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釋 校疏

辨中邊論釋 校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辨證論治
  • 中醫學
  • 醫史
  • 古籍
  • 校注
  • 醫論
  • 傳統醫學
  • 醫學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玄奘法師的漢譯為底本,根據日本學者長尾雅人編纂的梵本,及勝友(Jinamitra)、戒王菩提(lendrabodhi)、智軍(Ye shes sde)三位譯師於九世紀初譯齣的藏譯本,加以校勘世親論師(Vasubandhu)的《辨中邊論釋》(Madhy’ntavibh’ga-bh’sya)。有關玄奘譯對梵本的改動、已至與真諦譯之開閤,詳見本書【校記】。

  於校勘時,並參考安慧論師(Sthiramati)的《辨中邊論釋疏》(Madhyntavibhgaka),以及不敗尊者(Mi pham rgya mtsho)的論釋《辨中邊論釋˙光明法鬘》(dBus dang mtha’ rnam par ’byed pa’i bstan bcos kyi’grel pa ’od zer ’phreng ba),對根本頌及世親釋加以疏釋,此詳見於本書【校疏】。

  不敗尊者為藏密甯瑪派的大學者,他的釋論,乃依瑜伽行中觀見來釋說世親的釋論;至於安慧的疏,則完全依瑜伽行古學,與唯識今學所說,有很大的差異。本書既據此二傢釋疏為主,因此【校疏】所言,亦可以說是遵從瑜伽行古學的見地。

  彌勒五論中,本論是針對加行道行人而說。瑜伽行古學凡為加行道而說者,必強調三自性,因此本論便亦以三自性為骨乾而說七事,並由三自性的全盤考察,從而建立瑜伽行古學的中道。有關討論,以詳說於本書〈導論〉及〈前論〉中,讀者可以參考。

作者簡介

談錫永

  廣東南海人,1935年生。童年隨長輩習東密,十二歲入道傢西派之門,鏇即對佛典産生濃厚興趣,至二十八歲時學習藏傳密宗,於三十八歲時,得甯瑪派金剛阿闍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學著述,收錄於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通俗佛學著述結集為《談錫永作品集》。主編《佛傢經論導讀叢書》並負責《金剛經》、《四法寶鬘》、《楞伽經》及《密續部總建立廣釋》之導讀。其後又主編《甯瑪派叢書》及《大中觀係列》。

  所譯經論,有《入楞伽經》、《四法寶鬘》(龍青巴著)、《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剋主傑著)、《大圓滿心性休息》及《大圓滿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導引菩提妙道》(龍青巴著)、《寶性論》(彌勒著,無著釋)、《辨法法性論》(彌勒造、世親釋)、《六中有自解脫導引》(事業洲巖傳)、《決定寶燈》(不敗尊者造)、《吉祥金剛薩埵意成就》(伏藏主洲巖傳)等,且據敦珠法王傳授註疏《大圓滿禪定休息》。著作等身,其所說之如來藏思想,為前人所未明說,故受國際學者重視。

  近年發起組織「北美漢藏佛學研究協會」,得二十餘位國際知名佛學傢加入。2007年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閤辦「漢藏佛學研究中心」主講佛學課程,並應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之請,講如來藏思想。

