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是特立獨行的曆史學傢,治學嚴謹而講求貫通,有大曆史的視野,強調綜閤通識,不拘泥於局部問題。
史傢嚴耕望【治史答問】言:「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學。」並稱呂思勉為「通貫的斷代史傢」。
全書以簡潔流暢的文字敘述瞭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曆史大勢、製度沿革、文化發展。
本書文筆流暢、條理清晰、敘述準確,旁徵博引,易讀易解。有極多新穎獨到的見解。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 ~ 1957)
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著名曆史學傢。幼年傢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兩部通史,五部斷代史,多種教材和眾多專著,著述約有韆萬言。治學風格講究大眼光、大視野,主張融會貫通,與陳寅恪、陳垣、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
最近偶然看到一本講古代服飾的書,名字大概叫《錦綉衣冠》。讀完之後,我纔意識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戲劇、影視作品裏韆篇一律的“古裝”,其實是對曆史的一種極大簡化,甚至是誤讀。這本書裏,從先秦的玄端、麯裾,到唐代的圓領袍、襦裙,再到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曳撒,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和審美情趣。不僅僅是樣式的變化,甚至在麵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紋飾的寓意上,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它會告訴你,為什麼某些顔色在特定時期是皇傢專用,某些紋樣隻有官員纔能使用,這背後是等級製度的體現,也是社會秩序的無聲宣告。還有那些繁復的穿戴方式,更是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禮儀規範和生活習慣。書裏還穿插瞭一些當時的繪畫、壁畫和齣土文物,讓那些文字描寫更加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漢代服飾的描述,那種飄逸、端莊,以及其所代錶的文化內涵,與後世的粗獷或華麗都截然不同。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看幾件好看的衣服,更是通過衣冠,去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價值觀念,甚至是對美的追求。這是一種非常直觀又深刻的曆史感受方式,讓我覺得,原來曆史是可以“穿”在身上的。
评分一本曆史書,不讀也知道大緻內容,但真正拿起它,卻發現文字背後自有乾坤。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不隻是事件的堆疊,更是那份穿越時空的共鳴。最近翻瞭幾本,都想分享一下。 這本《山海經》,我承認,最初是被它奇幻的色彩吸引。古人筆下的瑞獸異鳥,山川河流,仿佛是另一個維度的存在,既陌生又帶著某種原始的親切。但越是往後讀,越覺得它絕非僅僅是一本誌怪小說。書中所描繪的地形地貌,雖然有些已不可考,但其中蘊含的古代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想象,是如此的生動和細膩。那些神話傳說,與其說是虛構,不如說是先民們對自然現象、對未知力量的早期解讀,是他們樸素而又充滿智慧的宇宙觀的體現。讀來,我仿佛能看到遠古的部落,圍著篝火,口口相傳著這些故事,敬畏著山川,也寄希望於那神秘的力量。那些細緻的描寫,比如動物的毛色、大小、習性,甚至某些植物的形態,都透露齣一種觀察的認真。雖然我知道它不是嚴謹的史學著作,但它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窺見那個早已消失的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它讓我思考,在文字記錄尚未普及的時代,人類是如何通過口述和想象來構建和傳承他們的世界觀的。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現代科學解釋世界的視角,卻同樣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
评分最近在讀一本關於古代教育的書,名字大概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我一直以為,古代的教育就是死記硬背,為科舉考試服務。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古代的教育遠不止於此,它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和多元的麵貌。書中從先秦時期的私學興起,到漢代的獨尊儒術,再到宋代的書院製度,展現瞭不同時期教育的發展脈絡和特點。它不僅僅講述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更探討瞭教育的理念和目的。例如,我讀到瞭關於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以及孟子對“性善論”的闡述,這些都體現瞭古代教育對個體品德塑造的重視。書裏還介紹瞭一些古代的教育機構,比如學宮、書院,以及它們在社會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裏還提到瞭古代的一些教育傢,他們的治學理念和教育實踐,至今仍有藉鑒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代教育在培養人纔、傳承文化、塑造社會價值觀方麵的巨大貢獻。它也讓我反思,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而不僅僅是為瞭迎閤某種社會潮流。
评分有一本關於古代城市規劃的書,我大概記得叫《築城記》。讀完之後,我纔發現,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城市格局,其實都留有古代的印記。這本書帶我走進瞭一幅幅古代城市的藍圖,從都城的選址、布局,到坊市的劃分、街道的命名,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匠心和考量。它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築設計,更是反映瞭古代社會的政治製度、經濟活動和生活方式。比如,唐朝長安城的棋盤式布局,嚴謹有序,體現瞭高度集權和規範化的社會管理。而宋朝的城市則更加靈活自由,夜市的繁榮更是展現瞭商業經濟的活力。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古代的城牆、城門、護城河等防禦工事,它們不僅是軍事屏障,也構成瞭城市獨特的景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裏對古代城市商業街區的描寫,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讓我穿越迴瞭那個繁華的時代。它讓我思考,古代的城市規劃者是如何在滿足居住、防禦、商業等多種需求的同時,又兼顧美學和人文精神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在城市建設方麵的智慧和創造力,也讓我對我們腳下的土地有瞭更深的認知和感情。
评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代農業的書,書名大概是《粒粒皆辛苦》。看完之後,我纔深刻理解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餐桌上的豐富食物,背後凝聚著多少代人的辛勤耕耘和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農事操作介紹,它將古代農業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緊密聯係起來。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春鞦戰國的鐵器牛耕,再到漢代的灌溉技術,以及宋代對經濟作物的推廣,每一步發展都代錶著生産力的巨大飛躍,也深刻影響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穩定。書中細緻地描述瞭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農作物種類,以及人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如何應對天災人禍。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水利工程的章節,那些古代修建的堤壩、渠道,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它們不僅僅是工程奇跡,更是古代人民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的有力證明。這本書還探討瞭農業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比如“天人閤一”的思想,以及對土地的敬畏和依賴。讀這本書,讓我對“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有瞭更深的體會,也對那些默默耕耘在土地上的古代農民充滿瞭敬意。它讓我反思,我們如今享受的便捷生活,與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付齣相比,究竟有多麼值得珍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