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

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大圓滿
  • 龍欽心髓
  • 普賢上師
  • 藏傳佛教
  • 修行
  • 指引
  • 前行
  • 密法
  • 智慧
  • 佛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直指大圓滿教法核心的巨著

  《普賢上師言教》是《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的釋論,而《龍欽心髓》是大伏藏師吉美.林巴尊者在數次的淨境中,從十四世紀的龍欽巴尊者處領受的大圓滿教法。本書作者巴楚仁波切的上師吉美.嘉威.紐古曾追隨吉美.林巴尊者多年,然後纔迴到東藏康地,依著吉美.林巴尊者的教導持續修行。巴楚仁波切從上師吉美.嘉威.紐古處至少領受過十四次此教法,他將上師的口傳教法樸實地記錄下來,為的是要讓這些教導成為能夠幫修行者檢視自己,以找齣隱藏的過失,修正自心,並將心安置在正確的道上。這部經典巨著是藏傳佛教許多偉大上師隨身的日常讀物,也是他們極力推薦給修行者的一本實修指導手冊。

  集諸上師智慧於一處的版本

  本書中文版譯自蓮師翻譯小組所譯的英譯本《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由貝瑪.旺嘉仁波切所指導的蓮師翻譯小組在英譯此書時,受到此教法傳承的核心上師們如:敦珠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甘珠爾仁波切、紐舒.堪布仁波切等的口授傳承與加持。在翻譯的過程中,諸位上師更不斷地就書中艱深之處給予小組成員直接指導,因此該英譯本得以完整地保持此教法的精髓與正確性。更精采的是,這些證悟上師們針對艱深處的精闢開示或解說論述,都被貼切地保留在書後的注釋中,成為與本文互相輝映的珍貴智慧精華。

作者簡介

巴楚仁波切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 1808-1887)是十九世紀藏傳佛教偉大的得證大師。齣生於劄鞦(Dzachuak),東藏康地(Kham)的一處遊牧地區。他自幼聰穎、善良並具特殊能力,被認證為巴給.桑殿.彭措(Palge Samten Phuntshok)的轉世(祖古),因此被稱為「巴傑祖古」(Palgye Tulku),簡稱「巴楚」仁波切。他也被認為是寂天菩薩的化身,以及吉美.林巴(Jigme Lingpa)尊者的「語」化身。他與許多上師修學顯密經續後,以其深奧的證悟、大師的風範、平易近人的教導,而廣受景仰,至今他仍是鼓舞藏傳佛教所有修行者的靈感泉源。他畢生四處雲遊,在曠野中紮營為傢,不接受寺院法座與供養,生活一如乞丐。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唯一關心的是利益他人,永遠隻說最有用的話語,而不管在社交上恰當與否,終其一生完全追隨其上師毫無妥協的單純性。

  巴楚仁波切的主要上師吉美.嘉威.紐古(Jigme Gyalwai Nyugu),是《大圓滿龍欽心髓》教法的編著者偉大持明吉美.林巴最傑齣的繼承者。他有一對日月般的心子:如日者,是第一世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 1820-1892),而如月者,就是巴楚仁波切。巴楚仁波切從吉美.嘉威.紐古處接受瞭不下十四次的《龍欽心髓》前行教授,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的法教。

  巴楚仁波切也是「不分教派(利美)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蔣揚.欽哲.旺波與米龐(Mipham)仁波切,在保存及發揚珍貴的傳承與法教、重振西藏佛教上,都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 。他所著作的《普賢上師言教》,正是藏傳佛教各個教派都極力推崇的一本書。

譯者簡介

姚仁喜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之弟子,曾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作《近乎佛教徒》(商周齣版社)、其簡體字版《正見》(友誼齣版社),以及《到印度佛教聖地做什麼》(親哲文化齣版社)。

  加州柏剋萊大學建築碩士,大元聯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曾多次受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鹿特丹等國際建築展。

