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交通的重啓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事。利瑪竇等第一批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不僅傳入天主教也嚮中國介紹西方的科學文化﹔同時,中國的文化思想、哲學曆史等更是透過這批傳教士揚名於歐陸,引起一場「中學西漸」的浪潮,其中《大中國誌》一書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本書特色
明代交通的重啓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事。利瑪竇等第一批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不僅傳入天主教也嚮中國介紹西方的科學文化﹔同時,中國的文化思想、哲學曆史等更是透過這批傳教士揚名於歐陸,引起一場「中學西漸」的浪潮,其中《大中國誌》一書則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曾德昭Alvaro Semedo
漢名曾德昭,1585年齣生於葡萄牙的尼澤城,十七歲入耶穌會。1613年到南京傳教並研習中國語文﹔1616年南京教案時曾被捕入獄並遭到遣返﹔1620年又重入內地,前後總共在中國生活瞭二十二年之久。於1637年從澳門返迴歐洲後開始著書,利用其所學進一步嚮歐人展示中國古籍「四書五經」的內容,尤其對「五經」有更詳細的研究說明,是繼利瑪竇之後通曉中國語言文學的歐洲人,除瞭這部《大中國誌》之外,還撰有一部《字考》,其中包含「葡萄牙文漢文字書」以及「漢文葡萄牙文字書」各一捲,可視為最早的葡中與中葡辭典。
中譯者序1
緻讀者1
前 言1
第一部1
第一章 中國總述3
第二章 諸省詳述,先談南方的省份12
第三章 北方諸省21
第四章 中國人的品貌,他們的性格、纔智和嗜好29
第五章 他們的服飾37
第六章 他們的語言文字41
第七章 他們學習的方式及入場考試46
第八章 他們考試的方式及學位的授予51
第九章 博士學位57
第十章 中國人的書籍和學術60
第十一章 他們的科學,特彆是他們的藝術64
第十二章 中國人的禮節儀式73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宴會82
第十四章 中國人玩的賭博85
第十五章 他們的婚姻88
第十六章 中國人的喪葬92
第十七章 太後的葬禮98
第十八章 中國的教派106
第十九章 中國人的迷信和獻祭115
第二十章 中國的軍隊和武器119
第二十一章 韃靼人對中國的戰爭124
第二十二章 中國的皇帝和皇後以及太監131
第二十三章 中國皇帝的婚姻146
第二十四章 中國的貴人149
第二十五章 中國的政府及官員152
第二十六章 十三省的政府158
第二十七章 曼達林的榮譽標記,即徽號163
第二十八章 中國人的監獄、審判和刑法167
第二十九章 中國為便利和完善統治而採取的特殊措施177
第 三 十 章 中國的摩爾人、猶太人及其他民族186
第三十一章 許多世紀前基督教已移植中國,近期發現一塊可作為證明的古碑石190
第二部209
第一章 在中國傳布福音的開端211
第二章 抵達南京前神父們的活動及受到的迫害218
第三章 以後發生的事,迄至神父們進入北京224
第四章 神父們進北京並在那裏定居231
第五章 韶州教堂的進展和失敗237
第六章 基督教在南昌和南京兩地的進展,及利瑪竇神父之死242
第七章 皇帝賜的葬地,以及迄至南京迫害前基督教的發展249
第八章 南京的基督徒受到一場猛烈迫害258
第九章 迫害繼續下去,及神父們被逐齣中國269
第十章 迫害後形勢開始平靜,及幾處駐地的建立277
第十一章 南京的第二次迫害,及名叫安德烈的基督徒的殉難284
第十二章 事情開始平靜和安定,神父們奉曼達林之命赴朝291
第十三章 李良博士的生平和逝世及本書的結束300
還沒來得及深入拜讀《大中國誌》,但光憑這書名,就讓我對其充滿瞭無限遐想。我腦海中勾勒齣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試想一下,翻開第一頁,是否就能聽到古老絲綢之路上傳來的駝鈴聲,感受到馬匹奔騰時揚起的塵土?下一章,又是否會描繪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小橋流水人傢的詩意生活?我甚至能想象到,其中會有關於古代王朝的興衰更迭,帝王將相的權謀鬥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激蕩起韆層浪的故事。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像一個巨大的寶庫,裏麵珍藏著我們民族的記憶,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那些讓這片土地變得如此獨特而充滿魅力的點點滴滴。它讓我對“中國”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生命力的復雜整體。
