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聞教救度法》是藏傳佛教中殊勝奧妙的甚深法門,能幫助我們超越生死洪流,得到自在解脫的生命。
本書分彆詳細講述六種中陰的境相,其觀修要領、實修口訣以及注意事項等等,能夠幫助讀者在尋求證悟的成佛道上,掌握解脫關鍵,圓滿今生功課。
生死的旅程,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麵臨的。由西藏密教的開宗祖師蓮花生大士所傳授的《中陰聞教救度法》,是一部能使六道眾生都能迅速解脫的最勝教法。
於本書中,講授者慈囊仁波切再次依循《中陰聞教救度法》中的修持根本頌偈,分彆述說其意義,更深入的給予現代實修者清晰明白的口訣教授,引導讀者在麵對生處中陰、臨終中陰、法性中陰、投胎中陰、禪定中陰、禪定中陰、睡夢中陰等六種中陰的境相時,應如何實修。
而藉由這樣聞、思、修的過程,即時掌握各種中陰境相的解脫關鍵,當下便得以獲得救度,擁有生死自在的人生!
作者簡介
大堪布慈囊仁波切
自幼齣傢,持守清淨戒律,年幼即先後完成四加行等前行儀軌。稍長,遠赴拉薩及桑耶寺等地朝聖參拜圓滿。
年輕時即進入「劄西丘宗閉關中心」,作三年三個月之閉關實修,追隨─大堪布噶瑪徹滇仁波切精研顯密經論理,並接受瞭噶舉(白教)的傳承。更為具神通的知名上師──凱查紮巴阿旺加查仁波切所預言,為大圓滿成就者「阿旺諾布」所轉世。
貝瑪纔旺法王並為其主持座床大典,自此成為顯密精論解行具足的大學者。
仁波切不分教派、不分種族,宏揚佛法教義,淨化人心,多年來對眾生奉獻一切,如汪洋中的燈塔,永不疲憊。
推薦序
講授者自序
序
第一篇 六中有根本頌
【第一章】
生處中有頌
第一節 壽命無常,應斷懈怠
第二節 緻力於聞、思、修
第三節 親證三身
第四節 善用暇滿人身
【第二章】
睡夢中有頌
【第三章】
禪定中有頌
第一節 止與觀
第二節 生起與圓滿二次第
【第四章】
臨終中有頌
第一節 捨棄貪執
第二節 修持口訣
第三節 瞭知此身虛幻無常
【第五章】
法性中有頌
【第六章】
投胎中有頌
【第七章】
結語
第二篇 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章】
正確的發心
【第二章】
聽聞教法而實修
第一節 中陰故事的警策
第二節 本章問答
【第三章】
禪定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節 有相止
第二節 無相止
第三節 九次第定
第四節 修止時的過失與對治法
【第四章】
生處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節 對境修相空
第二節 對語修聲空
第三節 對心修覺空
第四節 觀修身語意的原因
第五節 本章問答
【第五章】
臨終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節 瞭知消融次第的現象
第二節 頗瓦法
第三節 模擬死亡的觀修法
第四節 明、增、得三相的觀修法
第五節 根本光明顯現時的觀修法
第六節 本章問答
【第六章】
法性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節 法性中陰顯現的情形
第二節 法性中陰的觀修法
第三節 中陰現象與實修法的說明
【第七章】
投胎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節 修持重點
第二節 對治四大巨響的觀修法
第三節 對治三種懸崖險境的觀修法
第四節 對治業風吹襲與黑暗的觀修法
第五節 對治六種不定徵兆的觀修法
第六節 其他觀修法
【第八章】
睡夢中陰的實修教授
第一節 觀修白天一切的境相如夢
第二節 其他觀修法
【第九章】
結語
第一節 此教法殊勝之處
第二節 精進持續地修持
第三節 讓自心平和喜樂
第四節 迴嚮
中陰教法係藏傳佛教不共之甚深教法,介紹今生與來世投生之情形,以及實修與甚深廣大的解脫方法。
近代在心理學的詳盡研究,也報導瞭有關心最微細之情況以及隱晦難解之前世今生相關之情形。
一般而言,所謂「中陰」意為「二者之間」,但在此處,「中陰」係指「齣生至死亡中間」以及「死亡至齣生之間」等六種中陰之情況,以及其解脫迷惑之理論。
如就其分類,可分成六種中陰。
首先為「生處中陰」,指「神識與身體結閤投生後,至臨終死亡次第未齣現之間。」此處說明:神識已經進入母胎,神識與身體結閤之後呱呱落地。在此也依賴於聞、思、修正法,或身、口、意三門努力行善,以此方式消除此世之痛苦與煩惱,並且成就自他善好利樂之事,以種種方法使暇滿人身具有意義。
「睡夢中陰」者,指:「睡眠之時,開始作夢起至夢境未醒之間。」在此階段之實修為「辨明夢境」、「變轉增」、「夢境轉為光明」等內容。依賴睡夢之實修,能自主於夢境,則能迴遮種種凶夢,轉成善夢,且能瞭知白晝所顯真實之種種迷惑,實則有如夢境一般無實,如此則能斷除晝、夜種種迷惑妄念。
「禪定中陰」者,指:「進入等持之後,至未齣定之間。」此處說明:專注於安止、勝觀、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各類等持,此皆係令貪戀、瞋恨等煩惱,內心痛苦與不堪及未調伏之妄念……等予以止息之善巧方便。也說明內心之功德,等持之寂樂與能力等,在內心生起善巧方便。
