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ebastian Gardner
圖書標籤:
  • 康德
  • 純粹理性批判
  • 哲學
  • 西方哲學
  • 啓濛運動
  • 認識論
  • 形而上學
  • 批判哲學
  • 德國哲學
  • 理性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亞馬遜書店★★★★推薦
這個世紀詮釋康德思想的最佳讀物

  康德身處啓濛時代的尾端,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被認為是對於現代歐洲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結閤瞭歐陸的理性主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認為將經驗轉換成知識的範疇,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此想法一直是歐洲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思想主流之一。

  本書為康德的代錶作《純粹理性批判》的導讀手冊,原書並不容易讀,其艱深的用字與概念往往使讀者卻步。本書作為一本《純粹理性批判》的當代導讀,其特色是圍繞著「先驗觀念論」這個核心,依照康德該書的順序來闡明其中的種種論證。由於本書的陳述深入淺齣,相信讀者可藉本書一窺康德哲學之堂奧。

作者簡介:

薩巴斯丁.加納Sebastian Gardner

  英國倫敦學院大學哲學係教授,劍橋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德國哲學、現象學與美學,近年也關注於薩德的研究。著作包括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Art and Morality與Irration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

譯者簡介:

劉育兆

  現就讀於政治大學哲學所博士班。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一份關於一部名為《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的書籍的簡介。請注意,此簡介將嚴格聚焦於該書可能探討的領域和主題,但不會直接提及《純粹理性批判》的具體內容,而是從更宏觀的哲學史和思想背景角度切入,以期展現其深度和廣度。 ---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圖書簡介 一部探索人類知識邊界與理性奠基的史詩 在西方哲學的浩瀚星空中,伊曼努爾·康德無疑是一顆最為耀眼的恒星。他以一種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剖析瞭人類心智的結構,重塑瞭形而上學的圖景,並為啓濛運動的理性精神找到瞭最堅實的哲學基石。然而,要真正理解康德思想的磅礴氣勢與深遠影響,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其核心著作的孤立解讀,更需要將其置於他所處的時代洪流之中,探究其思想的生成邏輯、辯證的衝突與最終的偉大綜閤。 本書《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並非一本簡單的概念解析手冊,而是一次深刻的智識旅程——它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重新激活康德哲學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對人類心智的終極關懷。 捲一:理性的危機與前夜的群星 康德的偉大,首先源於他對前人哲學體係的深刻洞察與批判性繼承。本書伊始,我們將迴到十八世紀的歐洲,一個被“理性”與“經驗”的二元對立所撕扯的時代。 1. 從萊布尼茨到休謨的形而上學遺産: 我們將追溯這條思想鏈條。一方麵,是萊布尼茨所代錶的理性主義,他們試圖通過純粹的邏輯推演構建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圖景,相信心智能夠把握絕對真理。另一方麵,則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挑戰,特彆是大衛·休謨,他那石破天驚的懷疑論幾乎擊潰瞭傳統形而上學的根基,使我們對因果律、實體等概念的確定性産生瞭根本的動搖。康德正是在這片“懷疑的廢墟”之上,感受到瞭哲學的迫切需求:如何重建知識的必然性與普遍性? 2. 啓濛精神的哲學訴求: 啓濛運動不僅僅是政治和社會思潮的變革,它更是一場對人類自身能力的自信和重估。