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學會(以下簡稱「少中」)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社團之一,它不僅是會員最多、分佈最廣、曆史最久、影響最大的社團;也是象徵「五四」悲劇精神、分化意識最明顯的一個社團。它成立於 民國8年,網羅瞭當時最優秀的菁英份子,為救中國,提齣瞭「本科學之精神,為社會之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為學會宗旨。
後因會員間,彼此對救國路綫産生歧異,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結果,最終演變成社會運動與政治運動之爭。而政治運動又分化成極左的中國共産黨,如李大釗、毛澤東、張聞天等;與極右之中國青年黨,如曾琦、左舜生、李璜等,爾後這兩黨,在現代中國政治史上,均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至於主張社會運動者,如王光祈、方東美、田漢、康白情等,他們在學術、教育、文化各領域,亦獨領風騷,貢獻至大。
基本上,「少中」的分化與瓦解,不僅象徵「五四」時代,知識份子思索中國齣路的精神分化史,更可為吾人瞭解「五四」悲劇精神,提供最具體之註腳;尤其這批懷抱崇高理想、純潔有為之青年,為救中國,忠於理想的情操,更是感人至深,足為後世典範。
作者簡介
陳正茂
颱灣澎湖縣人,1959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北颱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研究方嚮為政黨史、颱灣史與民國人物傳記。
著作有《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中國青年黨中央黨史委員會齣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譜》(國史館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譜》(國史館印行,1998年)、《在野的聲音──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新文京版,2004年)、《傳記與思想──青年黨領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秀威版,2008年)等專書。另編有《曾琦先生文集》3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3冊(中央研究院曆史研究所,1996年);主編《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國史館版,1993~1998年)、《聯閤評論》5冊。此外,亦編撰大專用書10餘種,及在《傳記文學》、《中外雜誌》、《近代中國》、《東方雜誌》、《國史館館刊》、《光武學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40餘篇。
自 序
第一章 少年中國學會發起之背景
第二章 少年中國學會成立之動機
第三章 少年中國學會發起的經過
第四章 少年中國學會的活動與發展
第五章 少年中國學會之分裂
第六章 少年中國學會與反宗教運動
第七章 少年中國學會與收迴教育權運動
第八章 少年中國學會之影響
第九章 結論──少年中國學會的緣起緣滅
附錄一 「少年中國學會」大事記
附錄二 「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名單
附錄三 徵引及參考書目
清末民初,是中國新思想、新文化孕育、啓濛、發芽的時期,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欺淩,晚清以降,自「強學會」始,民間學術團體,有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其數目不在韆百之下。此種思圖以組織學會、團結力量以達救國目的之結社模式,迄於「五四」時代幾臻於高峰。在這韆百個學會當中,「少年中國學會」無疑是其中最具特色與影響力的一個。因為它不僅是「五四」時期,曆史最久、會員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學會;且是象徵「五四」悲劇精神、分化意識最明顯的一個社團。
它發起於民國7年6月30日,經過一年的醞釀與籌備,於民國8年7月1日正式成立。從發起至民國14年底的無疾而終,總共存在瞭七年又十天。時間的跨度雖然不長,但所經過的,卻是中國一個新政治孕育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大變動的時期。如所周知,「五四」的前後數年,可說是中國新舊社會嬗遞中,思想最分歧、衝突最為激烈尖銳的時代。在外來各種思潮的猛烈衝擊下,傳統的一切文化製度逐漸解體,取而代之的是,經由文學革命所帶來的!
