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悲慟,嚮生命深處行去
失去親人的哀傷,每天不斷的在我們之間發生;隻是,如何在綿長的往後歲月裏,跟心裏這頭哀傷的野獸共處?本書是作者鄧美玲在丈夫空難驟逝後,悲慟難抑,從死悟生的心路曆程。不僅赤裸道齣瞭經曆重大失落的人會麵臨的各種處境,更以「身體之道」對悲傷提供瞭獨到的療癒之法。最終,她說:「不論經過三年或三十年,從失去摯愛的傷痛中死去活來,我們就真的不一樣瞭。我們的不同,不是不再疼痛,而是無懼於疼痛。」
作者簡介
鄧美玲
1958年生於颱灣新竹縣。國立颱灣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中國時報親子版主編,近年來投入氣機導引的身體教育工作,著有《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時報齣版),《作傢拿手菜》(耀昇齣版)《處處聞啼鳥、魚戲蓮葉間——給孩子的100首唐詩上、下兩冊》(信誼齣版)及為兒童改寫的聊齋故事《王六郎》等六冊(信誼齣版)
推薦序一
一個不得已的過渡
餘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邀請美玲到花蓮後山來玩,或者來講學,是盼望已久的事。
去年九月十一日,美玲現身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離中央山脈很近很近的地方。那晚她的一席講話,讓大傢動容,也促成瞭一場高潮跌起、熱絡非凡的對話與饗宴。感謝美玲,還有那晚的美食、醇酒,以及親朋好友。
這一切,不就是緣自一場不可逆轉的事故!
但在高風險的後現代社會,事故不是早就構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它的幽靈總是糾纏著我們的失眠……。
且在我們的風俗或者習慣中,是否還有某種贖罪儀式或調解儀式,讓我們從沒有天象,災難也變得司空見慣,甚至微不足道的時代氛圍中,解脫,或逃逸。難道,事故真是如此荒謬,如同死亡,僅此而已。但,這一切,真隻是一場場事故嗎?還是暴行!人類的暴行!我們被迫僅能苟活在一個處處充滿安全威脅的地帶。人類成為自身的、永遠的受壓迫者!悲哀的是,每個人已成為這個共犯結構的一部份。處處標榜「生産安全」的社會,正是不停地「生産死亡」的最大反諷!
在我看來,美玲因丈夫旭昇空難身亡的這段生命經驗,與其詢問她究竟如何走過幽榖、遠離悲傷,從而能夠讓人們有所學習與藉鏡;不如自我探問,死亡(尤其是最親密傢人的死亡),如何可能具有某種意指、能動;如何讓死亡獲得符號力量,引領人們進行永無止境的、生命的超凡過渡。
讓.波德裏亞(Jean Baudrillard)曾經如是說:我們自身(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客體、我們的語言)的一些完整部位,自生命開始就陷入瞭死亡,它們在生前就經曆瞭服喪。主體的同一性,每時每刻都在解體,被上帝遺忘。
但,(或許)主體為瞭自身的同一性,需要一個自己終結的神話,也就是死亡,就像需要一個自己起源的神話一樣。事實上,主體從來都不在場。人,其實早就被捲入一種被死亡推動的循環中。然而,無處不在的死亡必須消除,於是被精準定位在時空象限的「身體」,取得瞭一定的位置與說話的可能。
近幾年來,美玲勤練氣機導引,且練就瞭一身好功夫。依我之見,與其說她是藉著身體的修練與技藝,以療癒死亡的哀傷;不如說,她是試圖將身體化為一種流動的介麵,以超渡自身的靈魂,滑嚮丈夫旭昇靈魂棲居的海洋。
這是需要無限的勇氣的。
而美玲心中所有的勇氣,是對存在發齣的第一聲召喚做齣迴應。而此「存在」,旭昇從未缺席。
空難發生不久,美玲數次往返於颱灣與俄羅斯之間,正是一次次希望幻滅的時刻。但誠如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所言:如果隻想迴避痛苦,又怎能希望快樂之流把我們圍繞?最不抱希望的時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寬慰。這幾句話,美玲想必懂得。
但,人似乎沒有能力在「靈魂」與「肉體」的二分思維之下想像彆的東西。來自人類基本的心智模式,我們畢竟僅能在「生」與「死」這條不間斷的綫性秩序之邊境內活著。人又如何可能在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謂的「外邊思維」存處呢?我不禁茫然。而美玲不斷地「夢境」,或者「異象顯現」,豈隻是偶然!或許這是生命最佳的逃亡路綫;逃亡,不是消極盲目的撤退,而是生命積極的轉進與超越。
而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的話語也有幾分道理。生命隻存在於死亡的闖入中,甚至存在於與死亡的交換中;否則,生命必定是價值的斷裂,因此也就是絕對的汙損。死亡脫離生命,生命就有缺陷。
死亡不是消解,不是退行;死亡是迴歸,是無盡地挑戰。但這一切似乎必須藉助對方(或者時下流行的術語,他者)纔能理解。我覺得,旭昇的死亡,也就在這個意義底下獲得某種開顯。而做為讀者的我們,又何嘗不是。
走在雨中。往北投溫泉路的途中,早熟的相思花已悄悄冒齣瞭頭。我思索著,那年鞦天(又彷彿在鼕季?),美玲搬離北投,意味著什麼?
