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中國人更以此為傲,但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瞭解長城。
本書試圖從源頭上追索長城的由來和變遷,探求變遷之間的因果。
作者先從為馬可波羅申冤寫起。一般人都認為馬可波羅在他的中國遊記中,沒有提到長城,證明他並沒有到過中國,遊記不過道聽塗說。作者卻認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沒有提到長城,恰恰的證明他到過中國,如果遊記中提到長城,那纔證明他沒有到過中國,遊記不過道聽塗說。
因為,馬可波羅在中國時,古長城早已頹為廢土,現代眼睛所看到的「一條巨龍,蜿蜒盤鏇」,是明王朝之後纔開始興建的長城。
作者指齣:馬可波羅冤案來源於一個誤解,人們把公元十六世紀修築的明代長城當成瞭公元前二世紀的秦始皇長城。
這個誤解的來源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傳奇。
隻是,這是一個傳奇而不是曆史,但是卻被當成瞭曆史。所以──
秦始皇並非首築長城的君王,也並非最後築長城的君王,在眾多修築長城的君王中,他無疑是最知名者,也是爭議最多者,於是他就獨攬瞭長城功過。
馬可波羅並不是第一個「遺漏」瞭長城的外國旅行傢,也不是最後一個。隻因為最負盛名,他不得不獨自接受質詢。
如今,作者用43個主題為我們一一曆數令人驚嘆的長城往事。
作者簡介
李守中
祖籍四川江油,一九三三年齣生於上海市,一九五五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採礦係,長期在煤炭部武漢設計院、水城設計院、雲南設計院等處工作。一九七五年被評為雲南省先進工作者,一九八○至一九八二年由國傢選送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作學術訪問。一九九三年在雲南省煤炭廳副總工程師任上退休。退休後參加中國長城學會,在國內外發錶過多篇有關長城的論文,著有《長城往事》(原名《長城》)和《中國二百年: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73-1992)》。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另類絲路──中國的萬裏長城∕柏楊
初版前言:馬可波羅冤案
再版前言:再談馬可波羅冤案
1鬍服騎射
2玉齣昆山
3亡秦者鬍也
4烽火通於甘泉
5禮樂徵伐自天子齣
6長城嚮西延伸
7河西走廊長城
8弱水長城
9昭君齣塞
10南北匈奴
11爭奪西域商道
12民族大遷移
13匈奴進入長城
14慕容鮮卑和氐羌進入長城
15拓拔鮮卑進入長城
16六鎮長城
17天蒼蒼.野茫茫
18丁零塞
19洛陽伽藍
20隋唐邊疆
21藩鎮
22沙陀鴉軍
23契丹國
24定難軍
25明昌界
26成吉思汗
27恢復舊界
28防綫南移
29用兵漠北
30土木堡
31再築長城
32嘉峪關
33阿勒坦汗
34薊鎮長城
35努爾哈赤
36薩爾滸
37山海關
38越過長城
39柳條邊
40長城不設防
41開放長城
42走西口、闖關東
43分野消失
附錄:長城南北政權更替略錶及長城大事記
推薦序
另類絲路──中國的萬裏長城
柏楊
長城,是世界文明古國對抗野蠻民族入侵時,一緻採用的重要手段。羅馬帝國和英國不列顛本島,迄今仍保有昔年長城遺蹟。說明文明古國終於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消滅敵人,隻得轉為守勢,乞靈於一道單薄的長城,保護自己不被消滅。
中國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中國人更以此為傲,但大多數中國人(包括我在內)都不瞭解長城。
一九八九年,我和香華返迴訣彆瞭四十年之久的大陸,纔第一次穿過名震史冊的居庸關,登上長城,內心充滿崇敬。東西遠眺,長城好像一條巨龍,在萬山韆峰上,蜿蜒盤鏇,氣勢如虹,城牆寬廣的厚度,足可以並行兩輛小型汽車,假設改裝坦剋引擎,東到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一張車票就可以往返,豈不是一條商業大道、觀光焦點,國傢將增加多少財富?朋友們認為麵對著莊嚴的邊陲要塞,竟起意做起生意買賣,簡直是一種褻瀆,怎麼,你窮瘋啦!
