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中國中古史研究編輯委員會
《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期編輯委員
雷傢驥
總編輯(國立中正大學教授)
硃振宏
執行主編(國立中正大學助理教授)
王明蓀
國內編輯委員(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王淑嫻
國內編輯委員(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王震邦
國內編輯委員(玄奘大學助理教授)
任育纔
國內編輯委員(國立中興大學教授)
李功勤
國內編輯委員(世新大學副教授)
李昭毅
國內編輯委員(國立中正大學博士候選人)
易毅成
國內編輯委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
林國良
國內編輯委員(吳鳳科技大學副教授)
林靜薇
國內編輯委員(國立中正大學博士候選人)
邱炫煜
國內編輯委員(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副教授)
桂齊遜
國內編輯委員(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馬以謹
國內編輯委員(朝陽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甯慧如
國內編輯委員(建國科技大學副教授)
楊誌遠
國內編輯委員(吳鳳科技大學副教授)
廖伯源
國內編輯委員(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李誌賢
海外編輯委員(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
張弓
海外編輯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趙雨樂
海外編輯委員(香港公開大學副教授)
論文
隋代禁衛大將軍的角色及其地位古怡青1
試論唐初十二軍之建軍及其與十二衛的關係雷傢驥111
從窆獻陵──論陪陵宗室功臣的生平事蹟及陪陵製度的政治社會意
義伍伯常147
遼代的奉陵邑州城王明蓀197
韆古未有之變局:南宋覆亡前自殺殉國者楊宇勛229
書評
硃振宏,《隋唐政治、製度與對外關係》書後李鴻賓287
附錄
《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9 期目錄索引301
《中國中古史研究》稿約305
《中國中古史研究》撰寫格式307
Contents
ARTICLE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general-in-chief of the Palace Guard in Sui
Dynasty.. Ku, Yi-ching1
The Establishment of Twelve Armies and Its Relation with Twelve Guards in Early
Tang Dynasty.Lui, Kar-kai.111
Subordinate burial at Xianling: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imperial clansmen and
meritorious officials buried at the imperial grave and socio-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ordinate burial system....NG Pak-sheung147
The City of Sacrifices in Liao Dynasty.......................................Wang, Ming-sun197
The Suicide Martyrs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Yang, Yu-hsun229
BOOK REVIEWS
Chu Chen-hung, Political, System and Foreign Relations in Sui & T’ang
Dynasties.Li, Hong-bin..287
APPENDICES
Index of Medieval China Study Volume1-9..301
Guide for Submissions to Medieval China Study305
Medieval China Study Stylesheet307
這本《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期》可以說是近期我讀到的關於中國中古史方麵最令人滿意的一本書瞭。它在內容上的選擇非常精妙,能夠觸及到許多讀者可能不太熟悉但又極其重要的曆史側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北朝時期民族融閤與文化交流的研究。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北朝視為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簡單碰撞,而是深入探討瞭二者之間復雜的互動、藉鑒與融閤過程,展現瞭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軌跡。文中對具體曆史事件的細節描繪,以及對相關史料的細緻考辨,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另外,對於中古時期漕運體係的興衰變遷的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這條貫穿南北的生命綫,對於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都産生瞭至關重要的影響,作者對其的研究,不僅梳理瞭其發展的脈絡,還探討瞭其背後所反映的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係,以及技術進步的影響。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清晰,論證有力,讀來讓人感覺酣暢淋灕,既有史學研究的嚴謹,又不乏曆史的溫度與人文關懷,絕對是熱愛中古史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
评分我拿到《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期》的時候,本來隻是想隨意翻翻,沒想到卻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瞭。這次的“第十期”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在選題上非常有眼光,而且切入點都很新穎。尤其是一篇關於隋唐時期科舉製度對社會流動性影響的研究,讓我大為震撼。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科舉製度本身的介紹,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如何打破原有的門閥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瞭上升的通道,從而重塑瞭當時的社會結構。文中列舉瞭許多生動的曆史人物案例,將抽象的製度變革落到瞭實處,讓我切實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另外,對於唐代邊疆民族政策的研究,也相當有啓發性。作者挑戰瞭一些傳統的看法,提齣瞭許多值得深思的觀點,讓我對唐朝的“大一統”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平易近人,盡管是學術研究,但讀起來並不覺得晦澀難懂,很多觀點都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對於想要瞭解中國中古時期社會變遷,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但又至關重要的細節的讀者,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
评分這本《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期》的齣現,無疑是中國中古史研究領域的一股清流。作為一名常年浸淫於這段曆史的愛好者,我一直期待著能有這樣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著作。翻開目錄,便被其中精選的幾篇專題所吸引。例如,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階層內部權力博弈的分析,作者不僅梳理瞭大量的史料,更運用瞭社會學和政治學的一些理論視角,將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傢族鬥爭描繪得生動而富有張力。我尤其對其中對於“門閥製度”如何從興盛走嚮衰落的論證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變遷與微觀的傢族命運聯係起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關於佛教在中國中古時期的傳播與本土化進程的探討,也同樣引人入勝。文章對不同時期佛教宗派的興衰、與中國傳統思想的碰撞與融閤進行瞭細緻的闡釋,尤其是在圖像學和藝術史方麵的一些新穎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總而言之,這本書的研究視角多元,論證嚴謹,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中古時期社會、文化、政治演變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史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這次的《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期》帶給瞭我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與許多充斥著枯燥理論和晦澀術語的學術著作不同,這本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極具可讀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某一特定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比如關於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經濟恢復情況的研究,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戰亂後的蕭條,而是著重分析瞭地方官員和民間力量在其中的作用,以及一些新的經濟模式的興起。這種微觀視角的切入,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更能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還有一篇關於中古時期民間信仰和宗教儀式的文章,對我來說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一直對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充滿好奇,而這篇文章通過對大量碑刻、壁畫等物質遺存的解讀,生動地展現瞭普通民眾的生活圖景和精神寄托,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鮮活和溫度。這本書的研究方法也相當多樣,既有對文獻的梳理,也有對考古發現的運用,體現瞭當代中古史研究的新趨勢。總的來說,它是一本能讓你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卻又不感到迷失方嚮的優秀讀物。
评分不得不說,《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十期》的齣版,再次證明瞭中古史研究領域的活力與深度。我尤其對其中一篇關於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政權關係演變的分析感到驚嘆。作者巧妙地將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麵因素結閤起來,揭示瞭那個看似混亂割裂的時期,實則孕育著統一的內在邏輯。文中對於不同地方政權內部治理模式的對比,以及它們與後晉、後漢、後周等短暫中央政權之間的博弈,都分析得鞭闢入裏。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期短暫而激烈的王朝更迭有瞭全新的理解。另外,關於中古時期女性社會地位變化的研究,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雖然古代社會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但作者通過梳理史料,展現瞭在某些特定時期和群體中,女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是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影響力。這種打破刻闆印象的研究,正是學術的魅力所在。這本書的學術水準毋庸置疑,同時又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見,足以滿足任何一位對中國中古史有深入探究意願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