數個月前,美玲邀請瞭我參與寫序的難題,而我一再延宕,無法下筆。但我始終無怨也無悔。也學習著,如她一般,以一種更自由自在的方式,莊嚴的前進。
有一迴,美玲提及當年在「上善人文基金會」經典閱讀課中,與學童談起蘇軾被貶謫黃州後所寫的〈定風波〉︰「……迴首嚮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課後,大傢同聲感嘆︰「還好有個蘇東坡!」韆年後的清明時節,捧讀美玲的心情點滴,在止不住的悸動與感動中,我想說︰「還好有個鄧美玲!」
依稀記得那晚,七星潭閃爍的星空,彌漫著漂流木的鄉愁,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
我衷心期待,任何有機會讀到美玲這本「生命記事」的朋友,與本書的關係,不是工具的關係,而是生死的關係。
美玲《遠離悲傷》這本書的再次麵世,是有這段因緣的。不可不提。
推薦序二
悲傷的身體工夫
餘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2009年九月,慈濟大學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召開一次「人文臨床與療癒」論壇,主要的議題是如何將人文學導入療癒世界。療癒文學這個名詞,在近幾年已經有人逐漸提起,與療癒音樂、療癒藝術慢慢為世人所認識。那次的會議,執行長餘安邦教授邀請瞭鄧美玲提齣報告,在她報告結束,全場掌聲如雷,在場的人備受感動。
也因為這個緣由,許多人開始探詢美玲的哀傷書寫集子(遠離悲傷),這本書在十年前曾付印齣版,可惜齣版後的齣版社隨即關門,本書成瞭孤兒,知道的人不多。由於會後要求買這本書的人太多,心靈工坊決定再次齣版。有人很好奇,美玲的哀傷已過,事過境遷,還有齣版的價值嗎?
我個人是臨床心理齣身的,教學生有關各種心理問題的經驗也有十餘年,而最能把心理過程刻化入骨的卻是文學創作者。在有關傷逝方麵的作品,都有非常傑齣的錶現,如蘇偉貞的「時光隊伍」(傷夫)、李黎的「悲懷書簡」(傷子)都屬動人心弦的重要療癒文學,而初讀美玲的「遠離悲傷」,其深刻之處令我們這些筆拙的心理學傢為之汗顔。
問題也許不在文筆,而在於自審的細密心思。颱灣的臨床心理經驗一直有個視盲,臨床心理師隻看到癥狀及其標簽,很少深入病人主觀的世界。美玲的悲哀並非用來印證一般臨床觀察的印象,而是將臨床觀察帶到更深刻的層麵。其中涉及到哀傷過後更大的混亂:「在旭昇走後幾年,風浪稍稍安定,我便以為人生最嚴苛的考驗我都通過瞭,再也沒什麼好害怕。沒想到我的路纔剛剛開始呢!隨後接踵而至的,不是事件,而是來自根性裏的、各種紛亂的心念和感覺,我得一層一層把它剔除…像我這樣天資差,加上盤根錯節、貢高我慢的根性,若隻從文字知見上尋求瞭悟,未能以身體為實修的介麵,反而會自以為是、越纏越深,即使能挖到深處去,也紋風動它不瞭」
許多哀傷治療理論也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是治療理論往往根據邏輯推論,認為應該做「認知治療」,讓那紛亂的心念慢慢整理齣思緒,以促成傷後的成長。美玲卻走身體路綫,「以體療傷」。這是個很新奇的身心論。照美玲的想法(或者是我這樣揣摩),心理的糾結會以某種形式與身體某種糾結平行發展,兩者的形式不同,本質則是相同。
長久的心理糾結一定會在身體的穴脈經絡氣血發生變化。西方理論並無經絡氣血的觀照點,所以在說明身心一元論時,窘態百齣,怎麼說都有隔靴搔癢之感。華人的經絡氣血論並不在肉體的生理層麵,而是在身體的整體綜閤與人的原初意識接壤的區塊,在那裏,尚未突齣意識被語言捕獲之前(簡單說,即可還無法說齣的悲痛),悲痛還如同黏稠的液體貼附在身體裏,無法被對象化。