人們渴望擺脫傳統的束縛,依靠自身的理性去理解自然規律和社會秩序。康德的思考,正是對這種時代精神最深刻的哲學迴應:如果理性要成為指導人類行動和認知世界的最高準則,那麼它自身必須先被審視和界定。這種“對理性的自我立法”的嘗試,是本書探討的第一個核心張力。 3. 哲學史的轉嚮:哥白尼式的革命的醞釀: 在康德之前,知識的構建模式是主體(認知者)去適應客體(被認知之物)。本書將細緻分析康德是如何敏銳地察覺到這一模式的內在矛盾,並孕育齣那場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的雛形。這並非一次簡單的創新,而是對數韆年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根本性顛覆,是對人類認知可能性的重新定位。 捲二:知識的疆域與認知的架構 深入康德哲學的核心,本書將探討他試圖構建的認知體係,即關於人類知識結構、經驗的先驗條件以及我們如何能獲得超越個體經驗的普遍性知識的理論框架。 1. 先驗哲學的奠基石: 我們將探討康德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判斷(分析判斷與綜閤判斷),以及他提齣的“先驗綜閤判斷”的獨特性——這是將經驗的內容(綜閤性)與知識的必然性(先驗性)結閤起來的橋梁。這一部分的探討,旨在揭示康德如何試圖在經驗與理性之間架設一座堅固的橋梁,從而為科學知識(如牛頓物理學)的可靠性提供哲學辯護。 2. 空間、時間與感性直觀的本質: 書中會深入剖析康德對時空概念的革命性處理。它們不再是獨立於我們經驗之外的客觀實在,而是我們心智用以組織感性材料的先天形式。通過對“先驗美學”的考察,本書將展示感性世界如何被我們的認知結構所塑造,從而將我們帶入一個由人類心智界定的現象世界。 3. 知性的範疇與理解力的運作: 離開瞭抽象的邏輯推理,我們如何纔能真正“理解”世界?本書將詳細解析康德提齣的十二個“知性範疇”,如同一套內置於我們心智中的“操作係統”,它們是經驗得以成為“知識”的必要組織原則。我們如何運用這些範疇(例如因果性、實體性)來把握紛繁的感官印象,將它們轉化為有條理的經驗圖景,這構成瞭本書對認知理論建構的深入剖析。 捲三:理性的邊界與思辨的局限 康德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為知識設立瞭堅實的堡壘,更在於他清晰地劃定瞭理性可以企及的範圍。 1. 現象與本體的二分: 當理性試圖超越經驗的界限,去探究“自在之物”(本體論意義上的實在)時,它將遭遇何種必然的失敗?本書將聚焦於“先驗辯證論”的論證脈絡,分析康德是如何揭示傳統形而上學在探討靈魂不朽、宇宙整體性或自由意誌等問題時,所陷入的二律背反——即理性可以得齣完全相反但同樣貌似閤理的結論。 2. 批判性哲學的意義: 康德的哲學被譽為“批判哲學”,其核心目的並非是全盤否定一切超越經驗的思考,而是要對理性自身的能力進行一次徹底的自我審查與劃界。通過這種界定,康德實際上為人類知識的確定性開闢瞭道路,同時也為信仰和道德留下瞭必要的空間,避免瞭科學主義的過度膨脹。 3. 對後世思想的深遠迴響: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跳齣康德的時代,簡要勾勒齣其思想對後繼哲學流派的深遠影響。無論是費希特的“自我”本體論、謝林的自然哲學,還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無一不以康德設定的基礎為起點,進行激烈的繼承或反叛。康德在知識論上的奠基,為整個十九、二十世紀的哲學思潮定下瞭基調。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旨在帶領讀者,以一種兼具曆史縱深感與哲學思辨力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位偉大思想傢的工作。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認知自身、如何理解世界,以及理性在宏大宇宙中應有何種定位的深刻論述。通過對康德哲學體係的全麵梳理,讀者將能更清晰地把握我們當代思想所依賴的那些基本預設,以及我們對“確定性”和“真理”的永恒追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形上學的問題
曆史背景:啓濛運動及其問題
康德的生平
康德前批判時期的猶豫不決:無法放棄的形上學之夢
形上學是可能的嗎?(〈序言〉)
《批判》的架構

第二章 對象的可能性
批判的難題:康德寫給赫茲的信
對康德哲學的詮釋:分析式的和觀念論式的
關於實在的問題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三章 先天綜閤判斷如何可能?(〈導論〉)
康德對形上學問題的邏輯錶述
綜閤先天性:幾個反駁與其迴應

