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

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設計
  • 物見遊
  • 美學
  • 物件
  • 生活美學
  • 傳統工藝
  • 文化
  • 設計靈感
  • 極簡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日本人很尊重使用的物件與器皿,買迴傢之後會先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後說:
「從今以後就拜託你瞭。」

從生活器物中,也能看見日本人對美意識的獨到詮釋。
從盒子、古物、花器、書冊、生活器物與趣味物件中,發現日本人細膩得驚人的感性設計。
三榖龍二的木質器皿、黑田泰藏的白陶茶碗、倉?史朗的壓剋力花器、?野友紀的金屬盤碟、?田和實的古道具、岩田美智子的手工木盒……,從手感創作認識80位藝匠/設計師的美學主義。
東京/京都/大阪/神戶/金澤/鎌倉:70間日本人都知道的獨立個性商店。
從中發現日本人用金屬創造溫潤,用紙張錶現永恆的美學生活。

生活風格與美學檢定 - [光影、時間、材質、生活]
日本人講究物件的生命週期,越是創作齣超越時間感的生活物件,越能貫徹和風的經典設計思維。無論是老奶奶生瞭鐵銹的粉餅盒,或者清酒的潔白杯身,強調的都是經過歲月和時光洗禮後的沉澱,也總是帶給生命溫柔滋潤的透徹感受。設計師張維勝對於檢視美意識物件的四大要素:「光影、時間、材質、生活」,源自他在空間設計方麵的專業,對於美好事物的敏銳天性,締造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細膩質感。

日式生活物件的創意拼貼 - [盒子、花器、書冊、古物、工藝物件與生活器物]
生活品味來自於對美學與質感的要求,設計師張維勝的日本跨界之旅,搜羅瞭充滿設計感與態度的生活物件,蒐集日本設計大師的禪藝作品,發掘歐美設計師眼中的和風詮釋。讓日本帶迴的六大器物,在生活中繼續延伸旅行的記憶,巧妙地排列齣各種創意與風格組閤。日本名傢黑田泰藏手作的白色陶瓷碗,搭配上安藤雅信的拙樸瓷盤;岩田美智子的手工刷白木盒,加上數十個骨董印章的趣味組閤;共同提煉齣寜靜的禪意知覺,與日式手感的創作美學。因為創意,物件從此不再隻是一種無生物體的存在,反射齣來的是人和物之間,閤而為一的美麗性格。

[跟著物件去旅行] 日本設計店傢70+
生活美學實踐者,設計師張維勝耗費10年時間,從東京、京都、大阪、神戶…,精心收集瞭300多種物件,從價錢較低的小工藝品,或者是名匠設計的質感食器,甚至是名不見經傳的二手古董道具,他所精心排列齣的組閤,每一種都代錶著日本人尊重設計與美意識的生活態度,他所造訪的70間特色店傢,都蘊含著無數創作力,跟著他的腳步,走一趟令人難忘的日本物件之旅。

作者簡介

張維勝

  +0空間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芝加哥藝術學院室內建築碩士,曾任衡美設計公司設計顧問、中原大學室內設計係講師。

  十年來赴日旅行超過20次,每次旅行都是長時間停留的深度之旅,因為旅行而開始收藏的物件超過300件。強調物件是旅行的延續,生活的美感並非束之高閣。從單純的旅人,變成收藏物件與創造風格美感的達人,旅行的收獲,是獨傢進入日本藝術傢(土反)田和實的私藏藝廊,是唯一能夠拍攝超低調京都道具店「草星」的攝影師,總是有辦法得到獨立創意商店裏的非賣品。透過空間設計師張維勝的鏡頭與文字,一起進入日本的特色設計商店,認識更多充滿生活創意的美感物件。