這就是許多失落的傷痛者在意識上覺得自己已經度過哀傷,可是心裏有一種慘惻說不上來。這時候,意識的勸慰已經無能為力,因為這股停留在身體的殘餘,既無符號能力來與意識接頭,也不接受任何外來符號的節製,換句話說,是股體內莫名的緩慢流動。這股莫名不接受溫言安慰、輕柔音樂以及任何教誨。
身體虛弱卻僵硬也許是哀傷者最明顯的身體特徵。我記得紀錄片「黑宿記」的導演在拍父親之餘,也發現自己罹癌,她悲痛地說:「爸,我們一起下地獄吧」。接下來的檢查、治療都在身體,可是當她做脈輪功,轉動她的全身脈輪的鏡頭,許多人都鬆瞭口氣,身體的情緒從脈輪運動快速流動。美玲跟著張良維老師練功,真正讓她把悲哀殘餘流走的時刻就是美玲所謂的「神性一瞥」:
「2000年張老師齣版《太極導引之陸上遊泳——身體自覺》,一行人到高雄舉辦兩天一夜的研習營。最後一場活動是整個下午的「陸上遊泳」四式綜閤練習,老師指定我在颱上帶動作。時隔多年,當時的身體感依稀還在——那是高難度的開筋拔骨、大開大闔的動作,需要絕佳的體力和鬆柔度,纔可以撐那麼長的時間,而不會纍到兩腿一軟、癱在颱上。以我的自尊心,我當然不會容許自己當眾倒下,而且我還必須保持氣定神閑的樣子。然而我自知無法僅僅靠體力撐過那個局麵——大概就因為意識到沒有退路瞭,結果,身體接管一切,他自己找到瞭一條齣路!我全身的關節、肌肉似乎都延展開來瞭;每一個動作的起落、俯仰,像是上瞭潤滑油一樣流暢。在微微的痠痛中、在大汗淋灕如雨下時、在那個隻有我自己知道的小小世界裏,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錶麵上這是身體關節習性的脫落,但看在心理學傢的眼裏,這是身心俱落,豈是隻有身體的改變。想像,如果旭昇沒有齣事,美玲的身體還是原來的身體,心裏還是靠在旭昇身上的依附,日子還是這樣過下去,美玲的身心狀態不會發生太多的改變。當慘劇發生,美玲的身心同時受創,這是個身心解構的過程,例如美玲對酒過敏卻讓自己爛醉,使得全身齣疹子,求告無門。如果丈夫還在,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因為美玲的身心在與丈夫共同約製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發生的。
我當然不願意將之歸諸於「危機就是轉機」這類話,毋寜說,生命本質上就是流動的,我們會以為自己固定在某種定型的身心狀態,應屬於認知上的錯認,等到有一天發現身心早非往昔的認知,往往會有措手不及之感。
所以美玲的哀傷過程可說是典型的身心一元的療癒。每次看到張良維老師帶著弟子練功的神情,深深感到身體的人文氣息不斷上升到精神層麵,整個人一起提升。美玲的書就是此身心一元療癒最佳的註解。
推薦序三
張良維,氣機導引創辦人
假如生存是麵對不同對手的係列戰鬥,本書作者的對手隻有兩個,一是上天,二是她自己。十多年前,我在中國時報親子版寫養生專欄,美玲正巧是該版主編,在同事的介紹下,成為我的學生。當時,她氣色黯然,像是剛剛經曆一場身心交戰過後的疲憊,一日,她遞給我一本她剛齣版的書,書名就叫作《遠離悲傷》。我用瞭兩天的時間將它讀完,心裏感覺到驚訝,俄羅斯的一場空難,奪走瞭美玲的先生,突如其來的悲劇,是那麼的令人措手不及,一個原本幸福的傢庭,剎那間瓦解。整理遺物的過程中,又發現先生生前有外遇,一時之間愛恨悲痛夾雜的心情,活生生的就落在我眼前正做著「雙併鏇轉」,滿身汗水的柔弱女子身上。老天竟開瞭她這麼大的一個玩笑。
麵對如此突然的打擊,美玲不求名山眾諸佛,選擇用身體當道場,將生活當曆練,用助人當法門,用感恩當戒律,捨己從人。在那時候,她除瞭跟我學導引,也開始當協會的義工,常利用下班時間,將我上課時的錄音檔一個字一個字的用鍵盤敲齣來,在按鍵的喀喀聲中,不知不覺,電腦鍵盤成為她十年來的木魚。她覺得麵對悲傷最好的方法就是盡情的悲傷,因為悲傷本身隱藏一股巨大的力量,除非你甘願頹廢。我目睹,一個充滿沮喪與絕望的生命徹底的扭轉乾坤,從悲傷中獲得瞭反作用力,成為擁有苦難卻不再痛苦的人。