第四章 對象的感性條件(〈感性論〉)
康德對認知的分析
經驗的感性形式:空間和時間
空間和時間作為先天直觀:康德的幾個論證
在〈分析論〉中的空間和時間

第五章 先驗觀念論
先驗觀念論的學說
先驗觀念論的特性
康德的存有論否定
〈感性論〉中對先驗觀念論的論證
傳德蘭堡的選項
〈背反〉中對先驗觀念論的論證

第六章 對象的概念性條件(〈分析論〉)
〈分析論〉的論證:關於方法的種種問題
思想與對象的關係:概念形式的先天性(〈先驗邏輯的理念〉)
思維的種種要素:範疇(〈發現所有知性的純粹概念的綫索〉)
概念形式的先決條件和來源:主—客關係(〈先驗推證〉)
人類經驗的特定概念形式:因果上互動的實體
先驗論證、先驗觀念論與康德對懷疑論的迴應
測量與模態(〈直觀的公理〉、〈知覺的預期〉、〈經驗性思維一般的設準〉)
超驗對象:本體的概念(〈所有一般對象區分為現象和本體的根據〉)
康德對萊布尼茲方法的批評(〈歧義〉)

第七章 不可知的對象(〈辯證論〉)
超越真理之國度
先驗幻象:理性關於無條件者的理念
理性是規製性的(〈辯證論〉的〈附錄〉)
超驗形上學的幾個辯證式推論(〈誤推〉、〈背反〉、〈純粹理性的理想〉)
〈辯證論〉中的先驗觀念論I:對理論理性矛盾的解消(〈背反〉、〈自律〉)
〈辯證論〉中的先驗觀念論Ⅱ:權宜的智性世界(〈背反〉、〈自律〉、〈純粹理性的理念〉)
康德的解構性成就

第八章 先驗觀念論的意義
康德的經驗實在論:顯象的本性
物自身的存在
物自身與顯象
不自我的先驗觀念性
進入,且待在康德的哲學體係之內

第九章 完整的批判體係(〈純粹理性的法規〉)
「我應該做什麼?」道德法則
「我可以希望什麼?」從道德到嚮上帝
理性的統一性與種種目的

第十章 對《批判》的接納及其影響
對《批判》的隨即採納
絕對觀念論: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
叔本華
康德和二十世紀的哲學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文簡稱《批判》)齣版瞭兩個版本,而兩者之間有些重大的差異。在N. Kemp Smith的譯本(第二版,London: Macmillan, 1933)中,兩版本是交錯在一起的,其中頁緣「A」編號的部分是指第一版,而「B」編號的部分則指第二版,兩者都對應到德文原文的頁碼。本書的引文便是齣自這個譯本,它至今在英文的康德評註中已被當作標準本來使用。近來則有兩本《批判》的新譯本問世,一是由W. Pluhar所譯的(Indianapolis: Hackett, 1997),另一是由P. Guyer和A. Wood所譯的(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本書也引用康德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簡稱Proleg)(J. Ellington譯,Indianapolis: Hackett, 1977)、《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簡稱CPracR),以及《道德形上學的基礎》(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簡稱Gr)(由M. Gregor翻譯和編輯,收錄在康德的Prac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簡稱CJ)(W. Pluhar翻譯,Indianapolis: Hackett, 1987)以及康德的《哲學書信集》(Philosophical Correspondence, 1759-99)(A. Zweig編輯和翻譯,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本書從這些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是取自於這些版本,而所有的引用都按照頁緣的頁碼。康德著作的德文標準版本是普魯士學院版的,由普魯士科學院編輯的《康德全集》(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Berlin: Georg Reimer,後繼者是Walter de Gruyter, 1900- )。此著作的引用形式是在Ak後加上捲數和頁數。關於像是〈第一個類比〉、「第四個誤推」這些康德的術語,當指《批判》的章節時,會用大寫字母,而當指該書在那所給齣或討論的論證時,則用小寫。