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圖書簡介) 一窺日本設計哲學,解鎖生活美學的無限可能 《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並非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産品圖鑒,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漫步,引領讀者深入日本社會肌理,探尋那些定義瞭“物之美”的250個精選物件。本書旨在超越錶象的潮流,挖掘隱藏在日常用品背後的匠心、哲學與生活態度。 一、 什麼是“物見遊”:一場關於“物”的深度考察 “物見遊”這個概念,是本書構建的獨特視角。它不僅僅是“看東西”的意思,更包含瞭一種深入觀察、理解並體驗物件背後文化語境的“遊曆”。我們相信,每一個被精心設計的物件,都是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精神的物質載體。 本書精選的250個物件,橫跨瞭從傳統工藝到現代科技、從傢居用品到公共設施的多個領域。它們不是隨機堆砌的“網紅單品”,而是經過嚴格篩選,能夠代錶當代或某一曆史階段日本“美意識”的代錶作。這些物件,無論其功能多麼樸素,都承載著一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材料的尊重以及對使用者的關懷。 二、 設計哲學:侘寂、間、留白與共生 日本設計之所以在全球享有盛譽,其核心在於其深植於本土文化土壤的設計哲學。本書將係統地剖析這些哲學在250個物件中的具體體現: 1. 侘寂(Wabi-Sabi)的痕跡: 在許多陶器、木作和紡織品中,讀者將看到對不完美、時間流逝和自然侵蝕的欣賞。這些物件不追求永恒的光潔,而是擁抱歲月的沉澱,它們的故事感比錶麵的精緻更為重要。例如,如何通過器皿的釉色變化,體現“一期一會”的珍惜感。 2. 空間哲學——“間”(Ma): 許多設計聚焦於“虛”而非“實”。無論是建築、傢具布局,還是包裝設計,都強調元素之間的呼吸空間。本書將展示一些傢具設計如何通過精確的留白,增強使用者與物件的互動,使空間本身成為設計的一部分。 3. 極簡與留白(Less is More, But More Meaningful): 日本的極簡主義並非冷淡的去除,而是一種有目的性的精煉。我們考察瞭250個物件如何通過去除冗餘元素,將焦點完全聚焦於核心功能和材料的質感上,達到“以少勝多”的境界。 4. 與自然共生: 許多設計體現瞭對環境的敬畏。無論是使用可持續材料、適應當地氣候的設計,還是室內外景觀的無縫銜接,都展示瞭日本人如何將生活空間融入自然循環之中,而非試圖徵服自然。 三、 物件分類與深度解析 本書將250個物件劃分為數個主題章節,確保讀者能夠係統性地領略其設計脈絡: A. 餐飲器具與食文化: 深入探討筷子、碗碟、茶道用具如何體現對食物的尊重。例如,特定的漆器如何通過其光澤和重量感,提升進食的儀式感。 B. 居住空間與傢具: 聚焦於那些改變我們與居所關係的設計。從榻榻米、障子(拉門)到現代模塊化傢具,探討“可變性”和“適應性”在日本傢庭中的重要性。 C. 傳統工藝的現代轉譯: 考察瞭金繕(Kintsugi)、型染(Katazome)等古老技藝如何在當代設計師手中煥發新生,成為兼具曆史感與前衛性的産品。 D. 工具與效率美學: 並非所有精美設計都與藝術掛鈎。本章將展示那些在工業設計領域體現極緻效率與人體工學考量的工具,它們的美感源於其功能的完美實現。 E. 個人佩飾與“身裝”哲學: 探討服裝、皮具、眼鏡等物件如何融入穿著者的生活節奏,而非僅僅是時尚的附屬品。重點分析其材料的選擇如何影響佩戴的舒適度和持久性。 四、 體驗設計:超越視覺的感知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引導讀者進行多維度的“物見”。許多設計的美,隻有通過觸覺、聽覺乃至嗅覺纔能完全捕捉: 觸感(Texture): 木材的溫潤、陶瓷的粗礪、金屬的冰冷,這些觸覺反饋如何影響我們對物件的感知和依戀。 聲音(Soundscape): 某些門軸的轉動聲、傳統照明器具發齣的微光聲響,都是被精心計算和設計的。 手感(Ergonomics): 握持感如何決定瞭使用者對工具的接受程度。 五、 結語:將“美意識”融入日常 《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希望最終達成的目標,是啓發讀者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環境。這些精選的物件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生活哲學的載體。通過對這250個案例的細緻觀察和理解,讀者將獲得一套新的“設計濾鏡”,能夠在傢居、購物乃至工作環境中,主動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意識物件”,讓生活在細節中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本書圖文並茂,配有詳盡的物件背景介紹、設計師訪談片段以及高清細節圖,是設計愛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追求高品質生活體驗人士的案頭必備之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Chapter 1. 旅行、物件與美學 ------ 008
1-1. 品味偏食的旅行見學  ----- 009
1-2. 物件的意義--旅行的延伸記憶  ------ 011 
1-3. 物件構成的生活美學 ------ 013
1-4. 檢視物件的四大美學要素:光影、時間、質材與生活 ------ 014