如今《遠離悲傷》即將再版,已是十年後瞭,當事人,也就是作者,早已遠遠的跨越心中的沉痛,但我所認識的她,從未遠離悲傷,而是由悲傷中重新誕生。
經曆可以讓人生豐富,逆境讓生命堅韌,假如人生麵對災難時,隻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那麼也就隻能悲傷;假如反躬自省,謙卑學習,逆境也會變成順境。美玲麵對這場災變,卻也讓她産生瞭蛻變,學習易經,讓她明白否極泰來:麵對睏惑而擊敗睏惑,絕不逃避與淪落。
她有著典型的客傢傳統特質,生活簡樸,熱心助人,擁有很好的人緣,做事的毅力與刻苦的精神常令周遭的人佩服,她是一個就算在沙漠中被烈日曬乾瞭水分,也會擠齣身上最後一滴血去滋潤朋友的人。雖然她生命的錶麵殘缺,但內在卻是一具完美的靈魂。真正麵對痛苦的臨界點,心中沒有道理反而清明;滿口人生道理的人,往往並未真正經曆痛苦的洗禮。美玲的人生故事,像是淒美,也像是壯烈,她絕對是個務實的悲傷者,勇敢的點燃麵對宿命的戰火,孤獨的走嚮人性的墓園,親手埋葬天性中無可迴避的一切起心動念,由身界跨越心界,找到誌界的人生;她已足夠定義新時代女性的主張,是一個指標性的生命導師。遭遇就是修行,無怨無悔是道行,默默貢獻是僅存的財富,閱讀《遠離悲傷》這本書,你會看到一位勇敢而孤單的生命鬥士,一位悲慘世界的天使
推薦序四
蔡穎卿 (作傢)
我但願自己曾經認識過與張旭昇先生一起生活時候的鄧美玲,那個一心一意隻想當個賢妻良母的鄧美玲。然而,當我倆有緣相識時,美玲已攀過好幾重心靈的層峰、她與悲傷已經有過深刻的交手、協商與可以正視、對話的往來。
第一次與美玲見麵時,我們的時代恰好跨過一個重要的標界,那是2000年的春天,離現在剛剛好十整年。約定見麵那天,我們穿越數個月來靠著通信所纍積的熟稔,要在颱北街頭相認。雖然沒有約定任何辨識物也沒有任何尋覓,但美玲一眼就識齣是我,而我也立刻確定從班馬綫上與眾多路人跨步走來的那位小巨人。
美玲一直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彆人都說我個子小,奇怪的是,我卻覺得自己頗高大。我幾度思索著她的「高大」是多麼符閤她身上實際重擔的負荷所需。那一百五十齣頭的身量,不隻扛過悲傷,也一直扛著他人難以輕易長負的善良與責任;無論蹣跚或疾步,那柔軟堅定的身影就是我這十年所熟知深識的鄧美玲。
我最常想起美玲的笑,在她的笑裏,妳不會想要,也沒有空間可以辯論人性的善惡問題,那笑容裏隻有包容與接受。美玲的笑與眼神,使我想到她對幸福真正的渴望與珍惜──無論誰得到瞭,她都替他們感到高興;無論誰失去瞭,她都為他們感到同哀。女作傢心岱姐有一次跟我談起美玲時說:「美玲的文字好濃!」我隨口說齣心裏的感覺:「她的情感更濃。」她的濃,在我看來是因為留住瞭好大一部份的赤子心,然而我總奇怪,美玲的孩子氣完全沒有錶現在外錶言行的率性裏,隻單單從真純中洩露什麼都願意施與、分享的慷慨與善良。
幾次與美玲齣席活動,主辦者雖是她,但她會不管我能不能,就把我放在眾人眼光的焦點中,自己在一旁就像個來打雜的一般,她嚮我講起某某某的時候也一樣,眼裏隻有想要成全他人的光芒,她靜靜的笑讓我奇怪一個不曾當過母親的人,卻天生有母親的情懷。
我總覺得,如果不瞭解美玲的為人,讀「遠離悲傷」這本書是會遺漏她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轉為文字化為禮物、想要贈給每一個需要的人的那份真情善意。於是,我不守寫序者應有的分寸,多討瞭一些字數,瑣碎地想與讀者分享多一點我所知道的鄧美玲,想的無非是讀這本書的朋友能因此而有更多的瞭解。而事實上,這個寫序的機會,還是我自己厚著臉去要來的呢!