  2007年榮獲國傢文藝奬,並曾獲中華民國傑齣建築師、遠東傑齣建築設計奬、柏剋萊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傑齣校友等多種奬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這本書的詳細簡介,側重於介紹該書所涵蓋的精要內容,而不提及該書本身。 --- 《法教心要匯集:圓滿覺悟之路的指引》 本書匯集瞭源自古老傳承、曆經韆錘百煉的教法精髓,旨在為尋求終極解脫與證悟的修行者提供一條清晰、實修的道路。這份匯集不僅是對曆代大德智慧的結晶的忠實記錄,更是對心性本質的深刻洞察與指引。全書內容結構嚴謹,循序漸進,涵蓋瞭從基礎的準備到究竟的證悟體驗,展現瞭一個完整的修行體係。 第一部分:奠定基石——對心性本質的初步認識與準備 開篇部分深入探討瞭修行的前提與基礎。首先,它詳盡闡述瞭“暇滿人身”的珍貴性——這一難得的機緣如何為解脫提供瞭獨一無二的條件。通過對生老病死無常的深刻觀照,引導讀者認識到世間一切現象的變動不居,從而激發對永恒真理的渴求。 隨後,內容轉嚮瞭對“因果律”的透徹理解。這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勸誡,更是對宇宙運作法則的洞察。通過對善惡行為及其必然結果的詳細剖析,幫助修行者建立起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並開始淨化身、語、意三門的汙染。 此部分尤為強調“齣離心”的培養。真正的齣離,並非逃避世間,而是認識到世間萬物的暫時性與不滿足性,從而將心力聚焦於究竟的解脫。書中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精妙的論述,引導讀者體驗到對輪迴痛苦的深切厭倦,並生起對佛法精義的堅固信心。 第二部分:通往覺悟的階梯——積纍資糧與淨除障礙 在堅實的基礎上,本書引導修行者進入積纍資糧的階段。資糧的積纍涵蓋瞭智慧與福德兩方麵。 福德的積纍,主要通過對“上師相應法”的闡述來實現。這裏強調瞭導師在修行道路上的不可替代性。導師不僅是教義的傳授者,更是心性的楷模。如何生起對上師的純淨信心、如何進行有效的供養與祈請,以及如何將上師的教誨融入自身心行,都被詳細開示。此部分強調瞭傳承的清淨與加持力的重要性。 智慧的積纍,則聚焦於對“空性”的初步理解。不同於對“虛無”的錯誤認知,本書清晰地界定瞭究竟空性的含義——萬法緣起而有,無自性,不落入常有或斷滅。通過對緣起性空的深入思辨,修行者開始鬆動對實有自我的執著,為後續的實修鋪平道路。 此外,此階段也包含瞭對“懺悔”的係統指導。通過認識業力對心性的束縛,引導修行者真誠地清理過去的身、語、意所造的障礙,通過觀想、持咒等方式,達到身心的淨化。 第三部分:直入核心——究竟見地的闡明與實修 這是整部教法中最核心的部分,直接觸及瞭證悟的精髓。 對心性本質的直指:本書詳細剖析瞭心識的本性。它超越瞭普通心理學或哲學層麵的討論,直接指嚮那“未曾造作、不生不滅”的原始覺性。通過一係列的“直指”教導,鼓勵修行者在不依靠概念思辨的情況下,直接瞭知自己本具的佛性。 “大手印”與“大圓滿”的教義闡述:書中清晰區分瞭不同層級的見地。對於“大手印”的闡釋,側重於對光明本性的直接體驗,強調瞭“即心即佛”的無礙狀態。而“大圓滿”的教導,則更進一步,直指心性的“任運自成”和“本初清淨”的究竟狀態。它揭示瞭煩惱與覺性本無二彆的深層真實。 實修的指導:理論的闡明必須落實於實修。書中提供瞭詳細的禪修導引,指導修行者如何在禪定中保持“如住如離”的狀態。這包括瞭對“止”(奢摩他)的精進修持,以穩定散亂的心念;以及對“觀”(毗鉢捨那)的深入探索,以洞察萬法的無我實相。重點在於如何將日常的行住坐臥都轉化為修行的道用,實現“動中修定,靜中生慧”。 第四部分:融入日常——不離世間的證悟體驗 證悟並非隻局限於禪修墊上。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於如何將證悟的體驗融入到日常的生命活動中。 密續儀軌的運用:書中闡釋瞭密宗觀想、持咒和手印的深層含義,它們如何作為強有力的工具,迅速轉化粗重的凡夫習氣。這些儀軌被視為方便法門,最終導嚮對本尊心性的無礙瞭知。 成熟與解脫的圓融:最終的教導在於“任運而行”。當覺性徹底顯露時,修行者能夠以無所住的心態麵對世間的一切境遇,不為貪嗔所動,不為得失所縛。這是一種徹底的自由——在不離世俗現象的同時,瞭知其空性本質。書中強調瞭慈悲心的自然流露,因為對自他無彆的瞭悟,使得利他行為成為自然而然的顯現。 這份教法匯集,是引領修行者穿越迷霧,直抵覺悟彼岸的寶貴地圖,其深度與廣度,足以支持終生的精進實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片一覽錶
頂果.欽哲仁波切序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序
英譯再版序
英譯者緻謝詞
中譯序
中譯者緻謝詞
導論
藏傳佛教簡史
前言

第一部 外前行(一般前行)

第一章∕暇滿之難得
【一】聽聞佛法的正確方式
1.態度
2.行為
【二】教法主題:解釋「 暇滿 」的難得
1.思維閑暇(自由)的本質
2.思維與佛法有關的特殊圓滿(便利)
3.以比喻來思維具足暇滿(自由與便利)的難得
4.以數字上的比較來思維

第二章∕生命之無常
【一】眾生所處的外在世界之無常
【二】處於世界中的眾生之無常
【三】聖者之無常
【四】有權勢者之無常
【五】其他無常的例子
【六】死亡因緣的不確定性
【七】對無常強烈的覺知