《大乘莊嚴寶論講記:通達中觀與瑜伽之境》 (本書不涉及《辨中邊論釋 校疏》的任何內容) --- 導言:探尋佛法核心,洞察世間實相 本書《大乘莊嚴寶寶論講記:通達中觀與瑜伽之境》是一部深入闡釋彌勒菩薩所造《大乘莊嚴寶論》(Maha-yana-samgraha-alamkara-karika)的權威著作。這部論典由無著菩薩(Asaṅga)集結、注釋,是瑜伽行派(Yogācāra)思想的綱領性文獻之一,與《攝大乘論》並列,構築瞭後世大乘佛教理論體係的重要支柱。 本書旨在幫助研習者跨越文本的艱澀藩籬,直抵彌勒菩薩闡述的甚深法義。我們以嚴謹的考據和細緻的辨析,層層剝開十八品(或二十品,依不同傳譯版本略有差異,本書主要以十八品結構為主)的結構,力求清晰展現大乘菩薩修行的完整次第,以及對“唯識無境”這一核心觀點的深入剖析。 在浩瀚的佛法典籍中,《大乘莊嚴寶論》扮演著關鍵的橋梁角色——它將般若經(空性思想)的智慧,與瑜伽行派的修行實踐(心識活動)緊密結閤起來,為菩薩道提供瞭詳盡的實踐藍圖。 第一部分:結構與基石——菩薩道的宏偉藍圖 本書的開篇部分,著重於構建對《大乘莊嚴寶論》的整體認識。我們首先梳理瞭此論的十八個品目,這些品目並非隨意排列,而是嚴格遵循瞭菩薩從發心到成佛的次第: 一、 菩提心之發與住(Bodhicitta): 論典伊始,即強調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的根本。本書詳盡解釋瞭菩提心的相狀、發心之因緣以及如何安住於此殊勝願心之上,使其不退轉。我們著重分析瞭“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這一廣大的誓願如何統攝全部修行。 二、 修行的資糧(Pāramitā): 論中將大乘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視為菩薩修行的基石。但《莊嚴寶論》對六波羅蜜的闡釋遠超世間的一般理解,它將其提升到瞭“無分彆智”的層次。本書詳細辨析瞭每一波羅蜜如何被清淨化,從有相的行善轉化為無相的功德積纍。特彆是對“般若波羅蜜”的深刻解讀,指齣其並非僅僅是理解空性,而是與方便道相融的究竟智慧。 三、 境與行:中觀與唯識的交融: 本部分是本書的理論核心。彌勒菩薩在此論中,運用瞭大量瑜伽行的概念來解釋空性的意義,從而破斥瞭對“空”的執著與誤解。 空性的多重層麵: 論中區分瞭“自性空”、“相空”等不同層麵的空性。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破除“遍計所執自性”,從而證得“圓成實性”。 心識的作用: 《莊嚴寶論》大量引用瞭心識(Vijñāna)的運作模式。本書會清晰地闡述八識的流轉與止息,特彆是阿賴耶識(Ālaya-vijñāna)如何作為一切法生滅的依托,並最終被轉識為大圓鏡智。 第二部分:境相與覺悟——菩薩修行的深化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所證入的境界、對治力量以及最終的佛果。 四、 三無性之辨(Trini Svabhāvāh): 這是理解瑜伽行派理論的關鍵。本書投入大量篇幅,細緻入微地剖析瞭“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這三自性的關係與轉化。 破除遍計: 闡明我們如何將虛妄的“我執”和“法執”投射於世間萬物之上,形成二元對立的錯覺。 依他而起: 探討萬法緣起和閤的運作機製,承認現象的暫時存在性,但指齣其非獨立自存。 圓滿成就: 闡述當遍計執被破除後,依他起性顯現的本真麵目,即是究竟的實相。本書強調,這三性並非三個獨立實體,而是同一實相在不同層次上的顯現與迷亂狀態。 五、 證智與佛果(Buddha-tva): 論典的最後部分,闡釋瞭圓滿覺悟的殊勝功德。 佛地的十力、四無畏等: 詳細解讀瞭佛陀所擁有的無上智慧與神通的來源,這些功德是建立在圓滿的般若與方便之上。 法身與色身: 結閤瑜伽行的觀點,辨析佛陀的法身(Dharmakāya)如何超越一切言思,而色身(Rūpakāya)又如何以無礙的慈悲利益眾生。本書力求將“空”的體性與“用”的無礙相統一起來闡釋。 結語:止於戲論,入於實證 《大乘莊嚴寶論講記:通達中觀與瑜伽之境》不僅僅是對古代典籍的注釋,更是一部指導現代修行者如何安立正見、如何實踐菩薩道的指南。 本書的撰寫風格旨在模擬傳統經師的教學方式,語言嚴謹而不失流暢,邏輯清晰,力求將彌勒菩薩的甚深教誨,化為可理解、可修行的步驟。通過研習此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大乘佛教“空”與“有”、“慧”與“行”如何完美契閤,最終導嚮無上正等正覺的彼岸。本書適閤所有對唯識學、般若思想有深入興趣,並希望係統瞭解菩薩道次第的佛教學者和修行人。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入手瞭《辨中論釋 校疏》,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作為在颱灣生活的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承載有著一份特殊的責任感,而佛學經典無疑是其中瑰寶。我總覺得,很多經典的原文,雖然充滿智慧,但若沒有好的注釋,往往難以窺其全貌。尤其是《辨中論》所闡述的“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是我一直以來想要深入理解的重點。希望這本書的“校疏”二字,能夠為我帶來更清晰、更準確的理解。我比較關注的是,書中對於“三性”之間關係的辨析,以及它們如何層層遞進,最終指嚮“無性”的空性。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非常嚴謹但又不失靈活的方式來闡釋,避免過於學院派的枯燥,而是能夠真正地觸及到經典的核心思想。此外,我個人對書中是否會探討《辨中論》在不同傳承中的影響,或者與其它中觀派論典的比較,也頗感興趣。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涉及,相信會大大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對《辨中論》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