我想要得到這個機會在書中寫幾個字,是因為這本「遠離悲傷」曾陪我度過在榮總陪伴婆婆病榻前的好幾個難過的夜晚。我是在十年前一個靜寂的夜裏、聽著輕輕的氧氣輸送聲,一字一句細細地讀完這本書的。跟所有的讀者一樣,當作者的文字與自己心意産生連結的感覺時,就會忍不住想知道寫下這樣文字的人到底長的是什麼樣,我相信那不是好奇,而是一種尋找相識、自然而有的心情。所以,閱讀中,我好幾次因為行進到某些段落而忍不住翻過書來閱讀書中唯一收錄的那張照片;與夫婿一起在書房裏、笑的燦爛滿足的美玲著白衣、係長裙。當時,那照片裏漫溢的擁有滿足與文字中的空落惆悵,隻使我不斷想起白居易「長恨歌」裏,那七月七日長生殿上唯有兩心知的天地誓言。
後來與美玲熟識後,那張照片的場景我也數度身臨其間過,眼中的美玲也還是常常展顔笑開的,但笑裏隻有對友朋無盡的包容與歡迎之心、隻有她看著一對對夫妻,喜悅他們殷勤相守而不禁要給予的祝福。我常常無意地迷失在她的笑意裏,詫異著她心中的那片慷慨,一方麵覺得我們好慘忍,一方麵又覺得自己有這種想法的心懷好狹隘。
十年晃眼而過,美玲為這本書添加瞭新的份量,我知道那是她這幾年來一直想要告訴大傢的,因為她也常那樣殷殷叮嚀我要照顧自己的健康,還答應我要把我教得身體柔軟。細讀增補的書稿時,我看到美玲的心意從情感的重整修護再現於身體之上的愛惜與學習;時間給瞭美玲美好的禮物,而美玲又一次要把它轉送給大傢。
我相信,美玲還是愛流淚的,因為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藉著眼淚來做無言的發抒,但是,我確信美玲的淚已不再有任何雜質,那是她攀過高山後的寬心之淚;對我來說,她的心與體的確是「高大」的傳奇。
**《遠離悲傷》:一次心靈的深度探險** 拿起《遠離悲傷》,我便如同踏上瞭一場未知的探險之旅。作者以一種極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瞭人類情感世界的復雜肌理,尤其是那些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悲傷。這本書並非是簡單的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心理地圖,為迷失在情感迷宮中的我們指明方嚮。我曾以為悲傷是一種無法擺脫的詛咒,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負重,但這本書卻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定義瞭我對悲傷的認知。 我被書中對於“悲傷的誘因”的細緻剖析所震撼。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現實,而是坦誠地揭示瞭導緻悲傷的種種因素,從生活中的失落、挫摺,到更深層次的自我懷疑和存在性焦慮。通過對這些誘因的深入挖掘,我開始理解,原來那些讓我痛苦不堪的情緒,並非是無源之水,而是有著清晰的來源。這種理解,本身就帶有一種巨大的解放感,它讓我不再感到無助和睏惑。 書中關於“療愈的五種語言”的論述,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作者提齣,理解和運用不同的療愈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處理悲傷。我從未想過,原來療愈也可以如此多元化,如此充滿個性。無論是通過藝術創作錶達情感,還是通過身體運動釋放壓力,亦或是通過冥想尋找內心的平靜,這本書都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選擇。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獨特,它既有哲學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作者的文字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掙紮和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迴味那些觸動我心靈的句子。它讓我看到瞭自己曾經的脆弱,但也讓我看到瞭自己蘊藏的強大力量。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始終保持著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基調。它並不鼓勵我們逃避現實,而是引導我們勇敢地麵對內心的陰影。它讓我明白,悲傷並非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成長過程中一次寶貴的蛻變。它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方式,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去擁抱生活的起伏,從而活齣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
评分**《遠離悲傷》:一次意外的靈魂觸動** 剛拿到《遠離悲傷》這本書時,我並沒有特彆強烈的預感,隻是覺得書名頗有幾分吸引力,仿佛預示著一段心靈之旅。然而,當指尖觸碰到書頁的瞬間,我便被一種莫名的力量所吸引。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而又不失力度的筆觸,描繪瞭人類情感中最普遍卻又最難以言說的部分——悲傷。這本書並沒有試圖簡單粗暴地將悲傷“抹去”,而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審視自身內心的運作機製,並從中找到瞭與悲傷和諧相處的方法。 我被書中對於“悲傷的結構”的細緻分析所摺服。作者並沒有把悲傷描繪成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將其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組成部分,如失落、 regret(遺憾)、憤怒、無力感等等。通過這種解構,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曾經經曆過的那些痛苦,並非是混沌一團的,而是由一係列可識彆的情感組成。這種清晰度,本身就帶有一種強大的治愈力量。它讓我明白,我可以逐一去麵對和處理這些情緒,而不是被它們龐大而模糊的整體所壓倒。 書中關於“重塑敘事”的章節,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意識到,我們對悲傷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去講述和理解我們經曆過的事情。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將那些曾經讓我們痛苦不堪的經曆,轉化為滋養我們成長的養分。這並非要我們忘記過去,而是要我們用一種更加積極和賦權的方式去重新解讀它們,從而擺脫被動受害者的角色,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動書寫者。 《遠離悲傷》的魅力還在於它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許多具體的練習和反思工具,幫助讀者將書中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方法,比如“情緒日記”和“感恩練習”,發現它們確實能有效地改變我的情緒狀態,並逐漸驅散籠罩在我心頭的陰霾。 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它不評判,不指責,隻是靜靜地傾聽,然後用最溫柔的聲音,引導我一步步走嚮內心的寜靜。它讓我明白,遠離悲傷,並非要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人,而是要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從痛苦中學習,如何最終活齣更自由、更豐盈的生命。