第三章∕輪迴之過患
【一】普遍性的輪迴之苦
【二】六道眾生個彆所經曆之苦
1.十八層地獄
2.餓鬼道
3.畜生道
4.人道
5.阿修羅道
6.天道

第四章∕業──因果律
【一】應該捨棄的惡行
1.應該避免的十惡行
2.十惡行的果報
【二】應該擇取的善行
【三】業的決定性

第五章∕解脫之利益
【一】導緻解脫之因
【二】果:證悟的三個層次

第六章∕如何追隨善知識
【一】檢視上師
【二】追隨上師
【三】仿效上師的證悟與行止

第二部 內前行(不共前行)

第一章∕皈依──一切修行之道的基石
【一】皈依之途徑
1.信心
2.發心
【二】如何皈依
【三】皈依的戒律與利益
1.皈依的戒律
2.皈依的利益

第二章∕生起菩提心,大乘之根本
【一】修持四無量心
1.觀修捨心
2.觀修慈心
3.觀修悲心
4.觀修喜心
【二】生起菩提心
1.依三種程度的勇氣分類
2.依菩薩諸地分類
3.依菩提心的性質分類
4.菩提心誓願
【三】修持菩提心的戒律
1.修持願菩提心的戒律
2.修持行菩提心的戒律:六度

第三章∕觀修與念誦上師為金剛薩埵,以清凈一切蔽障
【一】如何經由懺悔來淨化蔽障
【二】四種對治力
1.依止力
2.追悔力
3.決心力
4.行動對治力
【三】實修金剛薩埵

第四章∕供養曼達,以積聚福德與智慧
【一】積聚兩種資糧的需要
【二】成就曼達
【三】供養曼達
1.三十七堆曼達供養
2.根據《龍欽心髓》儀軌的「三身曼達供養」

第五章∕積聚古薩裏,一擊摧毀四魔
【一】以身體作為供養
【二】供養身體的修行
1.給上方客人的白色供養
2.給下方客人的白色供養
3.給上方客人的多色供養
4.給下方客人的多色供養
【三】施身法的意義

第六章∕上師瑜伽──進入加持之門,生起證悟智慧的究竟法門
【一】修持上師瑜伽的理由
【二】如何修持上師瑜伽
1.觀想資糧田(皈依境)
2.七支供養
3.以堅定的信念祈請
4.領受四灌頂
【三】舊譯派教法齣現的曆史
1.勝者的密意傳承
2.持明的錶示傳承
3.眾生的口耳傳承

第三部 遷識的迅速之道

第一章∕遷識──給臨終者的指示:無禪修的佛果
【一】五種遷識
1.上等遷識:由見地的封印遷移至法身
2.中等遷識:由生起與圓滿次第的結閤遷移至報身
3.下等遷識:由無量悲心遷移至化身
4.運用三種隱喻的一般遷識
5.運用悲心的鈎引,為亡者遷識
【二】運用三種隱喻的一般遷識
1.遷識的訓練
2.實際的遷識
3.觀修遷識的步驟

結語

注釋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頂果.欽哲仁波切序

  《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闡釋瞭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修行之道,而其中沒有任何衝突矛盾。

  它涵蓋瞭所有的教法,包括提供給三種領悟層次的修行者法道上的次第(Steps of the Path),以及法道上的三主題(Three Main Themes of the Path)。也包括瞭三種覺受(Three Perceptions)、道(Path)與果(Fruit)的前行,更包括瞭佛性為因、珍貴人身為支持、善知識為動力、教法為方便,以及三身與智慧為果報──這些代錶瞭噶當巴(Kadampa)與大手印(MahAmudrA)傳承的匯流。此外,也包括瞭寜瑪派的修持,即經由厭棄輪迴而齣離,經由確信業果而産生信心,經由努力幫助他人而生起菩提心,以及對一切事物絕對純淨的淨觀。

  對一切修行的所有教法,不論是前行或正行,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因為如此,在這個幸運的時代,珍貴佛法的光芒正開始照耀全世界。由於本書具有豐富的價值而毫無危險,並且涵蓋瞭一切法道的精要,因此透過本書的翻譯,個人深刻的地期望任何與它結緣者,都能獲得果報,並願它成為修行者聞、思、修的工具。對於遵循佛法者而言,教導或聽聞本書都是極為重要的。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序

  巴楚仁波切所著的《普賢上師言教》,是一部超越時空的口訣教授。對所有不同根器的弟子們而言,不論他們是否為學者,它都是直指教法中心的一部巨著。而且,像尊貴的敦珠(Dudjom)仁波切與尊貴的頂果.欽哲(Dilgo Khyentse)仁波切等偉大的上師們,也都強力地鼓勵他們的弟子研讀此書。不僅如此,他們自己也都將這本書放在身邊,以便可以隨時翻閱它。這本書就像我們的導師一般,直接地教導我們,勇敢而毫不妥協地、準確地告訴我們所需要聽聞的教法。我能以親身的經驗來證實:身為此末法時期的仁波切,我就是巴楚仁波切針對高階轉世喇嘛的毀犯與墮落給予嚴厲訓斥的對象之一 。而且很坦白地說,雖然他的這些話語吞起來很苦澀,但我必須承認他說得絕對正確!

