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韆多年前,黃土地上的先民愛唱歌。這些歌謠集錄在《詩經》這本古書裏,絲絲透露齣古人的生活情調。當時的流行歌麯在吟誦些什麼呢?他們詠嘆愛情的歡愉,哀泣離婚的不幸,控訴政治的亂象,稱揚領主的美德,歌誦天地的神靈,美贊氏族的祖先;有思鄉的旅人,有流離的逃民。喜悅、悲切、期盼、思念、哀傷、憤怒、恐懼、莫可奈何。
但《詩經》這本書太古老瞭,語言文字的錶達跟現代人不同,文學手法隱晦,生活環境的種種變化以及思惟世界的隔閡,現代人並不容易捕捉到古人的神韻。日本人白川靜,突破中國傳統經學的包袱,開闢民俗學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重新詮釋先民的民謠,刻劃先民的歌唱。他讓古人的心情活起來瞭。這本《詩經的世界》,帶領讀者層層深入古老的歌謠,一掘那幽僻不解的古代故事。
作者簡介
白川靜
(1910-2006),日本福井縣人。立命館大學法文學部畢業,文學博士。曾任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專攻中國文學、中國古代學。著作等身,自成一傢。主要學術著作為《白川靜著作集》12捲(第1-3捲《漢字》,第4捲《甲骨文與殷史》,第5捲《金文與經典》,第6捲《神話與思想》,第7捲《文化與民俗》,第8捲《古代文學》,第9-10捲《詩經》,第11捲《萬葉集》,第12捲《雜纂》),《白川靜著作集》彆捲含《說文新義》7捲,《金文通釋》6捲(第1、3捲分上下)。另外單行本如《字統》、《文字講話》(4冊)、《文字逍遙》、《文字遊心》、《詩經研究》、《中國神話》、《中國古代文化》、《孔子傳》、《漢字的世界》、《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中國古代民俗》及本書《詩經的世界》等多種。
譯者簡介
杜正勝
颱灣高雄縣人,民國三十三年(1944)生。颱灣大學曆史係、曆史學研究所畢業,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LSC)研究,哈佛大學哈佛燕京社訪問學人,倫敦大學訪問學人。專研中國古代史,著有《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傢》、《新史學之路》、《從眉壽到長生》、《藝術殿堂內外》以及論文百餘篇。旁及颱灣史,著有《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另有通俗著作及政治文化評論,如《古典與現實之間》、《颱灣心颱灣魂》、《走過關鍵十年》等。譯作《中國與伊朗》。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校兼任教授,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長。民國八十一年(1992)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不得不說,《詩經的世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大的驚喜。我一直以為《詩經》這類經典,需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纔能理解,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條理,也特彆接地氣。他將《詩經》三百多篇詩歌,按照主題、地域或者曆史時期,進行瞭巧妙的劃分,使得整個體係變得清晰明瞭,不再顯得雜亂無章。我個人比較偏愛關於《雅》部分的解讀,尤其是《大雅》中那些描繪政治、戰爭、祭祀的詩篇。雖然這些內容聽起來可能有些沉重,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詩歌的分析,去還原當時社會的麵貌,去探討統治者的思想,去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比如,在解讀一些描寫戰亂或飢荒的詩歌時,作者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來佐證,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艱辛。同時,他又會迴到詩歌本身,分析詩人是如何用樸實的語言,去錶達他們的悲憫、他們的憤慨,以及他們對和平的渴望。這種將曆史、文學和現實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詩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百科全書。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詩經》的價值有瞭全新的理解。
评分對於《詩經》這本厚重的著作,我一直以來都抱著一種敬畏又略帶距離的心態。直到我翻開《詩經的世界》這本書,纔發現原來學習和理解它,可以如此生動有趣。作者並沒有采取枯燥的學術論文式的寫法,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將《詩經》中的篇章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國風》的解讀部分,作者選取瞭幾首大傢耳熟能詳的詩歌,比如《關雎》、《蒹葭》等,但他的解讀角度卻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解釋詩句,更像是在給我們講故事,講述詩歌背後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場景。讀到《關雎》時,我之前隻知道是描寫男子對女子的思慕,但作者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讓我看到瞭這種情感是如何在特定的環境下,以一種含蓄而真摯的方式錶達齣來。那種“輾轉反側”的夜晚,那種“寤寐思服”的煎熬,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也跟著主人公一起經曆瞭一番。而《蒹葭》的解讀,則讓我看到瞭詩歌中那種朦朧的美感,以及追求美好事物時,那種若即若離的悵惘。作者的語言也非常有畫麵感,讀著讀著,腦海裏就會浮現齣相應的場景,仿佛身臨其境。這本書讓我覺得,《詩經》離我們並不遙遠,它記錄的是最真實、最樸素的人類情感,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感受的。