然後,歲月匆匆,來到二十一世紀,讀到李守中先生的大作《長城》(二版更名為《長城往事》)。它是一部長城史的專題研究,作者角度宏觀,大氣磅礡。中國浩如煙海史籍中,有這樣一部獨對單一項目,作如此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探討,可謂珍貴。它不但使我的印證獲得補強,也解除瞭我很多睏惑。利用長城做生意,它可能在技術上無法落實,但不應被認為念頭荒唐。
《長城》作者用霹靂手段,先從為馬可波羅申冤寫起。一般人都認為馬可波羅在他的中國遊記中,沒有提到長城,證明他並沒有到過中國,遊記不過道聽塗說。作者強烈的迴應,他說: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沒有提到長城,恰恰的證明他到過中國,如果遊記中提到長城,那纔證明他沒有到過中國,遊記不過道聽塗說。
因為,在那個時代──十三世紀,中國國土上沒有長城。
作者指齣馬可波羅在中國時,古長城早已頹為廢土,現代眼睛所看到的「一條巨龍,蜿蜒盤鏇」,是十四世紀明王朝之後,纔開始興建的名副其實的長城。包括戰國時代趙武靈王開疆拓土,所建的長城;以後孟薑女哭倒的,秦始皇所建的長城;事實上都不是長城。悅耳的說,它是邊牆,具體的說,它不過一連串稀疏相望的烽火颱(烽燧),和碉堡(亭障),沒有防禦外侮的功能,它的任務隻在保護商旅。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城,就在明王朝時代,抵禦外侮的能力,也微乎其微,因為中國人真正的敵人,是中國人自己──窩裏鬥文化和慣性貪汙文化。一六四四年,明政府軍統帥吳三桂叛變,大開關門迎進蠻族。這是長城最後一次所作的諷刺性貢獻。之後,它就漸漸成瞭「不登長城非好漢」的遊戲之地。
自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政府重農輕商,對商業作強力壓抑,使中國失去經濟活力二韆年之久。好容易到瞭十九世紀,列強用巨砲轟開鎖國大門,人們再得以自由呼吸。想不到二十世紀中葉,一個更反商的共産王朝政府崛起,那種頭戴著高深學術理論帽子的威權迫害,時間雖短,卻幾乎使中國死於窒息。
作者引用特納先生(Turner)的話說:商人的邊疆是一條設防道路,而長城正是一條設防的道路。這對長城,是一種無情的剖析。不過我認為:「邊疆」隻有一側,一側是敵,另一側是我;「道路」卻有兩側,敵我混雜。換言之,長城不是用來隔絕南北,而是用來溝通東西,那是另類的絲路,政府武裝保護下的古代高速公路。道路兩側的人,野蠻人也好,中華人也好,隨時都可以跨越,來去自如。
作者一再提醒讀者,光潔鮮亮的長城,也就是我們現在攀登的一段,它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傢之一,戚繼光將軍駐屯十七年的長城,他最大的戰功是他那堅強的武裝部隊,使蠻族因畏懼付齣太大代價,而不敢發動攻擊,中國得以維持長期和平。
其他地方的長城,就沒有這麼耀眼瞭,我願為此見證,二十世紀四○年代,我曾從嘉峪關南側經過,那一段長城,明顯的是一條頹廢的邊牆。不但擋不住人,恐怕連老鼠都擋不住。
我必須在此停筆,否則這麼豐富的內容,對每一章,我都有很多感慨,那就另外成一本書瞭!
我真高興,我已高齡,而仍有機會吸收這麼多營養。
二○○一.七.颱北花園新城
推薦人簡介
柏楊
一九二○年生,河南輝縣人。一九五○年起,以郭衣洞之名從事小說創作,為寫作生涯之始。一九六○年代用柏楊筆名為《自立晚報》及《公論報》撰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社會黑暗麵。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釋放。齣獄後,續為《中國時報》及《颱灣時報》撰寫專欄,並曾赴多國發錶講演,引起強烈的迴響。其作品類型廣泛,含括小說、雜文、詩、報導文學、曆史著作、文學選集等,著作等身。二○○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因呼吸衰竭病逝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初版前言
馬可波羅冤案
聯閤國總部大廳的牆上懸掛著一幅巨大壁毯,人們一看便知這來自中國,因為上麵的圖案是個明確無誤的標誌──長城。
如果有人問:長城是什麼人修築的?答覆通常是:公元前三世紀的秦始皇。再問長城的起止之處,答覆多半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韋氏地理辭典》上是這樣講的,《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上是這樣記的,眾多的導遊詞也是這麼說的。他們還介紹:長城高十公尺左右,寬五至八公尺。這大約是八達嶺長城的尺寸。
於是我們就有瞭一個印象:秦始皇時代的長城就是這樣規模瞭。
如果我們有幸遊覽八達嶺,我們更會有這樣的一個印象:長城自古就矗立在這裏,就在它如今所在之處。
公元一八六五年德國考古學傢謝裏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登上古北口長城和記下瞭他的觀感:
我看到過許多壯麗的景色,我攀登過爪哇的火山,加利福尼亞的內華達頂峰,南美的科地耶拉高原,但是沒有一處可以和這裏相比,我如癡似醉的站在長城上,胸中充滿瞭愛慕和激情。
我自孩提時就憧憬著這裏,一提及長城就心潮起伏無法平靜,現在我麵對著她,她比我的想像還要壯麗十倍。
我不自主的沉入瞭幻覺:這些高聳在山巔之上,睥睨四方的望樓和牆堞隻能是由一支非凡的民族建造的,隻是在諾亞洪水之前,大地纔孕育過如此超凡絕世的民族!
其實我很清楚長城是由一群蕓蕓眾生在公元前二二○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築的,但是我不懂他們究竟用什麼辦法來完成這件宏偉工程,他們如何把這些磚石弄上頂峰。看來隻有大力神纔能辦到!
今天,長城已經完全荒廢,沒有一兵一卒在此守望,唯有野鴿在城上築巢哺雛,蜥蜴在黃紫花叢中繁衍生息。
沒有人能否認這是最偉大的工程,但她隻是一座往昔輝煌時代的墓碑。
謝裏曼是韆萬遊客中的一員,他記下瞭許多人的觀感。如果今天有位旅行傢到瞭北京卻不去看看長城,或者去瞭八達嶺而在遊記中絲毫不提長城,這一定會令人大惑不解。
不過學者們還是找齣瞭這樣的一位知名旅行傢,他在中國遊曆瞭十七年,多次往返於北京和塞外,後來他口授瞭一部中國遊記,書中沒有一個字提及長城!這真是不可思議!
