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一段漫長旅程
世界在最近二百年發生瞭極大變化,所以中國也不得不變,不得不跟上世界潮流。
本書記述瞭自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這二百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作者對這些事件的理解。
今天我們談論中國的事情已經不能脫離世界大環境,而在康熙至乾隆年間,也就是清代鼎盛期,中國的知識界還不具備這個眼光,他們還要經曆不知多少磨難纔學得這一點並且傳授給我們。康熙大約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個危機的人。所以第一章是從康熙的一席談話講起,因為用它做引言更容易使人瞭解一七九三年之前的一個重要情況。
作者依時序編排論述,用41個主題引領讀者迴顧這二百年間,中國這一個龐大帝國如何從鼎盛到崩解,最後又如何由榖底崛起重現生機。
作者簡介
李守中
祖籍四川江油,一九三三年齣生於上海市,一九五五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採礦係,長期在煤炭部武漢設計院、水城設計院、雲南設計院等處工作。一九七五年被評為雲南省先進工作者,一九八○~一九八二年由國傢選送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作學術訪問。一九九三年在雲南省煤炭廳副總工程師任上退休。退休後參加中國長城學會,在國內外發錶過多篇有關長城的論文,著有《長城》(遠流)一書。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自序
1.預警
2.馬戛爾尼使團
3.鴉片戰爭
4.太平天國
5.英法聯軍
6.自強
7.廠礦.鐵路.學堂
8.中興
9.明治維新
10.甲午之戰
11.百日維新
12.義和團
13.加快變革
14.同盟會
15.憲政危機
16.保路風潮
17.民國成立
18.妥協
19.帝製失敗
20.參戰
21.五月四日
22.直係和北京政府
23.孫中山和廣州政府
24.共産國際和中國共産黨
25.五月三十日
26.中山艦
27.北京執政府
28.北伐
29.南京中央政府
30.中華蘇維埃
31.民族危機
32.紅軍大轉移
33.團結
34.抗日
35.颱海分隔
36.改造
37.北京與莫斯科之爭
38.史無前例
39.改革
40.新思維
41.大趨勢
□後記
這本《中國二百年》記述瞭自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這二百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是從我那一大堆雜亂的讀史筆記裏整理齣來的,談不上係統和全麵,隻是把我認為有興趣的一些題材按時序編排起來而已,盡管如此,從我一開始動筆之時就意識到這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沒有決心是不可能完成的。
促使我下決心動筆的原因固然有多起,不過對我最大的激勵還是起於一樁偶然的事。
幾年前,我正在一處書攤上翻看一本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書,恰好被一位朋友看到瞭,他很不以為然的搖著頭說:「這些事情是弄不清楚的!你一個說法,他一個說法,今天一個說法,明天又是一個說法……」。我不得不承認,朋友的議論確實很有道理,他所談到的「說法」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指事件的真相,二是指對事件的理解。
不過我仔細一想,比較一下這些不同說法,而後記錄下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不是也很有趣麼?
早就有人評論說:讀中國的報導有如看日本電影《羅生門》,那部電影中的四個人,強盜、武士、武士之妻和一位樵夫,他們對一樁命案有五種不同說法,電影似乎沒有強迫觀眾去採信某一個說法,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答案。自由選擇就是樂趣。
讀書人不正是可以從讀書中享受這樣的樂趣麼?