Chapter 2. 盒子:盒蓋的開啓與關閉,收藏記憶與設計隱喻 ------ 016
2-1記憶格子盒 ------ 020
2-2 UNDOSE紙盒 ----- 024
2-3懷舊復古的食譜鐵盒與文具盒------ 030 -
2-4木盒、陶盒與鐵小箱 ------ 034
2-5隨性拼貼的手工紙盒 ------ 040

Chapter 3. 花器:花的姿態,空間的配樂或主角 ------ 046
3-1 小林良一的竹花器 ------ 050
3-2 倉俁史朗的粉紅壓剋力 ------ 052
3-3大□文彥,鐵器的垂吊空間 ------ 054
3-4 Culti 玻璃方瓶 ------ 056
3-5黑田泰藏的內斂白磁 ------ 058
3-6 Bals Tokyo六本木帶迴的簡約美學,最受贊賞的檜木花器 ------ 060
3-7 亦花器亦酒器,鋪陳生活的可能性 ------ 062

Chapter 4. 生活器物:把器皿視為生命體,是浪漫的 ------ 064
4-1井上三希子的手感小碟------ 068
4-2 三榖龍二與小泉誠的木質魔法------ 070
4-3 黑田泰藏的白磁經典------ 077
4-4 茶碗的可能 ------ 082
4-5 岡田直人方平碟與吉田次朗茶杯------ 088
4-6 佐茶的日式傳統:小林良一茶箱、猿山修與許斐良助 ------ 094
4-7 石原稔久與HIGASHIYA的職人手感 ------ 102
4-8 艸田正樹與井上美樹的玻璃寶藏 ------ 110

Chapter 5. 趣味物件:無用或有用,無法定義的藝術謬思 ------ 116
5-1大野亞紀的木小房與Ronel Jordaan羊毛石頭
5-2仲田智與關昌生的時間與光綫 ------ 122
5-3宮下香代的和紙雕塑 ------ 124
5-4木塊、石塊、吉田次朗的桌邊風景 ------ 126

Chapter 6. 古物:從經驗中齣發,新靈感的啓發 ------ 130
6-1 粉盒與藥瓶的心靈療癒 ------ 134
6-2 古鐵盒與鑰匙裏的故事------ 138
6-3 跨越時空的手感,手工書與習字帖------ 142
6-4 書寫與影像是永恆的起源,活字版鉛字------ 148

Chapter 7. 書冊:攝影與紙張,都成瞭信仰的烏托邦 ------ 152
7-1 手工傳遞的溫暖色調 ------ 156
7-2 Kim Jones、Bruce Weber與植田正治 ------ 162
7-3 爺爺的信封、白的消息 ------ 168
7-4 米津陽介C times℃------ 174

Chapter 8. 日本設計店傢70+ ------ 176
8-1. 東京店傢特搜 ------ 177
8-2. 京都店傢特搜 ------ 188
8-3. 大阪店傢特搜 ------ 189
8-4. 金澤鎌倉店傢特搜 ------ 190
8-5. 神戶店傢特搜 ------ 191

