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敘事文學之全麵性發展,明、清乃是一關鍵時期,且就文學經典之建構與傳播過程中,其所曆經的擬作、續寫、翻寫、評點等轉化,敘事文學具有較之詩文更明晰的「親眾性」。這使得敘事性文學經典之構成,涉及更為復雜之社會因素,抑且由於明清時代變遷所造成之新的社會變動因素之加入,經典之構成,實際上亦在其「建構」的同時,預伏「轉化」之契機,使得經典與「次經典」、「非經典」文本之間「經典性」之擴散、衍化與重構,形成更為迅捷之機製。本書所收錄之十三篇論文,即是由各篇作者以前述明清敘事文學之「經典建構與轉化」問題為核心,所作齣之研究成果的結集,亦可視為中研院文哲所「明清文學經典之建構、傳播與轉化」重點計畫的一項集體成果。書中各篇論題,依其主旨之相關性,大體可以分為「經典的生成」、「經典之閱讀與詮釋」、「經典的轉化」、「朝嚮現代性」四個部分。這四部分呈現瞭明清敘事文學的經典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幾個主要麵相。總體而言,各篇論文所討論的議題彼此關聯。尤值注意者,本書從個案、議題與理論層麵對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之關係作瞭整體性的探討,有力地促進瞭明清文學研究。而除瞭對明清敘事文學經典作齣「曆時性」觀察外,在「共時性」層麵,我們從微觀分析擴至宏觀論述,亦涉及多種文類間之經典性傳承,在文學研究方法、理論與視野上都有所拓展與突破。而作為我們初步的這項集體成果,又正可與若乾晚近西方文學經典研究主要論題遙相呼應,並與國際之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相接軌。因而本論文結集,必然亦有其作為當前學界迴應世界研究思潮上之意義。
編者簡介
王璦玲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係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研究領域以古典戲麯、文學理論與明清文學為主。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代所長、捷剋查理大學東亞係客座教授。曾獲國科會「傑齣研究奬」(2006)、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1998)。著有:《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晚明清初戲麯之審美構思及其藝術呈現》;編有:《明清戲麯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欲掩彌彰:中國曆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另著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鬍曉真
齣生於颱北市。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明清敘事文學、明清婦女文學,以及清末民初文學。1999年以女性彈詞小說研究係列論文,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2003年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奬。著有《纔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編有《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欲掩彌彰:中國曆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與王璦玲閤編),另著有多篇學術論文。
導言
壹. 經典的生成
一、「四大奇書」──明代小說經典之生成(譚帆)
評價體係之轉化與小說經典之生成
文人之改訂與小說品位之提升
貳. 經典的閱讀與詮釋
二、淫辭艷麯與佛教──從《西廂記》相關文本論清初戲麯美學的佛教詮釋(廖肇亨)
「不風流處也風流」:從順治與木陳道忞的對話談起
「一齣好戲」:最佳演員釋迦牟尼
「十界升瀋」:天颱學說的介入
「止藉菩薩極微之一言」:金批《西廂記》的深度心理閱讀
「怎當她臨去鞦波那一轉」:《西廂製義》的社會意涵
「如何是嶄新麯調」:朝嚮新理論的可能
三、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彆(陳建華)
「視點」和「觀點」的運用
「展示」與「講述」的弔詭
「偷覷」的敘事:從「全知」到「限知」
不亦樂乎:「偷覷」的情色譜係
欲的凝視與晚明性彆美學
「眼」的寓言與晚明視像文化
四、「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王璦玲)
關於文學評點、詮釋與接受之理論思考
《桃花扇》之創作、演齣與孔尚任的「讀者意識」與「批評意識」
「意旨存於隱顯」:批語對孔尚任創作文本構思之總解
斷除「花月緣」,歸結「興亡案」:批語對《桃花扇》文本構造之抽繹
排場起伏,境界獨闢:批語對《桃花扇》藝術境界的約括
「精神麵目,細為界齣」:批語對《桃花扇》人物綱領與筆法之提示
五、《閱微草堂筆記》與中國敘事傳統(陳文新)
子部小說與史傢紀傳
《閱微草堂筆記》與傳奇小說的差異
《閱微草堂筆記》的敘事準則
六、女性讀者眼中的《鏡花緣》 (魏愛蓮Ellen Widmer)
女性題辭
與男性讀者反應的對照
瀋善寶與《鏡花緣》
參. 經典的轉化
七、從《賢愚經》到《西遊記》──略論佛教「祇園」母題在中國敘事文學裏的轉化(李奭學)
開講
變形轉化
三教歸一
差異的力量
八、悲劇、喜劇,再迴歸到悲劇──《鶯鶯傳》、《紅樓夢》及其間的經典轉化(陳大康)
愛情故事的經典的形成
既類比又有變化:元明中篇傳奇小說
努力騰挪卻難脫窠臼:清初的纔子佳人小說
《紅樓夢》:最後一部愛情故事的經典
九、晚明文人鄧誌謨的創作活動──兼論其爭奇文學的來源及傳播(金文京)
鄧誌謨的著作:類書類;書信、韻語類;靈怪小說;爭奇類;戲麯類
生平交遊
鄧誌謨的爭奇類作品:《花鳥爭奇》;《山水爭奇》:《風月爭奇》:《童婉爭奇》;《蔬果爭奇》;《梅雪爭奇》;《茶酒爭奇》
爭奇文學探源
爭奇文學在日本的傳播及其影響:
(一)林羅山與男色文學
(二)爭奇文學在日本的齣版
(三)《酒茶論》及其模仿作品
十、中國古代的「清官」文化及其省思(林保淳)
「清官」的雙重涵義
「治人」、「治法」與道德威權
「清官」與酷吏
「清官」的威權
「清官」文學及其省思
十一、酗酒、瘋癲與獨身──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鬍曉真)
酗酒的母親
瘋癲的妻子
獨身的女兒
十二、《兒女英雄傳》中的無為丈夫和持傢妻妾 (馬剋夢Keith McMahon)
俠女的雌伏
終生孩子氣與女性化
讓心不會變肥
肆. 朝嚮現代性
十三、晚清小說的現代性追求:以公案/偵探/推理小說為探討中心(陳俊啓)
現代性的開展過程
晚清思潮與晚清小說
公案小說在晚清的轉化
偵探/推理小說與現代性追求
索引
不得不說,《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一場“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卻如此流暢而富有啓發性。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瞭明清時期的敘事文學如何藉鑒、改造、乃至重構中國古代的經典文本,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書中舉例的那些案例都非常有說服力,比如作者分析瞭《金瓶梅》在藉鑒《水滸傳》人物和情節的同時,是如何構建齣一種全新的、更加世俗化和人情化的敘事風格的。這種對比分析讓我對這兩部小說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層,而是深入到瞭它們的精神內核。而且,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關注文本本身的“轉化”,還進一步探討瞭這種轉化背後的社會、文化和思想動因。這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是如何與時代變遷緊密相連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轉化”概念,對於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文化環境,是否也有藉鑒意義。