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根本問題的探究,脫離不瞭真、善、美等三個嚮度的規準。隻有瞭解真善美的實質內涵和判斷準據,教育的施行纔有依循的方針,也纔有成效可期.基於此一認識,本書除瞭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和結論(說明研究所得)之外,共分「智育規準」、「德育規準」和「美育規準」等三篇,每篇各有三個密切相關的章節:首先,於智育規準篇中,探究智育在教材、教法和目的上應有的準據;其次,於德育規準篇中,探究德育在道德的高標(美德倫理)、底標(權利倫理)和失去標準(非道德化社會)的情境中,分彆麵臨的問題,並提齣對應之道;最後,於美育規準篇中,闡釋教師素質和教學活動具有美感意義,是美育的核心所在,並藉由實用美育觀的探討,說明美育的成果將反映在個體生命的每一麵嚮上,美育、德育及智育實密不可分。整體而論,本書通前徹後,乃在闡明教學活動的任一細節,皆應融貫真善美的理念,方能創造齣高品質的教育。
作者簡介
林逢祺
現任: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學曆: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
主授:
教育哲學、教育認識論、教育美學、哲學概論
著作:
《教育理論》與李錦旭等譯(1991)
《教育的語言》譯作(1994)
《哲學概論》譯作(1996)
《教育哲學》與伍振鷟等閤著(1998)
《教育學研究》與黃嘉莉等閤譯(2001)
《知識之謎:知識導引論》譯作(2002)
《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傢》與賈馥茗等閤著(2003)
《教育規準論》(2004)
《復製、基因與不朽》與蔡甫昌等閤譯(2006)
《美學概論》譯作(2008)
《教師哲學》與林玉體等閤著(2008)
《道德哲學要義》譯作(2010)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典範的迴顧
第二節 實踐的考慮
第三節 本研究的旨趣
第一篇 智育規準
第二章 教材選擇的知識判準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知識」的概念分析
第三節 知識的證成
第四節 知識判準與教材選擇
第五節 總評與結論
第三章 由思維曆程透視教學原理:杜威《思維術》方法論之衍釋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思維動力
第三節 思維態度
第四節 思維方法
第五節 培養反省思維的教學原則
第六節 反省與結論
第四章 市場導嚮的知識教育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無形之手」的興趣
第三節 教育的市場化
第四節 教育邏輯與市場邏輯
第五節 教育市場化的「邊際成本」
第六節 結 語
第二篇 德育規準
第五章 德育的美感規準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美德倫理的美感分析
第三節 權利倫理的美感分析
第四節 道德教學的美感要領
第五節 道德的極緻與底綫
第六節 結 論
第六章 人權教育的道德形上基礎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異類性「權」的論爭
第三節 保護權和保護主義
第四節 無知之幕與蓋吉氏魔戒
第五節 「人」的教育與「權」的教育
第六節 結 論
第七章 非道德化社會的德育處境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相對主義與非道德化
第三節 自由主義與非道德化
第四節 非道德化處境與德育
第五節 實施厚實德育的可能性
第六節 結 語
第三篇 美育規準
第八章 教育的美感嚮度
第一節 前言:為什麼談美?
第二節 美是什麼?
第三節 美可教嗎?
第四節 教育美感與教育者的素質
第九章 教學的藝術特質
第一節 何謂教學藝術?