  這部無可或缺的著作,我很高興姚仁喜君完成瞭中文的翻譯。所有為這些獨特教法投入工作的人,至少一定是熱愛此無與倫比的大圓滿之道,並且全心全意嚮往的追隨者。我認識仁喜有多年瞭,我很確定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且他也一定用心地從事瞭這本書的翻譯工作。

  我隨喜這部巨著現在能提供給中文讀者瞭。我也祈願本書能以此無雙的大圓滿教法,照亮無量眾生的心靈。

英譯再版序

  本書齣版後,令人鼓舞的,受到許多人的要求而再版,因此,也讓修訂變得可能。這一迴,我們加入瞭頂果.欽哲仁波切為法文本初版所寫的序文,以及一世紀前,偉大的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 1813-1899)仁波切為此書在西藏的第一本木刻版所寫的跋文。圖片的品質也大幅提昇,也再次修訂瞭〈注釋〉與〈名詞解釋〉,並增加瞭內容,梵文也以標準的音譯呈現。

  然而,主要的改變還是在本文。這都是貝瑪.旺嘉仁波切巨細靡遺、不厭其煩地重新審閱的成果。他無數的建議、解釋與質詢(平均每頁有三至四處),促使我們更詳細地檢視譯文的正確性,讓它能更接近巴楚仁波切的原意。初版的讀者可以放心,在教法的本質與修行的解釋上,我們並沒有發現重大的錯誤。然而,也就是因為本書充滿瞭豐富而殊勝的細節與軼事,而深受大傢歡迎,所以,我們希望譯文能對這些內容有更準確的詮釋。

  任何翻譯都能加以修正改進,我們希望在未來能持續改善譯文,特彆是從世界各地的許多來函中,我們很高興這本書能被個人與佛教團體廣泛地用作研讀和修行的手冊。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們希望可以藉助目前由阿勒.增喀仁波切所指導,蓮師翻譯小組即將齣版噶旺.巴桑(Ngawang Palzang)堪布的《普賢上師言教注》一書,重新完整地修訂附注的部分。可惜的是,那隻能等到第三版纔能完成瞭。

  此再版中的所有修訂,都是由約翰.康提(John Canti)所集結、編纂與修訂。在瑪利亞.耶蘇.赫爾瓦斯(Maria Jesus Hervas)精進翻譯成西班牙文的過程中,幫忙發現瞭一些英譯本的疏失與錯誤之處。另外,海倫娜.布蘭剋雷德(Helena Blankleder)、查爾斯.哈斯丁(Charles Hastings)、史蒂芬.葛汀(Steven Gethin)與瓦參.費區(Wulstan Flectcher)的校對也功不可沒。

導論

  《普賢上師言教》是介紹藏傳佛教基礎最受喜愛的一本書,也是許多偉大上師都極力推薦的一本書。它提供瞭一套詳盡的方法指引,讓一般人可以轉化意識,步嚮佛果──覺醒解脫境界──的道路。本書的前半部是一係列的思維:包括思維輪迴的挫摺與痛苦;思維無明與煩惱所帶來的輪轉;以及思維珍貴人身是唯一能證得佛果的機會。第二部分解釋瞭金剛乘(VajrayAna)的初修,這些強而有力的轉化法門,是藏傳佛教傳統鮮明的特色。

  巴楚仁波切的著作並不是寫給學者專傢的論文,而是提供給誠心修行佛法者的實修指導手冊。他撰寫的風格,不論是粗俗的村夫、牧人或喇嘛、比丘,都能理解。事實上,他宣稱這根本不是學術著作,他隻是把上師的口傳教法,依其所聽聞的記錄下來而已。這本書的特殊磁力是,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就是巴楚仁波切的弟子,聆聽著那來自於他自己上師的口傳傳承,以及多年修行的深刻體驗之貼心忠告。

  他闡釋瞭我們修行教法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而且還常以尖銳的反諷,指齣我們在修行道上容易犯下的許多錯誤。他的文辭,詩意、粗俗兼具,每個重點都引用許多前人之語和日常生活的實例,以及多樣的故事來說明。有些故事可迴溯到西元前六世紀佛教的最初期或更久遠以前;有些來自西藏與印度偉大上師不平凡的生平故事;有些則是巴楚仁波切故鄉康地(藏khams)的一些鄉野軼事。

  巴楚仁波切以直接探究弟子自心深處而聞名,他深信阿底峽(AtIZa)尊者的名言:「最佳的善知識,就是攻擊你的隱藏缺失的人。」雖然他的著作是寫給當時的對象,但是隻要稍加易位思索,我們就能瞭解,雖然時代與文化不同,人性卻還是如此地相同。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隱藏的個性被揭發齣來,也被迫去質問自己念頭的習性,並且將自心往新的可能性開放。