  我們無法假裝《批判》的散文體對我們會立即産生很大的吸引力,正如詩人海涅所說的,它有著「平淡無趣、枯燥,如包裝紙般的文體」以及「生硬、抽象的形式」。康德自己也曾敏銳地意識到這部著作的文體限製,而以《批判》所包含的東西需要十分專門的術語為由來替它辯解。康德的哲學遣詞造句是繁復且令人感到陌生的。它不完全由新的術語所寫成,因為康德所使用的種種術語都是取自先前的哲學來源和其他(數學、法學的)來源,但我們卻無法在康德的文本之外去尋求那些術語的意義。對於《批判》的文體和術語所呈現齣的睏難,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再三摸索。

  我應該在開頭稍微說明一下本書對於康德哲學所採取的進路,但願這麼一來,不熟悉《批判》與對它的評論的讀者就能瞭解,此進路和許多其他可能採取的進路有什麼不同。

  這本書反應瞭Henry Allison、Karl Ameriks、Richard Aquila、Ermanno Bencivenga、Graham Bird、Gerd Buchdahl、Dieter Henrich、Arthur Melnick、Robert Pippin、Ralph Walker、Wayne Waxman和其他人對康德的理論哲學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近二十幾年來的成果。這些作者並未錶現齣一種對康德哲學的單一觀點,但他們卻分享瞭同一個看法,那就是他們都同意康德先驗觀念論的形上學絕不隻是一件哲學史中的珍奇古董,而(至少)是一項極為有趣的哲學計畫。為瞭提供一個把這些近來研究納入考量之對《批判》的導論,本書強調先驗觀念論學說的基本部分、具體內容以及種種涵義,並且也試著突顯齣它的長處。於是應加以強調的是,我們在對康德的評註中可以發現一條全然不同的路綫,據之先驗觀念論並不是一個融貫的學說,《批判》的成功之處在於一組在形上學上是中性的,但在知識論上是強而有力的論證,這些論證帶著或多或少的睏境,而可與它們觀念論的環境孤立開來。這派學說的經典著作是P. F. Strawson的The Bounds of Sense: An Essay o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London: Methuen, 1966)。最近Paul Guyer也替類似的結論辯護。我已注意到這種進路,但這主要是為瞭對照,而沒有要呈現齣所有的說法。

  本書採用這種閱讀《批判》進路的另一個理由是基於這種進路的導論特性。《批判》的每個句子幾乎都對讀者帶來睏擾。許多人曾試圖提供註解以全麵說明該著作的每個個彆部分,但其中由於有些註解分散在幾本書中而未達到其目的。一個簡要的註解希望做到的頂多是傳達康德在《批判》所說內容的概略圖像,它將對個彆部分的研究提供一個架構,更重要的是,它將使這個任務似乎成為值得繼續進行的。強調先驗觀念論這個主題似乎也符閤這個目的。

  由於篇幅的限製,本書無法追究其他一些詮釋上的問題。我略去瞭大傢熟知的拼湊理論(patchwork theory)。在一些評註者(最著名的是Norman Kemp Smith的英語評論)的看法中,《批判》的文本應被視為集康德哲學發展中不同階段所撰重要部分之大成,康德成熟的「批判式」觀點的結論需要一種詮釋學式的考古學。本書這種解讀文本的進路在現今不太受到支持。更為冒險的是,我沒有將焦點放在我們有可能辨認齣《批判》的兩個版本是迥異的、不一緻的哲學圖像上麵,而是在《批判》並非如此的假定上來進行評註,這個假定也應被認為是可受到挑戰的。

  關於這本書的架構有一點要加以指齣。正如目錄所示,本書以兩個不同的章節論述先驗觀念論。第一個章節(本書的第五章)旨在給齣該學說的內容,及康德對它的辯護;它所討論的唯一重要議題是有關〈感性論〉的那些論證。至於那些沒有掌握〈分析論〉就不能思考的其他詮釋性與批判性的問題,則在討論先驗觀念論的第二個章節(本書的第八章)著手進行,這部分更為復雜,我在其中也對如何理解康德的立場提齣瞭一些建議,盡管我不希望給人一種如此簡短的討論就能充分瞭解那個主題的睏境為何的印象。

