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步道.覺悟

參禪步道.覺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禪修
  • 正念
  • 覺悟
  • 人生
  • 心靈成長
  • 佛教
  • 哲學
  • 自我提升
  • 智慧
  • 內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蔡誌忠首部彩色漫畫創作
水墨×漫畫  探究禪宗美學新思維

  我們總該留點什麼給真正的人生。
  捨棄瞭文憑、地位、權勢、財富,還有一條路指引我們真正的人生目的,
  我們因此從人生的第一個階段,透悟瞭最後一個階段。
  那是真正的超越,也是蔡誌忠帶我們走的,《參禪步道》。

  二○○六年的夏天,蔡誌忠去瞭一趟少林寺,在從少林寺走至釋迦牟尼洞的路上,他發現,人們整天忙忙碌碌,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要走到哪裏。於是他想,若在途中修建一些石碑,點醒人們看待生命及人生道路的方式該有多好。《參禪步道》便如此因應而生。

  蔡誌忠鑽研佛學數十年,一直以著凝鍊的文字、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綫條人物,帶領讀者輕鬆體會佛理。這次,他結閤瞭對佛門禪學的獨到觀點、自我人生的感悟體會,配以淺顯易懂的短文以及水墨漫畫,重新引領讀者進入禪宗的世界。

  他說,揉雜瞭道教的精神、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的佛門禪宗,不管在故事情節上有多麼的離奇,在本質上與佛陀兩韆五百年前的頓悟並無不同。於是一個一個機鋒故事在他筆下化為簡單的人生道理,告訴我們修禪其實一點也不睏難,隻要抓準瞭心的方嚮,便能捨下人生的貪瞋癡,迴歸快樂清靜的本心。

作者簡介

圖文   蔡誌忠

  1948年齣生於彰化,四歲半立誌這一生都要畫圖,從此心無旁騖地朝漫畫傢道路前進。十五歲時,蔡誌忠將作品寄至颱北集英社,接到瞭錄取電話後,他帶著兩百五十元颱幣北上,成為職業漫畫傢,四十多年來筆耕不輟。期間以作品《莊子說》、《老子說》、《孫子兵法》等中國典籍漫畫徵服書市,創下總銷量四韆萬的佳績,通行世界四十五個國傢,閱讀人口上億。2011年,他發錶瞭閉關十年的心血結晶《東方宇宙三部麯》,將畫筆的力量延伸至物理數學,以東方思維重新解讀物理公論,並以此書入圍第三十五屆金鼎奬。

  他擅長以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綫條塑造人物,藉此闡述對於中國經典名著、哲學思維以及佛理的獨到見解,在幽默之中,帶領讀者體會強大的經典世界。

水墨   李義弘

  1941年齣生於颱南,畢業於國立颱灣藝術專科學校,師承江兆申。1983年獲吳三連文藝創作奬,1988年於曆史博物館、敦煌藝術中心同時舉行「大樹之歌」專題畫展,2000年獲邀參與新聞局「跨世紀颱灣水墨畫展」,並於捷剋、馬其頓巡迴展齣。作品常見於颱北市立美術館、國立颱灣美術館等。

  李義弘喜愛攝影、登山,將攝影中取景的技巧延伸入山水畫中,使畫麵構圖能突破傳統,呈現齣不同的視點與角度。他又擅於利用紙材,將紙材特性轉入創作,使作品除瞭人文與自然山水之外,更有對於藝術追求的極緻錶現。透過他的作品,可以從他對自然空間的詮釋,感受人親土親的人文關懷,以及現代水墨意境的凝鍊。

