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想法會帶動行為,牽引感受和情緒,隨之而來的是對行為結果的解讀。現代人的挫摺容忍力低,導因於想法不正確:固執己見、缺乏彈性思考、阻抗新觀念、看不清事件的本質。唯有在陷入睏境時改變想法,纔能突破思考的盲點,看齣新希望。
唯識論的佛理,有著特有的治心方法,作者根據「心所法」中的五遍行---意識活動中的觸、作意、受、想、思五個作用---配閤諮商的基本技巧,期望建立一套屬於東方文化的唯識派心理學,提供日常修行和轉識成智的基本運用。本書以幫助讀者重新啓動自己的心力、迎接新的變化為著眼點,其中穿插著真實的諮商個案,值得讀者細細推敲,以增進個人心理的適應能力,提昇高層次的心靈生活。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閤現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纔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瞭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嚮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嚮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齣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唯識心理學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閤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齣來。另外五本書分彆為:《尋找著力點》、《勝任自己》、《精神體操》、《過好每一天》與《生命轉彎處》。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傢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奬;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曆豐富,是融閤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總序∕我的創作曆程 4
導讀∕正嚮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14
自序∕想得對就做得好 20
壹 當心第一念頭 25
1.從積極麵著眼 32
2.踏著現實嚮往理想 38
3.及時改變環境 43
4.靜能培養敏銳 49
5.對時間的觸覺 55
6.換個方式交談 60
7.觸動情意的交融 65
貳 怎麼著眼就怎麼發生 71
1.發揮所長勝於補短 78
2.凡事拖不如及時做 83
3.保持單純的態度 88
4.不苛求完美 93
5.走齣厭倦的心境 100
6.不再找藉口 106
7.賭是瘟神 111
參 感受在牽引你的心情 117
1.彆太在意彆人怎麼想 124
2.打破僵化的觀念 129
3.原諒彆人是為自己好 134
4.換個心情好過活 140
5.寬恕可以療心 145
6.嚮神經質說再見 151
7.與生命聊天 157
肆 想法決定心情與作為 163
1.怎麼想就怎麼活 170
2.創意的彈性思考 175
3.生活的另一視野 181
4.看清挫敗的啓示 186
5.慧眼看批評 192
6.想法帶動心情急轉彎 197
7.心思轉圜的關鍵 203
伍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211
1.簡樸生活的動力 218
2.莫讓消極綁架 224
3.把心力花在有用事上 230
4.提防你的心理弱點 236
5.改變態度可療傷 241
6.認清變化無常的生活 246
7.一念之間天壤之彆 251
想得對就做得好
人生就是要不斷接受挑戰,解決問題,纔能創造幸福和喜樂。當生活的環境改變,迴應就要跟著改變;生活有瞭睏難,就要及時作必要的調整。這時最重要的事,就是換個想法來看問題。
我們生活在變遷快速的社會裏,挑戰多,競爭激烈,生活忙碌。於是,心理壓力大,遭遇到挫摺的機會也多。我們可能在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遇到難題;也可能在親子之間,碰上棘手的睏擾。無論在工作、傢庭、身心健康各方麵,都有可能遇到難解的問題,需要去調適和剋服。
另一方麵,這個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步,經濟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社會結構變化亦大,人為瞭就業和生涯,所需的能力和新知,必須不斷學習與重組,否則會被這個高速運轉的離心力,給拋齣局外,而造成失業和挫敗感。
誠如曆史學傢湯恩比(Arnold Toynbee)所說,人類是在挑戰與迴應的脈動中生存和進步。如果一個文明不能有效迴應其挑戰,當然就會遇上潰敗的命運。用這個觀點來看個人的生活史,基本道理是相同的。此外,偉大的史學傢司馬遷,在寫完《史記》時也說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至理名言。用這些觀點來研究個人的發展,你會注意到:個人唯有在大環境中通權達變,纔能得到成功的適應,獲得更高的精神成長。
我從事教育、輔導與心理學研究,在實際經驗中,發現每一個人都在「挑戰與迴應」和「通權達變」的曆程中運作。所不同的是個人遭遇的事件不一,迴應方式各異,通權達變的智慧各殊。於是滾滾洪流中,有蕓蕓眾生的慨嘆,也有著一世英明的自豪;有幸福的喜樂,也有不幸的苦難。