  在結尾時,巴楚仁波切對自己的著作,寫下如此的結語:

  在寫下這些教法的過程中,我沒有特彆重視文詞的美妙。我主要的目標隻是單純地以易於瞭解,並且對心有用的方式,把我尊貴上師的口傳教法忠實地記載下來。我已盡力不加入自己的語言或想法,以避免損其原意。在不同的場閤中,我的上師也經常給予許多特殊的教法,讓我們在修行上隱藏的缺失暴露齣來;而我也把我所能記得的,加在最恰當的地方。切勿以此作為觀察彆人缺失的窗口,反而要以此作為檢視自己缺失的明鏡。仔細檢視自己是否有隱藏的缺失,如果有的話,認齣它們,並將它們驅除。修正你的心,將之置於正確的道路上……

  對金剛乘佛教而言,證悟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經由適切的方式與超凡的努力,可以在此時此刻、在此生達成的。在西藏鮮活的智慧傳承中,每一段經文、每一個禪修與修心的方法,都是由上師直接傳授給弟子,然後在弟子心中內化,而形成個人經驗完整的一部分。在藏傳精神修行中,有個名詞「娘練」(Nyamlen),意即「融入體驗」(taking into experience)。要能夠被尊為傳承執有者──真正具格的上師,必須實際獲得證悟。巴楚仁波切執有自佛陀本人不斷傳遞下來的傳承,這個傳承由證悟的上師們世世代代一脈相傳,直到今天。

巴楚仁波切及其傳承

  藏傳佛教最古老的一支,也就是巴楚仁波切所屬的寜瑪巴傳承中,有兩種傳承的方式。一是口語傳承(Kahma;藏bka’ ma),它曆經數世紀,由世世代代的上師傳給弟子;二是神祕的直接傳承──伏藏(Terma;藏gter ma)。這是在西元八世紀,由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與偉大的女弟子耶喜.措嘉(Yeshe Tshogyal)所隱藏,為瞭在未來能被適時地發掘齣來的教法。

  《普賢上師言教》是《龍欽心髓》(Longchen Nyingthig:藏klong chen snying thig。〔The Heart-essence of the Vast Expanse〕)前行的釋論,而《龍欽心髓》也就是尋寶者吉美.林巴尊者(1729-1798)所發掘的伏藏。

  吉美.林巴是一個神童,經由一係列的長期閉關禪修生起智慧心,因此他無讀而飽學。在數次的淨境中,他從十四世紀的偉大上師龍欽巴(Longchenpa)尊者接受瞭《龍欽心髓》的 教法。

  龍欽巴令人贊嘆的《七寶藏》(Seven Treasures;藏mdzod bdun)以及其他的著作,將寜瑪教法作瞭有係統的整理,涵蓋瞭佛法的各個麵嚮,特彆是對大圓滿教法的微細處,有更詳盡完整的說明。他對其他傳承教法也有大量的著作,但都已失傳。雖然龍欽巴尊者早吉美.林巴數百年之久,但他仍是吉美.林巴的主要上師。

  吉美.林巴修持自己發掘的教法以臻圓滿,然後再傳授給少數足以成為純正教義持有者的親近弟子們,其中之一就是巴楚仁波切的上師吉美.嘉外.紐古。他曾在西藏中部追隨吉美.林巴多年,而後纔迴到東藏康地。在此處,他依照吉美.林巴的教導修行,住在偏僻山區的一處窪地,連個草篷或洞穴都沒有,隻以野生植物為食。他完全不在意舒適方便,一心要放下世俗之事,隻專注於究竟證悟的目標。漸漸地,弟子們在他身邊聚集,他們在風勢強勁的山坡上,架起瞭帳篷居住,年輕的巴楚仁波切就是這些弟子之一。這本書所記載的教法,巴楚仁波切從他的上師處,至少領受瞭十四次以上。其後,巴楚仁波切又追隨當時許多偉大的上師,包括特立獨行的杜.欽哲.耶喜.多傑(Do Khyentse Yeshe Dorje, 1800-1866)仁波切,他對巴楚仁波切直接指齣瞭心的本性。

  巴楚仁波切終其一生完全追隨其上師毫無妥協的單純性。雖然他在幼年就被認證為「祖古」(tulku,意指轉世喇嘛。他的名字就是「巴傑祖古」〔Palgye Tulku〕的簡稱),傳統上就能在寺廟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然而他卻終生到處流浪,在曠野中紮營為傢,生活一如乞丐。如果有人供養金子或銀子,他常就棄之於地,認為財富隻不過是麻煩的來源。甚至當他已經聲名遠播,還是到處旅行,不引人注意,一樣地過著簡單而自在的生活。有個故事說,有一位喇嘛在路上遇見他,看他似乎是個好人,認為這個殊勝教法可能對他會有所助益,就把這本書的教法傳授給他。另外一迴,他在旅途中一路上幫忙一位寡婦燒飯,照顧她的小孩,背著他們旅行。到達目的地時,巴楚仁波切告訴這位寡婦有事必須先行離開。這位女士聽說偉大的巴楚仁波切將在寺院中說法,就前去聽講,卻驚訝地發現坐在法座上對大眾說法的上師,就是一路上伴她旅行的同伴。說法結束時,巴楚仁波切還將大傢的供養全數給瞭她。

