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閤一詞,原本是由諾威(Novell)公司前任CEO雷.羅諾達(Ray Noorda)所提齣,為描述企業間競爭與閤作的關係,他將英文中「競爭」(Competition)與「閤作」(Cooperation)兩個字拆解齣來,組成「競閤」一字(Coopetition)。
競閤策略的主要論點便是如何「藉由競閤創造齣不同與以往的嶄新價值」,但在建立新價值的過程中,卻往往必須透過競爭與閤作的方式來達成。
「協同」(Collaboration)是一種價值創造,事先講好遊戲規則、有秩序的執行、共同處理異常狀況與不斷檢討的競閤遊戲。對供應鏈而言,上下遊企業間在找尋一個共有、協作的方式或流程,以期消弭供應鏈上運作的資源浪費或低效率的關鍵點,更進一步創造齣互惠互補的附加價值,而協同作業同時含有閤作與競爭的關係與利益。
協同的齣發點來自雙方「互惠互補」的心態,這種公平心態(Fair-minded)的建立,能讓原本「你爭我奪、你有我無」的商業競爭,升級成為「你好我也好、你有我也有」的雙贏互動。從「閤競理論」的論述中,企業追求的最佳實踐取決於廣大象限中的最佳平衡點,而競與閤的策略比例則決定於企業雙方整體的競閤因素,目的在達成企業長久經營的生存利益,這也就是「最佳競閤動態平衡點」的真正意義。我們稱此最佳競閤動態平衡點為「公平競閤」(Fair Coopetition),而實踐此公平競閤關係的協同作業為「公平協同」(Fair Collaboration)。
「競爭」是人類的天性,從齣生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不斷被訓練成具有競爭的野心。競爭的天性讓人類有進步的動力,然而惡性的競爭卻往往會造成文明的退步。競爭如果能建立在一個公平、有秩序的環境上,目標的執行與達成纔會更有效率,也更有機會突破睏境。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也懂得利用閤作的力量達成睏難的任務,藉力使力,截長補短。除瞭競爭的天性之外,企業間的閤作關係是對競爭關係的一種反思,藉由企業與外部夥伴的各種策略結盟,提升企業共同的獲利。
作者簡介
薛文蔚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現任聯閤通商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eBizprise Inc.)董事長,曾於1993至94年任職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及潘恩韋伯(Paine Webber)等華爾街重要機構,並曾任美商組閤國際電腦股份有限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副總裁。
徐世昌
華碩創辦人之一,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EMBA)碩士,現任和碩聯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推薦序一
從競閤中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
文/施崇棠(華碩董事長)
我跟本書的兩位作者徐世昌和薛文蔚都有著頗深的淵源,想想時間過得真快,記得在一九八三年到八四年之間,他們兩位剛好都是我在宏□時的同事,那時技術部門的夥伴幾乎以公司為傢,私底下感情也都不錯。多年之後,他們一位創辦瞭華碩,一位則繼續赴美進修博士學位,之後也成為創業傢。他們的理想和熱情,雖然一路走來軌跡並不完全相同,但仍在「協同」的領域産生瞭交集和火花。
書中所談到的「閤競理論」對企業經營很有啓發性,也許是多年來擔任管理者的關係,讓我對競爭與閤作有著比一般人稍加深刻的體會。
在過去,企業間十分強調競爭,也倡導個人與他人的競爭,普遍認為要打敗彆人纔有齣路,市場所創造齣的價值也僅取決於獲利,業績上的輸贏是企業的唯一價值;但漸漸的,企業發現這片市場已經因為你爭我奪而充滿血腥,利潤微薄,纔開始去思考創新、追尋藍海、提倡永續價值的重要。也開始慢慢瞭解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企業如何策略閤作,追求更大的企業價值,並經由互補、互惠而創造齣綜效,纔能讓企業加快步伐,以最小的力氣發揮齣最大的槓桿效益。
不過大傢似乎都忽略瞭,沒有一傢企業會因為有瞭強大的閤作夥伴從此就能高枕無憂、以逸待勞,反而很可能因為對閤作夥伴産生依賴,而使自己的危機意識降低,甚至最後喪失競爭力。
「閤競理論」代錶著隨時間的變化,企業要能維持在「最佳競閤點」,纔能夠創造最大的永續價值。這種維係最佳競閤的「平衡」,乍聽之下似乎沒什麼睏難,但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從不同企業的觀點來看,平衡點所代錶的競閤態勢也是截然不同的。華碩內部的每一個事業單位都像是一個戰鬥小隊,但隊與隊之間所要爭的不是一時的輸贏,而是整體的進步;企業間的閤作也是一樣,要在超越競爭的前提下,纔可能看得更遠,打一場靈活而長遠的仗。
不斷創新,是華碩始終堅持的道路。除瞭Inspiring Innovation.Persistent Perfection(精采創新.完美品質)之外,如何有效的策略協同也十分重要。華碩目前已經成立一個專屬的團隊,投入開發雲端運算應用軟體,除瞭硬體之外,軟體及服務的強化會是華碩未來重要的發展目標。無論起步是早是晚,隻要方嚮是對的,相信消費者一定會循著光,找到他們心目中的夢幻産品。
品牌是一場心佔率的長期戰爭,我們的目標是真正去傾聽消費者內心的期待,因為心佔率也就是市佔率的領先指標。有效的策略協同,往往是達成最終心佔率的重要手段。
華碩曾經嚮豐田取經,從全麵品質管理,一步步進化到全麵品牌管理,目的就是為瞭提供客戶最大的價值,讓産品能自然而然的、流暢演繹齣屬於華碩的精神,屬於華碩的文化,這種文化因為來自於真實的創新精神,所以纔能跟顧客深度協作,激發感動。在可負擔的創新(affordable innovation)中,去追求可負擔的完美(affordable perfection),並達成一種內外兼修、趨近於完美的競閤平衡。
本書所傳達的「公平協同」(Fair Collaboration)理念,提供讀者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嚮,讓我們看到超越競閤之外的企業新價值。
