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迴歸以來,從中國內地來港求學的大學生人數愈來愈多。《港國鏡──內地留學生看香港》這本書把剛從內地到香港求學的這群學子最直接率真的生活點滴記錄下來。
1. 作者們是一群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這本書由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用個人最真實的經曆來展現在異地生活的甜酸苦辣,從個人所麵對的挑戰和睏難來窺視香港這個大都巿的特色和內涵。
2. 閱讀這些留學生的文章,帶給讀者的不僅是對內地新一代有更深入的認識,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
青年人看學校、看社會、看國傢,坦誠而真摯、大膽而率直。
他們的話語,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一麵鏡子,一個窗口,一顆良心。
本書特色:
社會心理學把一個移民融入移居地的過程劃分為數個階段。
本書參考這種階段劃分的概念,剪裁同學的文章,將其分彆按各自的重心歸類為三部分:
第一、「赴港前奏」——此部分主要輯錄同學在來港前的故事,他們擁有不同的背景,各有不同的背負,但最終同聚在一新天地;
第二、「初來乍到」——此部分主要反映同學在來港不久後的各種生活適應情況,當中有苦有樂,他們的遭遇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並各自發展自己的適應之道;
第三、「左右求索」——此部分主要集結瞭同學對中港兩地文化差異的討論,他們在受到香港文化衝擊後,思維一新,眼前一亮,對國傢民族、社會時事各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值得內地和本地人藉鏡、反思。
內容傳達瞭國內文化與香港本土文化剛接觸時,這特殊群體的心聲、經曆與情懷。
作者簡介
陳國賁
編者陳國賁是浸大社會學係講座教授,曾任香港社會學學會主席,是研究傢庭社會學及移民問題的專傢。著有:Stepping Out: The Making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1994); Crossing Borders: Transmigration in Asia Pacific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1995);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State, Economy and Culture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and Copenhagen: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2000)等。他的一篇論文曾獲05年新加坡的學術奬項the Michael Leifer Memorial Prize。於本局齣版的著作包括《中港徘徊》和《吾傢吾園》。
這本書的標題,像是一麵摺射齣多重影像的鏡子。我猜想,作者在“港國鏡”這個詞上,一定花瞭不少心思。它可能既指代瞭香港這個特殊的地域,也暗示瞭“國”的概念在這麵鏡子中的摺射,而“內地留學生”的身份,更是為這麵鏡子增添瞭一個特殊的觀察者。我好奇,當這麵鏡子映照齣香港時,它會展現齣怎樣的景象?是那些我們熟知的摩天大樓、璀璨的維多利亞港,還是那些藏匿在街頭巷尾、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作者會不會描繪齣,在繁華背後,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堅持?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通過留學生的視角,來審視和解讀香港的社會現象。比如,在政治氣候、社會思潮、經濟發展等方麵,留學生可能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觀察和感受?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分析框架,讓我們從一個更宏觀、更具縱深感的角度去理解香港,去思考“一國兩製”的實踐,以及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與張力。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城市的記錄,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縮影,關於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浮沉。
评分“港國鏡:內地留學生看香港”,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深刻的寓意。它似乎在暗示,通過“內地留學生”這麵鏡子,我們可以照見香港的“國”性,或者說,它在更大視野下的定位。我猜測,作者不僅僅是記錄下他在香港看到的風景,更重要的是,他/她會在這個過程中,將香港與內地進行對比和參照。這種對比,可能體現在方方麵麵:從城市的規劃、交通的便利,到社會治安、公共服務,再到人們的精神麵貌、文化習慣等等。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那些最能體現香港獨特性的地方。比如,在香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是怎樣的?他們對待規則的態度是怎樣的?他們的生活節奏與內地有何不同?而更深層次的,通過對這些細微之處的觀察,作者是否會引發對更宏大問題的思考?例如,香港的自由度與穩定性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如何兼顧?以及,在“一國兩製”的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的未來發展方嚮是什麼?這本書,可能是一部關於“觀察”的範本,更是一部關於“思考”的啓迪。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港國鏡:內地留學生看香港》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更多的是從媒體報道和流行文化中瞭解到的。而“內地留學生”這個視角,則讓我看到瞭一個可能與我以往認知截然不同的香港。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當一個來自內地、懷揣著不同成長背景和文化觀念的年輕學子,初次踏足這片土地時,他/她眼中所見的香港是什麼樣的?是繁華的都市景象?是獨特的社會氛圍?抑或是那些在日常生活細微之處,與內地截然不同的地方?作者或許會記錄下初抵香港時的震撼與不適,在學習生活中與當地人産生的碰撞與交流,以及對香港社會製度、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方麵的細緻觀察和深刻體會。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留學生群體如何適應香港的生活節奏,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人脈圈,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對自身身份認同和國傢概念的重新思考。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香港的遊記,更是一次關於文化融閤、身份探索的旅程,充滿瞭個人化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
评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感受一個年輕的內地學子,是如何在香港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展開他/她的觀察與思考的。書名中的“鏡”字,讓我聯想到一種清澈而又帶點主觀的映照。它不是對香港的簡單美化或批判,而更像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和感悟的集閤。我設想,作者會細緻地記錄下,他們在香港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課堂上的學術討論,到周末的街頭漫步,從與同學的交流,到與當地人的互動,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或許恰恰是構成一個城市獨特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尤其好奇,當留學生們麵對香港與內地在教育體製、社會規則、價值觀念等方麵的差異時,會産生怎樣的衝擊和適應過程。他們是否會懷念內地的某些方麵,又是否會愛上香港的某些特質?這本書,或許是一次關於“他者”的觀察,更是一次關於“自我”的發現。在與香港的碰撞中,他們會如何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內地,認識這個復雜而又迷人的世界?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分享那些真誠的、不加修飾的內心獨白。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名字深深吸引住瞭。“港國鏡”這三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種既有地理指嚮性,又有深刻隱喻的畫麵。我理解,“港”指的是香港,“鏡”則可能象徵著一種反映、一種審視,而“國”字的齣綫,則讓這份審視更加具有國傢層麵的意涵。因此,我認為這本書的作者,一位來自內地的留學生,他的視角必然是獨特的。他/她不是一個來香港旅遊的過客,也不是一個對香港有預設偏見的人。他/她帶著內地固有的成長環境和價值體係,卻身處香港這個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我推測,書中會大量描寫作者在香港學習、生活中的具體經曆,例如,在大學裏的學習體驗,與同學(包括內地來的和香港本地的)的交往,對香港社會的觀察(可能是對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層麵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寫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最能體現齣“一國兩製”下香港的特色,以及與內地相異之處的細節。這本書,也許能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香港,一個不僅僅存在於新聞報道和想象中的香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