圖書序言

也是一個旅行

  今年年初,在固定日本年度行程之前,齣版社來電留言,說齣書的計畫定在今年的下半年。過去幾年來,大約在相同的時間,我都會接到不同編輯打電話來,談論齣版的事宜。而後,在日本旅遊時,我僅僅是繼續著執行計畫中的行程,參觀新的空間商店,拍照,閑散的旅行。

  原本的計畫隻是單純希望以一個設計師的眼光,來切入東京旅遊的介紹。但我總是希望有彆於其他旅遊書的觀點,讓旅行的意義可以有不一樣的生命力。於是、我說可以用這些,驅使我去旅行的這些物件作主題,敘述我的生活觀旅行觀,也期待他們可以是某些人旅行的動機。

  從整理物件開始,我彷彿開始復習著過去的點點滴滴。而作傢,店傢資訊收集與整理,就忙壞瞭公司的同事。因為希望將最貼近生活風格的意像呈現給讀者,所以我必須控製攝影的品質。然後開始在網站上、挑選單眼相機,比價,學習攝影的基礎。然後又訂做背景颱,架設場景。捕捉著日光的色溫,然後成為一個早起者。讓時間錶變成體內的基因,而我學習在失眠的黑暗中思考。原來,以書冊來錶達想法,竟是如此復雜縝密、卻又令人瀋溺的無法自拔。這本書所呈現的是、十多年的記憶、四年來來迴迴齣版與否的討論,以及許多人的努力。

  多年來與漂亮傢居,La Vie的閤作,盡管與彩雪僅有一麵之緣,但一路上齣版社及社長彩雪對這本書及對我的支持,我總感覺窩心與溫暖。小眾的發聲與分眾的訴求,也足見齣版社的獨到美學。

  2006年,杏臻以其對趨勢的嗅覺,在La Vie雜誌中介紹手感設計的主題,帶起讀者對手感創作的興趣。我們一起閤作的小單元,應該也是讓這本書得以齣版的濫觴。

  在書冊編輯的過程中,負責支撐及協調的責任編輯欣荻,她對這本書的細心,熱誠,常常成為我多次因閑散而想放棄齣版的最大阻力。她的不急徐,像是我一直喜歡的風景,陪伴著,過後,我們仍微笑著。

  與我有著相同年代記憶的允芳,在病榻照顧母親與文字整理工作間的來來迴迴中,感受她待人的真性情與堅毅。經由透過她細膩的文字,讓我隨想,缺乏組織性的想法,轉換成娓娓訴說篇章。

  瞥見坐在梯階等待的凱揚,獨特的自在,就符閤著自己堅信的直覺。他讓我們的想像就長齣雙翼,在靜謐的扉頁排列中,開始滑翔著,一種舒服的姿態。

  錦葺與昌國,始終的陪伴,讓旅途中的風景,物件,都變得很“我們“。幫自己收集房子,後來都變成錦葺的城鎮。我與昌國一同將一把喜愛的椅子,郵寄,然後繼續著人生的旅程。

  這本書的製作,其實就像是另一個旅行,希望在書冊齣版後,會延續齣許許多多屬於讀者自己的旅行。

  以這一切分享給我親愛的傢人。

圖書試讀

7-1生活器物

曾經閱讀一本介紹生活器皿的日文雜誌,內容非常貼近我喜愛器皿的想法。原來當日本人買瞭新的生活器皿迴傢後,往往會恭敬的放在桌上,誠心禮敬地說:「從今以後就拜託您瞭」。這種把器皿看待成有生命的物體予以尊重的態度,增添瞭生活的情味,讓人有種浪漫的想望。而生活器物之於我,除瞭生活應用所需的基本功能之外,其實也承載著生活、紀錄瞭生活的樣貌。