一連串改革運動。在此改革的風潮中,一群懷抱崇高理想純潔有為的青年,提齣瞭「本科學之精神,為社會之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的宗旨。對當時暮氣沉沉的中國社會,實有振衰起弊的作用,它就是「少中」,也是本書研究的主題。
在內容結構上,本書共分九章,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少年中國學會發起之背景,主要係以晚清民族主義傳統之沿襲,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遠因立論;進一步闡明「留日學生救國團」,因反對「中日軍事協定」所做憤怒的迴應,而導緻「少中」成立背景之最大推動力量。
第二章、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動機之探討,主要係指齣發起「少中」的這批青年,基於知識份子對國傢、民族、社會的使命感,在對新時代的要求與環顧國內舊人物的無可作為下,為負起救國傢及改造國民習性的動機,乃毅然決然的發起「少中」以遂其目的。
第三章、少年中國學會發起的經過,以三個時期討論之。首先是醞釀時期,在「少中」發起前,會員間已有著濃厚的血緣與地緣色彩,此種特色,使「少中」在成立前,早已有著一股精神上的契閤。其次為籌備時期,以一年時間為準備,主要活動是徵求會員及設立分會。最後為成立時期,民國8年7月1日,「少中」正式成立,其工作重點是強固組織,公佈規章、宣言,以及選舉各項負責人等。
第四章、少年中國學會的活動與發展,「少中」的活動,成績最顯著、也較有收獲的是,創辦刊物與輿論宣傳。其中《少年中國》與《少年世界》兩個月刊,對當時新文化的宣揚闡述,貢獻良多。輿論宣傳則以成立通訊社為著,如「巴黎通訊社」的成立,對中國在「巴黎和會」的詳盡報導,曾在國內輿論界起瞭不小的作用。此外,關於另一項的社會活動,乃是「工讀互助團」的成立與「新村運動」的提倡,因經費短絀及理想的不切效果不彰。
第五章、少年中國學會之分裂,「少中」之分裂,是二○年代中國知識界的一件大事。其分裂的因素,導源於客觀環境的變化,共産革命的震撼、國內政局的黑暗,緻使知識份子原先短暫且薄弱的統一主觀意識,再度産生分歧。此分歧點,固因救國方法不同而異,然救國之心卻不變。證諸「少中」內部的鬥爭,有主張從事政治活動救國者,有強調以社會活動救國者;亦有要求堅守學術救國立場者,不一而足。凡此種種,不=B6潔u少中」産生瞭分化,且伏下瞭以後中共、中青分道揚鑣的種子。然而由此政、社之爭,亦可看齣知識份子救國之心切、熱望;並充分顯示齣「五四」時代知識份子那股蒼涼豪邁的悲劇心態。
第六章、少年中國學會與反宗教運動,二○年代,中國知識份子大規模的反宗教運動,「少中」實扮演一個先鋒者的角色。在學會內部,不僅請專傢發錶有關宗教問題的演講,並在《少年中國》月刊上,登齣3期專門探討宗教問題特刊。一般而言,「少中」會員的反宗教思想,主因係基於對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信仰,他們一緻指齣,宗教不閤乎科學、理性,且迷信,所以應在排斥之列。這種想法,不隻是「少中」內部反宗教會員有,也是當時國一般反宗教知識份子的共同心聲。總之,「少中」的反宗教,對二○年代的反教思潮,實有推波助瀾之效。
第七章、少年中國學會與收迴教育權運動,二○年代的反教運動,經由「少中」的鼓吹,蔚為一股風潮後。首當其衝的影響,便是收迴教育權口號的提齣;兼以當時國人對西方列強的反感,「五卅」以後,民族主義高漲,愛國的情緒,使得國人認為外人在華創辦投資的教育事業,為一種帝國主義試圖侵略亡華的手段,所以收迴教育權的呼聲響徹雲霄。其中,「少中」內部的國傢主義者,如陳啓天、餘傢菊、李璜等人,又扮演瞭領導者的色。他們以《中華教育界》雜誌為喉舌,發錶瞭不少收迴教育權運動的文章;李璜、餘傢菊且著有《國傢主義的教育》一書,以助長聲勢。因此,無可置疑的,「少中」會員的收迴教育權主張,對中國的收迴教育權運動,實居功至偉。
第八章、少年中國學會之影響,「少中」既是「五四」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社團,其重要影響可分為三點。其一,對「五四」的影響,「少中」與「五四」二者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說「少中」為「五四」催生固可,謂「少中」乃「五四」影響所緻亦行。總之,其與「五四」實有前因後果之關連。其二,中共的成立,民國6年,俄國共産革命成功,馬剋斯主義大舉嚮華宣傳,一般對西方列強失望的知識份子,乃轉而對馬剋斯主義存有幻想,並希冀=F鄍H俄國式的經驗,找齣一條救中國的途徑,兼以此時俄國對華的僞善外交,使知識份子對「俄化」的理想更加熱衷。
共産革命的輸華,首遭其害者,便是「少中」內部的分化。由於李大釗等人的宣傳,蠱惑瞭不少有政治野心的「少中」會員,如鄧中夏、惲代英、毛澤東等人。這批人以後不僅是馬剋斯主義的狂熱份子,更是締造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主乾,其影響之大,至今猶然。其三,中國青年黨的創建,民國10年,「少中」南京大會的分裂,由原本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之爭,進而演變為國傢主義與共産主義之鬥,無形中,已埋下瞭爾後兩黨鬥爭的陰影。所以,中國共産黨一成立,「少中」內部的國傢主義份子,亦即於民國12年底,在法國巴黎成立瞭中國青年黨與之抗衡。凡此種種,均是「少中」對「五四」及民國政局最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當時發生作用,且及於今日。
第九章、結論,綜閤上述的分析探討,筆者於結論中,嘗試給「少中」一個較明確的曆史圖像,並希望能經由此圖像的描摹詮釋,給研究民初學會者,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個案,並期盼國人,能對此影響民國至深且钜的「少中」,予以客觀的曆史評價。
本書為筆者20餘年前,在政大讀曆史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為瀋雲龍師。白雲蒼狗,雲龍師逝世已二十餘載,而自己也步入白發微霜的中年,無限懷念,滄桑幾許。感謝登山兄一再的勉勵筆者多寫、多齣版,今整理舊作付梓,並以此書,感念雲龍師當年的提攜之恩與教導之情。
陳正茂序於士林
民國99年2月
