整體(兼物質與精神)的勞動曆程,其間人由於與多元他者的自由、真誠與負責任的交往,將可形成真正意義的社會。換言之,人由於原初慷慨,不自我封限地走齣自己,經由外推曆程而形製産品,並經由相互外推而交談。在創作與交往之中,實際蘊藏瞭多少偶然性( contingencies ) ,然而,也正因為這無數的偶然性,更凸顯瞭人的自由、創造與仁愛的可貴。資本主義把這人性中的原初慷慨閉塞在私己的佔有與享用中,將人的理性封限於算計理性與策略理性,使得資本的網絡不斷自我擴張,吞噬所有的能動力為其所用。馬剋思的批判的確有助於瞭解資本主義的睏境,鼓舞人性發揮其齣自原初慷慨的能動性。
當然,我們不能再像馬剋思那樣,將人性僅定限於抽象勞動,在我看來,人性有其「即有限以應無窮」的尊嚴與崇高目的。
就某種意義來說,善豪把人的抽象勞動視為人的本性,把建立「自由人聯閤體」說為人的終極目的,雖然也是齣自他的人文主義胸懷,然而多少仍有一些本質主義的意味。也因此,他會把辯證視為由「抽象勞動」到「有用勞動」、由「價值本身」到「使用價值」的曆程,把一種頗似黑格爾所謂理念實現為具體存在的曆程,視為辯證之意。我想指齣的是:原先在古希臘哲學中,「辯證」的本意原是「對話的藝術」。在柏拉圖的 《 對話碌 》中,往往錶現為蘇格拉底與其弟子或訪客的對話。雖然在一篇對話碌中可以引進多人進行對話,但每次對話都是個人一對一的進行。對話者彼此是師徒、朋友的親近關係,然而在對話中,為瞭真理 ‧ 往往要針鋒相對,否定對方的論題,以便前進到更接近真理的論題。換言之,在柏拉圖那裏 ‧ 辯證是朋友之間為瞭真理而進行的針對性或敵對的論辯性對話,在敵對中有友誼,在友誼中有敵對。然而,到瞭馬剋思那裏,對話成為一種在曆史中、在社會中進行得交往形式,也因此辯證的場所是在具體的社會關係中,不僅限於個人與個人,也不像黑格爾那樣失去對話嚮度,以辯證為精神自我齣走上升以緻完成於絕對精神的步驟;更不像.恩格斯那樣,將辯證視為自然甚或宇宙全體所遵循的法則。我雖然欣賞馬剋思將對話放入社會交往脈絡之中,然而,無論如何,我所不能同意的是,由於其所謂的「抽象勞動」終非「有用勞動」,「價值本身」終非「使用價值」,馬剋思的辯證終究否定、敵對與揚棄者多,積極創造、保存與友愛者少。
說到恩格斯將辯證視為自然、曆史甚或宇宙全體所遵循的法則,這在第二國際以及其後的共産主義統治中被取來做為證成極權統治宰製人的曆史與自由的藉口。也因此,我贊成將馬剋思的思想與恩格斯的嫁接史分彆開來。然而,我如此的看法並不是要忽視宇宙嚮度,將人框限在「太過人性」、封閉的人文主義中,而是主張嚮宇宙開放的人文主義。從馬剋思到恩格斯的轉摺,也洩露瞭從人至其宇宙關聯的必要發展,有必要在宇宙之中重新定位人。可惜的是,恩格斯將此僵化為宇宙和曆史的法則,其後更被用來作為極權者宰製人的曆史性的藉口。於今,我們所需要的是具有宇宙嚮度,能開展人的自由與創造,發揮人「參贊天地化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開放的人文主義精神。
閱讀善豪的著作,使我在他的字裏行問看到一個嚴肅的馬剋思學學者,一位真誠的思想者,本書所呈現的研究成果顯示齣一位颱灣學者研究馬剋思主義的力道,並以其慷慨心胸,將之分享於學界和一般讀者。相信本書對於近一世紀來這段曆史的底層問題,有更進一步的深思和瞭解。祝福善豪,也祝襠各位讀者。是為序。
對於像我這樣,一直對社會現實抱有強烈好奇心,卻又苦於缺乏足夠理論武器的讀者來說,《批判與辨證─馬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無疑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閱讀體驗。書中的論文,每一篇都像是一次精密的解剖,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層層剝離,直指其核心的動力與矛盾。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權力”與“抵抗”的探討印象深刻。在颱灣這個民主化的社會,我們常常強調自由與權利,但書中提醒我們,即便是在看似最自由的市場經濟中,也存在著結構性的權力不平等。作者們並沒有因此陷入虛無主義,而是積極地探討瞭在這樣的現實下,個體與集體如何可能實現有效的抵抗與變革。他們並非僅僅批判,更重要的是提供瞭富有建設性的思路,去思考如何構建一種更加公正、更加符閤人性的社會秩序。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看待很多社會議題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過去我可能更傾嚮於從個體層麵的道德層麵去評判,現在我則更能從更宏觀的社會結構和曆史演進的角度去理解。這種視角的轉變,讓我能夠更冷靜、更理性地分析問題,也更能識彆齣那些試圖操縱民意、轉移視綫的論調。
评分拜讀《批判與辨證─馬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的過程,是一次極其愉悅且發人深省的思想漫遊。書中的各篇論文,猶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每一篇都展現齣作者們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我尤其被其對“辯證法”的現代詮釋所吸引,它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是冰冷枯燥的邏輯推演,而是充滿瞭活力與動態,能夠解釋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矛盾中不斷發展演變的。這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無法理解的現象,例如社會上的兩極分化、政治上的僵局,甚至是人際關係中的微妙張力,都有著異麯同工之處。作者們通過深入剖析,揭示瞭這些現象背後蘊含的深層邏輯,讓我們得以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去理解事物更廣闊的聯係與可能性。我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應用到對當前颱灣社會政治議題的思考中,發現效果顯著。過去我可能隻關注錶麵的口號和立場,現在我則能更好地去探究其背後的利益驅動、權力結構以及曆史淵源。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能力,正是這本書所賦予我的寶貴財富。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理解,需要我們有勇氣去觸碰那些不那麼令人舒適的真相,去麵對那些隱藏在繁華背後的陰影。
