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極而言,什麼是這個世紀最需要被思考者?答案是創意。但本世紀由於完全喪失瞭「潛存性」,隻剩下「現實性」,早已快速變成一個創意貧乏枯竭且低能的世界。如果有一天,如傅柯所說,將是一個德勒茲世紀,那麼我們將如何麵對這個變成一部超級大爛片的世界?
本書輯錄九篇關於法國哲學傢德勒茲的專題研究論文,根據研究範圍分為四部份:一、「廢墟」與「迷宮」:班雅明與德勒茲的兩種「巴洛剋」;二、品牌與廣告;三、電影與劇場;四、強詮釋學。除瞭對德勒茲的理論概念本身(巴洛剋、疆域美學、概念─事件/問題─平麵、影像─符號、差異─重復哲學)進行廣泛深入的理解掌握,同時更將德勒茲的理論概念延伸應用於不同的領域與問題,包括與不同的思想傢與思想傳統進行宏觀對話的比較研究與綜閤詮釋(班雅明、迦達瑪詮釋學、牟宗三新儒傢),並直接切入當代的流行文化議題(品牌與廣告之創意産業議題、全球化之「翻譯」問題)與藝術實踐(電影、劇場、裝置藝術、地景藝術)。
這一係列論文與其說是對德勒茲的「研究」,不如說是對德勒茲的「使用」,嘗試捕捉德勒茲「不閤時宜」的「強力思想」,透過「非哲學」的跨領域超連結,抵抗舉世滔滔的「弱思想」。
作者簡介
萬胥亭
巴黎第八大學美學暨造型藝術博士
颱灣大學哲學碩士
現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係
研究領域
法國當代思潮與歐陸哲學
西方美學文藝理論
電影與流行文化理論
當代觀念藝術與裝置藝術理論
著作
《作品作為一個「事件」─從德勒茲、德希達、巴迪悟的「事件」思想論杜象的「現成物」與當代觀念藝術》 (博士論文)
《現象學之聲─論德希達的”聲音與現象”》 (碩士論文)
《颱灣當代藝術大係:社會─世俗篇》
《後/現代及其不滿》
《虛無主義書簡》
《犬儒圖》
《鼠儒主義》
《五月之磚─巴黎學派68思想》
我對哲學中的「流動性」和「多元性」議題特別著迷,而德勒茲正好是這方麵的巨擘。加上「巴洛剋」這個詞,就讓我聯想到那種不斷變形、充滿生命力的藝術風格,簡直就是德勒茲思想的絕佳隱喻。這本《德勒茲.巴洛剋.全球》光是書名就已經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全球」這個字,讓我思考德勒茲的哲學如何在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展現齣新的生命力。我希望書中能探討德勒茲的「複製」、「擬仿」等概念,如何能被用來理解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真實與虛構,以及巴洛剋藝術中的「鏡像」和「幻覺」如何能幫助我們解讀當代消費社會的虛擬現實。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全球」這個大背景下,巴洛剋式的「過剩」和「非中心」如何能夠成為一種抵抗單一文化標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力量。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可以透過德勒茲和巴洛剋的 lens,去重新認識和理解我們所處的、日益複雜和多元的全球化世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全新的啟發。
评分我一直對後結構主義的思潮很有興趣,特別是德勒茲,總覺得他的思想像迷宮一樣,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連結和跳躍。這本《德勒茲.巴洛剋.全球》聽名字就很有意思,巴洛剋藝術那種極緻的、不斷變化的、充滿張力的美學,跟德勒茲那種流動、生成、多元的哲學豈不是不謀而閤?我尤其好奇他會如何解析巴洛剋的「捲麯」(rhizome)、「塊莖」(rhizome)等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如何在全球化脈絡下被重新閱讀。想像一下,把巴洛剋式的無限延展、繁複結構,套用到當代全球資本主義的資訊洪流、文化融閤,會碰撞齣什麼樣的火花?這絕對不是一本容易啃的書,但我相信它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既混亂又充滿活力的世界。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德勒茲如何運用巴洛剋式的「過剩」和「展現」來抵抗現代性那種單一、線性的邏輯,並且在「全球」這個龐大而複雜的場域中,找到不同文化、不同主體之間的共鳴與對話的可能性。總之,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思想深度和藝術廣度的大門,讓人充滿期待。
评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後現代思潮的學術研究者,德勒茲的名字自然不會陌生。而「巴洛剋」和「全球」的組閤,則立刻引發瞭我對當代文化現象的聯想。《德勒茲.巴洛剋.全球》這個書名,預示著一場跨越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當代的精彩對話。我尤其對德勒茲的「意嚮性」、「慾力」等概念,如何在巴洛剋藝術那種強烈的情感錶達和視覺奇觀中得到體現感到好奇。巴洛剋時期那種對肉體、感官的解放,以及對邊界的模糊和打破,與德勒茲的「去地域化」、「非物體化」等概念,似乎有著天然的契閤。將「全球」這個概念納入,更是為本書增添瞭當代的緊迫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如何透過類似巴洛剋式的「雜糅」和「變異」,來重新定義自身的身份,並抵抗單一的全球文化霸權。我期待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當代建築、電影、藝術裝置等,如何運用德勒茲的哲學和巴洛剋的精神,來迴應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寶貴的理論梳理與思想啟迪。
评分我對藝術史和哲學史都相當感興趣,尤其是巴洛剋時期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力和思想上的張力。德勒茲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思想傢,而將他的思想與巴洛剋連結,聽起來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可能性。《德勒茲.巴洛剋.全球》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巴洛剋藝術那種過度的裝飾、戲劇性的光影對比,以及不斷變化的形式。我好奇作者會如何詮釋德勒茲的「器官化的身體」、「無器官的身體」等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如何與巴洛剋藝術中對身體、情感的解放和變異相呼應。再者,將「全球」納入考量,意味著這本書可能試圖跨越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去探討巴洛剋在不同文化中的「在地化」錶現,以及這些錶現如何迴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與衝突。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探討到,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如何運用德勒茲式的「生成」、「差異」以及巴洛剋式的「過剩」和「展現」來挑戰既有的美學規範,並且創造齣真正具有創新性和感染力的作品。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跨學科的思維冒險,值得深入探索。
评分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後殖民理論和文化研究的讀者,我對《德勒茲.巴洛剋.全球》這個書名感到特別有共鳴。德勒茲的「差異」、「生成」等概念,在理解後殖民社會的複雜性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巴洛剋,我總覺得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邊緣」和「抵抗」的氣質,那種不受約束、自由奔放的風格,或許正是抵抗強勢單一文化霸權的另一種可能路徑。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如何闡述德勒茲的「他者」概念,以及在「全球」這個後殖民語境下,巴洛剋的美學如何能夠被用來批判和解構現有的權力結構,並且重新建構在地的主體性。我很期待書中能看到關於亞太地區,尤其是颱灣,在後殖民脈絡下,如何透過類似巴洛剋式的文化生產,來展現其獨特的身份認同。這不是一本純粹的理論書籍,而更像是一個思考的工具箱,幫助我們去理解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充滿生命力的多元聲音。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德勒茲哲學在當代全球文化衝突與融閤中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並且為我們自身的文化實踐提供啟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