不過我這裏所說的讀書人不包括下列兩類人。
第一類是在校的莘莘學子,他們首先要應付考試,所以沒有時間也沒有興緻去比較那些不同說法,他們隻能勉強記住教科書或者教師講授的說法,而後在試捲上復述這些說法,考完之後也就盡快把它們送進迴收站,以便讓齣容量來應付新一輪輸入。
記得五十年前筆者就讀於重慶大學礦冶係之時,有一門必修的政治課稱為《聯共(布)黨史》,各係同年級的學生在一起聽大課,課後分組討論,然後各班課代錶嚮教研室會報討論結果,其實這些討論也不過就是復述聽講內容而已,但是有一次我們班上的一位同學卻提齣一個小小的問題,問題的內容我早已忘記瞭,隻是記住瞭後麵發生的事,幾天後,課代錶傳達瞭教研室的答覆:《聯共(布)黨史》是經典性著作,必須嚴肅對待,不允許懷疑,也不允許不同的理解。
試問,如此讀書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好在,從來也沒人指望在這類讀書中尋找樂趣,最近我倒是想查一下那本書中的一些說法,可惜在任一處圖書館裏都不見該經典的蹤影瞭。
第二類讀書人也不在我所說的範圍之內,他們是專業治史者,專傢讀史應該不同於一般讀書人。
一般讀書人以「書」為限,他們能接觸到的不外是書店和公共圖書館內書刊,最多再佐以自己的見聞。他們隻能從這些資料中選擇自己的判斷和得齣自己的見解。在這一點上他們與電影《羅生門》的普通觀眾沒有多少區彆。
專傢則不應如此,他們必須去挖掘一切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正如一位刑事偵察專傢研究一樁謀殺案那樣。他們研究《羅生門》的方式絕不會與普通觀眾相同。
讓我來舉一個例子,上世紀六○年代,戚本禹與羅爾綱就李秀成投降案辯論,戚本禹遍查清廷軍機處檔案,終於找到瞭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樣的專業性研究確實必不可少,不過這不是一般讀書人能夠從事的工作。
中國近代史料浩繁,一般公共圖書館內的史料已經令人無暇遍讀,更何況還有許多重要史料尚深藏於颱北、北京、東京、莫斯科、倫敦和華盛頓等地檔案館內,就算這些檔案允許公眾去自由查閱,恐怕一般讀書人也難以問津。
所以我們一般的讀書人也隻能就自己身邊可用的資料來分析對比,來尋找讀書的樂趣。就筆者而言,他的閱讀範圍就以昆明市各圖書館藏書和市麵售書為限。
筆者發現,僅自己所接觸的這些史料,也有如朋友所說:「你一個說法,他一個說法,今天一個說法,明天又是一個說法」。其實這正是一個正常而閤理的現象,法庭上控辯雙方的法律專傢不也是各執一詞以供陪審團及審判長兼聽及選擇麼?
筆者還發現,在圖書館的許多書籍上都留下瞭讀者的批語,他們用這種方式嚮作者發齣疑問或者批駁,也嚮其他讀者交流見解。從道理上說,讀者有權評論這些書刊,不過,在公共圖書上去塗寫畢竟不是很妥善的作法。
感謝颱北的遠流齣版公司為我齣版此書,使我不必在公共圖書上去亂畫瞭。
李守中 二○○三年五月於昆明
後記
筆者在〈自序〉中已經提及,本書記述瞭自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這二百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筆者對這些事件的理解。
然而從一開始,這個預定的時間範圍就被打破瞭,第一章是從康熙的一席談話講起,因為用它做引言更容易使人瞭解一七九三年之前的一個重要情況。今天我們談論中國的事情已經不能脫離世界大環境,而在康熙至乾隆年間,也就是清代鼎盛期,中國的知識界還不具備這個眼光,他們還要經曆不知多少磨難纔學得這一點並且傳授給我們。康熙大約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個危機的人。
本書從整理筆記開始,斷斷續續差不多用瞭十年纔完成書稿,這距離一九九二已有十多年瞭,而這十多年又發生瞭不少大事須得一提,於是筆者不得不又一次越過瞭原定的時間範圍。
如今人們都欣慰的見到颱海兩岸和緩,見到理解與閤作的進展,大陸經濟改革的巨大成效,然而更加重大的事件應該是颱灣的政治改革,一個多年施行威權的政黨逐步把自己置於與人平等的地位,這是一項艱難而痛苦的轉變。
二十世紀齣現瞭幾處威權政體,他們的權力,他們對社會的控製都是空前的。有段時期這種體製似乎成為大勢。它總是率先齣現在一個大混亂與大危機的社會,民眾渴望秩序,渴望拯救。一個強有力的威權也就應運而生。它於實施之初往往成效顯著,但其後則弊端叢生,社會停滯,民眾睏苦。體製也不免瓦解。
一個多年施行威權的政黨能及時改革實不多見,能以民選退居在野更難得,而由民選再度執政者就尤為可貴瞭。這說明民主進程的成功,這個政黨在變革社會的同時也革新瞭自己。
鬍適在上世紀二、三○年代多次引用一句話:「我們迴來瞭,你們請看,要換個樣子瞭!」據說這源於荷馬的史詩,在文藝復興和其後的歐洲改革運動中常被人引用,筆者寫到此處不禁想到瞭這一句,也就用這一句話作為結束。
李守中
二○○九年三月
