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悟的究竟目標,亦即心的自然狀態,無誤且如實的樣貌,不需外求而本自內具。藉由體驗一嚮在我們之內的本貌,我們得到證悟。然而,若要安住於此閤一的無上之境,單靠方法或單從知識皆無法達到。方法,即是適當的行止;知識,即是見地(觀點)。既然努力修行的真正目標是要鬆開我們僵化的性格,我們應該要融閤見地和行止。積聚資糧和清淨障蔽即是為瞭要促成上述的修持。這些即是祖古.烏金仁波切在本書中所強調的重點。
作者簡介
祖古.烏金仁波切(1920-1996)
一九二○年藏曆四月初十齣生於西藏東部,被第十五世嘉華噶瑪巴卡恰多傑認證為轉世祖古,也是蓮師主要弟子之一的轉世化身。仁波切的主要寺院在東藏囊韆的拉恰寺,他主要實修藏傳佛教噶舉派和寜瑪派的教法。
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加德滿都建立瞭六座寺院和閉關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寺院在博達那斯大佛塔附近與蓮師體現大手印持明證位的阿修羅巖穴。
祖古.烏金仁波切以深遂的禪修瞭悟聞名,他以簡潔清晰與幽默的風格,傳授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韆法門。他的教授方法是「透過個人自身經驗來指導」,用幾句話點齣心性的本質,揭示覺醒的本質具有自然簡單的特性,使弟子真正接觸到佛法智慧的核心。
仁波切於一九九六年圓寂,轉世於二○○六年三月被認證,為涅頓.鞦林仁波切之子。
有關仁波切更詳盡的生平故事,可參考《大成就之歌》《如是I&II》(橡實文化)等書。
譯者簡介
楊書婷
「蓮師中文翻譯小組」成員和「普賢法譯小組」召集人,個人網誌「E. T. 翻譯社」(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中文版前言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前言
英文版序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見與九乘
第三章 三金剛
第四章 關鍵要點
第五章 虛空
第六章 三昧耶
第七章 修
第八章 虔誠與悲心
第九章 具德上師
第十章 觀照
第十一章 疲憊
第十二章 真實的基礎
第十三章 偏離
第十四章 閤一
第十五章 清淨
第十六章 成就
第十七章 中陰
第十八章 行
譯者後記
中文版序言
頂禮 如佛上師!
無上尊貴的祖古.烏金仁波切,即是蓮師人間化現,任何人在他座前,心自然安住於自性覺,猶勝觀照銅色山淨土。此生有幸,領受瞭大圓滿普賢王如來果位灌頂;距今多年,上師也已乘願再來。每當憶起上師尊容,仍會寒毛竪立。多年來,未曾一日不感念師恩浩蕩!
拜讀《彩虹丹青》一書,字字句句沁入骨髓。當年見他老人傢讀誦祖師名號時,涕淚縱橫,真情流露,這一幕開啓瞭我心海裏的光明,讓人為之動容。一位大成就者,對上師的虔誠敬愛與孺慕,是這麼的徹入心髓;修行是否能夠超越自我、獲得成就,全賴上師的加持,實在是至關重要!
尊貴的阿諦仁波切如是諄諄教誨我:「為什麼修行者多,成就者卻那麼稀少?關鍵在於,沒有將四共加行──四種轉心嚮道的思惟修好。」亦如祖古仁波切的剴切教言:「你要謹記,時時刻刻嚮佛祈禱!」人身難得、苦空無常、因果業力、輪迴過患,這些重要的根本見地,被大多數人當成簡單的知識,完全忽略,沒有念茲在茲,故未能真正融入心續,因此難以生起堅決的齣離心、成佛的菩提心。即便一開始精進,久之鬆懈,稍遇挫摺即退轉,無法貫徹初衷。
隻要真心修行,一路上必然遭遇重重障礙。休眠的業力因緣、潛藏的習染,猶如埋伏的敵軍,隨時伺機而動,準備給我們迎麵痛擊!未修行之前,也許我們以為自己修養各方麵都不錯;修行之後,怎麼各種負麵染垢,就像陽光照射下的塵埃,清晰現前,翻騰如浪席捲而來?尤其從佛陀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我們知道,逆生死之流而上,無論認知與行為,都與世間法的慣性顛倒;你如何看待其間的衝突,又能正確取捨?而三乘佛法,因機立教,有時權設方便、有時直指究竟,我們又該如何遵循?唯有在上師的教導之下,建立係統分明的知見、深刻思惟、如法次第實修;復以所修經驗及心得,印證高廣知見,解行相輔相成,則明心見性,並非遙不可及。反之,恐將為「錯亂」所縛,不可不慎。這本書深入淺齣、明明白白的揭示成佛要旨,切莫視如小說般看過就算瞭!
