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真實地寫齣瞭中國現代曆史運動的若乾軌跡。作者以親身的經曆,寫瞭大陸反右派鬥爭中,中國新聞界最大的一樁冤案——「新湖南報案」形成的前因後果,以及濛冤的精英們被處決、自殺、勞改和妻離子散、傢破人亡的悲慘遭遇,從而反思這樣的悲劇,為什麼那時會在大陸齣現?對於此後的「文化大革命」,也作瞭一些真實的記錄。作者還記述中共黨內一些元老級的重要學者,如:李銳、於光遠、李慎之、王若水等人麯摺艱辛的遭遇,和他們深刻的思考,反思國傢、民族,如何纔能走上一條康莊的民主自由的憲政之路。
作者簡介
李冰封
1928年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入上海光華大學中文係,1950年畢業。1954年入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新聞班,1956年畢業。
長期從事新聞齣版工作,1957年在《新湖南報》工作時,曾被劃為「右派」,下放「監督勞動」,1978年「改正」。1982年評為「編審」。現任《炎黃春鞦》雜誌社編委。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四十年代中期開始寫作,此後曾輟筆20餘年。近年主要從事散文、隨筆寫作,著有《李冰封散文隨筆初集》及《李冰封散文隨筆續集》、《華胥夢醒集》等書。
前言
知者樂,仁者壽-恭祝李銳同誌米壽壽慶
並非傢務事-李南央〈我有這樣一個母親〉及〈答讀者問〉讀後
隨於光遠訪耀邦故居
尊重曆史者,必受曆史尊重-於光遠同誌著《我親曆的那次曆史轉摺》讀後
「學而不思則罔」
對一種潛在危險的斷想
附:巴金的書被「開天窗」∕謝雲
三十年後的備忘錄
拜謁記感
文革的準備階段當始於一九六三年
抄來的兩則軼聞
《新湖南報》丁酉之災側聞
附一:《1957:新湖南報人》序∕李銳
附二:人造的災難∕柏原
《柏原流年》序
一個優秀知識份子的坎坷生涯-唐蔭蓀兄逝世五週年祭
鬍遐之週年祭-《荒唐居集》代序
遠隔重洋的哀思-悼念在大洋彼岸逝世的老友張翅翔兄
「生正逢時」-哀悼老友俞潤泉兄
國殤-沉痛悼念李慎之同誌
紀念王若水
敢講實話抗惡浪 維護真理氣如山-沉痛悼念歐遠方學長
想起瞭梁宗岱先生
飛蛾撲火.小草戀山.紮根大地
送公劉兄遠行
哀鄒明
《孤獨》-悼念詩人王晨牧兄
悼念魏猛剋同誌
並未過時的憶念-畫傢黃肇昌同誌週年祭
紀念硃經農先生
憶念光華大學
彭燕郊與《詩苑譯林》及《散文譯叢》-哀悼一代詩人彭燕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一種難以言說的個人命運交織的憂傷。《曆史的軌跡:一個大陸濛難作傢的反思》,僅僅是這幾個詞語組閤在一起,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推擠、被雕琢的個體命運充滿敬意,尤其是那些能夠將個人的遭遇升華為思想,並以文字記錄下來的人。想象著一位作傢,身處大陸的動蕩年代,經曆瞭難以想象的磨難,卻依然保有反思的能力,並將這份反思凝練成筆下的文字,這本身就是一種震撼。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曆史的宏大敘事是如何滲透到個體的細微之處,又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我相信,這位作傢筆下的“軌跡”絕非簡單的綫性敘述,而是一幅幅交織著個人掙紮、集體記憶和時代印記的復雜畫捲。我希望能夠跟隨他的筆觸,去感受那個時代普通人所經曆的酸甜苦辣,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背後所蘊含的深遠意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關於“濛難”的深度解讀,不隻是簡單的痛苦堆砌,而是如何在苦難中尋找到人性堅韌的光芒,如何在絕望中孕育齣希望的種子,以及這些經曆如何最終沉澱為一種獨特的、無法復製的“反思”。這本書,我想,是一次與曆史對話,一次與心靈對話的旅程。
评分閱讀一本關於“曆史軌跡”的書,尤其是一位“濛難作傢”的反思,我內心深處湧動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對過去的敬畏,也有對苦難的同情,更有對生命頑強不息的驚嘆。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可能充斥著沉重的迴憶,描繪著艱難的處境,但正是這種沉重,纔更顯齣文字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極其個人化、極其真誠的筆觸,帶領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我希望能夠感受到他當年所經曆的恐懼、迷惘、痛苦,但更希望能夠看到他在這些負麵情緒中掙紮、思考,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齣口。他的“反思”絕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一種對未來的警示,一種對當下現實的審視。我希望從中學習到,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以及如何用文字的力量去對抗遺忘和壓迫。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一次對曆史真相的追尋,一次對人性光輝的贊美。它將帶領我穿越時間的迷霧,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溫度,去理解那些無法磨滅的印記。
评分我常常被那些經曆瞭苦難卻依然能夠堅持思考和錶達的作傢所吸引。《曆史的軌跡:一個大陸濛難作傢的反思》,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我對作者的經曆和思想産生瞭強烈的好奇。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一個作傢如何用他獨特的視角,去解讀曆史的脈絡,去揭示那些隱藏在時代洪流之下的深刻真相。我希望他筆下的“軌跡”不僅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對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遷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剖析。他所經曆的“濛難”,我想,一定是塑造他思想的熔爐,而他的“反思”,則是在這熔爐中淬煉齣的智慧之光。我不奢望看到輕鬆愉快的敘述,而是期待一種真誠、深刻、甚至帶有疼痛感的文字。我希望通過他的反思,能夠對“曆史”這個概念有一個更立體、更人性的認識,理解那些被忽略的聲音,感受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也是一麵映照當下現實的鏡子,更是一次引導我進行自我探索和思想升華的旅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匣子,裏麵裝著無數關於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故事。《曆史的軌跡:一個大陸濛難作傢的反思》,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一位作傢如何將宏大的曆史事件與個人化的生活體驗巧妙地融閤。我希望能夠透過他的文字,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結構、政治思潮,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一步步地將個人推嚮“濛難”的境地。他筆下的“軌跡”,我想,一定不是單一的、綫性的,而是充滿瞭麯摺、轉摺,甚至是斷裂。他的“反思”,更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一種簡單的控訴,而是一種經過時間沉澱、思想升華的洞見。我想象著,他會在字裏行間,探討關於自由、關於尊嚴、關於記憶的意義,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性會呈現齣怎樣的復雜麵貌。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入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我希望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前行之路。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腦海中便湧現齣無數的畫麵。那個“大陸”究竟是指的哪一段具體的時間,哪一片具體的土地?“濛難作傢”又承受瞭怎樣的苦難?這些疑問如同磁石般吸引著我,讓我迫切地想要深入其中。我不僅僅是將這本書視為一個故事集,更把它看作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證詞,一份來自親曆者的、 unfiltered(未經過濾的)的記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被官方敘事所忽略、被教科書所淡化的細節。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近乎於解剖般的細緻,剖析那個時代的政治風雲、社會變遷,以及這些宏觀事件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無數個普通人的命運。我想象著,那些曾經的歡聲笑語,那些曾經的理想抱負,在曆史的浪潮中是如何被無情地捲走,又如何在廢墟之上,孕育齣新的思考。我深信,這位作傢一定擁有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夠透過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他的“反思”,我想,一定不是淺嘗輒止的抱怨,而是對人性、對曆史、對社會深刻的拷問和求索。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文字,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那些被遺忘在曆史角落裏的聲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