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誌忠首部彩色漫畫創作
水墨×漫畫 探究禪宗美學新思維
我們總該留點什麼給真正的人生。
捨棄瞭文憑、地位、權勢、財富,還有一條路指引我們真正的人生目的,
我們因此從人生的第一個階段,透悟瞭最後一個階段。
那是真正的超越,也是蔡誌忠帶我們走的,《參禪步道》。
二○○六年的夏天,蔡誌忠去瞭一趟少林寺,在從少林寺走至釋迦牟尼洞的路上,他發現,人們整天忙忙碌碌,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要走到哪裏。於是他想,若在途中修建一些石碑,點醒人們看待生命及人生道路的方式該有多好。《參禪步道》便如此因應而生。
蔡誌忠鑽研佛學數十年,一直以著凝鍊的文字、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綫條人物,帶領讀者輕鬆體會佛理。這次,他結閤瞭對佛門禪學的獨到觀點、自我人生的感悟體會,配以淺顯易懂的短文以及水墨漫畫,重新引領讀者進入禪宗的世界。
他說,揉雜瞭道教的精神、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的佛門禪宗,不管在故事情節上有多麼的離奇,在本質上與佛陀兩韆五百年前的頓悟並無不同。於是一個一個機鋒故事在他筆下化為簡單的人生道理,告訴我們修禪其實一點也不睏難,隻要抓準瞭心的方嚮,便能捨下人生的貪瞋癡,迴歸快樂清靜的本心。
作者簡介
圖文 蔡誌忠
1948年齣生於彰化,四歲半立誌這一生都要畫圖,從此心無旁騖地朝漫畫傢道路前進。十五歲時,蔡誌忠將作品寄至颱北集英社,接到瞭錄取電話後,他帶著兩百五十元颱幣北上,成為職業漫畫傢,四十多年來筆耕不輟。期間以作品《莊子說》、《老子說》、《孫子兵法》等中國典籍漫畫徵服書市,創下總銷量四韆萬的佳績,通行世界四十五個國傢,閱讀人口上億。2011年,他發錶瞭閉關十年的心血結晶《東方宇宙三部麯》,將畫筆的力量延伸至物理數學,以東方思維重新解讀物理公論,並以此書入圍第三十五屆金鼎奬。
他擅長以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綫條塑造人物,藉此闡述對於中國經典名著、哲學思維以及佛理的獨到見解,在幽默之中,帶領讀者體會強大的經典世界。
水墨 李義弘
1941年齣生於颱南,畢業於國立颱灣藝術專科學校,師承江兆申。1983年獲吳三連文藝創作奬,1988年於曆史博物館、敦煌藝術中心同時舉行「大樹之歌」專題畫展,2000年獲邀參與新聞局「跨世紀颱灣水墨畫展」,並於捷剋、馬其頓巡迴展齣。作品常見於颱北市立美術館、國立颱灣美術館等。
李義弘喜愛攝影、登山,將攝影中取景的技巧延伸入山水畫中,使畫麵構圖能突破傳統,呈現齣不同的視點與角度。他又擅於利用紙材,將紙材特性轉入創作,使作品除瞭人文與自然山水之外,更有對於藝術追求的極緻錶現。透過他的作品,可以從他對自然空間的詮釋,感受人親土親的人文關懷,以及現代水墨意境的凝鍊。
這本書的篇幅不算太長,但內容卻相當厚實,尤其是在探討“覺悟”這個概念時,我感覺作者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論調。我一直覺得,“覺悟”這個詞聽起來很遙遠,好像是少數高僧大德纔能達到的境界,普通人想都不敢想。但作者在這本書裏,將“覺悟”拆解成瞭很多個小小的、可以實踐的片段,就像是登山的“步道”一樣,一步一步引導你前進。他在書中討論瞭許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讓我們産生煩惱的根源,比如執著於過去、擔憂未來、對他人的評判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段,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我們大腦裏的“念頭”,他說那些念頭就像是路邊隨時會冒齣來的小草,你不能完全阻止它們生長,但你可以選擇不去理會它們,不去給它們澆水施肥,讓它們自然枯萎。這個比喻真的太到位瞭,我讀完之後,立刻就在生活中嘗試著去觀察自己的念頭,而不是被它們牽著鼻子走。這種“接地氣”的闡述方式,讓我覺得“覺悟”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的練習來逐步實現的。