  我對《批判》的說明大部分是匯集上文所列作者著作中,讓我覺得最具啓發性的內容而形成的,特彆是Henry Allison的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與Robert Pippin的Kant's Theory of Form: An Essay on the?ritique of Pure Reas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這些研究本身作為一種哲學探究的形式,對於哲學史極有助益。本書的形式導緻它不可能钜細靡遺地記錄我受惠於他人的部分;最後麵參考書目中的這些著作是從提供讀者一條進入二手文獻途徑的觀點而選齣的,不必然對應到我的討論中所利用的材料。

  我要感謝 Jo Wolff 邀我寫這本書,Maria Stasiak 和 Routledge 的編輯人員在準備階段的幫助,以及柏貝客學院(Birkbeck College)哲學係提供我研究假期讓我能夠完成它。我很感激Mark Sacks 對完稿提齣詳細的評論,而給我去除許多哲學上的錯誤並試著改正許多缺失的機會。我也要感謝 Graham Bird、Eric James 和 Tim Crane 的評論和建議。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傢人在我撰寫一本沒有圖畫的書的期間始終予以支持。

中文版序

  在我寫本書的時候,英語世界哲學傢之間對康德的一波興趣顯然沒有減弱的跡象,如果我藉此機會記錄這過去十年間問世的一些齣版品,或許對讀者會有所助益。

  劍橋大學齣版社即將完成多本英文翻譯的康德作品全集;每本都包含瞭編輯者所提供的充分資料。它將包括所有康德已齣版的著作與他未齣版的著作選集,包括康德的《遺著》(Opus Postumum)、講稿、書信以及遺稿劄記(Nachlass)。

  有一個對搜尋非常有用的助手是可以從InfoSoftWare(Karsten Worm)取得的Kant im Kontext II: Komplettausgabe 2003這個光碟,其中除瞭所有已齣版的康德著作外,還包含瞭康德的書信與遺稿劄記。

  由Georg Mohr, Jurgen Stolzenberg和Marcus Willaschek所編輯的三本 Kant-Lexikon(Berlin: Walter de Gruyter),其中包含瞭許多國際康德學者的苦心成果,現在正準備齣版中。它將會取代Carl C. E. Schmidt的W顤terbuch zum leichten Gebrauch der Kantischen Schriften(1786)與Rudolf Eisler的Kant-Lexikon. Nachschlagewerk zu Immanuel Kant(1930; 1977由Olms重新印行)這些較舊的辭典。新的辭典也有電子書的形式可供利用而使我們能輕易查閱康德的文本。

  對整個康德哲學的新的傑齣導論有兩本,分彆是Paul Guyer的Kant(London: Routledge, 2006)和Allen W. Wood的Kant(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4)。Graham Bird所編的那本A Blackwell Companion to Kant(Oxford: Blackwell, 2006)中則包含瞭對康德哲學的論點與係統性方麵幾篇精簡的論文。

  Henry Allison第二版和修正版的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包含瞭一些重要的修正且在幾個方麵擴展瞭第一版的範圍。Allison同時擴充瞭議題的範圍並詳細檢閱瞭第一批判的文本章節,且說明康德的先驗觀念論如何是他看待知識論和形上學論點所不可或缺的。Allison對〈先驗分析論〉的討論含括瞭範疇的形上推證和〈第三個類比〉,並增加〈對觀念論的駁斥〉和先驗觀念論兩者關係的說明(這個主題使Allison與Paul Guyer交手,對Guyer來說,〈駁斥〉代錶康德把他的哲學帶齣先驗觀念論的種種桎梏之最後成果。)此外,這本書以兩個新章節作結,一是關於〈純粹理性的理想〉,另一是關於理性的規製性角色,這反應齣Allison對辯證幻象看法的轉變,他承認這是受到Michelle Grier的Kant's Doctrine of Transcendental Illus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的刺激所緻。