「臨終中陰」者,指:「導緻身、心離散時之臨終死亡次第顯現後,至最後細分壽命消滅最後際為止」。此處說明死亡次第如何顯現;如何消除由此所導緻的身體苦痛與內心對死亡的恐懼;乃至最後之收攝,在死亡無懼下將死亡轉為修道,死亡成為法身解脫的善巧方便。
「法性中陰」者,指:「死亡之最後,身心之法性,清淨所顯部分顯現於外,從開始至其消滅之間。」此處要說明:對於顯現在外之境相,中陰聖眾之種種恐懼、害怕如何遮止,在瞭解種種顯現皆是清淨之身、音、光、明點等,是本尊之自性,實為自顯,之後即能令覺性進入佛身,法性中陰於此報身而解脫之甚深善巧方便。
「投胎中陰」者,指:「法性中陰滅盡後,直至未結閤來世之間」。此處要說明:死亡之後,多數眾生在中有時,苦樂景象如何顯現之情形;如何排除此時之種種痛苦與恐懼;中有準備投生與投生之情形,上等者投生於淨土,於自性化身剎土解脫,若不能如此,則遮除惡劣投生,取得善好投生之善巧方便;遮止種種惡劣胎門,結閤善胎門之投生情形及其實修次第……等等詳細解說。以上係簡略介紹中陰教法。
數位與敝人結下長期法緣之弟子,渴求佛法,深具信心且意樂清淨,懇請雲:「請講說中陰指導。」敝人曾濛受怙主金剛持善巧博士──噶瑪策定親自教授,恩賜中陰指導與教誡,僅以此為基礎,為具法緣者進行講述。
當時曾有錄音,之後菩提三乘林佛學中心會長職事與數位弟子計劃筆諸文字,敝人則頗費躊躇,一則憂心任意流通甚深教法,二則中陰教法已見於其他中文書籍。然數位熱心淨信者,則請雲:「若能就文字未清晰處予以解釋,則更為易解明瞭其義,便於憶持。闡明他者未詳盡處,且請述觀修方式,無論如何,請務必齣版為佳!」
敝人內心深覺,若能就易懂方式解說,當有如此之利益。且平日敝人即認為:佛教諸多派係,其共識基礎根本當應歸根於相信前世今生之論,而且認同與接受前世今生與業力因果之觀念。姑且不論對前世今生或中陰接受、承認與否,但一切眾生勢必將經曆其境,是故就總體或個彆情況而言,中陰教法實至為重要。
近代國際間不論東方或西方,均對中陰教法至為重視,且緻力研究,有關身、心之聯係、形成之過程,前世今生中有之情形,均屬於極隱晦法的範圍,如果不仰賴中陰教法的解釋說明,前述內容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亦將至為難解。故在此處依據諸多教言、理路與口訣闡述中陰教法,至盼本文之齣版對前述潮流能略盡綿薄,做齣些微貢獻。
我本身就是一個對生命議題充滿好奇的人,常常思考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一直對東方哲學和宗教中的智慧非常著迷。《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這個名字,立刻就吸引瞭我的注意,尤其是“實修教授”這幾個字,給我一種非常實在的感覺。我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詳細的“操作手冊”,能夠帶領我們一步步地去理解和體驗那個我們通常避而不談的“中陰”狀態?我很好奇,它所說的“六種中陰”,是不是代錶著不同的階段或體驗?又會如何指引我們在每一個階段中,保持清晰的覺知,不至於迷失在其中?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冥想、觀想,甚至是某種儀式,能夠幫助我們為這個生命最終的旅程做好準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超越生死煩惱的智慧,讓我們在麵對未知時,能少一份恐懼,多一份平靜和勇氣。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以及死亡之後可能存在的各種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覺得,人生的旅途,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然後平靜地走嚮終點。但是,“中陰”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一直像是一層神秘的麵紗,總覺得可望而不可及。《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這個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尤其是“實修教授”這四個字,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論書籍,而是真的有方法、有指導。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有非常具體的指導,讓我們知道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該如何調整我們的念頭?又或者,有沒有一些特殊的觀想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清明?我特彆想知道,它所說的“六種中陰”,是不是代錶瞭不同的層次或者體驗?每一種體驗,我們又該如何去麵對?我一直覺得,能夠以一種平靜、安詳的心態告彆人世,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瞭解如何在生命的終點,也能擁有一種智慧和力量,去穿越那個未知的領域。
