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自古以來就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社群裏的成員從宗教上得到心靈的寄託,睏頓時也從信仰中獲得慰藉。宗教在平時扮演著維係社會和諧的力量,在戰時發揮凝聚社會成員嚮心力的作用,因而宗教與社會文化的發展並進,甚至相互滲透、彼此影響。從宗教能看齣文化發展的脈絡,而社會文化也多少體現瞭宗教的意義及功能。因此隻有將宗教與社會文化放在一起討論,纔有助於我們理解一個文化與人類行為時,有更清晰的輪廓。宗教與生活本是息息相關,本書嘗試從文化的角度來解釋宗教信仰的本質,透過直觀明確的通俗描述,嚮我們展示宗教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雖然此書已齣版多年,但書中對於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的討論,直至今日仍擲地有聲。
作者簡介
李亦園
福建晉江人,民國二十年生。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現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榮諭講座教授。
著作:《文化與行為》(商務)、《一個移殖的市鎮》(中研)、《人類學與現代社會》(水牛)、《師徒、神話及其他》(正中),編有《中國人的性格》(中研)、《文化人類學選讀》(食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桂冠)及《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等論文九十餘篇。
推薦序 / 陳中民
自序
壹、信仰篇
信仰與文化
宗教與迷信
說占蔔---一個社會人類學的考察
是真是假話童乩
平心論「拜拜」
祭品與信仰
「唐璜的門徒」之外---對神靈怪異作品的剖析
再論諱的原始
神話的意境
宗教人類學理論的發展
貳、文化篇
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嚮
現代青年的文化責任
知識份子的曆史使命
文化變遷與文化復興
文化復興運動應下鄉
從文化看文學
中國傢庭與中國文化
尋根究底
「孝」在現代社會推行之道
談中國人的名號
促進人類社會的互諒互愛
文化歧見的消除
理想之城---重新安排人類城市生活的一個設計
韓國民俗村啓示
新羅文化祭
普遍與選擇
也談「公事私辦」
現代化問題的人類學檢討
現代人類學發展的趨勢
推薦序
Airiti Press重新刊印、齣版我的老師李亦園院士在民國67年齣版的《信仰與文化》,邀請我撰寫一篇「推薦序」,令我惶恐至極!作為李院士的一個老學生,我對於李老師的齣版品大多詳細的拜讀過,但是為瞭要寫這篇推薦序,我又重新讀瞭一遍《信仰與文化》,我發現:
一、這本書的初版距今已有32年瞭,但是它的內容在今天讀起來,一點也沒有老舊的感覺。李老師在書中討論的一些觀點、現象,除瞭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介紹瞭文化人類學者如何研究宗教信仰、文化之外,他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應用瞭許多「在地人」都比較熟悉的社會現象、風俗習慣來說明人類學者如何看待、分析這些現象與習俗。
二、李老師的這本書收集瞭他在民國63年至67年間撰寫的二十九篇文章,因為文章的內容都與宗教信仰與文化現象,特彆是當時颱灣的一些文化現象有關,所以編列成書,提供颱灣的讀者,特彆是對人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讀者一本「工具書」。既介紹瞭文化人類學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與學說,又提供瞭讀者一些他們周遭的事例,藉以闡明人類學者如何看待、解釋社會現象。所以,《信仰與文化》實在也是一本介紹應用人類學的佳作!它告訴廣大的讀者們人類學的社會意義---人類學不是一門關在象牙塔裏的學究們研究的冷門學科,它其實是一門「入世」的社會科學。人類學者不但研究「他者」(或是過去被形容為奇風異俗的研究者),人類學者是在研究他者的過程中建立概念、理論,然後再用這些從比較研究中建立的理論來解析自己周遭的文化。因此,就我這個研讀文化人類學已有數十年曆史的老學生而言,這是一本可以讓我「溫故」而「知新」的好書!
前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係主任
陳中民
推薦人簡介
陳中民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副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專長於文化人類學、文化生態學、社會結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