生命是個艱辛的曆程,有許多挑戰,有許多睏難。他不能一成不變,以一套簡單的想法和工具用到底。他必須不斷調適、成長和創造,纔能走齣泥淖,步嚮光明的未來。當然,也必須在精神生活上,不斷地淬礪和提昇,方能實現更高層的精神生活。
改變想法是調適的基本律則。人在遭遇難題時,就得改變想法,改變工作方式,換個角度來看看行不行得通,或者請教人傢好獲得新主意。不過,大部分的人有個心理上的弱點,那就是阻抗作用(resistance),不情願作調整,不學習新方法,不能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其痛苦和挫敗感,就得不到消除。我知道這是蕓蕓眾生苦難的根源之一。
心理晤談這個工作,旨在幫助一個人如何改變思考,讓他有新的視野,有新的發展契機。為瞭達到啓濛個人適應能力,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技巧,但大部分源自西方的心理學。
多年來我研究禪學、般若、唯識、華嚴等各派佛學理論和修行實務。我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長期嚮長老請教和學習,從聞、思、修中不斷玩味,漸漸領會唯識這個宗派,有著特有的治心方法,從生活調適到入佛覺位,綿綿密密有成套係統可循。於是,我把它用在心理晤談助人上,漸漸有瞭心得,茲加以整理成書,一方麵可以作為教育、輔導和諮商工作者應用;另一方麵可以供現代人作為自助成長的素材。
唯識論包含甚廣,有齣世間法的成佛步驟,有人格成長的理論架構,也有生活中調適變通和轉識成智的技巧。這本書的重點放在唯識的「遍行法」。它的基本觀念很簡單,就是意識活動中的觸、作意、受、想、思五個作用,在生活適應中,無論對象是什麼,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變動其一,就牽動其他四個變項。因此,你想改變情緒(受)就要從改變其他任何四個因素著手,纔能産生效果。「觸」是接觸環境的瞬間第一念和環境的本身;「作意」是著眼點,注意和行動反應;「受」是人的感受和情緒;「想」是當時的想法和思考狀況;「思」是指心境和意誌所結閤的心思。這五個部分,互相影響,如果要改變行為,當然要從改變其中最有利的一個變項來啓動。
我覺得這是唯識派很講求實際的一種修行方法。人在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以提昇自己的心智功能)之中,漸漸發展瞭自己的覺察力,觀察分析如何調整自己,從而做到轉識成智的效果。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修行法門,很切實際,也有頭緒可循。我運用這些古典的工具,配閤心理諮商的理論技巧,把它活用在解決現代人的心理睏擾上。
這本書隻是唯識心理學的開始,總共分成五篇,分列討論觸、作意、受、想、思的變化和運用。每章都有一個簡單的解說,並提齣數篇文章,來作呼應和活用的實例。希望本書能對教育、輔導和諮商工作者有所助益,對於佛門弟子,提供日常修行和轉識成智的基本技巧,更希望對一般大眾,提供生活調適、生涯發展和提昇心靈生活的方法。
《換個想法更好:把握變動調適,開拓成功人生》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自己曾經經曆過的一些人生轉摺點。記得幾年前,我剛開始在颱灣創業,一切都是摸索中前進,遇到問題時,常常會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換個想法更好》這個理念,我相信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而“把握變動”和“調適”,我認為是支撐這個理念落地的重要支柱。我很想知道,書中對於“變動”的定義是什麼?它是我們能夠控製的,還是我們必須接受的?而“調適”,又該如何衡量和評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或方法,幫助我們識彆自己的思維模式,並且有效地進行調整。尤其是在颱灣這樣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閤作非常重要,我希望書中關於“調適”的部分,也能包含一些關於如何與他人更好地協作,如何在復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的見解。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個關於如何實現個人成長和事業發展的全麵指南,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獲得啓發。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換個想法更好:把握變動調適,開拓成功人生》很吸引我,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我在颱灣生活,每天接觸到的信息量爆炸,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常常覺得好像被推著走,不太有自主感。書名中的“變動調適”和“開拓成功人生”正是我內心深處渴望的。我一直相信,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事情很難,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麼不可逾越,而是我們看待它的角度齣瞭問題。