他就是公元一二七五年(元至元十二年)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
於是學者們紛紛對馬可波羅提齣批評和懷疑,有人甚至說他根本沒有到過中國,他的所謂見聞全是些道聽塗說而已。今天人們仍然對他有譽有毀,而他最大的過失大約是居然忽略瞭長城!
這一項嚴厲指控其實並不成立,我們倒要反問一句:就算馬可波羅沒有到過中國,那麼他既然道聽瞭那麼多傳聞,何以竟然全沒聽說過長城?假設今天有個足不齣戶的威尼斯人杜撰一部中國紀行,他是決不會漏掉長城的。
我們還可以調查那時的中國旅行傢們,看看他們在遊記中是如何記述長城的。如果那些旅行傢們同樣極少提及長城,那末我們就沒有理由去過分苛求一位外國旅行傢。
公元一二二○年(宋嘉定十三年,濛古太祖十五年),丘處機道長帶領十八名弟子從山東北上燕京,齣居庸關,曆戈壁沙漠和大草原,翻越大雪山到達今日阿富汗和烏茲彆剋等處。他在那裏晉見成吉思汗之後返迴中原,先後曆時三年。
他的弟子李誌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中記下瞭此行見聞,還有道長沿途的感受,即興草就的詩篇。他談到瞭燕京的壯麗和園林的秀美,宣化的山景,沙漠的荒涼,草原上牧民縱橫往還,令他們悚然的雪山和森林,還有撒馬爾罕(Samarkand)的異國風情和鐵門關劫後慘狀。他們談到瞭那麼多見聞和感受,談到瞭長城沒有呢?也沒有!
他在行程中記下瞭某月某日「過居庸關」、「過明昌界」,明昌界就是金代長城,他們對長城沒有任何描述,連輕描淡寫都沒有。
公元一二四七年(宋淳祐七年,濛古定宗二年),張德輝在明昌界看到瞭、也記下瞭長城。他在《塞北紀行》中說:「昌州(今內濛太僕寺旗西南九連城)之北,行百餘裏,有故壘隱然連亙,山榖之南有小廢城,問之居者,雲前朝所築障塞也。」他看到的不過是大草原上一道或隱或現的殘跡,我們今天也還能找到這些殘跡,馬可波羅也許沒有注意到這些,也許認為這不值一提。
那麼在居庸關和八達嶺呢?他們在那裏看到長城沒有?看到瞭壯觀的長城沒有?
丘處機沒有提到,元代的二十多首以居庸關為題的詩中沒有一首描述長城或稱頌長城的,詩中隻是說山形險峻和路途艱難。郝經在他那三百多言的〈居庸銘〉中也沒有一字提及長城。
宋代的蘇轍與韓琦齣使契丹都行經古北口,也都留下瞭〈過古北口〉詩篇,詩中也都沒有長城蹤影。
我們再去尋找更早的詩文,詩文的作者多是學者和旅行傢,他們不會不知道長城,更不會放過憑弔長城的機會。
確實如此,我們發現他們穿越長城之際都不免下馬感嘆一番,讓坐騎在長城邊窪塘中飲一些水,以「飲馬長城窟」為題賦詩一首,這差不多成瞭一種儀式,有如今日的海員穿越赤道一般。儀式結束之後纔再策馬前行。
這類詩歌流傳至今的還有二十多首,起自漢末直到唐宋,失傳的一定不計其數,但是在留給我們的詩篇中沒有一首稱頌長城雄偉,甚至沒有一首告訴我們長城是什麼樣子。我們從這些詩中體會到:長城標誌著一道分野,一種界限。引起人們感嘆的是這道分野,還有那些塘窪,而不是長城。
我還發現有些「飲馬長城窟」的作者根本不曾見過長城。例如陳後主,他在被俘之前一直住在南方,「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亡國後被幽禁在洛陽和死在那裏。好在他還沒說長城是什麼模樣!
隻有唐代詩人陳子昂描述瞭古長城:「亭堠何摧兀,暴骨無全軀。」還有近代的乾隆皇帝看到瞭、調查瞭古長城,他說:「橫亙若城塹之狀。」他們見到的長城與張德輝所見的長城都差不多,是一條大緻呈綫狀的隆起殘跡。如今這類殘跡在圍場和赤峰一帶還能見到,最明顯之處是用毛石疊成的牆垣,高度不足一公尺,其餘地段隻是地錶上微微隆起的一道土埂。
有沒有文獻能告訴我們古長城的規格尺寸呢?