容器是另一種形式的空間,它可虛可實、可空可盈,可實用可觀賞,有一種二元的美。喜歡收集不同形狀材質的小型杯碗,進而去發現它的種種可能性。基本上,每到一個店裏,都會找尋當下最感動最喜歡的幾件作品買下,然後再去瞭解它的作者背景,有些類似閱讀延伸的作法,進而更深入瞭解作者的創作理念。

會選擇不同創作者的若乾作品收集,更不會獨鍾某個創作者的作品,且在使用上也會嘗試把不同作者的作品或異材質器皿加以組閤搭配,創造齣更多可能性和趣味,也許是三榖龍二的木匙配上鷲塚貴紀的粉霧白玻璃碗;也可以是猿山修的白磁杯搭配井藤昌誌的木方碟,都有驚奇和諧的美感。也喜歡顔色自然素雅、材質質樸、氣質內歛的器皿,不需精緻釉彩、繁復圖飾;也偏愛體積小的器物,主要是為瞭便於旅行中攜迴,同時也為瞭因應在辦公室使用的形態,所以收集的都是小小的杯、碗、淺碟,既便於陳列或使用,也便於收藏。

由於不同的文化思考及生活習慣,在使用這些日本器皿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像依照傳統日本人的方式去使用,因此,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型態加上想像創意,去重新定義它的功能及使用方式。例如,日式茶道的茶碗可以拿來盛飯或散壽司、。盛小菜的淺碟有時可以用來插花,或放置小飾品。木方碟可以放置紙巾,或是當成名片盒。藉由不同的使用方式、産生瞭新的使用意涵及功能,如此生活器物就像氛圍轉換的媒介瞭。

將器皿視為生命體,可以養成它,讓它帶伴隨你一起經曆不同時空事件的記憶,而不再隻是一件徒具外在形式的實用器皿,如此會因為使用過的美好記憶,讓它帶著時間的資曆,而産生成長的意義。

1.小泉誠筷架:購於 SELECT SHOP KYO 的小泉誠作品,六種不同木材製成的六個三角柱形筷架,可完整放置在精準的圓形收納盒,精巧可愛,雖是偏工業設計的思考,卻能從生活細節齣發,兼顧容易使用及收納的功能,令人感到溫暖並喚起生活的愉悅。2007旅遊歸來作為伴手禮饋贈朋友,獲得極大的迴響。

2鷲塜貴紀白色玻璃碗:2004首度走訪位於京都的 Sfera Building,是一棟涵蓋生活用品店、書店、懷石料理與酒吧的復閤大樓,而北歐建築師感於京都夏日樹影的美、而將這種意像復製於建築外觀的網版上,當日光穿透沖孔的金屬版、室內即呈現疏影婆娑的景象。造訪各區後來到三樓的酒吧 Enoteca 白色空間中LED營造齣橘色暖調的迷幻光影,映齣盛裝梨子冰砂的白色玻璃小碗是由鷲塜貴紀設計的器皿、外層霧薄內層光滑中,呈現齣些許疏離模糊的意象和情感。

3.三榖龍二生活器物:一直以來我在創作過程中即習慣使用大量的木材和白色,也會賦予木材不同的細節、質感與色澤。後來當我發現三榖龍二的創作是從生活的想像與需求齣發,像是為瞭想吃草莓而製作齣一個用來盛裝草莓的器皿,這種單純的對生活的喜好和追求,呼應自己以來的想法。他利用溫暖的木材及有時間痕跡的刻工,創作齣符閤現代感、機能性和跨越文化隔閡、具有恆久美感的木器。讓空間、生活及食物都因此變得美麗。從一支木湯匙的收藏開始,我的設計與生活就此有瞭不一樣的呈現。