  他對學生的態度極為慈悲,卻也極為嚴峻;他也以相同的態度對待乞丐與國王,毫無分彆。在任何情況下,他唯一關心的是利益他人;他永遠隻說最有用的話語,而不管在社交上恰當與否。

修行的次第

  《普賢上師言教》是屬於「文字指引」(written guides;藏khrid yig)一類的文獻。它是為瞭闡明修行法本之所需,作為口語闡釋補充之用。在此,此修行法本即為《龍欽心髓》的前行。

  由龍欽巴傳給吉美.林巴的《龍欽心髓》係列教法,是寜瑪派最廣泛的修行。它涵蓋瞭完整的金剛乘之道,從前行(藏sngon ’gro)開始,然後進入正行(藏dngos gzhi)的三大部分──「生起次第」(藏bskyed rim)、「圓滿次第」(藏rdzogs rim)與「大圓滿」(藏rdzogs pa chen po)。

  前行包含瞭「外」與「內」兩部分,本書也依此分類。第一部分是外前行或一般(共同)前行,談到的是:(一)暇滿人身;(二)無常;(三)輪迴之苦;(四)業──因果律遍在我們的各種行為;(五)解脫的利益;(六)如何追隨善知識。這些是正確瞭解佛教價值的基本元素,由於它們是佛教的基本通性,因此稱為「共同」(共)的。思維這些內容,任何人都可為之,不一定需要是佛教徒。

  第二部分是內前行,起始於皈依。「皈依」就是學習去依靠佛、法(佛的教法)、僧(佛教團體),這是佛教各支派的根本共識基礎。接著是發菩提心(證悟之心),這發心即是為瞭帶領一切眾生達到圓滿解脫的無條件之慈愛與大悲,也是大乘佛教的基礎。接著是透過實修,以清淨個人過去惡行所産生的業果,以及積聚在道上前進所需要的正麵能量,這些修行善用瞭金剛乘法門專有的觀想與持咒技巧。

  最後是「上師瑜伽」(Guru Yoga),將自心與上師的心閤而為一。「上師瑜伽」是金剛乘的最根本,其中上師與弟子間清淨的連係是最重要的。在此還包含「遷識法」(phowa;或「頗瓦法」)的修行,這是讓無法追隨修行道路者,在臨終時還能解脫的捷徑之法。

  第二部分的實修,必須有具格上師的指引。事實上,任何精神修行都應如此。在1959年以前的西藏,幾乎所有的藏人都認為自己是佛教徒,他們依止佛教的行為規範、做供養,並能念誦某些祈請文與咒語,甚至在今天,大部分在傢鄉的西藏人都還是如此。在這普遍都是佛教徒的地方,有少數的人決定積極地追尋精神之道,他們就會修行這些教法,通常各個項目都重復修持十萬遍之多。

  接著是「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行,而以「大圓滿」達到極緻。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對內在修持的旅程,每一步驟都具有驚人的精確性。每一個修行的次第都有口傳與文本的解釋。金剛乘是心的科學,一位熟練的上師能完全瞭解每個經驗的重要性,以及每個錯誤的解決之道。本書對於接下去的修行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但我們在此提供一個簡要的全貌,讓大傢對前行之後持續的修行有個初步的概念。

前行

  外前行是由將心轉離輪迴的「轉心四思維」所構成。

  內前行是:(一)皈依;(二)菩提心;(三)修持金剛薩埵(Vajrasattva)而淨化;(四)以供養曼達積聚福德;(五)上師瑜伽。

  在某些狀況下,會加入一些其他的內容,如同在《龍欽心髓》中就是如此。儀軌有的很長,有的很短,在此所敘述的隻是一般性的架構。

正行

生起次第   

  在「生起次第」中,行者以觀想自己是佛、觀想自身周遭環境為清淨佛土、並且持誦相應的咒語,來修習並發展齣對此世界的證悟觀。雖然這個過程一開始是人為造作、有意發展或生起的,然而,這種觀想與證悟者的淨境經驗具有對等的相應。藉由培養這種新的覺受習性,行者便能弱化基於無明與煩惱的凡夫習性之粗重覺受,並且得以接觸更微細層次的經驗。這種修行以「儀軌」(sAdhana)為主,而其文字常常極具詩意。

圓滿次第   

  當行者的聖觀淨境成為鮮活的經驗之後,「圓滿次第」讓整個過程完整圓滿。經由完全掌握氣息、身體的姿勢與其他的瑜伽,修練體內細微的能量,將整個過程帶入更內在的層次。

大圓滿

  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中,行者經由禪定經驗獲得「譬喻智慧」(illustrative wisdom;藏dpe’i ye shes),並以此作為指齣究竟心性的工具。而在「大圓滿」中,心的本性是由上師直接而剎然地指齣,這是認知佛性本身即刻而直接的經驗。其後的修行,主要在於熟習這種經驗,並且將其發展得更為廣大。在此,行者獲得真實或究竟的智慧(藏don gyi ye shes),它是究竟實相的直接經驗。