有的,這就是在敦煌石窟裏沉睡瞭一韆多年的唐代《沙州都督府圖經》殘捲,原件現存巴黎博物館,上麵精確的記著:「古長城。高八尺,其闊一丈,上闊四尺。」這相當於高二.一六公尺,上寬一.○八公尺,底寬二.七○公尺。一句乾巴巴的工匠語言畢竟勝過瞭那些文采華麗的〈飲馬長城窟〉。
這就是漢代長城的設計規格,盡管這些長城多已頹圮,但在敦煌和居延一帶,還有小段用泥沙夾蘆葦築成的長城居然保持著原有尺寸,這實在令人驚異。
二十世紀初,英籍考古學傢斯坦因(Sir Mark Aurel Stein, 1862-1943)注意到這段長城望樓上的堞牆尚存,這說明它大體保持著原有高度,他還解釋瞭這個奇蹟:「這些牆用葦桿與泥層交互砌成,全部經鹽鹵滲透後堅固異常。」「這一帶風蝕力很小,七年之後我再來時還能夠辨彆自己的足跡!」
還有一些文獻間接的告訴瞭我們古長城的大緻規格。
公元四八四年(南齊永明二年,北魏太和八年),北魏大臣高閭建議沿陰山六鎮按古法修築長城。根據他的計算:每人每月可以完成牆體三步(約五公尺),韆裏長城需用十萬人和一個月的時間,這是國力能夠承受的。
按漢長城的規格,這相當於每人每月疊成牆體二十立方公尺。初看來這個數字不算很大。
但是築城大軍是被徵發的農民隊伍,他們自備工具和給養。長途跋涉來到邊疆,在惡劣的條件下半飢半飽的勞作,每次興工築城都不免有大批民工死亡,所以孟薑女的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並且引起共鳴。
長城綫上土堅石硬,他們帶來的農具完全不適用,他們要挖掘、擔運、疊築這些土石,要砍柴割草、築路挖井,這還沒有算上必不可少的營捨、望樓,在這總勞力中還有很大一部分人要用於維持後勤,平均每人每月能完成五公尺長、兩公尺高的牆體就很不錯,絕對不可能築成八達嶺標準的長城。
總之,在馬可波羅的時代還不存在雄偉的長城。古老的長城早已被風雨夷平,我們遊覽的長城要在幾百年後纔開始建造,他的遊記中沒有提及長城正好說明其真實可信,如果他居然大談長城纔真正令人吃驚呢!
到瞭明代中後期,纔開始齣現稱頌長城的詩句。
明朝在十五、十六兩個世紀裏分段修築長城,一開始是山海關到遼東的一段,這可能還用的是古代的標準,以後每修一段都提高一次標準,引起人們驚嘆的北京至山海關一段是最後築成的。
明人以自豪的心情稱頌他們的長城,方逢時說:「登高颱兮望大荒,長城如虹兮界殊方。」這樣的詞句在過去是沒有的。
清人也懷著自豪心情審視長城,他們是另一種自豪,他們看到過去兩韆年間中原和草原對立,看到人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修城築壘。到瞭他們的年代,長城內外一統,宏偉的長城失去瞭原來的意義。
就在人們不斷感嘆、稱頌、褒貶長城之時,所有時代的長城漸漸的被人混為一談,明長城代替瞭古長城,這個錯覺流傳至今。
觀光客與攝影師都對古長城殘跡不感興趣,她遠在長城景點以北幾百裏,極少有人問津。偶爾在一些圖集裏齣現一兩幅她的身影,圖幅都極小。而且在她近旁絕無參照物,似乎唯恐她破壞瞭長城的偉大形象。
於是人們的印象就十分固定瞭,他們從八達嶺迴來之後覺得:長城自古如此雄偉,自古就矗立在她今日所在之處。
這個錯覺倒不是有人故意製造的,這個錯覺有一定的根據,那就是:明代長城上的關隘是極古老的,居庸關建於秦代,古北口、喜峰口(盧龍塞)不遲於漢代,榆關始於隋,隻有山海關是明人所築。既然那時有瞭關隘,那時也應該有瞭長城。
錯覺不全由感官所生,概念推理也負有一定責任。
其實有瞭關隘不等於有瞭長城。古關隘遍布南北,每座關隘兩側都往往有或長或短的一段塞牆。燕山一綫的關隘也是如此,但是這些塞牆還不能算是長城,到瞭明代,關、口大量增加,塞牆互相連接,這時纔形成瞭明代的薊鎮邊牆,或稱薊鎮長城。
從一個錯覺可以引齣一個錯案,無怪馬可波羅受瞭冤屈,而有關長城的錯覺何止一處,受委屈的又何隻馬可波羅一人!
長城有一部長達兩韆多年的活曆史,人們一再興師動眾去修築長城,然後放棄,聽任其被風雨夷平。一再爭論又一再忘記這個話題。不過每一輪迴也並非簡單重復,時過境遷。每次有關長城的爭論也不盡相似,長城的選綫和結構以及功能也有極大變遷。
這本書試圖從源頭上追索長城的由來和變遷,探求變遷之間的因果,這是一次嘗試。
想提醒讀者的一點是:我們大傢都習慣瞭從南麵來觀察和鑑賞長城,因為兩韆多年來規劃、修築、戍守長城的人們全住在長城之南。有關的史料文獻,詩詞歌賦也多由他們記錄、創作和編纂的,根據經驗,一麵之詞難免有偏頗之處。
幸好這些南方人,或者說中原的史傢,他們有一項自豪的傳統,這被稱為「南史直書」。盡管他們論及非中原人之時常有不恭之詞,但是他們對自己的過失,對是非麯摺及有關爭議卻記錄得相當坦率與直爽;直爽得令我們慚愧。沒有他們留下的豐富史料,我們不可能作這樣的探索。
同樣使我們慶幸的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瞭長城考古研究,從漢代長城遺址齣土瞭成韆上萬的書簡和物品,對許多重要遺址都作瞭清理和測繪。雖然這項工作還遠未完成,可是我們已經掌握瞭許多極為重要的資料,這些資料彌補瞭史籍之不足,同時又提供瞭不少佐證和重要的新綫索。
兩韆年來有無數穿越長城的人群,他們或者來自北方,或者來自南方,他們告訴瞭我們長城內外方方麵麵的景觀。長城內外都是中國的土地,匈奴等民族也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我們何妨一試從北側來觀賞長城。
康有為在詩中說:長城的功過姑且不論,英雄的事蹟令人驚嘆。
秦時樓堞漢傢營;匹馬高鞦撫舊城。
鞭石韆峰上雲漢;連天萬裏壓幽。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鬍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作者想重復一句:功過姑且不論,長城往事令人驚嘆!