评分說實話,我當初被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那是一種非常寫意又充滿力量的風格,讓我想起在很多寺廟壁畫上看到的景象。我一直覺得,生死是人生最根本的議題,但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似乎很少有人會真正去認真思考它,更不用說去“實修”瞭。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時,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纔是真正觸及核心的問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看似抽象、遙不可及的中陰境界,轉化成可以實際操作的修行法門的?是不是真的有“教授”這種東西,能夠像老師教導學生一樣,一步一步帶領我們去體驗和理解?我尤其在意的是,它所說的“六種中陰”,是否涵蓋瞭從臨終到投胎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會不會涉及到我們如何轉化臨終時的痛苦,以及在中陰期間如何辨識和應對種種幻象?我一直覺得,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受用”,就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運用起來,改善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智慧。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在麵對生命終結時,能夠不慌不忙,甚至將之視為一次重要的修行機會,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帶迴傢。
评分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藏傳佛教的書,對壇城、手印這些概念都有些模糊的瞭解。但《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更具體、更落地瞭。我一直覺得,雖然我們身在颱灣,接觸的文化背景和西藏有所不同,但生死這件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我特彆好奇,書裏麵會不會講到一些非常具體的操作方法,比如在特定的時刻,我們應該如何觀想?又或者,有沒有一些口訣、咒語,能夠幫助我們穩定心神?我一直覺得,佛教的智慧,不應該隻是停留在聽聞的層麵,而是要能夠真正地去“做”。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修的指導,讓我瞭解在中陰境界中,如何去辨彆真假,如何不被外境所迷惑,甚至如何主動地去選擇自己的去嚮,那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啓示。我也會好奇,它所說的“六種中陰”,是否包含瞭我們臨終時的意識狀態,以及死後在中陰境中的種種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踏實的感覺,讓我知道,即使麵對生命中最大的未知,我們也不是全然無助的。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讓我聯想到我小時候在阿嬤傢翻到的那些泛黃古籍,總是帶著一種神秘又莊嚴的氛圍。雖然我一直對佛法和藏傳文化很感興趣,但“中陰”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一直有點飄渺,像是隻存在於理論中的東西。這本《西藏生死導引書(下)六種中陰的實修教授》,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實修教授”這四個字,讓我覺得它不再隻是紙上談兵,而是真的有方法、有指引,能帶我們去探索那個生命中最大的未知。我好奇,在曆經瞭世間的種種生老病死之後,當生命走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們究竟會遇見什麼?又該如何去應對?書裏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觀想、禪修或者儀軌,幫助我們平靜地穿越那個被稱為“中陰”的過渡期?我特彆想知道,它所謂的“六種中陰”又是指哪些不同的狀態?每一種狀態下,我們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念,纔能不被恐懼或迷失所吞噬,反而能從中獲得解脫的機會?我常常在想,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是不是都在為那個最終的旅程做準備?如果這本書能為我揭開一部分麵紗,讓我對死亡不再那麼恐懼,而是能以一種更積極、更具智慧的心態去麵對,那將是多大的福報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