  隨著Rae Langton的Kantian Humility: Our Ignorance of Things in Themselve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一書的齣版,關於先驗觀念論可能採取的立場範圍業已擴大瞭。Langton把先驗觀念論的關鍵之處視為是一個論點,即我們關於顯象的知識乃是關於物自身一組種種關係性質的知識,物自身的種種內在性質對我們來說是未知的且不可知的;這是一種讓康德與洛剋和萊布尼茲有密切關係的詮釋。

  Karl Ameriks重要論文集Interpreting Kant's Critiques(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3)替一種對康德意圖的審慎詮釋加以辯護。Ameriks的著作在下列這個深刻且睏難的問題上特彆有價值,這個問題是關於最終引進康德哲學所努力的形上學:康德的批判哲學是否意味著形上學的終結,它為老的、理性論式的形上學微幅修正的版本提供瞭一個新的基礎,抑或形上學也許是以一種新的形式重生。Ameriks傾嚮於第二種看法。這個問題與康德的實踐觀點的構想,以及其中可使用的「實踐認知」(practical cognition)密切相關,我已在Bird編輯的A Blackwell Companion to Kant中(第259-274頁)以「實踐理性的優先性」來闡明過這個連結瞭。

  對核心的康德式論點的一個著名的且在哲學上雄心勃勃的看待方式是由Mark Sacks的Objectivity and Insigh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0)所提齣的。Sacks在該書第二章中提齣一個關於康德的嚴密曆史討論,那本書整體來看是對先驗觀念論以及〈先驗感性論〉和〈先驗分析論〉的先驗立論加以辯護和重建。Sacks替先驗觀念論所作的辯護或許可以富有成效地與Adrian Moore在Points of View(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對於該學說那種負麵的、維根斯坦式的評價作對照。

  Beatrice Longuenesse在Kant and the Capacity to Judge: Sensibility and Discursivity in the Transcendental Analytic of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 Charles T. Wol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中,對〈先驗推證〉的核心論點提供瞭深刻且精細的說明。Longuenesse的種種觀點在Kant on the Human Standpoin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有進一步的闡述。

  我在第十章所提齣的對康德理論哲學和德國觀念論和後康德廣泛承繼者關係的思考,不僅提供瞭一個有高度曆史興趣的領域,也提供瞭一個引起關於康德知識論和形上學種種最深層係統性問題的架構,這已在英語的哲學世界發展為一個豐富的研究領域。在此領域特彆值得關注的晚近研究成果包括有Karl Ameriks的Kant and the Fate of Autonomy: Problems i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Frederick Beiser的German Idealism: The Struggle Against Subjectivism, 1781-1801(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aul Franks的All or Nothing: Systematicity, Transcendental Arguments, and Skepticism in German Idealis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以及Dieter Henrich的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Terry Pinkard的German Philosophy 1760-1860: The Legacy of Ideal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則對直到德國觀念論和超齣德國觀念論的後康德哲學發展提供瞭一個詳盡說明其曆史且具有哲學係統性的看法。

  位在康德曆史發展的另一端,我們對於康德前批判時期的幾本著作,以及它們和《純粹理性批判》的關係和連續性的理解已經透過晚近的研究成果得到深化瞭,尤其是Martin Schonfeld的The Philosophy of the Young Kant: The Precritical Projec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和Eric Watkins的Kant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形上學的問題
  康德在《批判》的序言中說,盡管形上學有「一切科學的女王」(A viii)之稱,在形上學裏,理性卻「不斷陷入僵局」(Bxiv)。一而再、再而三,「我們不得不走上迴頭路」(Bxiv)。由於形上學中意見分歧的程度和性質,使它成為一個「戰場」,一個「所有參戰者連一寸領土都得不到」的「模擬戰」戰場。結果在形上學的領域中,我們就在獨斷論、懷疑論和漠不關心之間搖擺不定。形上學所特有的不穩定性與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確定性間有著天壤之彆,這使得我們彆無選擇,而隻能斷定形上學「至今仍隻在任意摸索當中」(Bxv)。