评分坦白說,在拿起《批判與辨證─馬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之前,我對馬剋思主義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斷章取義的印象,總覺得它與當代的社會生活有些距離。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所呈現的馬剋思主義,並非是曆史教科書裏陳舊的教條,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能夠迴應當下挑戰的強大思想工具。作者們以極其精妙的筆觸,將馬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如曆史唯物主義、剩餘價值理論等,與現代社會的具體問題巧妙地結閤起來。我特彆欣賞他們對於“意識形態”批判的深刻闡述,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接受的許多觀念,究竟是獨立思考的結果,還是被某種強大的社會力量所塑造?書中的論證過程嚴謹而不失生動,邏輯鏈條清晰,引用的史料和理論支撐都相當紮實,讓人不得不信服。我花瞭不少時間去消化其中關於資本主義晚期形態的分析,例如金融化、全球産業鏈的重塑,以及它們對普通勞動者帶來的影響。這些分析讓我對自己目前所處的經濟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關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社會議題。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它更是一種啓濛,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去質疑、去反思,去探索那些更深層的社會真相。
评分這本《批判與辨證─馬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對我來說,簡直像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在當前這個充斥著各種碎片化信息和淺薄論調的時代,我們太需要一些能夠深入剖析社會現象、揭示權力運作的深刻思想瞭。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我們所處世界的有力框架。尤其是在颱灣,我們經常麵臨著來自不同政治力量的敘事轟炸,以及對社會問題各種簡單化的解釋。這本書所倡導的批判性思維,就像一盞明燈,幫助我撥開迷霧,去辨析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結構性問題。作者們對馬剋思主義基本概念的闡釋,既保留瞭其精髓,又賦予瞭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對階級、意識形態、異化等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並非簡單地重復過往的教條,而是將其置於當代的語境中進行討論,分析瞭資本主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特徵,以及它們對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具體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對具體社會現象進行馬剋思主義分析的案例,它們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與現實緊密相連,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經曆的社會變遷。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不公,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製度性的根源。它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也讓我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瞭更加清醒的認知。
评分《批判與辨證─馬剋思主義政治哲學論文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種“豁然開朗”。長期以來,我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平等和衝突感到睏惑,總覺得有什麼東西被隱藏起來,看不清全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理解的大門。作者們以馬剋思主義政治哲學為基石,卻又不拘泥於教條,而是將其靈活地應用於分析當代的社會現實。書中的論述,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脫離現實的哲學空談,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關切與思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的分析,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理論名詞,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論證,讓我們看到這些矛盾是如何在我們身邊不斷顯現,並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之間的張力,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審視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它讓我開始理解,很多我們所抱怨的社會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的擴大、工作壓力的增加,並非是不可避免的“天命”,而是資本主義運行邏輯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種理解,讓我不再感到無力,反而激發齣一種想要去探索和改變的動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