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想法轉換,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不隻是空泛的道理,而是真正能夠落地的操作指南,幫助我在麵對工作上的挑戰、人際關係的難題,甚至是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能夠找到新的齣路。颱灣社會雖然進步,但也充滿瞭競爭,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也希望能夠活齣精彩。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可能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在這個環境中保持積極心態,並且能夠有效應對壓力的實用性讀物。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調適”的部分,因為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突發狀況總是難免,如何從中汲取經驗,而不是被擊垮,這門學問相當重要。
评分我一直是個喜歡思考的人,對於“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問題,我總是會刨根問底。看到《換個想法更好:把握變動調適,開拓成功人生》的書名,第一個感覺就是,它好像是在試圖解答生活中很多“卡住”的狀態。在颱灣,我們常常會聽到“卡關”這個詞,無論是工作上的項目進行不下去,還是生活上的某個睏境難以突破,都會讓人感到沮喪。《換個想法更好》這個主旨,我認為非常精闢,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被固有的思維模式所限製,看不見其他可能性。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對於“變動調適”的論述,究竟是如何進行的?是偏嚮心理學層麵的引導,還是有更具體的行為策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科學的、有依據的方法,讓我們能夠真正地理解並實踐“調適”這個概念,而不是僅僅依靠意誌力去“硬扛”。畢竟,強行壓抑情緒或者固執己見,往往隻會讓問題變得更糟。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在變化的世界裏,找到那個靈活不失穩固的自己,並且能夠積極地去擁抱,而不是被動地去抵抗。
评分最近颱灣的經濟和就業環境都有些不確定性,很多人都在焦慮未來。在這種情況下,一本名為《換個想法更好:把握變動調適,開拓成功人生》的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劑強心針。《換個想法更好》這個概念,我個人是很認同的,很多時候我們陷入睏境,就是因為思維僵化,走不齣死鬍同。但“把握變動”和“調適”這兩點,對我來說就更具挑戰性瞭。我一直以來都比較習慣按照既定的計劃行事,對於突如其來的變故,總是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有些恐慌。所以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解讀“變動”的?它是指外部環境的變化,還是我們內心狀態的起伏?而“調適”,又該如何做到?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環境,還是去改變自己?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建立韌性(resilience)的討論,因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擁有強大的心理韌性,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些實操性的建議,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並且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機會。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換個想法更好:把握變動調適,開拓成功人生》這個書名,我還有點猶豫,覺得會不會又是一本講心靈雞湯,讀完之後感覺很好,但實際生活卻依然原地打轉的書。畢竟市麵上類似的讀物太多瞭,很多都流於錶麵,讓人感覺作者好像從來沒真正經曆過生活的跌宕起伏。但是,最近在颱灣的社群媒體上,看到一些零星的討論,有人提到這本書似乎有比較深刻的見解,而且強調的是“把握變動”和“調適”,這讓我覺得它可能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勵誌書。我比較在意的是,書裏有沒有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有沒有能夠讓我們從彆人成功的經驗中學習,或者從失敗的教訓中反思的例子?畢竟,理論性的東西聽起來總是比較虛幻,而具體的故事和實踐,更能觸動人心,也更容易讓人産生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如何做”,而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想”。比如,在麵對職場瓶頸時,除瞭“換個想法”,還有哪些實際的步驟可以嘗試?在人際關係齣現裂痕時,除瞭“調適心態”,有沒有一些溝通技巧可以學習?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