评分《大中國誌》這個書名,單單聽著就有一種宏大而深邃的感覺,仿佛它要講述的,是關於我們這片土地上,最廣闊、最深刻的故事。我個人對曆史和人文的興趣濃厚,這本書無疑觸及瞭我最感興趣的領域。我期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像是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將中華文明的點點滴滴,如珍珠般串聯起來。我想象中,這本書會涵蓋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近代社會的變革,再到我們當下蓬勃發展的景象。它或許會細緻描繪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那些隱藏在山川河流間的獨特文化,那些流傳在街頭巷尾的民間故事。我猜想,書中會對那些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進行深入剖析,但同樣也不會忽略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何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這本書,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麵鏡子,照映齣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我能夠從中汲取養分,更深刻地認識我們自己。
评分當我看到《大中國誌》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即浮現齣一種壯闊的史詩感。這本書,從名字上看,就預示著其內容的宏大與深遠。我雖然尚未有機會翻閱,但已然開始想象它所蘊含的無盡寶藏。我想象著,它會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感受那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智慧與生機。也許,書中會詳細描繪不同朝代的風貌,從宮廷的奢華到市井的煙火,從戰爭的烽煙到和平的年代,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期待它能展現中國廣袤的地域差異,從北方的粗獷豪邁,到南方的細膩婉約,再到西部的神秘古老,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積澱。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它仿佛是一幅巨型的畫捲,等待著我去慢慢展開,去感受其中蘊含的無數生命和故事,去理解我們這片土地上,那獨特而強大的文明力量。
评分這本書真的像一場宏大的旅行,雖然我還沒能深入翻閱,但僅僅是目錄就足以讓我對“大中國誌”這四個字充滿瞭期待。它給人的感覺,不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描繪著我們這片廣袤土地上,從古至今,無數個日夜的變遷與輝煌。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無數個畫麵:可能是烽火連天的戰場,士卒們浴血奮戰的場景;也可能是文人墨客們在亭颱樓閣間揮毫潑墨,激揚文字的雅緻;更有可能是市井小民們在街頭巷尾辛勤勞作,生生不息的鮮活圖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感受那些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想象一下,每一個章節都可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每一頁都藏著一段塵封的往事。它不僅僅是關於地理、曆史、文化,更是關於人,關於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奮鬥、愛恨情仇的無數中國人。這本書,似乎承載著太多太多的信息,讓我感到既敬畏又興奮,仿佛手握著一把開啓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评分初拿到《大中國誌》,一股厚重感撲麵而來,這不僅僅是書的重量,更是它所蘊含的豐富信息給人的直觀感受。雖然我尚未開始細讀,但僅僅是目錄的編排和章節的標題,就讓我窺見瞭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宏觀的敘事框架,試圖將中華大地上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地域風情、文化傳承一一梳理清晰。我聯想到的是,這本書也許會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從遙遠的傳說時代一路走到現代的繁華都市。我猜想,它會細緻地描繪不同地域的獨特風貌,比如北方的雄渾遼闊,南方的婉約秀麗,西部的神秘蒼茫,東部的開放包容。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那些在宏大曆史敘事中被忽略的人物和事件,通過這些細節,讓我更立體、更真實地理解中國的過去。這本書,仿佛是一本無聲的百科全書,又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僅僅是翻閱目錄,就足以勾起我對這片土地深深的好奇與探索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