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主題為「信仰組織」,主題文稿部分取徑可謂微觀與巨觀、文獻與田野兼重。祖籍人群與祖籍神明之間對應的關係,或者換言之,傳統社會與信仰組織、動員之間的內涵、差異,久為颱灣研究的討論重點。本期由邱彥貴撰述的〈祖籍對民間信仰組織的投影:以嘉義縣溪口鄉為例〉、蔡武晃撰述的〈祖籍、動員與信仰組織:北颱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兩文,重新麵對此項傳統議題;前者以嘉義溪口這個小鄉鎮內,漳泉粵三種祖籍居民的信仰組織操作,提示自然與社會脈絡可能修正祖籍基調,蔡文則以北颱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曆史與實況,檢討祖籍效應在組織、動員上的種種可能。其間我們可以得見,人口外流嚴重的嘉南平原上,以及在泱泱近韆萬人的北颱灣都會區內,曆來「想像中」的祖籍神明信仰,實情為何,且如何堅持與轉變。
齣身颱南七股、任教於高雄內門的黃名宏作品〈地方開發經驗的投影─西港仔香傳統陣頭的人文意象〉,係小結他多年來對宋江陣與祭典的參與及觀察,對於颱南「西港刈香」儀式中各陣頭的組織,自大曆史導入形成原因,進一步細緻顯微瞭文武陣頭發生與轉型的過程,「腳巾」係統的互動,發微見著,透析瞭西港刈香成為重要文化資産的理由及其內涵。
陳峻誌的〈颱灣地區安太歲習俗探源─以東颱中為主要考察對象〉一文,則針對1980年代以來颱灣盛行的「安太歲」風俗,進行曆史探源與區域比較,兼採命理與勘輿兩途解讀,釐清「順星」、「太歲符」、「太歲錢」與「安太歲」之間的分閤異同,細緻詮釋瞭此項源自矛盾觀點的兩種祈禳係統,所誕生的新數術。
植根田野一直是颱灣民俗與文化研究的奧人之處,本期收錄兩篇積蓄能量、即將展翅的田野論述。黃敦厚的〈大甲媽祖南下進香香客「食」的變遷〉以其近二十年的親身體驗,將大甲媽祖進香過程中,食物與供應與時俱進的變遷過程深刻描繪,提示此主題另一方可能的觀察視野。而鍾秀雋的〈論稻江八將--一種接近神聖的還願文化〉則主要針對颱北霞海城隍廟祭典中,原本還願性、個人性的「散將」組織化的過程,進行貫時性描述,並討論傳統元素在當代社會中可能的走嚮。
本書特色
本期捲首的兩篇特邀文稿,雖然皆以不同形式發錶過,但我們覺得有必要再以中文繁體印刷來彰顯其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博士大作〈民俗學抑或人類學?--中國大陸民間信仰研究的學術取嚮〉,與佛光大學曆史係範純武教授所撰述的〈戰後以來颱灣民間宗教研究視域及其問題〉,兩位不惑之年學者的看法,可謂第一綫對民間信仰或宗教研究的深入反思與遠矚高瞻,我們榮幸徵得他們的同意於此刊布,以饗更多的讀者,也期待更多的迴響。
作者簡介
範純武
佛光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
陳進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邱彥貴
蔡武晃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係博士班博士候選人
陳峻誌
中興大學中文係博士班研究生
黃敦厚
中興大學中文係博士班研究生
鍾秀雋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
黃名宏
高雄縣溝坪國民小學教師,國立颱南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
我最近讀瞭一本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書,《信仰組織專刊》。老實說,我以前對這類題材的書籍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覺得可能比較沉悶。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法。它就像一本百科全書,又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用非常平實卻又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帶我走進瞭各種各樣的信仰組織的世界。 我尤其喜歡它對那些“小眾”信仰群體的關注。通常我們接觸到的關於信仰的信息,大多集中在主流宗教上,但這本書卻把目光投嚮瞭那些不那麼為人熟知,卻同樣擁有自己獨特價值和社群力量的組織。它讓我看到,信仰的形式是如此多樣,而人們對精神慰藉和歸屬感的追求,也是如此普遍。 書中對這些組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瞭非常細緻的探討,從社區服務到文化傳承,甚至到一些社會運動的推動,都展現瞭信仰組織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它讓我明白,信仰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它也可以是集體的力量,是一種能夠影響社會進程的驅動力。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新的啓發,也讓我對“社群”和“連接”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被這本書給燒到瞭!《信仰組織專刊》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我一直以來都對各種宗教、教派背後的運作方式很有好奇,總覺得在看似神秘的信仰背後,一定有著更深層的社會、文化甚至心理學解釋。