评分

拿到《辨中論釋 校疏》這本寶藏,老實說,一開始是被它紮實的“校疏”二字吸引的。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部古老的經典,光是讀原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詳實的校勘和精闢的疏釋,纔能撥開迷霧,直抵核心。尤其是像《辨中論》這樣,牽涉到甚深的法相和義理,沒有好的注釋,真的很容易望文生義,甚至誤入歧途。這本書的裝幀就透著一股認真勁兒,翻開來,字裏行間都透著一股學術的氣息,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我特彆想知道,這次的“校疏”究竟在哪些地方下瞭功夫?是對不同版本進行比對,找齣最準確的字句,還是對那些容易産生歧義的段落,進行瞭詳細的考證和辨析?我個人比較期待的是,作者能夠通過嚴謹的校勘,為我們呈現一個更接近龍樹菩薩原意的《辨中論》。另外,我對書中對“假有”、“遍計所執”、“依他起”這三個概念的深入闡釋也充滿瞭好奇,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如何從中看齣“圓成實”的真相,一直是我想要深入探索的。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辨中邊論釋 校疏》,光是書名就感覺很有深度,我一嚮對佛學經典很有興趣,但又常覺得原典晦澀難懂,需要有注解和疏釋來幫助理解。《辨中論》作為中觀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三性”思想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常常讓我感到睏惑。這本《校疏》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看瞭,紙質摸起來就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字跡也清晰,排版也挺大方的,讀起來不會覺得壓抑。我比較喜歡那種能把復雜的概念,用比較貼近生活、或者用一些大傢都能理解的比喻講清楚的書。希望這本《校疏》能在這一點上給我驚喜,讓我不再被那些深奧的佛學名詞弄得暈頭轉嚮。我個人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無分彆相”、“二分彆相”和“具三分彆相”的解釋,這三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裏,以及它們在修行中的具體體現,一直是我想要弄明白的。期待這本《校疏》能夠一一解答我的疑惑,帶領我更深入地體會《辨中論》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在閱讀《辨中論釋 校疏》這本書,雖然我不是佛學專傢,但一直對佛教的哲學思想,尤其是中觀派的觀點很感興趣。我總覺得,很多佛經的原文讀起來有點拗口,需要有好的注釋書纔能讀懂。《辨中論》的“三性”理論,比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對我來說一直是個難點。我希望這本《校疏》能夠用比較清晰、易懂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概念,讓我能夠真正地理解《辨中論》想要錶達的道理。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例子或者類比,來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落入“遍計所執”的陷阱的?又如何纔能體會到“依他起”的緣起性?而最終又如何證得“圓成實”的究竟?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枯燥的文字解釋,更能提供一些實踐上的指導,讓我能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另外,我比較在意的是,這本書的疏釋是否與當代的哲學思潮有所對話?如果能將佛學思想與一些現代的認知或者心理學觀點聯係起來,那就更好瞭,這樣可以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佛法的精髓。

评分

《辨中論釋 校疏》這本書,我纔剛翻瞭幾頁,但已經感覺到它是一本相當用心的著作。我一直覺得,學習佛法,尤其是像《辨中論》這樣思想深邃的經典,如果能有一本好的疏釋,簡直是如虎添翼。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傳統文化和佛學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很多時候,原典的文字確實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校疏》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經文,還包含瞭“校疏”二字,這說明作者在版本考訂和義理闡釋上都有深入的研究。我個人比較期待的是,書中對於《辨中論》中“境”、“相”、“名”、“義”等概念的辨析。這些都是理解佛教哲學邏輯的關鍵。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疏解,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概念在《辨中論》中的獨特用法,以及它們是如何構成《辨中論》完整的論證體係的。此外,對於《辨中論》如何建立“三性”的論證過程,以及最終如何指嚮“無自性”的空性見解,我也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的齣現,我相信一定能為許多像我一樣,想要深入理解《辨中論》的讀者,提供極大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