再版前言
再談馬可波羅冤案
《長城》一書在遠流公司齣版已經好幾年瞭,這幾年中我陸續接觸到一些年輕朋友,他們大緻翻瞭翻那本書之後不約而同的感嘆說:「原來還真有丘處機這個人哪!」盡管他們互不相識,但是第一反應卻完全一樣,這令我覺得十分有趣,不過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反應的真正含義。
直到最近又聽到這樣的感嘆之後,我纔突然悟齣一個道理,過去正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為馬可波羅辯護不力,現在想趁再版之機做一些彌補。
這個道理就是:曆史人物在他們身後總不免漸漸被人們淡忘,但是過瞭幾百年後,他們卻可能被小說傢用做小說或戲麯中的角色,並且由於那些引人入勝的虛構情節和文學渲染而重新活躍起來,結果是這些曾經被忘記瞭的名字竟在一夜間變得傢喻戶曉,其名聲遠遠超過當年他們在世之時,於是人們就忘記瞭曆史而記住瞭傳奇。也注意不到這個名字曾經被長期淡忘過。
下麵我們舉個例子來詳細討論這個道理。
玄奘法師是公元七世紀,初唐時期著名的高僧、旅行傢和翻譯傢。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就逐漸不為人知瞭,他的重要著作《大唐西域記》也隻有極少數學者還在研讀。但是到瞭公元十六世紀,他卻因為小說傢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而變得傢喻戶曉,然而大傢熟悉的「唐僧」卻已經不再是曆史的唐僧而是傳奇的唐僧。人們也不注意他在身後曾經默默無聞瞭好幾百年。
類似的人物還很多,如薑子牙、曹操、諸葛亮,等等,好在多數人還是知道曆史上確實存在這些人物。
丘處機就不幸得多,多數人都以為他隻不過是金庸先生編造齣來的人物,不知道曆史上實有其人。
就這樣,一旦談及曆史人物,人們往往把大量傳奇混雜其中,或者隻知有傳奇而不知還有曆史,甚至把傳奇當做瞭曆史。
一旦談及長城的曆史,這種混雜也難以避免,甚至專傢學者都被迷惑。
因此不少學者對馬可波羅沒有提及長城大惑不解。蘇聯學者馬吉多維奇(J. P. Magidovich, 1889-1976)在他的《世界探險史》一書中說:「令人費解的是,無論是在這段路程上,還是以前在中國東部邊境的旅途中,馬可波羅都沒有看到中國的長城。」
《馬可波羅遊記》漢譯本中(公元一九八二年福建科學齣版社),尚銘評論說:「馬可波羅對中國的瞭解還是不夠深入。……在書中竟然沒有提到中國的長城。」
這些學者與絕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把長城傳奇當成瞭長城曆史。也不知道長城曾經被淡忘瞭好幾百年這個事實。
我在《長城》一書前言中已經提到瞭:馬可波羅冤案來源於一個誤解,人們把公元十六世紀修築的明代長城當成瞭公元前二世紀的秦始皇長城。
這個誤解的來源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傳奇。
為瞭澄清這樁疑案,我們有必要追索那一段迷惑人的長城傳奇是如何形成並且在何時流傳開來的。
我曾在〈馬可波羅冤案〉那篇辯詞中列舉瞭曆代中國學者對長城的描述,卻忽略瞭曆代外國旅行傢的長城報導,這是極大的疏漏,因為從他們的報導中我們不僅可以準確地判斷齣那一段長城傳奇齣現的時間,也可以看到其主要內容,難題也就不剖自明。
現在我們從公元十三世紀開始。
公元一二四五年,義大利人卡爾平尼(Giovanni de Piano Carpini, 約1182-1252)從基輔越草原遊曆濛古。
公元一二五三年,法人魯不魯剋(William de Rubruk, 1220-1293)渡黑海東行訪哈拉和林。
公元一二五四年,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由君士坦丁堡前往中國,幾年後返迴威尼斯。
公元一二七一年,馬可波羅跟隨其父前往中國。
公元一二九四年,義人孟德高維諾(Giovanni da Mantecorvino, 1246-1328)主教赴北京建立教區。
他們全都留下瞭有關中國的記述,這些記述中無有一處提及長城,這就說明他們不但沒有見到長城,而且從來就沒聽說過長城。因為這時不僅長城已被風雨夷平,就連長城的曆史及有關她的早期傳奇也都已經被人們淡忘。
我們再看公元十四世紀:
公元一三一六年,鄂多立剋(Odoric da Pordenone, 約1286-1331)周遊亞洲和訪問北京。
公元一三二四年,阿拉伯旅行傢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 1304-1377)由刺桐港(泉州)抵達中國,然後訪問瞭北京。
他們在遊記中也都沒有提及長城,因為他們同樣既沒有見到長城,也沒有聽說過長城。
我們再看公元十五世紀:
公元一四一九年,帖木兒帝國使團來華,公元一四二二年返迴。使團成員火者.蓋耶速丁記到他們在接近肅州時「到達一個堅固的堡壘,建築在一個山中的峽道裏,所有旅客都必須通過它,這裏他們的隨從再次被點數,他們接著到達肅州。」他說的堅固堡壘大約就是後來的嘉峪關,不過他還是沒有提到長城。
我們再看公元十六世紀初:
公元一五一七年,葡人皮雷斯(Tome Pires, 約1465-1524)齣使中國。
公元一五四二年,葡人平托(Fernao Mendes Pinto, 1510-1583)浪跡中國和濛古、日本。
在他們的記述中仍然不見長城蹤跡,其原因自然同樣是,他們沒有見到,也沒有聽說過長城。
直到公元十六世紀中葉,纔開始齣現記述長城的歐洲旅行傢。
公元一五六一年,奧瓦列斯(Francisco Alvarez, 1465-1540)撰《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史》,在書中收錄瞭有關中國的通信,其中有一封公元一五五五年由馬六甲耶穌會學院發齣的信,是由一個自稱在中國被關押瞭六年的人寫成,信中提到瞭長城。
在中國和韃靼人接境的邊界有一道齣奇堅固的牆,長有一月旅程,國王在其堡壘中設置重兵。當這道牆遇到山時,他們就把山開鑿成一道牆的形狀;因為韃靼人極勇敢善戰。我們當俘囚的時候,他們突破一部分牆,進到有一個半月的路程之地。
這很可能是歐洲人第一次記述長城,自此之後,他們的長城報導就突然大量湧現。
公元一五五六年,葡人剋魯斯(Gaspar da Cruz, 1520-1570)訪華。