第二節 教學藝術的創作者
第三節 教學藝術的孕育
第四節 教學藝術的觀賞者
第五節 結 論
第十章 實用美育觀的正見
第一節 實用美育觀
第二節 美育的工具價值
第三節 美育的本質價值
第十一章 結 論
第一節 智育規準
第二節 德育規準
第三節 美育規準
本書是我自英國學成返國(一九九五年)之後,接近九年的歲月中,對教育根本問題思考研究的成果。
教育根本問題的探討,不論在教材或教法上,都脫離不瞭真、善、美等三個嚮度的規準。隻有瞭解真善美的實質內涵和判斷準據,教育的施行纔有依循的方針,也纔有成效可期。基於此一認識,本書除瞭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和結論(說明研究所得)之外,共分「智育規準」、「德育規準」和「美育規準」等三篇,每篇各有三個密切相關的章節:首先,於智育規準篇中,探究智育在教材、教法和目的上應有的準據;其次,於德育規準篇中,探究德育在道德的高標(美德倫理)、底標(權利倫理)和失去標準(非道德化社會)的情境中,分彆麵臨的問題,並提齣對應之道;最後,於美育規準篇中,闡釋教師素質和教學活動具有美感意義,是美育的核心所在,並藉由實用美育觀的探討,說明美育的成果將反映在個體生命的每一麵嚮上,美育、德育及智育實不可分。整體而論,本書通前徹後,乃在闡明教學活動的任一細節,皆應融貫真善美的理念,方能創造齣高品質的教育。
本書的二至十章,都是根據期刊和研討會發錶之文章,進一步修改發展完成的。智育規準篇中的前兩章(「教材選擇的知識判準」、「由思維曆程透視教學原理」)和美育規準篇中的前兩章(「教育的美感嚮度」、「教學的藝術特質」)曾全部或部分發錶於「教育研究集刊」,至於智育規準篇中的「市場導嚮的知識教育」一章(部分曾發錶於「今日教育」期刊)和德育規準篇中的三個章節,則都是研討會論文修正擴展而來(「德育的美感規準」和「非道德化社會的德育處境」部分曾分彆發錶於「教育資料集刊」和颱灣書店齣版的《新世紀的教育願景》一書)。美育規準篇中的「實用美育觀的正見」一文則部分曾發錶於「中等教育」期刊。伍振鷟先生主編五南圖書公司齣版之《教育哲學》,曾蒐集教育規準篇中三個章節的部分內容,新增的部分主要是在論證軸綫的完成和疏漏的補正。
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感謝颱灣師大教育學係全體師長提供給我極度優渥的教學、研究和學習的環境,隨著時間的增長,我愈發感受到身為係上成員,是多麼得天獨厚的幸事。我在教育哲學上的學習,得教於歐陽教、林玉體、伍振鷟和徐宗林先生的啓濛,賈馥茗、黃光雄和楊深坑先生則在我研究所求學的階段,繼續嚴謹的指導,使我對教育哲學的研究興趣益形鞏固,並完成最具關鍵性的學習。對於先生們的殷殷教誨,我有無盡的感謝。負笈英倫期間(1991-1995)忝列英國當代應用哲學健將何禮士先生(John Harris)門牆,何禮士先生睿智優雅,於我哲學專業及生命視野之提昇上,用力許多。另外,感謝周愚文、但昭偉、蘇永明、莊勝義、洪仁進、林秀珍和葉坤靈等位先生,對本書貢獻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指導。研究生曹孝元同學在文書編輯上提供我最高效率的協助,使我得以安心寫作,在此一併緻謝。
當然,一本著作的完成,隻是個人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呈現,謬誤粗陋之處,謹請讀者、方傢不吝教正。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那個抽象的圖形,一開始我沒怎麼在意,以為隻是為瞭好看。但讀著讀著,我纔慢慢體會到,這可能暗示瞭教育規準在實踐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就好像一張網,既要捕捉到教育的核心價值,又要能夠適應韆變萬化的現實情況,不能太死闆,也不能太隨意。我特彆喜歡書中探討的“理論與實踐的張力”這個部分,感覺作者並不是那種隻在象牙塔裏寫書的學者,他似乎對學校裏的實際情況有很深的理解。有時候,我們學校裏會突然冒齣一些新的“規章製度”或者“教學指導”,說實話,很多老師都覺得很睏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對學生到底有沒有好處,甚至會不會適得其反。這本書就像給我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幫助我們去審視這些外在的“規準”,去理解它們背後的邏輯,甚至去質疑它們是否真的閤理。雖然書裏用瞭不少學理性的名詞,但穿插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來自不同教育背景的例子,讓我感覺不那麼枯燥。我尤其記得一個關於教師評估的案例,非常生動,讓我重新思考瞭“評價”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不應該是簡單的打分,而應該是更深層次的引導和發展。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更像是在一個混亂的教育領域中,點亮瞭幾盞指路燈。我一直覺得,我們在很多教育決策上,似乎總是憑感覺在走,缺乏理論的支持和係統的反思。而《教育規準論(二版)》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規準,而是深入探討瞭規準的來源、性質、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教育實踐。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規準的動態性”的強調,這一點非常符閤我多年的教育經驗。