錯亂的迷惑,可能導緻你將毒藥視為甘露而狂飲,將甘露誤以為毒藥而排拒。升沉韆鈞一發之際,唯有智慧的指引、正確的抉擇,能讓我們不偏離正道;也唯有上師的加持,能燃起壇城外環的火焰圍籬,阻絕違緣侵擾,安置你、保護你。記住,這不是一本白紙黑字的書!
修學密續,得先讓自己成為做好準備的法器。而自始至終,都必須在「調伏己心」上麵下工夫。修行進步的徵兆,是貪瞋癡減輕,對上師三寶信心增強;如果起心動念之間依然沒有改變,最好從頭來過,於「齣離心、菩提心、皈依」的基礎上,再修四共加行、不共加行,直至心性調柔,堪受法要;而不是以聽聞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法教而沾沾自喜,或蒐集多少灌頂為滿足。過度偏嚮知識的堆疊,隻會讓人更自大,非但無法令我們悟道,反而成為障道而不自知。
密續包含「根」「道」「果」三層次。其中「道續」包含「成熟道」與「解脫道」。「成熟道」就是成熟菩提種性,令心之本初覺性成熟之意,主要依灌頂。「解脫道」乃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等實修法門,分彆清淨「四生」與「中陰」之染汙。「生起次第」,唐朝時譯為「胎藏」;「圓滿次第」,譯為「金剛藏」。
祖古仁波切所闡述的生圓次第,為我們揭示瞭悟心的奧祕,以及實修的不二法門。此殊勝法教,等同佛陀金剛語,點燃無明長夜之慧炬。有心求道者,當如鷲鷹幼雛搶食母親餵食的肉一般,對上師祖古仁波切所教,全然信受奉行,毫無片刻猶豫和絲毫懷疑。唯有如此,纔能釐清迷惑、洞見盲點、免於偏差,走在最安全的修行正軌。然而,在實修方麵,還是得依止一位人間具德上師,當麵獲得教授,切莫閱讀書籍而自行盲修瞎練(這點必須慎重提醒讀者)。
皈依的真諦,甚深微妙。不僅是修行入門,而是從發心嚮道,直至成佛,初中後一切時中,都與三寶緊緊相依。當年在一番心要傳授的最後,祖古仁波切懇切叮嚀我:「你要盡其所能,全然相信三寶,日夜祈禱賜予加持。」我也以此金玉良言,與大傢分享。祝福本書所有讀者,乃至一切如母有情,都能生起無上菩提心,三律儀清淨,福慧增長,速證佛果!
洛本.天津仁波切
二○一一年藏曆七月十八日,觀音菩薩吉祥日
序於颱南左鎮噶瑪噶舉寺
英文版前言
《彩虹丹青》(Rainbow Painting)的內容為祖古.烏金仁波切所給予的開示,仁波切為我們的怙主和根本上師。讀者將會看到仁波切概略談到釋迦牟尼佛如何來到我們世間,以及他齣於無量慈悲而宣說珍貴的教法與證法,並且讓佛法在人間興盛的故事。讀者還會特彆發現,博學上師和成就上師如何在雪域西藏建立佛法並將之廣傳。仁波切也提及,過去有無量的善緣修行者,他們如何真誠地運用法教於三乘的修持,並因此生起覺受和瞭悟。不容否認地,過往在印度和西藏,確實曾有無以計數的博學上師和成就上師。
今日,這些完整且無誤的見、修、行法教,無論是從三乘的架構、或更詳盡地以九乘次第的觀點來看,我們都能直接由傳承上師之處領受口傳。《甘珠爾》和《丹珠爾》,包括瞭佛陀法語、印度祖師的論述(前者),以及藏地博學和成就上師的集結著作(後者),現今都仍存在,並且函數無量。
在所有這些上師之中,祖古.烏金仁波切長期待在山間的隱修處,多年都在閉關,也進行瞭相當時間的禪修。因此,對於我們慈悲的釋迦牟尼佛所宣說之神聖教法,能給予非常精要的開示。他從最基礎的轉心四思量,上至究竟成就的無上全知智慧的珍貴之境,本書涵蓋瞭廣博的經、深奧的續,以及大手印和大圓滿的法教等。仁波切教導我們應以完整而無誤的方式來修持。身為弟子,我們應該將這些意義牢記於心。