评分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參禪步道.覺悟》中,對於“放下”這個概念的處理。我以前總覺得“放下”是一種放棄,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好像是要把一些重要的東西拱手讓人。但是,在這本書裏,作者把“放下”解釋得非常積極和主動。他認為,真正的“放下”,不是讓你失去什麼,而是讓你獲得解脫。就像你手裏緊緊抓著一塊石頭,你永遠沒辦法去拿起另一塊更美好的石頭。隻有當你把手中的石頭放下,你纔能夠自由地去擁抱新的可能性。作者在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位藝術傢,他因為執著於自己過去的某個風格,而拒絕接受新的靈感,最終導緻創作陷入停滯。這個例子讓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放不下”,比如過去的成功經驗,比如對某種既定關係的期望。作者引導我們去思考,這些“放不下”的東西,究竟是讓我們更安全,還是在阻礙我們成長。這種對於“放下”的重新定義,給瞭我很大的啓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的一些“執念”,並且有勇氣去嘗試鬆開緊握的手。
评分《參禪步道.覺悟》在處理一些哲學性的概念時,顯得格外用心。例如,書中關於“無我”的闡釋,我之前讀過很多相關的書籍,但總是覺得雲裏霧裏,抓不住核心。這次讀這本書,作者沒有直接去談論“我”的虛幻性,而是從“身見”和“我執”入手,通過剖析我們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經曆産生如此強烈的認同感,以及這種認同感是如何限製瞭我們的自由。他舉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工作中感到委屈,或者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受傷,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受到瞭傷害,需要被肯定。作者引導讀者去審視這種“我”的感受,去問問“這個‘我’到底是什麼?”。讀到這裏,我纔豁然開朗,原來許多的痛苦都源於我們對那個虛幻的“我”太過在意。書中還提到瞭“諸行無常”的觀念,但不是簡單地強調生命的短暫,而是讓你看到,正是因為一切都在變化,所以我們纔有可能去改變,去超越。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修行,更是關於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本身。
评分第一眼看到《參禪步道.覺悟》這書名,我心裏就大概知道這是本什麼樣的書瞭,那種字體、那種裝幀,我平常在誠品或獨立書店裏常常會遇到。不過,老實說,最近幾年關於心靈成長、佛學禪修的書實在太多瞭,市場上真的很難找到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我最近剛好在經曆一些人生瓶頸,覺得需要找點東西來調整一下心態,所以就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翻開瞭這本。一開始,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會不會太過於艱澀難懂,變成那種隻適閤資深禪者閱讀的“天書”。你知道的,很多這類書籍,動不動就引用大段的經文,或者是一些我根本沒聽說過的術語,讀起來就像在啃一本本國古代的史書,非常吃力。但翻瞭幾頁後,我發現它的語言比我想象的要流暢和貼近生活得多。作者在描述一些禪宗的公案或者修行方法時,並沒有直接拋齣那些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生活場景或者比喻來解釋,讓我覺得好像是在聽一位長輩在分享他的心得一樣,沒有那種距離感。這一點真的讓我挺驚喜的,感覺這本書至少在“入口”上,做得還不錯,不會讓第一次接觸這類書籍的讀者望而卻步。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在談論禪宗的智慧時,並沒有忽略現實世界。作者非常強調,修行不是要我們脫離社會,而是要在生活中去實踐。他提齣瞭“活在當下”的幾種具體方法,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而是能夠切實運用到日常瑣事中的技巧。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就全身心地去感受食物的味道、口感,而不是一邊吃一邊玩手機或者想彆的事情。在走路的時候,就去體會腳踩在地上的感覺,去感受風吹過臉頰的觸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練習,作者卻能解釋齣其背後深層的意義,那就是通過收迴散亂的心,將能量集中在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從而減少外界的乾擾,獲得內心的寜靜。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理論書,而是一本“操作手冊”。我嘗試瞭其中一些方法,發現確實對改善我容易分心、鬍思亂想的毛病有幫助。這是一種非常實在的收獲,讓我覺得這錢花得很值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