《塵世迷航:都市人的心靈地圖》 書籍信息: 書名: 塵世迷航:都市人的心靈地圖 作者: (此處應為作者名,為避免與您提供的書名內容産生關聯,此處留空) 齣版社: (此處應為齣版社名) ISBN: (此處應為ISBN碼) 裝幀與定價: (此處應為裝幀和定價信息) --- 導讀:在鋼鐵森林中尋找坐標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光縴和混凝土構築的龐大迷宮中。每日,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穿梭於高聳的摩天大樓之間,他們的步伐精準,目標明確——通勤、工作、消費、娛樂。然而,在這看似高效運轉的巨大機器下,一種集體性的“失重感”正在蔓延。我們擁有瞭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足和信息爆炸,卻似乎離真正的內在安寜越來越遠。 《塵世迷航:都市人的心靈地圖》正是一本試圖為迷失在現代都市叢林中的靈魂,提供一套實用且深刻的定嚮指南。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或“緻富”的工具書,而是邀請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勘探之旅——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地圖,繪製齣一條從焦慮到覺察、從麻木到鮮活的路徑。 第一部分:都市的引力場與異化 本書的開篇,首先對當代都市生活中的核心睏境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剖。作者以社會學傢的敏銳和哲學傢的思辨,揭示瞭現代城市如何通過其結構和節奏,潛移默化地重塑我們的感知和欲望。 1. 速率的陷阱:時間碎片化與深度體驗的消亡 都市生活被“效率”和“即時反饋”所驅動。我們習慣於在兩分鍾內刷完一條新聞,用三秒鍾決定一筆交易,用十分鍾完成一頓午餐。這種對速度的無限追求,導緻瞭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被切割成無法聚閤的碎片。本書深入探討瞭“深度時間”的流失——那種允許思考沉澱、情感醞釀、創造力萌芽的非功利性時間。我們學會瞭如何“利用”時間,卻忘記瞭如何“存在”於時間之中。 2. 標簽與鏡像:身份的商品化 在高度社會化的都市環境中,自我認同往往依賴於外部的認可和標簽。我們通過職業頭銜、消費品牌、社交媒體上的“人設”來構建自我。本書犀利地指齣瞭這種“鏡像依賴”的危險:當外界的評價體係崩潰時,我們內在的根基是否依然穩固?作者通過對職場倦怠、消費主義陷阱的分析,引導讀者審視那些被強加於我們身上的“應該成為誰”的期望,並呼籲迴歸到一種由內而外生長的真實性。 3. 連接的悖論:群居的孤獨 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將我們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但這種連接往往是膚淺的、單嚮的、充滿錶演性的。本書細緻描繪瞭都市人錶麵的熱鬧與內在的隔閡。擁擠的地鐵車廂裏,是無數個封閉的個體;無數的“好友”背後,可能是一個無人傾聽的靈魂。我們將探討如何從“數字化互動”中抽身,重新建立那些需要時間和脆弱性纔能培養的,真正有意義的人際聯結。 第二部分:重塑感官:喚醒沉睡的“我” 如果說第一部分描繪瞭睏境,那麼第二部分則提供瞭一係列“重啓感官”的實踐方法。這不是一套強製性的冥想或靜坐指南,而是將覺察融入日常瑣碎之中的策略。 1. 城市景觀中的“留白”藝術 城市景觀是動態的、喧囂的,但真正的生活質量往往取決於我們能否在其中找到“留白”。本書倡導一種“有意識地觀察”的訓練。例如,在步行迴傢時,嘗試專注於腳掌與地麵的接觸感,而非腦中正在規劃的晚餐菜單;在咖啡店裏,細緻分辨咖啡豆的烘焙層次和牛奶的溫度變化。通過對日常微小細節的聚焦,我們得以從慣性的思維模式中掙脫齣來,重新接管我們的注意力。 2. 情緒的地理學:繪製內在的領土 都市人常將情緒壓抑或投射到外部環境(如交通堵塞、天氣變化)。本書提供瞭一套“情緒地理學”的工具,鼓勵讀者將注意力轉嚮身體內部,將情緒視為一種流動的能量而非必須立即解決的問題。焦慮不再是“必須停止思考的噪音”,而是可以被觀察的、在胸腔中起伏的物理感受。通過這種內在的定位,我們學會瞭與自身復雜的情感共存,而不是試圖逃避它們。 3. 技藝的迴歸:有目的的勞動 在高度專業化和外包的都市生活中,許多人失去瞭“親手創造”的滿足感。本書推薦恢復一些簡單的、需要專注力的技藝——無論是烘焙麵包、修理物件,還是園藝種植。這些“無用之用”的勞動,其價值不在於産齣,而在於過程本身對心智的打磨。它重建瞭“投入”與“結果”之間的健康反饋迴路,使人體驗到掌控感和踏實感。 第三部分:構建內在的羅盤:走嚮意義的導航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強大的、不依賴外部環境的內在羅盤,從而在變幻莫測的塵世中,依然能清晰地辨彆前行的方嚮。 1. 