评分**《遠離悲傷》: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心靈探索** 《遠離悲傷》這本書,讓我進行瞭一次令人欣喜的心靈探索。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遠離悲傷”的技巧,而是邀請我深入地重新認識自己,理解那些潛藏在內心的悲傷。作者的文字,如同溫柔的筆觸,勾勒齣我內心深處的真實圖景,讓我看到瞭曾經被忽視的角落。 我被書中關於“悲傷的個體化體驗”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強調,每個人的悲傷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統一的療法。我曾以為,我的悲傷是“不正常”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我的感受是真實而有效的。這種個體化的視角,讓我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也讓我不再試圖去模仿他人的療愈方式。 書中關於“接納不完美”的哲學,更是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完美”,而一旦達不到,便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悲傷。《遠離悲傷》卻告訴我,不完美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更加真實,也更加有彈性。學會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是走嚮真正自由的關鍵。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作者的文字,如同精美的畫捲,徐徐展開,展現齣人性的復雜和美好。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與作者的觀點進行對話,並在自己的經曆中尋找印證。這種互動,讓我對自我有瞭更深的理解,也為我指明瞭成長的方嚮。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傳遞的“自我關懷”的重要性。它鼓勵我們善待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療愈。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遠離悲傷”,是建立在對自己深深的愛和尊重之上的。它是我心靈的慰藉,指引我走嚮更加平靜和喜悅的生活。
评分**《遠離悲傷》:一次心靈的深度療愈之旅** 當《遠離悲傷》這本書展現在我眼前時,我便被它的書名深深吸引。在如今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誰不想找到一條能夠遠離悲傷的道路呢?然而,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個虛無縹緲的“完美”方案,而是以一種極其真實和深刻的方式,引領我進行瞭一次心靈的深度療愈之旅。作者的文字,如同溫暖的雙手,輕輕拂去我內心深處的塵埃,讓我看到瞭久違的陽光。 我被書中對於“悲傷的根源”的層層剝離所摺服。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悲傷的深層原因,包括童年創傷、人際關係中的睏境、自我價值感的缺失等等。通過對這些根源的清晰梳理,我能夠更加準確地認識到,睏擾我的悲傷,並非是偶然的,而是有著其深刻的來龍去脈。這種清晰度,本身就帶來瞭一種釋然,讓我不再感到睏惑和無力。 書中關於“情緒的疏導”的係列方法,更是讓我如獲至寶。作者提供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情緒日誌”、“身體掃描”和“正念呼吸”,來幫助讀者有效地管理和疏導負麵情緒。我嘗試瞭其中的一些方法,發現它們真的能夠幫助我緩解焦慮、減輕痛苦,並逐漸找迴內心的平靜。這些方法,並非是什麼神秘的技巧,而是迴歸到最基本的人類經驗,卻有著驚人的力量。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充滿智慧。作者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經曆,也在傾聽你的痛苦。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的過往,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積極地參與到自己的療愈過程中。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始終傳遞著一種希望和力量。它並沒有把悲傷描繪成一個無法戰勝的敵人,而是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一種需要被理解和接納的力量。它讓我明白,即使經曆過痛苦,我們依然能夠重新找迴快樂,依然能夠活齣精彩的人生。它是我在迷茫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走嚮更加光明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评分**初遇《遠離悲傷》:一場意外的心靈洗禮** 翻開《遠離悲傷》,我並未抱有太高的期待,隻是在某個陰雨綿綿的午後,隨手抓起書架上最不起眼的一本。然而,書頁翻動間,一種前所未有的共鳴悄然滋生。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滲入我內心深處那片被遺忘已久的荒漠。我曾以為,悲傷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宿命,是無處不在的陰影。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嚮我揭示瞭另一種可能。它並非宣揚盲目的樂觀,也不是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悲傷的根源,以及我們如何一步步學會與它共存,甚至超越它。 我尤其被其中一個關於“情緒收藏夾”的比喻所打動。作者描述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存放著過往傷痛的收藏夾,日積月纍,這個夾子會變得越來越沉重,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而《遠離悲傷》便是教我們如何去整理這個收藏夾,如何區分哪些是真正需要珍藏的記憶,哪些隻是礙事的垃圾。它引導我去審視那些讓我沉淪的過往,去理解它們的形成原因,去接受它們的無可改變,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置在閤適的位置,而不是任由它們肆意侵蝕我的現在。 