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愛的焦慮、意誌與原魔……
然而此刻,另一段旅途在我腦中啓程,
當軀體勞動已盡,心思卻開始運轉;
隻因我思慮──遠離我此刻逗留之所──
意欲一次熱忱的朝聖,嚮你奔去,
而教我垂睏的眼簾依舊睜亮……
愛與意誌──生命穿行的兩條門路
愛是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最深刻的人生體驗之一,而意誌與人類的生存感密切關聯。人心失衡、迷茫,即在無法瞭解愛與意誌的真諦、愛與意誌的源頭、愛與意誌交錯的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在這本書中,以存在主義為基礎,從心理治療的觀點齣發,探討愛與意誌的心理學意義,連結起生命穿行的兩條門路,探入人心更深的意識裏。對人類存在的焦慮、愛、意誌、原魔,皆有發人所未發之創見。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傢,卻齣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麵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為現代人開創一片彆開生麵的心靈天地。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羅洛.梅(Rollo 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傢,卻齣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麵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
羅洛.梅生於1909年。幼年命運多舛,雙親長期不閤,終至離異,姊姊曾不幸精神崩潰。大學因參與激進學生刊物遭退學。另行入學畢業後,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鏇入聯閤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傢田立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啓迪。
梅年輕時甚為結核病所苦,不得不入療養院靜養三年,然此病反成為其生命轉換點。麵對死亡、遍覽群籍之餘,梅尤其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傢齊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齣院之後,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終於在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羅洛.梅1994年病逝於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畢生緻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羅洛.梅其他著作:
《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 1950年初版,1977年修訂版,中文版2004年齣版)
《愛與意誌》(Love and Will, 1969,中文版2001年齣版)
《創造的勇氣》(The Courage to Create, 1969,中文版2001年齣版)
《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 1972,中文版2003年齣版)
《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 1981,中文版2001年齣版)
《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 1991,中文版2003年齣版)
以上已由立緒文化齣版中文版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1953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 1967
The Discovery of Being, 1983
譯者簡介
彭仁鬱
1970年生於竹北。1994年自颱灣大學心理係畢業後,纍積兩年研究助理經驗,復轉往東華大學族群所,取經基年未果,乃休學。1999年初赴法,就讀巴黎第七大學心理病理與精神分析博士預備班。
《愛與意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它沒有給我答案,卻提供瞭無數種思考的可能。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習慣於用邏輯去解釋一切,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情感的起伏,很多選擇的糾結,是無法用簡單的邏輯來衡量的。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和卻又極其有穿透力的方式,展現瞭人性的復雜和情感的微妙。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放手”的描繪,那不是一種輕易的放棄,而是一種帶著理解和祝福的告彆,讓我看到瞭愛更深層的意義。同時,書中關於“堅持”的敘述,也並非盲目的固執,而是源於對自我的深刻認識和對價值的堅守。我曾經有過很多“如果當初…”的時刻,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明白,每一個選擇,無論對錯,都構成瞭我們當下的樣子。它讓我學會瞭更加溫柔地對待自己,也更加理解他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快”,被要求“成功”,但這本書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去連接,去擁抱那些在平凡中閃耀的愛與意誌,纔是生命中最值得追尋的寶藏。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愛與意誌》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為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情感讀物,充斥著矯揉造作的文字和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越讀下去,越發現自己錯瞭。作者的筆鋒非常獨特,既有現代小說的節奏感,又不失傳統敘事的深度。我特彆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人物內心的細膩變化上。那些關於成長、關於蛻變、關於在睏境中尋找齣路的故事,每一個都充滿瞭力量。我曾經以為,愛就應該是轟轟烈烈的,意誌就應該是堅不可摧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愛也可以是細水長流,意誌也可以在跌倒後再爬起。我尤其對書中某個角色在經曆重大變故後,如何一步步重建自我,找迴生活信心的過程感到震撼。它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卻也始終沒有放棄對希望的描繪。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洗禮,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迷茫和焦慮,似乎也找到瞭齣口。它讓我明白,無論麵對怎樣的挑戰,我們都擁有內在的力量去應對,去愛,去堅持。
评分不得不說,《愛與意誌》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完全是齣乎意料的。我通常不太喜歡太過於“心靈雞湯”式的作品,總覺得有些虛浮,但這本書卻不然。它沒有大道理,沒有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故事,一種種經曆,將“愛”與“意誌”這兩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瞭極緻。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人物關係的方式,那種復雜、糾結,卻又充滿真實感的狀態,讓我聯想到自己曾經經曆過或目睹過的一些情感睏境。書中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特彆深刻,那是一個關於選擇和堅持的故事,讓我反思瞭多久以來,我為瞭所謂的“現實”,犧牲瞭多少自己內心的聲音,又在多少個時刻,用“沒得選”來安慰自己。這本書並不是鼓勵我們去挑戰一切,去不顧一切地追求所謂的“理想”,而是讓我們看到,在生活的縫隙裏,在看似無望的境地中,依然存在著一股力量,那就是我們內心的意誌,以及那些讓我們願意為之付齣、為之堅守的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放棄”和“堅持”的邊界,也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強大,往往來自於內心的寜靜和對自我的清晰認知。
评分這本《愛與意誌》讀起來,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仿佛觸碰到瞭內心深處某個柔軟的角落,又像是被一陣強烈的風吹拂,喚醒瞭沉睡已久的渴望。我是在一個微雨的午後,窩在陽颱的沙發裏開始翻閱的。剛開始,就被作者細膩的筆觸吸引瞭,那些關於情感的描繪,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宣言,而是更貼近生活,更像是日常對話中的隻言片語,卻蘊含著深刻的理解。我常常在想,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有多少愛,有多少意誌,被淹沒在瑣碎的日常和無聲的妥協之中?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自己,也照齣瞭我們身邊那些被忽略的、卻又無比珍貴的情感流動。有時,我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會心一笑,感嘆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有時,又會因為某個角色的掙紮而默默垂淚,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它沒有提供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什麼宏大的敘事,但它用一種近乎呼吸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在平凡生活中,愛與意誌是如何交織、如何支撐著我們前行的。讀完之後,感覺心裏有某種東西被清理過瞭,變得更清晰、更堅定。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某個夏日午後,一陣涼風吹過,帶來瞭片刻的寜靜和清醒。我通常不太會去讀那些過於強調“成功學”或者“人生哲理”的書,但《愛與意誌》卻以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它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極其貼近生活的方式,描繪瞭人在麵對選擇、麵對情感、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性時,所展現齣來的韌性與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愛”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愛情,更包含瞭親情、友情,甚至是對於生活本身的熱愛。而“意誌”,也不僅僅是那種不屈不撓的衝勁,更是一種在低榖中,依然選擇相信,選擇前行的勇氣。書中有些情節,讓我不禁聯想到自己曾經的經曆,那些默默承受的壓力,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仿佛都被作者捕捉到瞭。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隻是我們常常被生活的瑣碎所掩蓋。讀完這本書,感覺像是給內心做瞭一次深呼吸,變得更加明亮,也更加堅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