  從某個角度而言,每個層次的修行都建立於前一個修行之上;但同時它也進一步剝除染汙的皮層,讓實相的經驗更進一步地裸露齣來。每一個修行本身也都是完整之道,對於有智慧能瞭解的人,其他的修行都包容於一,甚至前行也是如此。前行中的每一個修行,本身都構成達到證悟的完整之道。

  特彆是「上師瑜伽」,它是一切法道的精要。傳承上師經常說,所有的修行都應該以「上師瑜伽」的方式來修。對已證悟上師全然的開放與虔敬心,是修行進展最迅速、最確定的不二法則。

  巴楚仁波切將心靈導師無比的重要性,直接錶達在本書的書名「Kunzang Lama’i Shelung」上,我們將它譯為「普賢上師言教」。

  「Kunzang」意為「一切皆圓滿」、「永遠圓滿」或「普賢」,它是「Kuntuzangpo」(梵Samantabhadra)的簡寫,指的是一切傳承之源──本初佛普賢如來。普賢如來在形象上是以赤身裸體,如虛空深藍色的佛來代錶。然而,這個形象並非代錶一個人,而是代錶佛性,它是心的不變純淨本質,也就是一切眾生基本的本性。平常這個本性是隱藏的,但經由證得本性的上師,能引導我們在自己之中,發現完全赤裸而且燦爛的本性。「Lama」一詞,即「無上」(there is nothing higher)之意,也就是梵語「Guru」一詞的藏語。雖然這兩個詞平時常被濫用,然而,一如巴楚仁波切告訴我們的,心靈導師就如同佛陀本人,他將過去諸佛的傳承帶給我們,他為瞭我們總持現在諸佛,而且經由他的教導,他是未來諸佛之源。巴楚仁波切告訴我們,從某一方麵來說,「上師瑜伽」更殊勝於「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因為經由上師的加持,它能直接打開通往究竟智慧之道。

英譯本的來源   

  西藏人從八世紀起直到二十世紀,完整地保存瞭印度的佛教。但這並非隻是靜態地保留瞭神聖的寶藏而已,數世紀以降,佛法一直都是西藏心靈最優秀者最主要的關懷,因此産生瞭哲學、詩歌、學術與心靈方麵等殊勝而廣泛的著作,以及獨一無二、優秀的藝術與建築的傳統。然而,最重要的是,西藏人將佛法付諸它真正的目的──作為轉化心靈的工具,數以韆計的修行者,其中有無數聞名的上師、隱居的瑜伽士,都成就瞭他們最終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認為西藏的光輝隻存在於遙遠的過去,近代以來都已逐漸衰頹,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包括現今的每一世紀、每一世代,都有精神巨擘産生。例如,十九世紀是一個特殊的復興時期,由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 1820-1892)、蔣貢.康楚仁波切等人所發起的「利美」(ris med,不分教派)運動,巴楚仁波切也是參與者之一。這個運動的目的是在打破佛教不同學派之間的藩籬,鼓勵大傢在學習與教導上不分教派。這個精神一直持續到今天,最佳的例子之一即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已故的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如巴楚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也來自藏東。他一生中有二十個年頭在閉關修行,而且常都處於最簡陋的處所。他曾受教於無數的上師,在年輕時甚至還遇見過一些巴楚仁波切的弟子。對於西藏在五○與六○年代所遭遇的巨大毀壞,他以永不厭倦的努力來迴應,一麵尋找、保留並重新印製失落的法本;一麵在流亡期間建立寺院;同時,更重要的是教導並啓發新一代的學生們。他認為巴楚仁波切是大圓滿行者的最佳典範,因此非常鼓勵並支持本書的翻譯。他認為本書是提供給邁嚮佛教道路之學子的最佳指引。

  我們的翻譯直接來自這個傳承的核心。從某方麵而言,本書有它自己的傳承。敦珠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甘珠爾仁波切、紐舒.堪布仁波切以及其他的上師們,為我們口傳瞭整本書,而且他們都是巴楚仁波切教法的證悟持有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們對書中艱深之處,給瞭我們最佳的解釋。

  雖然忠實於原書的一字一句是代錶對藏傳傳統的尊重,然而,我們發現如此的翻譯,會讓原文流暢又閤理的意念,在英文中反而顯得隱晦甚至怪異。特彆是本書,逐字翻譯無法傳達原文本身在地生動的風格,以及其中的幽默。因此,雖然我們盡可能地在術語上保持一緻性,但我們也在翻譯上試圖傳達的不隻是字句,而且包括它的風格與氛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英文文句盡可能地接近藏文的原意,又不失整體的清晰與流暢。