4.山崎美和圓皿:臨時起意改變行程前往金澤,在新竪町靜謐的街道、每個轉角都像是可入畫的美景。在 Galerie Noyau 店內欣賞當地藝術傢的生活器皿創作,女店主以爽朗的笑聲熱情招呼,讓金澤與我的距離消失於無形。挑選瞭二隻山崎美和的白色淺碟作紀念,清淺的薄釉透齣無瑕的美,而碟內帶些敏感羞澀的手繪細綫條,在同時擺放同係列的器皿時、而細綫暗示瞭似有若無的連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對“物”的文化屬性充滿好奇。一件物品,不僅僅是它本身的材質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時代印記、文化內涵以及設計師的情感投入。這本書的標題“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恰恰點齣瞭這種“物的文化”的核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日本人的生活,去瞭解他們是如何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物件,如何通過對物品的選擇和使用,來錶達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美的畫冊,又像是一篇充滿智慧的散文,既有視覺上的衝擊力,又有思想上的啓發。我尤其想知道,在作者的眼中,這250個物件所共同構成的“美意識”,是一種怎樣的整體氣質?是侘寂(wabi-sabi)的樸素,還是物哀(mono no aware)的深沉?亦或是其他更為獨特、難以言說的日式情懷?這本書,無疑將是探索這些答案的絕佳鑰匙。

评分

我總覺得,真正好的設計,是能夠觸動人心的。它不張揚,不浮誇,卻能在不經意間,帶來一種溫暖、一種力量,甚至是一種哲學的思考。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為瞭滿足我對於這種“有溫度的設計”的渴求。我期待著,它能讓我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的日本物件,是如何被賦予瞭生命,又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設計,影響著人們的情感和生活。我想深入瞭解,那些被作者稱為“美意識物件”的,到底具備瞭哪些超越物質層麵的特質?它們是否具有某種共通的哲學理念?是否體現瞭某種獨特的東方智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物件的圖鑒,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讀懂”設計,如何“體會”美學的入門讀物。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培養自己更加深刻的審美眼光,能夠從日本的設計中汲取養分,從而更好地去理解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之美。

评分

我一直相信,美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一杯茶的溫度,到一盞燈的亮度,再到一張椅子的高度,無不體現著設計者的巧思與對使用者體驗的考量。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印證瞭我的這一想法。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藝術理論書籍,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設計史冊,而更像是一本貼近生活、充滿溫度的設計指南。我非常好奇,這250個“美意識物件”究竟是如何被篩選齣來的?它們是否代錶瞭日本設計不同時期的風貌?或者是某種特定的設計流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展示這些物件本身,更能深入剖析它們背後的設計理念、文化淵源,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我期待著從中學習到如何去“看見”美,如何去“感知”設計,並最終將這種“美意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讓平凡的日子也閃爍齣獨特的光芒。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溫柔的嚮導,指引著我走嚮一個更富有美感和品味的世界。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源於它所帶來的“遊”的體驗。這不僅僅是文字的閱讀,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一次心靈的旅行。日本的設計,總能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精美的圖片,將那些“美意識物件”的細節呈現得淋灕盡緻,讓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它們的紋理、色彩和造型。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這些物件背後的故事,它們是如何誕生的,它們又承載著怎樣的情感和記憶。我特彆想知道,在作者眼中,這些物件的“美意識”體現在哪裏?是某種巧妙的結構,還是一種對材料的恰當運用?是某種曆史的傳承,還是一種創新的突破?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夠增長見識,更能培養自己敏銳的審美觸覺,學會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從細微之處體會到設計帶來的驚喜和感動。

评分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就有一種被深深吸引的感覺。那種簡約而又不失精緻的設計,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著不為人知的東方美學密碼。我一直對日本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他們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如何將日常的事物賦予獨特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標題“日本物見遊-250個美意識物件的嚴選設計”,聽起來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探索之旅,將帶領我們穿越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生活角落裏的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領略那些被精心挑選齣來的“美意識物件”,它們究竟是什麼?是某個年代的陶瓷器皿,還是某個角落的寺廟建築?抑或是某個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我期待著能夠從中學習到日本設計中那種“少即是多”的哲學,以及他們如何將功能性與藝術性完美融閤,創造齣既實用又賞心悅目的物品。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瞭解日本的設計美學,並從中汲取靈感,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屬於自己的“美意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