讀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內心湧動著一股復雜的情感。這本書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真實生存狀態。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學會的曆史,更是關於一群心懷“少年中國”夢想的青年,如何在時代巨變的夾縫中,努力尋找自身價值與社會責任的交匯點。 我被書中那些充滿理想主義的呐喊深深觸動,但也清晰地看到瞭他們所麵臨的殘酷現實:經濟的貧睏、政治的動蕩、思想的束縛、以及社會各界的質疑和阻力。這些衝突並非抽象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每一個學會成員的生活,甚至決定瞭他們最終的命運。書中對這些衝突的呈現,沒有迴避,而是直麵其尖銳和痛苦,這種真實的筆觸,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它讓我明白,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付齣和不懈努力。
评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讓我深切體會到瞭曆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發展的艱辛。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學會的故事,更是在描繪一群懷揣著救國圖強理想的青年,如何在那個變革的時代,用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汗水,為中國的未來播撒希望的種子。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少年中國學會”在各個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的深入分析。從初創時的激情滿懷,到後期發展中的分歧與睏境,再到最終的曆史歸宿,每一步都充滿瞭麯摺和考驗。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衝突歸結於外部因素,而是著重探討瞭學會內部思想的演變、成員之間關係的復雜性,以及個體理想與時代現實之間的張力。這種對曆史進程中內在邏輯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也讓我對那段不平凡的歲月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旅程。我跟隨“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們,穿越迴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親曆他們的心路曆程。書中對於學會組織結構、活動形式、以及內部思想交流的描寫,讓我對這個曾經活躍在中國近代史舞颱上的組織有瞭具體的認知。 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學會成員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優點缺點。他們會因為一個共同的理想而熱血沸騰,也會因為現實的打擊而感到失落和彷徨。書中對這些情緒的細膩捕捉,以及對不同個體在麵對相同睏境時所做齣不同選擇的呈現,都讓這段曆史更加鮮活和立體。我從中看到瞭集體主義的力量,也看到瞭個體選擇的重要性。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人物內心的探究,無疑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评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沒有像許多曆史著作那樣,以時間綫為主綫,事無巨細地羅列事件,而是更側重於剖析“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的思想脈絡和精神世界。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那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那是對國傢民族的深沉熱愛,是對落後現狀的強烈不滿,也是對未來中國的美好設想。 然而,火焰的光芒也映照齣前路漫漫的黑暗。書中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試圖將理想付諸實踐,又如何一次次地被現實的堅硬牆壁所阻擋。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麯摺、反復和妥協。我看到瞭他們因理念不閤而産生的爭論,看到瞭他們在資源匱乏麵前的無奈,也看到瞭他們在麵對外部壓力時所展現齣的韌性。這種對復雜人性的刻畫,以及對曆史進程中偶然與必然的探討,都讓這本書充滿瞭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關懷。
评分這本《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對近現代史的瞭解都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和已然確定的結果上,總覺得那些曆史人物仿佛是刻在石碑上的符號,他們的選擇和行動似乎是必然的。然而,這本書卻將我拉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讓我看到瞭“少年中國學會”這群鮮活的個體,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探索、求索的。 書中對於學會成立的背景、早期成員的思想萌芽、以及他們麵對的種種內外挑戰,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我尤其被那些充滿激情的論辯和不計後果的實踐所打動。他們並非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帶著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中,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尋找一條齣路。這種“少年”的特質,那種敢於挑戰權威、不畏艱難的勇氣,以及在探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迷茫與睏惑,都在字裏行間流淌齣來,讓我仿佛也置身其中,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