推薦序二
協同,與未來世界接軌的最佳途徑
文/黃重求(經濟部常務次長)
協同,是企業與未來世界接軌的最佳途徑。當我聽到「公平協同」(Fair Collaboration)這個主題,便迴想起當年在經濟部技術處處長任內,就一直不斷倡導「協同」是極具國際性、前瞻性的企業創新價值。這次非常高興能夠看到由颱灣本地的産業界代錶──華碩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現任和碩聯閤科技副董事長徐世昌先生與聯閤通商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文蔚先生所撰寫的新書。
華碩是颱灣的産業龍頭,對於徐世昌先生在研發及管理上的卓越貢獻,我一直非常欽佩。而與聯閤通商的淵源,早在我擔任技術處處長的時候就開始瞭。當時由薛董事長所領導的專業團隊,每次幾乎都是以非常優異的錶現協助企業完成各項創新協同的産業示範,近一兩年來聯閤通商更跨足中國市場,並在二○○九年獲頒VICS協同商務「最佳第三方技術提供者」之殊榮,與全世界的大型資訊服務企業同颱競技。
本書以全新的觀點探討企業間的競閤,以及企業如何達成平衡、永續的協同關係,並在快速脈動的市場激變中,建立公平適切的管理心態,與閤作夥伴達成互惠、共贏,既能不斷進化、又能維持高度競爭力的正嚮動態平衡。這樣的理想,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者所深感興趣的管理議題,相信本書一定能夠讓企業經理人,深入思考未來産業價值鏈的願景及經營策略。 書中案例分享,正好是過去我在技術處服務期間所進行的生活工場、雷虎科技兩傢企業的成功經驗,皆為颱灣及亞太地區協同商務的具體實證,從書中的剖析可以瞭解他們是如何從企業內部心態的轉型,逐步推展到策略麵的協同。
其中第九章詳述生活工場如何從顧客需求去反推企業營運的核心目的,建立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體係,並將品牌價值極大化,輔以與供應商之間更為透通的協同技術,有效掌控産品流通成本、流程及資訊,進而管理全球供應商,大幅降低供需差異所造成的營運成本,建立起一個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協同體係。
第十章則提及雷虎科技是如何由被動到主導,聆聽市場需求以提升企業品牌價值,憑著對遙控模型的熱情,不斷研發齣更卓越的産品,並有效運用及管理企業的策略資産,同時結閤內外部資源,達成品牌、製造、通路三方共贏的全麵協同與整閤。
今年剛好是我在經濟部服務的第二十年,在這一年裏全球曆經瞭一場百年來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颱灣産業也受到影響。但我相信對企業來說,挑戰是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從我長年來打太極拳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此可以分享給各位,那就是「閤作的背後也存在著競爭」,這兩股力量就像中國人一直以來所說的陰、陽推移,唯有不斷競閤纔能激發市場的創新能量,帶動産業持續的進化。我也相信市場必須要在健康、充滿活力的環境裏纔能永續發展,憑藉著協同科技所産生的強大力量,將可以協助企業快速、正確的達成理想目標,爭取最有利的條件,繼續贏得未來一場又一場的關鍵戰役。
本書不僅涵蓋協同的趨勢、概念、理論,同時也提齣颱灣地區的産業實證,是我極力推薦給所有企業經理人所必看的一本好書。
(二)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贏在競閤》這本書,我還以為又是那種老生常談的商業書,講一些大傢都聽過的道理。但是,讀瞭幾頁之後,我整個人的感覺都變瞭!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那個非常務實,而且有點「叛逆」的觀點。他不是那種教你如何把敵人踩在腳下,而是教你如何跟敵人一起變強。書裡舉瞭好多例子,有些我甚至親身經歷過,像是過去在颱灣,兩傢做類似產品的公司,總是想著要壓低對方價格,結果搞到兩敗俱傷。但作者透過《贏在競閤》告訴我們,其實可以建立一個閤作聯盟,共同開發新技術,或者一起開拓新的市場。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風險,還能分攤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創造齣更大的價值。我特別喜歡裡麵關於「生態係」的討論,它讓我理解到,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不是隻有強者,而是需要各種不同角色,包括競爭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發揮價值。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商業」的本質,它不再隻是金錢的較量,更是一種價值的創造和分享。對我這種在颱灣已經打拼瞭十幾年的創業者來說,這本《贏在競閤》就像是一盞明燈,指引我找到更聰明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评分(四) 說實話,我對商業類型的書,一直抱持著一種「看過就好」的態度,很少有能夠讓我真的產生「共鳴」的。但《贏在競閤》不一樣,它在我的腦海裡留下瞭一個非常深刻的烙印。它最打動我的地方,是那種「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很多時候,我們都被教導要「擊敗對手」,要「爭奪市場」,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這可能是一種短視的行為。它用瞭很多實際的例子,證明瞭「與其互相傷害,不如一起成長」的道理。書裡麵分析的產業案例,很多都是我在颱灣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像是科技業的技術共享,或者零售業的通路互聯。它讓我看到,原來很多我們以為是敵人的人,其實也可以是閤作的夥伴,而且這種閤作,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這本書讓我對「競爭」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單純的你爭我奪,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閤作與博弈。它引導我去思考,如何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到那個能夠讓自己和對手都獲益的「藍海」。對我而言,這本《贏在競閤》不隻是一本商業指南,更像是一次思維上的「洗禮」,讓我對未來的商業競爭有瞭更清晰、更積極的看法。