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人,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可以說,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經典轉化”的實踐,它將一些看似遙遠的學術概念,以一種生動的方式呈現給瞭讀者。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特彆是明清時期的作品,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然而,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睏惑,為什麼有些看似相似的故事,在不同的時代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這本書,恰恰解答瞭我長久以來的疑問。作者以“轉化”為核心,深入剖析瞭明清敘事文學如何繼承、發展、乃至重塑中國古代經典。書中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經典作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它們在明清時期的“再創作”過程中所經曆的深刻變化。作者不僅關注文本的錶層改寫,更深入挖掘瞭這些變化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文化思潮。例如,作者就詳細闡述瞭《水滸傳》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在明清時期如何被賦予瞭更符閤當時社會價值的解讀,這使得這部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其意義也在不斷地被豐富和拓展。這種分析方式讓我對中國文學的傳承與創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明,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充滿著文學的魅力,能夠引導讀者去主動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明清敘事文學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也對中國文學傳統強大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明清小說中的“轉化”現象都充滿瞭好奇。讀瞭不少相關論述,但總覺得有些碎片化,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作者的切入點非常巧妙,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文本比較,而是深入挖掘瞭明清小說如何繼承、改編、乃至重塑中國古代經典的。例如,書中對《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的比較分析,不僅僅是羅列情節上的異同,更是探討瞭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和事件時所體現齣的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嚮。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明清時代,親眼見證瞭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是如何在文人的筆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的。書中對“轉化”的定義也十分開闊,涵蓋瞭從主題、人物、敘事結構到藝術手法的全方位革新。作者的研究方法嚴謹而富有洞察力,對許多經典文本的解讀都令人耳目一新。即便是我早已熟悉的《紅樓夢》,在作者的筆下也呈現齣瞭一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轉化”痕跡,這讓我對這部巨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非常有啓發性的學術著作,對於任何對中國古典小說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閱讀材料。它不僅拓展瞭我們對文本的認知,更引導我們思考文學傳統的生命力與創新性。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中國古典小說發展脈絡的著作,而《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的研究聚焦於明清時期敘事文學中“轉化”的現象,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不僅僅是在梳理文本,更是在剖析一種文學的“生長”機製。書中對《紅樓夢》的論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紅樓夢》視為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將其放置在中國古典小說漫長的發展序列中,考察它如何吸收前代的養分,又如何開闢齣新的道路。例如,作者分析瞭《紅樓夢》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寫以及敘事結構上所體現齣的“轉化”,這些轉化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更是對傳統的突破。讀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仿佛擁有瞭一把鑰匙,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清小說為何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條理,他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但又不會讓人覺得生澀難懂。他的語言充滿瞭洞察力,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文學作品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古代敘事文學,讓我看到瞭文學傳統是如何在不斷地“轉化”中獲得生命力的。
评分最近讀到一本關於明清敘事文學的書,雖然書名有些學術腔調,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作者在書中對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進行瞭“再創作”的解讀,讓我對它們有瞭全新的認識。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西遊記》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分析孫悟空的形象是如何演變的,而是將這種演變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考察,比如作者就探討瞭在不同曆史時期,《西遊記》中的某些情節和人物是如何被賦予新的政治或社會寓意的。這種分析方式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強大的生命力,它們能夠穿越時空,與不同時代的讀者産生共鳴,並且在每次解讀中都煥發齣新的光彩。書中還涉及瞭大量的其他明清小說,比如《聊齋誌異》中的一些狐妖鬼怪故事,作者就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分析瞭這些故事如何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對人性的思考。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在與作者一起進行一場關於文學的深度對話,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作者的語言雖然專業,但並不晦澀,反而充滿瞭思辨的魅力,能夠引導讀者主動去思考和探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敘事文學發展脈絡的獨特視角,讓我看到瞭“轉化”是如何驅動文學不斷前進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