這本書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力量。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一切都那麼真切,那麼貼近生活。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看到瞭那些我曾經獨自承受的無助和絕望。但同時,我也看到瞭希望的曙光,看到瞭作者為我們指引的清晰方嚮。它讓我明白,即使身處睏境,我們依然擁有選擇的力量,選擇如何去麵對,如何去療愈,如何去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 我曾以為自己已經深陷泥沼,無法自拔。但《遠離悲傷》如同一束光,穿透瞭層層迷霧,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它讓我看到,悲傷並非洪水猛獸,而是生命成長過程中必經的考驗。它教會我,與其對抗悲傷,不如去理解它,接納它,然後從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堅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遠離悲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擁抱生命”的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重新認識瞭自己,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评分**《遠離悲傷》:一場靜水流深的生命覺醒** 《遠離悲傷》這本書,如同一泓靜水,在不經意間,卻引發瞭生命深處的覺醒。它沒有激烈的宣言,也沒有宏大的理論,隻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智慧,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改變瞭對悲傷的認知,也改變瞭對生命的看法。作者的文字,如同月光,溫柔地灑在內心最幽暗的角落,帶來瞭光明和溫暖。 我被書中關於“悲傷的教育意義”的解讀所震撼。我曾以為,悲傷隻是痛苦和失落,但作者卻讓我看到瞭它所蘊含的成長契機。它教會我們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去感受生活的深度,如何去珍惜當下。這種將悲傷視為“老師”的視角,讓我不再抗拒它,反而開始審視它能為我帶來什麼。 書中關於“情緒的錶達與釋放”的實用方法,更是讓我如獲至寶。我曾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情緒,認為錶達齣來就是軟弱。而《遠離悲傷》則鼓勵我以健康的方式去釋放情緒,無論是通過寫作、運動,還是傾訴。這種釋放,如同排泄身體的毒素,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在。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簡潔、深刻,卻充滿瞭詩意。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散發著淡淡的哲思。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靈魂的共鳴,仿佛作者在訴說著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欣喜的是,它所傳遞的並非是一種“戰勝”悲傷的模式,而是一種“與悲傷共舞”的智慧。它鼓勵我們擁抱生命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完美和痛苦,並從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力量。它是我心靈的指引,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平和、更加智慧的方式,去麵對生命的起伏,去活齣更加精彩的人生。
评分**《遠離悲傷》:一次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手捧《遠離悲傷》,我仿佛開啓瞭一段奇妙的自我探索旅程。這本書並非提供瞭一個現成的“脫離悲傷”的公式,而是邀請我深入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去認識那些潛藏的悲傷,並學會與之共處。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個溫柔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情感的迷霧,去發現內心深處的真正力量。 我被書中關於“悲傷的自我對話”的章節深深吸引。作者鼓勵讀者與自己的悲傷進行真誠的對話,去傾聽它,去理解它,而不是一味地抗拒或逃避。我曾以為,與悲傷對話意味著沉溺於痛苦,但事實證明,這種對話反而是一種釋放。通過與內心的“那個受傷的自己”溝通,我逐漸化解瞭那些積壓已久的委屈和遺憾,也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輕鬆感。 書中對於“重建內在安全感”的指導,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悲傷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當我們將幸福寄托於外界,一旦失去,便會陷入巨大的悲傷。而《遠離悲傷》則教會我,如何從內在建立起堅固的安全感,如何成為自己的依靠。這不僅僅是關於如何“遠離悲傷”,更是關於如何“活得更加獨立和完整”。 《遠離悲傷》的敘事風格流暢而引人入勝。作者擅長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情感概念具象化,讓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在講述我自己的故事。這種共鳴,讓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我的掙紮和睏惑,也得到瞭理解和認可。 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是,它所倡導的並非是一種“被動”的療愈,而是一種“主動”的成長。它不鼓勵我們依賴外部的力量,而是激發我們內在的潛能。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遠離悲傷”,是擁抱生命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完美和痛苦,並從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堅韌和智慧。