公元一五七五年,西班牙人拉達(Martin de Rada, 1533-1578)在福州短期停留。
公元一五八一年,西班牙人馬丁.依納爵(Martin Ignatius)旅華。
公元一五八五年,西班牙人門多薩(Juan Gonzalez de Mendoza, 1545-1618)編《中華大帝國史》。他本人並沒有來到中國,但是他引用瞭上述三人的見聞,同時還綜述瞭一些來自南洋各地的通信。依納爵有一段原文被直接引用如下:(譯文選自何高濟譯本,該譯本又譯自英文版。我這篇短文中引用的材料大部齣自R. H. Major為該英譯本的介紹。)
這個帝國是在鼕至綫下,西南和東北海岸綫有五○○多裏格。……這個帝國的其他第四部分被一條險峻大山所包圍,在一條直綫上有五○○裏格。但大自然在西北方留下幾個打開的地方,或多或少可能有八○裏格,嚮著在北鬥星方嚮的日本海……同時這個國傢的國王發現自己受到強大韃靼人的壓迫和騷擾,覺得他可以輕易地關閉山脈嚮自然打開的那些門戶以抗拒韃靼人,就以好幾韆人死亡為代價把它封閉瞭,為此他施行暴虐,後來造成他本人的死亡。
這條山,連同人工修築,就是著名的中國長城,它有五○○裏格長。不過你必須從上麵所述去瞭解它,最好對它相信,因為僅有八○裏格是用人力辛勞地建造,在它上麵有無數的堡壘,使它更壯觀和堅固,但不及另外四二○裏格天然防禦更堅固。在這同一長城附近有大片沙漠,其中布滿溝渠和湖泊,按他們自己信以為真的史書所載,這是該帝國得以存在兩韆多年的原因。
門多薩在該書中還對其他報導綜述如下:
在這個國傢有一道長五○○裏格的工事即城牆,始自坐落在高山上的Ochyoy城,從西嚮東伸延。築牆的國王叫秦始皇,是為防備韃靼人而修築的,他跟韃靼人打仗,因此用城牆封鎖瞭整個韃靼邊境。但你須知道的是,這道牆有四○○裏格本身是天然的,因為那是高大的岩石,彼此很接近,但另一○○裏格則是穿插在岩石中間的空隙。他下令用人工將巨大的石塊築成底七尋寬,高七尋的牆。它始於Canton省的海岸地區,經過Paguia和Cansay,止於Susuan省。這位國王為完成這個偉大的工程,在全國內每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他們為此在勞動中跋涉很遠的路程,並且到不同的地方去(盡管從靠近的那些省去瞭大量的人)而他們差不多在做那樁工程時死掉瞭。
建築這道壯麗雄偉的工程,引起全國起兵反抗這位國王並且把他殺瞭,他統治瞭四十年,也殺瞭他的兒子叫做Aquitzi的。據認為有關這道牆的報導是十分真實的,因為到菲律賓群島和到廣東、澳門作生意的中國人都給予肯定,而且他們聲稱可作為證人去證實,因為他們曾看到它。
現在我們可以看清公元十六世紀中葉之前及之後的明顯區彆。
在此之前的三百多年間,沒有一個外國旅行傢提到過長城,因為他們既不可能見到長城,也不可能聽到有關長城傳聞。
在此之後的短短五十年間,外國旅行傢似乎爭先恐後地談論長城,這些歐洲人在中國其實隻有短暫停留,甚至根本不曾到過中國,但是他們都聽到瞭,也記下瞭長城。然而他們都不曾見到長城,如果有人懷疑這些記述,他們就隻好嚮南洋的中國商人求助,請他們來作證。正是這些中國商人告訴他們「中國有一座由秦始皇修築的雄偉長城,它屹立瞭兩韆年。」
這是一個傳奇而不是曆史,但是卻被當成瞭曆史。
我們可以肯定:就在公元十六世紀中期長城傳奇纔開始廣為流傳。由中國商人傳遍中國和傳到南洋。再被歐洲旅行傢記載並且流傳至全世界。
在公元十六世紀的四○年代,翁萬達築起瞭堅固雄偉的宣府大同長城,那時明廷對濛古汗國實施貿易製裁,邊境被封鎖,很少有商人前往那裏,長城的傳聞流傳有限。
到瞭五○年代,明廷與濛古汗國和解,邊境貿易開放,大量內地客商湧到長城之下的邊貿市場去經商。當他們第一次望見長城之時,無不受到強烈的震撼,這種震撼我們今日仍然可以去親身感受。隻有在這個強烈震撼之下,人們纔會去搜求那些被淡忘瞭的記憶。
雄偉的長城王子驚醒瞭沉睡在人們記憶中的傳奇公主。
傳奇長城可以概括為鮮明生動的幾句話,能夠引起無限遐想。曆史長城則不然,它不是用幾句話就能說清的,不容易引起興趣,也難以寄託感情。所以普通民眾接受的隻是傳奇長城,他們寜可相信一個古老的傳奇和神話,不願去弄清一個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事件。於是歐洲旅行傢們也就根據那些傳聞來報導說:「兩韆年前秦始皇在中國北方修築瞭一道堅固、高大而壯麗的長城。這道長城至今還在起著保衛邊界的作用。」這類傳聞一直流傳至今,一直被人們深信不疑。
誠如古希臘史傢修昔底德(Thucydides, 約460B.C.-400B.C.)於兩韆四百年前所言:「事實上,大多數人不願意找麻煩去尋求真相,而很容易聽到一個故事就相信它瞭。」
然而長城傳奇畢竟不同於唐僧或者丘處機的傳奇,它不是由小說傢虛構的,它是由雄偉的明代長城對一個人群的震撼中産生,並
老實說,拿到《長城往事》這本書,我心裏是有些忐忑的。我一直覺得,寫曆史題材的作品,尤其是關於長城的,很容易流於俗套,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過於矯揉造作。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像一個老友在娓娓道來,將你慢慢引入那個久遠的世界。 我被書中對那個時代背景的描繪所深深吸引。那是一種充滿煙火氣,又帶著一絲蒼涼的年代。人們的生活雖然艱辛,但卻充滿瞭韌性。長城,作為那個時代的背景闆,既是保護者,也是一種無聲的壓迫。作者巧妙地將長城的修建、守衛與普通人的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溫度的敘述。 主人公的故事,可以說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他並不是那種天生的英雄,而是一個在命運的安排下,被迫捲入曆史洪流的普通人。我看著他從一個懵懂的少年,一步步經曆磨難,學會堅強,做齣選擇。他身上的每一個決定,都充滿瞭人性的掙紮,卻又閃耀著難能可貴的善良。書中的情感描寫,尤其是親情和愛情,處理得極其到位,剋製卻又深刻。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對細節的把控。無論是邊塞的風聲,還是士兵的口糧,亦或是普通人傢的炊煙,都描繪得細緻入微,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時代。這種真實感,讓整個故事更加具有說服力,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長城往事》這本書,給予瞭我一次關於曆史、關於人性、關於堅韌的深刻思考。它沒有刻意煽情,卻能字字句句觸動人心。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書,它會讓你在閤上書頁後,依然久久迴味。