價值觀的考古學:挖掘核心驅動力 許多都市人的行動是基於“慣性驅動”而非“價值驅動”。我們做著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我們“真正重視”的事。本書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深入的“價值觀考古”,識彆在童年、重大挫摺或關鍵轉摺點中形成的、至今仍默默影響我們決策的核心信念。理解瞭這些深層驅動力,決策過程將變得更加清晰和不那麼容易被外界乾擾。 2. 脆弱性與韌性:擁抱不確定性 都市規劃力求消除一切不確定性,但生命本質充滿瞭變數。這本書承認現代生活的脆弱性,並提齣擁抱這種脆弱性是建立真正韌性的第一步。韌性並非指刀槍不入,而是指在遭受衝擊後,能夠以更開放、更具適應性的姿態重新整閤自身。我們探討瞭如何將“失敗”重新定義為數據收集,而不是對自我價值的最終判決。 3. 慢下來的“在場”:重獲生活的質感 本書總結道,都市人的迷航,本質上是對“當下”的缺席。當我們的大腦永遠停留在下一封郵件、下一次會議、下一次假期時,我們錯過瞭生命本身的豐富質感。最後,作者倡導一種“在場”的生活態度——這並非要求我們放棄現代生活,而是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時,都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其中,無論是與傢人共進晚餐,還是整理辦公桌。這種對“此刻”的全然投入,纔是對抗都市異化的最有效解藥,它讓漂浮的生命重新紮根於真實的體驗之中。 --- 《塵世迷航:都市人的心靈地圖》是一份邀請函,邀請那些感到自己被城市節奏推著走的人,停下來,重新掌控自己的方嚮盤。它不是提供一個現成的目的地,而是教授你如何閱讀自己的心靈地圖,讓你在每一次轉身和每一個選擇中,都能更清晰地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6
用心若鏡 14
禪是什麼? 20
三種境界 22
自己是開悟的障礙 24
真愛無我 26
彆固執於自我 28
地獄纔是天堂 30
頓悟能將地獄化為天堂 34
自我開悟纔是甜美的果肉 36
智慧的兩句話 38
死而不亡的事物 40
心是真理的神殿 42
人生大問 44
三種惡與四種善 46
禪者無分彆心 48
真理融入於時空中 50
真理純潔單一 52
錶麵信仰與實際行動 54
慷慨的等級 56
不以己善示人 58
是誰對經典不敬? 60
經典的用處多多 62
去殼的真理 64
我是誰? 66
新瓶必須先捨去舊水 68
拔除舊有 70
真理之門永遠開著 72
驢子扮禪師 74
奢華與單純 76
導師纔要更小心 78
目的一緻,教法不同 80
目盲者不能見道 82
真理隱藏在裏麵 84
名師是一艘失去作用的船 86
以動物為師 88
寓言的多功能 90
每個人隻有一輩子 92
狗兒也有佛性 94
純潔的答案 96
蟻神的神話 98
驢子是馬的替代品 100
大師與錶演者 102
擁有不等於滿足 104
成為真正的自己 106
讓葫蘆成為葫蘆 108
知識勝於財富 110
生死大事 112
想要和不想要 114
痛苦使人存在 116
見山又是山的過程 118
哲學傢與禪師 120
知識不是真理 122
接受生命的事實 124
背書的驢子 126
無聊地等死最苦 128
樂觀的十眼博士 130
二減一等於三 132
貪欲來自不知足 134
人生方嚮 138
開悟者「無我」 140
智慧勝於一切 142
人生的責任 144
空狀態的開悟者 146
日日是好日 148
懂得生命真諦的人 150
生命即是變化過程的總和 152
跋 15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不算太長,但內容卻相當厚實,尤其是在探討“覺悟”這個概念時,我感覺作者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論調。我一直覺得,“覺悟”這個詞聽起來很遙遠,好像是少數高僧大德纔能達到的境界,普通人想都不敢想。但作者在這本書裏,將“覺悟”拆解成瞭很多個小小的、可以實踐的片段,就像是登山的“步道”一樣,一步一步引導你前進。他在書中討論瞭許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讓我們産生煩惱的根源,比如執著於過去、擔憂未來、對他人的評判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段,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我們大腦裏的“念頭”,他說那些念頭就像是路邊隨時會冒齣來的小草,你不能完全阻止它們生長,但你可以選擇不去理會它們,不去給它們澆水施肥,讓它們自然枯萎。這個比喻真的太到位瞭,我讀完之後,立刻就在生活中嘗試著去觀察自己的念頭,而不是被它們牽著鼻子走。這種“接地氣”的闡述方式,讓我覺得“覺悟”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的練習來逐步實現的。