單靠方法或單從知識皆無法達到「雙運無上境界」。一般的方法,即是適當的行止,這點極為重要。而知識,即是見地(觀點)。以菩薩道來說,行止為六度(六波羅蜜),見地為本然的覺醒性,空性和悲心於此之中無二無彆。
以續部來說,「行」必須有賴於瞭知輪迴涅槃之所有現象、一切顯有,皆為清淨與平等性的展現。「見」的層麵,即是瞭知世間與有情都遍滿清淨,萬法雖可體驗但無有實體存在。「修」就是要以此為道來修行。
根據竅訣傳承,究竟的成就,普賢王如來的無上瞭悟,能在兩個念頭的間距中當下指齣。由上師指齣此無有概念的覺醒性,法身的赤露之境。經由此直指竅訣,個人便能完整如實地認識在我們之內那以自性呈現的本自狀態。修習此種認識,能使其毫不間斷且日夜不絕。
續部的教導中,談及「四時佛性平等」的竅訣。這牽涉到於日夜都定持無二覺性之境。修行者若能持續讓心安入無二覺性之境,甚至可達到在該生、即身成就珍貴無上的全然證悟。這些竅訣、修行的關鍵要點,可從持有不間斷傳承的上師處獲得。此類教導唾手可得,就等有人求法、有緣領受。對於這一點我絕不懷疑。有關領受珍貴竅訣和將其聽聞入心,我們其實是如此接近!
我們的確有此極大福報。切勿在求法和聞法之後,以為這樣就足夠而離棄瞭這些神聖教法。若此,則佛法便成為俗話所說的:「正如硬油皮絕無法以酥油軟化,麻木不仁的老油條行者也絕無法受佛法感動。」這就正如岡波巴大師所言:「若未正確修行,佛法便成為投生下三道之因!」他為何要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如果我們無法誠摯地將法教之言、之意融入自身,我們就無法消除相續流中的煩惱情緒。對於形而上言語和意義的膚淺知識,不能幫助我們阻擋遮蔽自心的煩惱情緒,例如自大、忌妒、競爭、惡意等。此類修行者不過是有名無實。既然佛法的真正目標是要鬆開我們僵化的性格,這麼做便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因此我們應該要融閤見地和行止。
為瞭促使見地和行止的相融,對於我們的根本上師和傳承祖師生起更大的虔誠心,以及對於六道一切有情眾生培養慈悲心,都能夠有助於此。金剛乘中說到:「你將上師視為佛陀本人的時候將會來到;你對眾生同等慈悲、和你對雙親的慈悲無有差彆的時候將會來到。」若有人對此真有覺受,便能無可爭議地證明,此人不僅瞥見且已瞭知真正見地,同時也於此真誠自然狀態有所成就。
反之,將自己的金剛上師視同凡人一般,對他人的慈愛還受限於偏狹與成見,就是我們尚未瞭悟真正見地的錶徵。事實上,這是我們甚至未能調伏自心相續的錶徵。要小心!正因如此,纍積資糧和清淨障蔽的修行纔會這麼重要。
經部和續部有許多經典都談到積資和淨障之法如何促使我們瞭悟究竟之境。佛陀在其中一部經典中說到:「唯有透過虔信,方能瞭悟究竟。」因此,對於根本上師、傳承祖師與神聖佛法要有信心和虔敬,對於六道一切有情眾生要有慈悲。這些並非隻是方法,也是真諦。透過這個真諦,我們能夠幫助自身並利益他人。經由虔信和慈悲,我們能達到究竟瞭悟。無論我們稱呼此究竟瞭悟為何,大手印、大圓滿、瞭義中觀,它就是心的自然狀態,無誤且如實。
簡言之,莫將聞、思、修有所分離。要試著真誠地將祖古.烏金仁波切的書中所言融入自心,我認為這一點至為重要。
吉祥如意。一切吉祥。願能得勝!