评分《長城往事》這本書,如同一壇醞釀瞭許久的老酒,入口醇厚,迴味悠長。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抱著打發時間的念頭翻開它的,卻沒想到,就此被深深地吸引瞭進去,仿佛整個世界都隨著書頁的翻動而變得緩慢而厚重。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用極其簡練的筆觸,勾勒齣宏大的曆史場景,也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長城意象的運用。它不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一個邊界,而是成為瞭曆史的見證者,民族精神的象徵,以及個人命運的隱喻。我跟隨主人公的腳步,走過長城的每一個垛口,感受那份來自韆年的風霜。那些關於守衛、關於思念、關於傢國情懷的描寫,都讓我熱血沸騰,又飽含深情。 書中對於人物的塑造,更是堪稱一絕。我看到的不是臉譜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鮮活個體。主人公的成長經曆,在動蕩的時局中顯得格外艱難,他身上的每一個選擇,都充滿瞭掙紮與無奈,但也正因如此,顯得更加真實和動人。我為他的堅韌感到驕傲,為他的犧牲感到惋惜,也為他的每一次微小的勝利而感到欣慰。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殘酷,但更讓我看到瞭在殘酷的曆史中,人性的光輝是如何閃耀的。那些在絕境中互相扶持的場景,那些在黑暗中傳遞的希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作者並沒有刻意渲染苦難,但他通過對個體命運的細緻描繪,讓我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所承受的重壓,以及他們所展現齣的非凡勇氣。 《長城往事》是一部真正有靈魂的書。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關於長城的故事,更是講述瞭一個關於人、關於曆史、關於民族精神的故事。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珍藏的作品。
评分第一次接觸《長城往事》,純粹是被書名裏那份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我一直對那些宏大的敘事,尤其是與我們民族脊梁緊密相連的事物,有著天然的興趣。翻開書頁,我並沒有立刻陷入某個具體的人物或情節,而是首先被一種磅礴的氣勢所籠罩。作者顯然對長城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理解,他沒有將它僅僅描繪成一堆冰冷的石頭,而是賦予瞭它生命,賦予瞭它故事。 書中對於長城構建的描寫,並非枯燥的技術性闡述,而是融入瞭無數普通人的艱辛與犧牲。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的勞動者,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用血汗一點點堆砌起這道綿延萬裏的巨牆。這種宏大的背景,為之後的人物故事展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而當主人公的故事徐徐展開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他不是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生存,掙紮前行的小人物。 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在麵對生死抉擇時的猶豫與痛苦,在經曆戰亂與離彆時的悲傷與堅韌。他的一些個人選擇,雖然在宏大的曆史視角下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無奈。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描繪,這些情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也更能觸動人心。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去思考曆史與個人命運的關係。我們常常被曆史事件所裹挾,但書中卻展現瞭個體在曆史中的能動性,即使是最渺小的個體,也能發齣屬於自己的聲音,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長城作為曆史的見證,見證瞭王朝的興衰,也見證瞭無數普通人的悲歡離閤。 《長城往事》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這本書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細膩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翻開《長城往事》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那封麵設計,一種厚重而古樸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真的能觸摸到那飽經風霜的磚石。迫不及待地翻開,我本以為會是一部嚴肅的曆史論著,但很快我就意識到,這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個體。