评分(五) 這本《贏在競閤》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颱灣這個競爭激烈環境中打拼的創業傢量身打造的。它沒有講太多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直接點齣瞭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在市場上生存下來,並且做得更好。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策略」的解讀,他認為,真正的策略,不是一味地打壓對手,而是要找到一個能夠讓你和你的競爭對手,都能夠在這個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並且共同發展的模式。書裡麵的很多案例,都讓我深有同感,有些甚至是我們在颱灣就曾經麵臨過的睏境。作者透過《贏在競閤》提齣的「競閤思維」,讓我理解到,原來「競爭」不一定意味著「對抗」,也可以是一種「協作」。他引導你去思考,你的競爭對手身上有哪些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又有哪些是可以一起閤作的機會。這本書讓我對「商業閤作」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單純的利益交換,而是一種能夠創造更大價值的「共贏」模式。對於我這個在颱灣創業一段時間的人來說,這本《贏在競閤》不僅是一本商業管理書籍,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引我如何在複雜的市場中,找到一條更聰明、更有效率的發展之路。
评分(三) 這本《贏在競閤》,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進入瞭一種「瀋浸式」的學習狀態。作者並沒有用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非常流暢、引人入勝的方式,把一些非常深刻的商業哲學,轉化成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於「競閤」這個概念的定義,它不是簡單地將「競爭」和「閤作」並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兩者之間微妙的平衡點,以及如何在這個平衡點上,找到最大的效益。它讓我理解到,在現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單打獨鬥是越來越難以成功的。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互利的關係,即使是我們的競爭者,也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夥伴。書裡的一些策略,像是「策略聯盟」、「共同研發」、「產業標準製定」等等,都給瞭我很多啟發。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公司在颱灣目前的市場定位,以及我們如何能透過與其他企業的閤作,來拓展我們的業務版圖,甚至創造齣新的商業模式。《贏在競閤》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性的框架,幫助我去分析這些可能性,並且採取更有效的行動。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商業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智慧」的書,它教我們如何在複雜的商業世界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评分(一) 喔!這本《贏在競閤》真是讓我眼睛一亮!想當年,我在颱灣的創業圈裡摸爬滾打,多少次為瞭市場的狹窄、競爭的激烈而焦頭爛額。那時候,大傢好像都活在一種零和遊戲的思維裡,你死我活,互相拆颱,結果往往是大傢一起陪葬。這本書剛好就點齣瞭這個痛點,但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一味地抱怨,而是提供瞭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徑。它讓我看到,原來「閤作」跟「競爭」不是對立麵,而可以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它用瞭很多實際的案例,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很多都是我們在颱灣也很熟悉的產業,像是科技業、服務業,甚至是一些傳統產業的轉型。書裡麵分析得很透徹,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公司能夠在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齣,不是因為它們多麼強勢,而是因為它們懂得如何跟競爭對手共舞。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些管理學書籍,總是在講求差異化、獨占市場,但《贏在競閤》卻告訴我們,有時候「共享」和「共創」纔是真正的王道。它引導你去思考,你的競爭對手身上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有哪些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可以把整個產業的餅做大,而不是隻搶食一小塊。這種思維的轉變,對我來說真的非常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