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17
本期的主題為「信仰組織」,主題文稿部分取徑可謂微觀與巨觀、文獻與田野兼重。祖籍人群與祖籍神明之間對應的關係,或者換言之,傳統社會與信仰組織、動員之間的內涵、差異,久為臺灣研究的討論重點。本期由邱彥貴撰述的〈祖籍對民間信仰組織的投影:以嘉義縣溪口鄉為例〉、蔡武晃撰述的〈祖籍、動員與信仰組織: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兩文,重新面對此項傳統議題;前者以嘉義溪口這個小鄉鎮內,漳泉粵三種祖籍居民的信仰組織操作,提示自然與社會脈絡可能修正祖籍基調,蔡文則以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歷史與實況,檢討祖籍效應在組織、動員上的種種可能。其間我們可以得見,人口外流嚴重的嘉南平原上,以及在泱泱近千萬人的北臺灣都會區內,歷來「想像中」的祖籍神明信仰,實情為何,且如何堅持與轉變。
出身臺南七股、任教於高雄內門的黃名宏作品〈地方開發經驗的投影─西港仔香傳統陣頭的人文意象〉,係小結他多年來對宋江陣與祭典的參與及觀察,對於臺南「西港刈香」儀式中各陣頭的組織,自大歷史導入形成原因,進一步細緻顯微了文武陣頭發生與轉型的過程,「腳巾」系統的互動,發微見著,透析了西港刈香成為重要文化資產的理由及其內涵。
陳峻誌的〈臺灣地區安太歲習俗探源─以東臺中為主要考察對象〉一文,則針對1980年代以來臺灣盛行的「安太歲」風俗,進行歷史探源與區域比較,兼採命理與勘輿兩途解讀,釐清「順星」、「太歲符」、「太歲錢」與「安太歲」之間的分合異同,細緻詮釋了此項源自矛盾觀點的兩種祈禳系統,所誕生的新數術。
植根田野一直是臺灣民俗與文化研究的奧人之處,本期收錄兩篇積蓄能量、即將展翅的田野論述。黃敦厚的〈大甲媽祖南下進香香客「食」的變遷〉以其近二十年的親身體驗,將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食物與供應與時俱進的變遷過程深刻描繪,提示此主題另一方可能的觀察視野。而鍾秀雋的〈論稻江八將--一種接近神聖的還願文化〉則主要針對臺北霞海城隍廟祭典中,原本還願性、個人性的「散將」組織化的過程,進行貫時性描述,並討論傳統元素在當代社會中可能的走向。
本書特色
本期卷首的兩篇特邀文稿,雖然皆以不同形式發表過,但我們覺得有必要再以中文繁體印刷來彰顯其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博士大作〈民俗學抑或人類學?--中國大陸民間信仰研究的學術取向〉,與佛光大學歷史系范純武教授所撰述的〈戰後以來台灣民間宗教研究視域及其問題〉,兩位不惑之年學者的看法,可謂第一線對民間信仰或宗教研究的深入反思與遠矚高瞻,我們榮幸徵得他們的同意於此刊布,以饗更多的讀者,也期待更多的迴響。
作者簡介
范純武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進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邱彥貴
蔡武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班博士候選人
陳峻誌
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
黃敦厚
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
鍾秀雋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黃名宏
高雄縣溝坪國民小學教師,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
信仰組織專刊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信仰組織專刊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