這本書的名字如同一扇厚重的門,嚮我敞開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1793年的馬戛爾尼使團,帶著乾隆盛世的最後一抹榮光,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劇變。而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則是在曆經風雨後,為改革開放注入新的活力,描繪齣中國邁嚮未來的清晰藍圖。從這兩個標誌性的時間節點齣發,我仿佛能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貫穿瞭中國近兩百年的滄桑巨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名字,那些激蕩人心的事件,那些深刻影響國傢命運的決策,都將在我腦海中一一浮現。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那個時代更深入的理解,看到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下的個體命運,以及他們如何共同塑造瞭這個偉大的國傢。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如此宏大的曆史敘事,又將如何用生動的筆觸,還原那些鮮活的畫麵。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馬戛爾尼訪華”這樣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開端,與“鄧小平南巡”這樣承載著時代希望的結尾連接起來的。這兩件事相隔近兩百年,期間中國經曆瞭怎樣的跌宕起伏,又在哪些關鍵時刻做齣瞭選擇?我猜想,這本書不會僅僅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些事件背後的驅動力,探討它們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的長遠影響。從被動挨打到奮起直追,從閉關鎖國到擁抱世界,這二百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動蕩也最富於變化的時期。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理解中國人民在曆史洪流中的抗爭、探索與創造。
评分初拿到這本書,書名就自帶一種史詩感,仿佛要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直麵中國近代史上最關鍵的二百年。馬戛爾尼的到來,不僅僅是一次外交事件,更是東西方文明碰撞的起點,它撕開瞭“天朝上國”的自滿,也播下瞭變革的種子。而鄧小平的南巡,則像是為這個古老國度注入的一劑強心針,在徘徊與探索中,最終堅定瞭改革開放的道路,開啓瞭經濟騰飛的新篇章。我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曆史斷麵之間的過渡,是如何將看似割裂的時代聯係起來,展現中國在劇烈動蕩與深刻轉型中的內在邏輯。這本書的篇幅跨度之大,內容之豐富,無疑是對作者駕馭曆史敘事能力的極大考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現代化的,又經曆瞭哪些痛苦的抉擇和寶貴的經驗。
评分《中國二百年: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這個書名本身就激發瞭我極大的閱讀興趣。1793年,正是中華帝國最後輝煌的餘暉,馬戛爾尼的到訪,無疑是外部世界窺視中國,也是中國開始審視自身的起點。而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則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時刻,它鞏固瞭改革開放的成果,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定下瞭基調。這兩百年的跨度,涵蓋瞭從封建王朝的衰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掙紮,再到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最終走嚮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我迫切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宏大的時間框架內,描繪齣中國社會變遷的軌跡,又將如何呈現齣不同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張巨大的藏寶圖,指引著我深入探索中國近代史的腹地。從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的到來,一個古老帝國在世界格局變化中的第一次衝擊,到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一個正在騰飛的新興大國嚮世界發齣的信號,這二百年包含瞭太多值得探究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串聯起來的?它是否會詳細描寫鴉片戰爭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呐喊,抗日戰爭的烽火,新中國成立的喜悅,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探索與挑戰?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事件堆砌,深入挖掘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分析不同時期中國社會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國人民在曆史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