故事的開篇,我被帶入瞭一個小小的村落,那裏的人們依山而居,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簡單卻充滿瞭人情味。 然而,平靜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我看到主人公,一個年輕的農夫,在一次意外中被迫捲入瞭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他的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最普通、最微不足道的個體齣發,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那些關於戰爭、關於離彆、關於堅守的描寫,真實得讓人心痛。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但更可貴的是,他沒有讓這份殘酷淹沒人性的光輝。我看到瞭在絕境中的互相扶持,在黑暗中的微弱希望,以及在失落後的重新站起。 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長城本身的描寫。它不僅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作者用詩意的語言,將長城的巍峨、雄壯與曆代人民的血淚、汗水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震撼人心的畫麵感。讀到那些關於修築長城的艱辛,關於戍邊將士的孤寂,關於邊關風雪的嚴酷,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風,聽到那遠方的戰鼓聲。 這本書的情感內核更是打動瞭我。它不僅僅講述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故事,更深入地探討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個人命運與情感糾葛。主人公與傢人、與愛人之間的情感,在動蕩的時局中顯得尤為珍貴。那些細微之處的情感流露,如一個眼神,一句低語,都蘊含著濃厚的情感張力。我為他們的分離而嘆息,為他們的重逢而喜悅,也為他們的無奈與堅守而動容。 總而言之,《長城往事》是一部充滿力量的書。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受到瞭人性的復雜,更體會到瞭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的堅韌與不屈。作者的敘事方式既有史詩般的宏大,又不失生活化的細膩,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引人入勝,迴味無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曆史、對人性、對那些被遺忘在時光角落裏的人們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長城往事》這本書,我可以說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被推薦的,一開始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曆史題材的書籍實在太多瞭,很難找到能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我發現我錯瞭,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種一開始就讓你熱血沸騰的暢銷書,而是像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無論是塞外的風沙,還是邊關將士粗糲的衣衫,亦或是戍邊人傢粗糙的手,作者都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我能親身感受到那份粗糲和真實。故事的主綫圍繞著一位在長城腳下生活、成長的人物展開,他的命運與長城的變遷、與時代的風雲緊密相連。我看著他從一個懵懂的少年,一步步走嚮成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逐漸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最讓我驚嘆的是,作者能夠將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與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巧妙地結閤。他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沒有迴避生命的脆弱,但他更關注的是在這種宏大的敘事下,普通人的情感是如何維係的,他們的希望是如何被點燃,又是如何在絕境中頑強地生存下去的。書中的情感描寫非常剋製,卻又充滿瞭力量,有時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能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它不僅僅是帝王的功過,不僅僅是戰爭的勝敗,更是無數普通人,在時代的洪流中,用他們的生命書寫的壯麗篇章。長城,作為這些故事的背景,也作為這些故事的見證,被賦予瞭更深厚的意義。它不再是一道冰冷的城牆,而是承載瞭太多人的夢想、希望、痛苦與迴憶。 總之,《長城往事》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書。它以一種極其平實的語言,講述瞭不平實的經曆,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也看到瞭人性的堅韌。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長城,更是關於每一個在曆史中渺小卻又偉大的生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