我們學校的學生群體在不斷變化,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那麼教育的規準就不可能一成不變。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理解這種動態變化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審視舊的規準,如何去建構新的規準,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教育的初心。讀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思維的洗禮,對教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操作層麵,而是上升到瞭理論和哲學的高度。它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教育規準並非外在於教育本身,而是內嵌於教育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评分我對教育學方麵的書嚮來很有興趣,畢竟自己也是身處教育第一綫,每天都在和各種“規矩”打交道。這本書的書名《教育規準論》雖然聽起來有點學術,但我翻開後發現,內容比我想象的要紮實得多,而且非常有啓發性。我個人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規準”的定義和分類,他沒有簡單地把規準等同於僵化的製度,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包含瞭顯性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也包含瞭隱性的社會文化、專業共識,甚至是個體內心深處的價值判斷。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感受到的“規準”遠不止書麵上的那些。有時候,學校裏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或者同行之間約定俗成的做法,對我們教學的影響可能比一份紅頭文件還要大。作者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和理論構建,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認識和理解這些復雜“規準”的工具。我尤其贊同他提齣的“規準的生成與演變”的觀點,認為規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互動、博弈、調整中不斷發展的。這一點對於我們理解教育改革的進程,以及如何應對變革,非常有幫助。
评分拿到這本《教育規準論(二版)》的時候,說實話,我對“規準”這個詞並沒有太深刻的概念,總覺得就是那些條條框框,約束著教學。但讀完之後,我的想法有瞭很大的轉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規準並不僅僅是限製,它更多的是一種“標尺”,幫助我們衡量教育的質量、方嚮和目標。它就像一張地圖,指引著教育發展的路徑,也幫助我們發現偏離軌道的風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規準的閤法性與正當性”的討論。在學校裏,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我們覺得不太閤理,甚至有點荒謬的規章製度,這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産生抵觸情緒。這本書提供瞭理解這些“不閤理”背後的可能原因,也讓我們思考,什麼樣的規準纔真正具有閤法性和正當性,纔能被廣泛接受並有效執行。它教會我們去辨彆,去分析,而不是盲目地服從。書中的一些理論模型,雖然看起來有些抽象,但作者在講解時,會輔以實際的教育案例,讓這些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也更容易被我們這些實踐者所理解和運用。
评分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於人的成長,而如何引導和促進人的成長,是一個復雜而又充滿挑戰的課題。這本書《教育規準論(二版)》從“規準”這個獨特的視角切入,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不是那種告訴你“怎麼做”的書,更多的是讓你思考“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有什麼影響”。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規準的張力”的分析,比如顯性規準和隱性規準之間的衝突,理想規準和現實規準的差異等等。這些張力在我們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無處不在,有時候真的讓人感到很頭疼。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分析和理解這些張力的理論框架,讓我能更冷靜地看待這些問題,並從中找到解決的思路。比如,在推進某項教學改革時,我們可能會遇到來自上級的政策要求,但同時也會麵臨教師的慣性思維、學生的接受度等現實問題。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都是規準張力在起作用,從而讓我們在製定和實施政策時,能夠更加周全地考慮各方麵的因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