鞦吉.尼瑪仁波切(Chokyi Nyima Rinpoche)
卡寜謝竹林寺(Ka-Nying Shedrub Ling Monastery)
尼泊爾之博達那斯(Boudhanath)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感,絕對是超乎預期的。它就像一把鋒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瞭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意去觸碰的東西,但又不是那種讓人疼痛的撕裂,而是帶著一種奇特的治愈感。作者在敘事上非常有技巧,她會故意在一些關鍵點留下空白,讓你自己去填補,去想象,然後驀然發現,原來自己腦海裏浮現齣來的畫麵,比作者直接寫齣來還要震撼。我常常在想,一個人要經曆多少事情,纔能寫齣這樣充滿力量和深度的文字?書裏的一些場景,比如在雨中奔跑,或者在夜色下獨自仰望星空,都有一種莫名的煽情,不是那種刻意的煽情,而是源自最真實的情感爆發。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句颱詞,或者某個眼神的描寫,總覺得裏麵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或者被我用藉口掩蓋的,都在這本書裏得到瞭赤裸裸的呈現。它不是一本能讓你讀完就丟棄的書,它會像一顆種子,埋在你心裏,然後慢慢發芽,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评分第一次翻開《彩虹丹青》,就被作者那充滿詩意的筆觸所吸引。她的文字,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帶著一種質樸的美感,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散發著溫潤的光澤。書裏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輕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細緻入微的刻畫,仿佛能讓人窺見人性的幽深之處。她筆下的人物,或堅韌,或脆弱,或迷茫,或堅定,都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曆,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或者被掩埋的情感,都在作者的文字中重新浮現。它不是一本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普洱,越品越有味。它讓你思考,讓你感動,讓你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和力量。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那抹淡淡的彩虹,還有“丹青”這兩個字,就讓我充滿好奇。一開始以為是講畫畫的,結果讀瞭之後纔發現,作者的筆觸完全不像畫筆那樣固定,而是像流動的色彩,勾勒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書裏的人物,那些在生活裏跌跌撞撞卻又努力站起來的普通人,讓我很有共鳴。他們不是什麼偉大的英雄,也不是什麼叱吒風雲的人物,就是我們身邊可能擦肩而過的人,有小小的煩惱,也有大大的夢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描繪,比如某個角色在緊張時會不自覺地搓手指,或者在開心時眼角會不自覺地上揚,這些細微之處,讓角色活靈活現地齣現在我腦海裏。有時候,會覺得作者好像在我心裏安瞭一個竊聽器,把我的想法和感受都寫瞭齣來。這種感覺很奇妙,也很溫暖。這本書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快餐文學,更像是你可以在午後陽光下,泡一杯茶,慢慢品味的醇釀。每一頁都藏著驚喜,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感悟。它沒有說教,沒有強製,隻是靜靜地鋪陳,然後讓你自己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說實話,拿到這本《彩虹丹青》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市麵上類似的題材太多瞭,很容易寫得流於俗套。但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驚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我就是書中的一員,親身經曆著那些故事。她對情感的捕捉非常細膩,那種酸甜苦辣,那種糾結和釋然,都被她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的是,她沒有刻意去美化生活,也沒有去渲染絕望。她隻是平靜地講述,然後讓你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悲歡離閤。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如此真實,仿佛就是我身邊某個朋友,或者我自己。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會犯錯,也會成長。這種真實感,讓我覺得非常親切。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發齣會心的微笑,或者在某些片段裏,眼眶會濕潤。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讀完就立刻忘掉的書,它會在你心裏留下深深的印記。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實在是太獨特瞭。它不像一本故事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作者用一種非常跳躍性的方式,串聯起一個個看似獨立,卻又彼此關聯的片段。一開始讀的時候,會有點跟不上節奏,但慢慢地,你會發現,這些碎片就像星辰大海,雖然遙遠,卻勾勒齣瞭一幅壯麗的圖景。我喜歡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她不說教,不評判,隻是用她獨特的視角,帶你去看世界,去看人生。書裏的一些隱喻和象徵,都非常有意思,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我常常覺得,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邊,輕聲細語地跟你分享她的感悟,而你,也在她的分享中,找到瞭自己的答案。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哈哈大笑的書,也不是那種能讓你痛哭流涕的書,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能觸動你靈魂的書。它讓你思考,讓你反省,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本書,值得你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去反復咀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