  在這個背景之下,康德宣告瞭他在哲學上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人們嚮來以為,我們的一切知識必須符閤對象」,但由於這個假定顯然無法産生任何形上學的知識,我們「因此必須嘗試,如果假定對象必須符閤我們知識的話,形上學的任務是否不會更有進展……於是,我們應該要完全依照哥白尼原本假說的方嚮來進行」,這個假說就是太陽中心說(Bxvi)。

  本章將追溯康德的思路曆程,藉由這條曆程,康德形成瞭他認為形上學構成瞭一個問題,以及形上學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的觀點。下一章則將概述在康德看來提供唯一可能矯正之道的哥白尼式革命。

曆史背景:啓濛運動及其問題
  在對觀的(synoptic)哲學史中,康德哲學最受到重視的特點是,它與理性論和經驗論─尤其是與萊布尼茲(G. W. Leibniz, 1646-1716)和休謨(David Hume, 1711-76)兩大哲學傳統的綜閤關係。我們可以說,康德以讓這兩大哲學傳統各自的缺失暴露齣來的方式來麵對到它們,接著康德再顯示齣他自己「批判的」或「先驗的」哲學如何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替代方案。由於康德經常描述他自己正是那麼做的,這是一種對康德哲學富有成效的看待方式。然而,廣泛看來,剋服理性論和經驗論的對立隻是康德哲學中一個附帶的主題罷瞭:康德主要所要迴應的是那些與十八世紀占有主要地位的啓濛運動計畫密切相關的種種深刻問題。

  就如同觀念史中所有漫長的時期一樣,唯有當個彆思想傢的精闢學說變得有點失焦時,我們纔能看齣啓濛運動或理性時代的統一性:這個時代的確完全是不同質的,與其說當時的思想傢都認同某一套信念,不如說他們採取瞭共通的進路。在那樣的描述之下,或許我們可以說,啓濛運動是從十六與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成就中獲得主要靈感的,它關注於捍衛那些現在西方思想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東西:每個人都擁有自己決定理論或實踐的實質事務的權利,而不用訴諸既定的權威或傳統。當時的啓濛思想傢認為,人性之內存在著相同的理性,我們需要做的隻是藉由適當的教育方式使理性重見天日。啓濛思想傢試圖提倡那種能尊重個人自主性,並促進知識、幸福和品德增長的公民製度與政治製度。在智識方麵獲得解放之後,政治方麵的解放自然就會跟進。就如同康德在一篇試圖定義啓濛概念的論文中所說,啓濛是「人從其自我招緻的未成年狀態中解放齣來」;它的格言是「Sapere aude!」(「大膽使用你自己的理性!」)。這個觀點所指示的方案就是要發展休謨所謂的「人的科學」,並且將所有已獲得的知識和既有的習慣提交到理性的監督之下。如康德所言:

在特殊的程度上來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批判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必須受到批判。宗教憑藉其神聖性,而立法則倚仗其權威試圖使自身免於受到批判。但這麼一來,它們就喚起正當的懷疑,而無法要求理性給予真誠的尊重,理性隻尊重那些能經得起自由且公開檢驗的事物。
(Axi[n])


啓濛思想傢另一個無可仿效的典型樂觀信念是,人類自我啓迪的過程已是根深柢固的:自然科學的進步,尤其是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令人驚嘆的成就,宗教信仰逐漸自由而教會權威則日趨式微,加上受到中産階級興起影響的社會和政治轉變,在在都宣告瞭中世紀的暴政和非理性的遺産即將終結─這一切似乎都錶明瞭曆史可以說開始漸入佳境,而不能不繼續走在進步的軌道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挺吸引人的,康德和《純粹理性批判》,光聽起來就覺得是一本厚重、有學問的書。我一直對哲學有點興趣,但又覺得康德這個人太高深莫測瞭,尤其是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聽說是哲學的“聖經”之一,難度係數爆錶。我之前嘗試過看一些哲學入門的書,但總覺得缺瞭點什麼,好像隻是浮於錶麵,沒有真正觸及到核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引路人,帶我進入康德的思想世界,讓我理解他究竟提齣瞭什麼顛覆性的思想,又為什麼會對後世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比較好奇的是,康德是如何構建他的認識論體係的?他提齣的“範疇”和“直觀”到底是怎麼迴事?這些概念會不會很抽象很難懂?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比較易懂的方式來解釋,而不是堆砌一堆艱澀的術語。另外,我想知道康德的哲學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他提齣的關於經驗和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的觀點,是否依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的種種現象?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就是,它能讓我對康德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能夠真正地理解《純粹理性批判》的精髓,而不是望而卻步。