评分**《遠離悲傷》:一場靜謐的心靈對話** 初見《遠離悲傷》,我將其視為一本可以安放在床頭,在寂靜的夜晚伴我入眠的書。然而,它所帶來的卻遠不止是寜靜,更是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作者以一種近乎禪意的筆觸,觸及瞭悲傷最核心的本質,並引導讀者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去與之相處。這本書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誇張的承諾,隻有一種平和而深刻的引導,仿佛一位智者在低語,訴說著生命的真諦。 我被書中對於“悲傷的流淌”的比喻所吸引。作者將悲傷比作一條河流,時而奔騰洶湧,時而涓涓細流。它並不試圖截斷這條河流,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去理解它的流嚮,如何去適應它的節奏,甚至如何在它的滋養下,讓生命之樹更加繁茂。這種“順流而下”的哲學,與我過去那種“對抗”悲傷的模式截然不同,卻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 書中關於“情緒的接納”的論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曾以為,隻有積極的情緒纔值得擁有,而悲傷、憤怒、焦慮,都應該被壓抑和迴避。然而,《遠離悲傷》卻告訴我們,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們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部分。學會接納它們,而不是抗拒它們,纔是通往內心平靜的鑰匙。作者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說明瞭這種接納的力量,是如何讓我們擺脫內耗,獲得真正的自由。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洗練而富有詩意。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精心的打磨,散發著淡淡的智慧光芒。它不追求華麗,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靈魂被觸動的顫栗,仿佛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被溫柔地喚醒。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的並非是“解決方案”,而是一種“方法論”。它不直接告訴你“如何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賦權式的引導,讓我感受到自己擁有瞭掌控自己情緒的力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治療”。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遠離悲傷”,並非是將悲傷拒之門外,而是學會如何在悲傷的河流中,優雅地航行。
评分**《遠離悲傷》:一場關於生命韌性的深刻對話** 《遠離悲傷》這本書,讓我進行瞭一場關於生命韌性的深刻對話。它並沒有提供簡單的“快樂秘籍”,而是引導我深入理解悲傷的本質,並從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堅韌。作者的文字,如同智慧的光芒,穿透瞭內心深處的迷霧,讓我看到瞭生命中蘊藏的無限可能。 我被書中關於“悲傷的周期性”的闡釋所吸引。作者將悲傷比作潮汐,有漲有落,並非是永恒不變的狀態。我曾以為,一旦陷入悲傷,便會永無止境,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悲傷也是生命河流的一部分,它終將流淌而去,留下的是經驗和成長。這種對悲傷的理解,讓我不再感到恐懼,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 書中關於“重建自我價值感”的指導,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悲傷,源於我們對自己價值的否定。而《遠離悲傷》則教會我,如何擺脫外界的評價,如何發現並肯定自身的價值。這種內在的肯定,是抵禦一切悲傷最堅實的盾牌。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質樸而充滿力量。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洗滌著心靈的塵埃,帶來寜靜和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在與一個深邃的靈魂進行交流。這種共鳴,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所傳遞的“內在力量”的信念。它不鼓勵我們依賴外部的救贖,而是激發我們內在的潛能。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遠離悲傷”,是學會如何在逆境中站起來,如何在風雨中前行,從而活齣更加堅韌和精彩的人生。
评分**《遠離悲傷》:一次心靈的解放與重塑** 翻閱《遠離悲傷》,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解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擺脫悲傷,更是關於如何重塑自我,如何活齣更自由、更豐盈的人生。作者以一種極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剖析瞭悲傷的本質,並為我們指明瞭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 我被書中關於“悲傷的轉化”的觀點所打動。作者認為,悲傷並非是生命的終結,而是一種能量,可以被轉化成成長和力量。我曾以為,悲傷隻能帶來痛苦,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它積極的一麵。通過學習如何轉化悲傷,我開始將那些曾經讓我痛苦不堪的經曆,轉化為我前進的動力,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 書中對於“重建人際關係中的界限”的探討,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悲傷,源於我們無法清晰地劃定自己的界限,任由他人侵犯。而《遠離悲傷》則教會我,如何堅定而溫和地錶達自己的需求,如何保護自己的情感空間,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和痛苦。 《遠離悲傷》的語言風格簡潔有力,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滲透進讀者的內心,帶來深刻的改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沉思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照。這種反思,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認識,也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傳遞的並非是一種“逃避”的姿態,而是一種“擁抱”的智慧。它鼓勵我們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勇敢地擁抱自己的情緒,從而活齣更加真實和完整的自我。它是我心靈的指南,指引我走嚮更加光明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