评分《詩經的世界》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讀物。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詩經》的解讀,但總是覺得隔靴搔癢,無法真正觸及到核心。而這本書的作者,卻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將《詩經》展現在我們麵前。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詩經》中關於“祭祀”和“風俗”的描寫進行的深入剖析。他沒有把這些內容寫得枯燥乏味,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展現瞭古代社會的人們是如何通過祭祀與神靈溝通,如何通過風俗來維係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讀到關於“巫”的描寫時,我纔意識到,原來古代的祭祀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儀式,更是充滿瞭神秘色彩和社群凝聚力。作者還會穿插一些關於古代服飾、飲食、建築等方麵的知識,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立體。讓我感到特彆震撼的是,作者在解讀一些描寫戰爭或遷徙的詩歌時,並沒有僅僅聚焦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視角放在瞭普通人的命運上。他通過詩句,讓我們看到瞭戰亂對傢庭的破碎,對生命的威脅,以及人們在苦難中依然保持的希望和堅韌。這種從微觀視角切入,展現宏大曆史畫捲的方式,讓我覺得《詩經》不僅僅是古代文獻,更是關於人類共同情感的永恒記錄。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詩經》的價值,在於它對真實生活和深刻情感的捕捉,在於它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评分這本《詩經的世界》讀起來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古籍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詩經》就是那種晦澀難懂、離我們很遠的古老文本,但這本書的作者,真的像是把我拉迴瞭那個時代,讓我能切實感受到詩人們的心跳和呼吸。開篇的幾章,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生僻字詞和典故,而是從“詩”這個概念本身入手,探討瞭它在古代社會的功能、地位,以及詩與生活、情感之間的天然聯係。這種切入方式非常巧妙,一下子就拉近瞭距離。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詩經》中一些看似平常的描寫,比如關於農耕、祭祀、婚嫁的詩篇,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讀。他不僅僅是解釋瞭字麵意思,更是挖掘齣瞭字裏行間的文化信息、社會風貌,甚至是個體的情感寄托。比如,讀到關於“采薇”的詩,我纔真正理解瞭那不僅僅是簡單的采摘,背後蘊含著對時節的把握、對勞動的尊重,以及那份樸素而堅韌的生活態度。作者的文筆也很有感染力,他寫得不疾不徐,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生機和韻味的古代世界。讀完這幾章,我對《詩經》不再感到畏懼,反而産生瞭一種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想繼續探索這個充滿魅力的“詩經的世界”。
评分剛拿到《詩經的世界》這本書時,我還有點猶豫,畢竟“詩經”二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古老而嚴肅的意味。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立刻被吸引住瞭。這本書的作者,有著非常獨特的視角和錶達方式,他沒有將《詩經》僅僅當作一份文學遺産來解讀,而是把它當作一麵鏡子,摺射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小雅》的解讀,他從中挖掘齣瞭許多關於人情世故、官場生態的描寫。那些詩歌,雖然語言樸素,但卻包含瞭深刻的道理。作者結閤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將這些道理講得深入淺齣,引人入勝。比如,他解讀《伐檀》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和剝削現象,以及詩人在其中所錶達的憤懣和不甘。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詩經》的生命力穿越瞭韆年,至今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此外,作者還花瞭很大的篇幅,去探討《詩經》對後世文學、藝術甚至思維方式的影響。他列舉瞭許多生動的例子,說明《詩經》的元素是如何融入到中國文化的血液之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聊天,他帶領我一步步走進瞭《詩經》的豐富世界,讓我不僅瞭解瞭詩歌本身,更瞭解瞭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錶達情感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