评分

我平常工作很忙,閱讀時間非常有限,所以選書的時候非常挑剔。這本書的書名《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倒是挺直接的,讓我知道它大概會講什麼。我一直覺得,哲學研究的很多問題,其實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隻是我們平時沒有意識到而已。比如,我們怎麼知道某個事物是真的?我們的認知有沒有邊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據說就是探討這些根本性問題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梳理清楚康德的論證邏輯,讓我知道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的哲學大廈的。我特彆想瞭解他提齣的“先驗”概念,以及它在理解人類認知能力方麵的作用。這本書如果能讓我明白,我們是如何獲得知識的,以及知識的局限性在哪裏,那我就覺得值迴票價瞭。當然,我也知道康德的書不好讀,所以我希望這本書的導讀性質能夠很強,能夠幫助我剋服閱讀障礙,真正地走進康德的思考。我不太喜歡那種隻講理論不聯係實際的書,希望這本書能適當地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解釋康德的理論如何影響瞭後來的科學、倫理學等領域,這樣我會覺得更有共鳴,也更容易吸收。

评分

說實話,我對康德本人和他的《純粹理性批判》都有一種“仰望”的心態,總覺得那是哲學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可望而不可及。但同時,我又對人類理性的極限和可能性充滿好奇,而康德恰恰是在這方麵做齣瞭最深刻的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登山嚮導,帶領我攀登這座高峰,而不是讓我迷失在險峻的山路上。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康德是如何處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間的對立的?他提齣的“哥白尼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它改變瞭哲學史的麵貌?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理解瞭這一點,那我就覺得很有收獲瞭。我也想知道,康德是如何看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的?我們所看到的現實,究竟是客觀存在,還是我們大腦建構齣來的?這些問題聽起來很玄乎,但我相信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清晰、生動的方式,展現康德的哲學思想,讓我不僅知道“是什麼”,更能明白“為什麼”。

评分

作為一個對哲學史有基本瞭解但又覺得康德是個巨大挑戰的人來說,《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這個書名,就代錶著一種“攻略”。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西方哲學,繞不開康德,但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又著實讓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攻剋這個“堡壘”的敲門磚。我想知道,康德的哲學究竟解決瞭當時哲學界哪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他提齣的“物自體”和“現象”的概念,到底是怎麼區分的?這些概念對於我們理解現實和認識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能夠把握住康德思想的核心脈絡,理解他思想的創新之處以及其曆史地位。我也想瞭解,康德的哲學思想是如何影響瞭後來的德國唯心主義,以及對他之後的哲學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如果能讓我對康德的偉大之處有一個初步但紮實的認識,那我就非常滿意瞭。

评分

我對哲學的興趣,更多的是源於對人類生存意義和認識邊界的好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被譽為哲學史上的裏程碑,它的影響力之大毋庸置疑。但是,原著的晦澀難懂,常常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書的書名《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導航儀”,希望能指引我找到理解康德的路徑。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清晰地闡述康德的“先驗哲學”究竟是什麼,以及它與我們日常經驗的關係。我很好奇,康德是如何論證我們對時空的感知是先天的,而非經驗獲得的?還有,他提齣的“範疇”是如何幫助我們組織經驗,形成知識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比較係統、但又不過於學術的方式,來展現康德思想的邏輯嚴謹性和深刻性。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我們如何認識世界”這個問題,有一個更成熟、更深刻的理解,並且能體會到康德思想的精妙之處,那我就覺得不虛此行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