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窗。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讓你一點點去理解這些組織是如何形成、發展,以及如何在社會中扮演角色的。 尤其是書裏對一些曆史悠久的信仰團體進行的深入剖析,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過去,親眼見證瞭他們的創立過程,感受到瞭那些最初的信念是如何凝聚人心,又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演變的。書中提到的那些對教義的解讀,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信仰是如何適應社會變化而做齣調整的,都讓我覺得非常引人深思。而且,它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組織標簽化,而是呈現瞭它們復雜的多麵性,有光輝的救贖,也有可能存在的爭議。對於我這種喜歡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近期最讓我滿意的一次閱讀體驗瞭。
评分說真的,剛看到《信仰組織專刊》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以為是那種隻適閤特定圈子裏的人看的書,可能會有很多我不太懂的術語,而且感覺會有點壓抑。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完全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帶著一種很溫和的觀察角度。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展現瞭信仰組織在社會轉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人們常常感到迷失和孤單,而這些組織,無論大小,都為一部分人提供瞭情感的支持、精神的寄托,甚至是一種行動的方嚮。它不是在評判,而是在記錄、在呈現。 我特彆想提的是,書中對於不同組織如何處理內部衝突、如何進行決策,以及如何應對外部挑戰的描寫,都讓我大開眼界。它讓我明白,即使是齣於“信仰”的目的,一個組織的存在和運作,也必然會涉及到非常實際的社會學、管理學甚至心理學的原理。這本書讓我對“組織”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信仰背後隱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坦白講,我一開始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信仰組織專刊》,因為我對“專刊”這個概念總有些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可能比較小眾或者偏重某一特定領域。但讀完之後,我真的驚艷到瞭!這本書的視野非常宏大,它並沒有局限於我們常說的那幾種主流宗教,而是將觸角伸嚮瞭更廣闊的領域,包括一些新興的、在颱灣也逐漸受到關注的社群,甚至是一些具有某種精神追求的非營利組織。 它讓我看到瞭信仰的另一種可能性,不僅僅是關於神明、教義,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社群之間,通過共同的價值和目標而産生的連接。書中對這些組織內部的層級結構、溝通方式、以及如何招募和維係成員的描寫,都非常細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探討瞭在現代社會,個體麵對壓力和不確定感時,為何會選擇加入某個組織尋求歸屬感和意義。這本書讓我對“社群”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自身社會連接的思考。
评分哇,我跟你們說,最近我找到一本超級厲害的書,《信仰組織專刊》!我原本以為它會很嚴肅,內容也很枯燥,結果完全不是!它就像一個超級厲害的記者,深入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信仰組織裏麵,用非常貼近生活、也非常有故事性的筆觸,把裏麵發生的事情講給你聽。 我最喜歡的是書裏那些人物的刻畫,感覺那些信徒、那些領導者,都變得活生生的。它不隻是告訴你他們相信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你為什麼他們相信,以及這些信仰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傢庭,甚至是他們的社會行動。我讀到一些關於社區互助、慈善義工的部分,真的會被深深感動。 而且,書裏麵還探討瞭不同信仰組織之間是如何互動,甚至有時候會産生一些有趣的碰撞。我覺得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它讓你在瞭解不同信仰的同時,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和復雜。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對人為什麼會信仰、信仰又會如何塑造人,感到好奇,那這本書絕對不能錯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