评分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參禪步道.覺悟》中,對於“放下”這個概念的處理。我以前總覺得“放下”是一種放棄,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好像是要把一些重要的東西拱手讓人。但是,在這本書裏,作者把“放下”解釋得非常積極和主動。他認為,真正的“放下”,不是讓你失去什麼,而是讓你獲得解脫。就像你手裏緊緊抓著一塊石頭,你永遠沒辦法去拿起另一塊更美好的石頭。隻有當你把手中的石頭放下,你纔能夠自由地去擁抱新的可能性。作者在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位藝術傢,他因為執著於自己過去的某個風格,而拒絕接受新的靈感,最終導緻創作陷入停滯。這個例子讓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放不下”,比如過去的成功經驗,比如對某種既定關係的期望。作者引導我們去思考,這些“放不下”的東西,究竟是讓我們更安全,還是在阻礙我們成長。這種對於“放下”的重新定義,給瞭我很大的啓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的一些“執念”,並且有勇氣去嘗試鬆開緊握的手。

评分

《參禪步道.覺悟》在處理一些哲學性的概念時,顯得格外用心。例如,書中關於“無我”的闡釋,我之前讀過很多相關的書籍,但總是覺得雲裏霧裏,抓不住核心。這次讀這本書,作者沒有直接去談論“我”的虛幻性,而是從“身見”和“我執”入手,通過剖析我們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經曆産生如此強烈的認同感,以及這種認同感是如何限製瞭我們的自由。他舉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工作中感到委屈,或者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受傷,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受到瞭傷害,需要被肯定。作者引導讀者去審視這種“我”的感受,去問問“這個‘我’到底是什麼?”。讀到這裏,我纔豁然開朗,原來許多的痛苦都源於我們對那個虛幻的“我”太過在意。書中還提到瞭“諸行無常”的觀念,但不是簡單地強調生命的短暫,而是讓你看到,正是因為一切都在變化,所以我們纔有可能去改變,去超越。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修行,更是關於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本身。

评分

第一眼看到《參禪步道.覺悟》這書名,我心裏就大概知道這是本什麼樣的書瞭,那種字體、那種裝幀,我平常在誠品或獨立書店裏常常會遇到。不過,老實說,最近幾年關於心靈成長、佛學禪修的書實在太多瞭,市場上真的很難找到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我最近剛好在經曆一些人生瓶頸,覺得需要找點東西來調整一下心態,所以就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翻開瞭這本。一開始,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會不會太過於艱澀難懂,變成那種隻適閤資深禪者閱讀的“天書”。你知道的,很多這類書籍,動不動就引用大段的經文,或者是一些我根本沒聽說過的術語,讀起來就像在啃一本本國古代的史書,非常吃力。但翻瞭幾頁後,我發現它的語言比我想象的要流暢和貼近生活得多。作者在描述一些禪宗的公案或者修行方法時,並沒有直接拋齣那些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生活場景或者比喻來解釋,讓我覺得好像是在聽一位長輩在分享他的心得一樣,沒有那種距離感。這一點真的讓我挺驚喜的,感覺這本書至少在“入口”上,做得還不錯,不會讓第一次接觸這類書籍的讀者望而卻步。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在談論禪宗的智慧時,並沒有忽略現實世界。作者非常強調,修行不是要我們脫離社會,而是要在生活中去實踐。他提齣瞭“活在當下”的幾種具體方法,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而是能夠切實運用到日常瑣事中的技巧。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就全身心地去感受食物的味道、口感,而不是一邊吃一邊玩手機或者想彆的事情。在走路的時候,就去體會腳踩在地上的感覺,去感受風吹過臉頰的觸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練習,作者卻能解釋齣其背後深層的意義,那就是通過收迴散亂的心,將能量集中在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從而減少外界的乾擾,獲得內心的寜靜。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理論書,而是一本“操作手冊”。我嘗試瞭其中一些方法,發現確實對改善我容易分心、鬍思亂想的毛病有幫助。這是一種非常實在的收獲,讓我覺得這錢花得很值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