  一些我們認為對讀者有用的簡短解釋,都齣現在各該頁的注釋之中(編按:這些解釋已全部納入本書末的〈注釋〉中)。另外,還有大量的附注,這些不見得是一般讀者都會有興趣的。但是我們仍然重視它們,因為這些附注包括瞭巴楚仁波切弟子們引人入勝的論述,以及頂果.欽哲仁波切與其他上師對艱深處的開示。它們能幫助讀者免除一般對佛教概念的誤解,而對本書內容已有一些瞭解的修行者,這些附注也讓這本書呈現更多的麵嚮。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生活有點諸事不順,整個人都提不起勁,每天都在煩惱和擔憂中打轉。偶然的機會,在書店翻到瞭這本《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我本來對「大圓滿」這種詞彙有點距離感,總覺得離自己太遠,但翻開這本書,卻被它深厚的慈悲心和務實的教誨所深深吸引。它不像某些艱深的經論,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壓力,而是從最基本、最根本的修行入手。 我特別欣賞它關於「暇滿人身」的講解,以前總覺得能生而為人就夠幸運瞭,但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暇滿人身有多麼難得,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寶貴的機會,去做最有意義的事情。書中對「三根本」的詮釋,也非常清晰易懂,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夠瞭解其修持的次第和重要性。它沒有空泛的口號,而是提供瞭具體的修法和開示,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地走嚮解脫。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迷失的我們,找到迴傢的方嚮。

评分

最近剛好在尋找關於密續修行的一些入門指引,偶然聽聞《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對「龍欽心髓」這樣的名詞,我感到有些陌生,也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深,不適閤我這種對密法所知甚少的人。但當我翻開這本書,便立刻被它溫暖而有力的文字所吸引。 書中首先非常細膩地描寫瞭我們身為眾生,在輪迴中的種種苦難,以及如何從中解脫齣來的殊勝因緣。它沒有生硬地灌輸道理,而是透過生動的敘述,讓我們體會到佛法對治煩惱的實際效用。我尤其喜歡它關於「淨觀」的開示,它讓我明白,所謂的淨觀,並不是要我們眼睜睜地忽視眼前的苦難,而是要培養一種能夠看見事物本質的能力,從而減少對虛妄分別的執著。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修行有瞭更深刻、更具體的理解,也燃起瞭我對大圓滿傳承的信心。

评分

哇,最近入手瞭這本《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拿到手的時候真的有種沉甸甸的感覺,不僅是書本的份量,更是那份沉甸甸的加持力。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纔開始接觸這個傳承的,一直以來都對大圓滿的境界很好奇,但總覺得有點遙不可及,好像是高不可攀的知識。不過,這本書的問世,真的是給瞭我們這些初學者一個極大的福音。 我特別喜歡它開頭那部分關於「共道」的闡述,用非常貼近生活、非常務實的方式,解釋瞭我們在學佛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障礙和煩惱,以及如何透過對治煩惱來穩固道基。不像有些佛書,一上來就講很高深的理論,讓人望而卻步。《普賢上師言教》的語言非常親切,像是長輩在跟你聊天,把佛法中的精髓,用最淺白的道理,一一拆解開來。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安住」的說明,它讓我明白,原來所謂的「安住」並不是要我們變得麻木不仁,而是要我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在的平靜和穩定。這種觀念對我來說,真的太重要瞭。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的佛學愛好者,我接觸過不少的佛法書籍,但《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給我的感受,真的是很不一樣。它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修行不應當是脫離現實的,而是要紮根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從對治最根本的煩惱開始。《普賢上師言教》在這點上做得非常好,它不會一味地強調高深的理論,而是從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氣、執著入手,引導我們去觀察、去覺察,然後逐步地轉化。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持戒」的闡述,它並非將戒律視為一種束縛,而是將其解釋為幫助我們減少造業、纍積福報的善巧方便。這種觀點讓我對戒律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感到恐懼,反而充滿瞭力量。而書中關於「薈供」的部分,也讓我對這種修法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感受到其匯聚功德、淨化罪業的殊勝。總體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長者,用最慈悲、最耐心的語氣,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嚮內心的平靜與究竟的覺悟。

评分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安定我內心的法門,很多書籍看瞭之後,感覺像是知識的堆積,聽起來頭頭是道,但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卻又不知從何下手。《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不分售):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指引》的齣現,真的是解瞭我燃眉之急。我特別喜歡它在開頭部分,就非常直接且深刻地指齣我們學佛的幾大誤區,讓我立刻意識到自己以往修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書中關於「發菩提心」的講解,更是讓我豁然開朗。以往總覺得發菩提心是件很宏大的事情,需要極高的境界纔能做到,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從最日常的關懷,從對眾生的慈悲,就能夠逐步生起菩提心。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感到修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而且,它所講的「上師瑜伽」,雖然看似是針對較有基礎的行者,但透過書中的開示,我卻能感受到那份對傳承的恭敬和連結,即使是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從中獲得加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