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美國心理學會(APA)齣版●
颱北市立聯閤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中心 羅筠醫師
颱安醫院精神科主任暨颱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執行長 許正典醫師 專業推薦
於二○○八年京奧勇奪八金的美國飛魚費爾普斯,小時候是個無法專注、讓老師頭疼的過動兒,在母親的強烈信念與支持下,藉由「嚴格的時間錶和遊泳」,成功地穩定過動癥狀、擺脫藥物,成為奧運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
和費爾普斯的媽媽黛比一樣,身為傢長的你,是過動兒最重要的導師,孩子需要你的信心、關愛與耐心,還有對過動癥的認識與特殊的教養計畫,來幫助他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過動等癥狀,以及處理因過動癥對生活、學習、就業上造成的諸多障礙。
本書作者孟斯特拉博士是享譽國際的過動癥治療權威,曾評估、治療過數韆名過動兒,他以教導父母規劃一套在傢使用的教養計畫為齣發,整閤瞭醫學、營養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知識寫成本書;從過動癥的成因談起,一步步引導你藉由營養、藥物和管教技巧,改善孩子的過動癥狀;指導你與孩子就讀的學區閤作,以提供他在求學上所需的協助;教你在不製造衝突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問題解決力和情緒控製等。
請透過孟斯特拉博士的教養整閤方案,改善孩子的注意力、行為控製能力和社交技巧,幫助他們追求圓滿人生!
這套計畫已讓許多孩子在傢中的過動癥狀明顯減少,預期你也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一樣的進步。
「內容淺顯易懂,還提供瞭許多有用的訣竅,能幫助許多傢庭對付這難纏的過動癥。」
美國腦科權威丹尼爾.亞濛(Daniel Amen),亞濛診所負責人
「這是目前市麵上涵蓋麵最廣、最實用的過動兒教養書。」
──琳達.柯剋(Lynda Kirk),美國德州奧斯丁生理迴饋中心臨床主任
作者簡介
文森.孟斯特拉(Vincent J. Monastra)
臨床心理師,FPI注意力障礙治療中心(FPI Attention Disorders Clinic)負責人。其研究享譽國際,他一方麵探討過動癥兒童和青少年的神經生理特徵,一方麵證實瞭要有效治療過動癥應多管齊下,包括:藥物、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的支援、營養攝取與腦電圖生理迴饋療法等。此外,孟斯特拉醫師也經常在美加各地的科學研討會、學校和公共論壇上發錶演說或帶領工作坊。應用心理生理學及生理迴饋協會為錶彰他在過動癥治療上卓著的研究貢獻,曾頒予會長奬(President’s Award)和漢斯.伯格奬(Hans Berger Award)。
欲知更多資料可上作者的網站:www.theADHDdoc.com。
譯者簡介
許晉福
政大會計係畢業,目前專事翻譯。譯有《老媽聽我說──解讀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世茂)、《美味的陷阱》(以上世潮)、《玻璃城堡》(久周)等書。
在我剛開始行醫的頭幾年,我發現,來我這邊接受治療的孩子,隻要父母能給予充分的愛,並採取適當的管教方式,狀況多半能有所改善。然而,有少部分的孩子卻不是如此。他們每個星期都來我的診療室報到,他們的父母親則告訴我,為瞭教孩子聽話、守規矩、做傢事、寫功課、整理房間、和兄弟姊妹和睦相處、控製自己的情緒、結交朋友,他們費瞭好多力氣,但總是徒勞無功。每次治療會談聽到的狀況都差不多。這些孩子或許稍有進步,但是每次治療會談到最後總變成檢討會議,檢視孩子在過去一週內又犯瞭哪些重大「過錯」。
如果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提齣解釋,過程就更摺磨人瞭。曾經和過動兒談過話的人,一定曉得我的意思。患有過動癥的小孩,有時候即使滔滔不絕,卻抓不到重點,不然就是心不在焉,讓你必須再三重復你的問題。好不容易,他終於聽進去你的問題瞭,卻隻是聳聳肩或用「我不知道」幾個字來答覆。有些時候,孩子會突然發飆,你一句話都還沒說完,他們就氣沖沖地跑齣門外。更令人訝異的是,這些孩子還經常撒謊。比方說,我曾經看過一個孩子明明手上和臉上都沾瞭巧剋力,卻矢口否認他在晚餐前有偷吃巧剋力。
一直到大約十五年前,我對整件事纔有瞭新的體認。我記得當時是初夏,有人請我去幫兩個十多歲的男孩進行評估。其中一個男孩的父母在學期一開始的時候告訴他,要是他該學期的成績不錯,他們就會送他一部非常昂貴的汽車作為「奬品」。另一位青少年的父母則使用典型的「禁足」策略,他們不但禁止他參加所有社交活動,還不準他看電視、玩電玩、打電腦,直到成績進步為止。以上兩種策略,你認為哪一種比較理想?是賄賂的手段比較有效?還是嚴厲的懲罰?答案是,兩種都沒有用。
先讓我們來看看第一種狀況。這對傢長告訴他們的兒子,隻要他完成所有作業、全勤、沒有被叫到校長辦公室接受處分、每個科目都及格,他們就買一部新車送他。究竟這個孩子有沒有拿到這份禮物呢?沒有。在一整年的時間裏,這對父母用盡瞭各種方法,包括:鼓勵、威脅、利誘、叫罵、哭泣,這孩子卻依然故我,他們隻好帶他來找我。猶記得這對父母很感傷地說:「我們這個兒子大概有什麼嚴重的毛病吧。」
另一個男孩的父母則使用不同的方法。為瞭激勵兒子用功唸書,他們對兒子的行動設下諸多限製,基本上就是「澈底的禁足」:不準打電話,不準在放學後或週末與同學有任何聯絡,不準參加任何校內活動,不準看電視,不準打電腦,也不準玩電動。換句話說,放學後他隻能做功課、唸書和休息。這份協議的內容其實很簡單──隻要學期成績科科及格,這孩子就自由瞭。可是,他終究沒有獲得自由。直到齣現在我的診療室為止,他整整被禁足瞭一年。原本我以為孩子的傢長在開玩笑,等看到孩子臉上的錶情,我纔明白他們是認真的。
請各位設身處地想一想這兩個男孩的處境。要是你的父母說,隻要你乖乖上學,不惹是生非,準時完成並繳交每一份作業,每一科都及格,他們就買一部車送你,你會怎麼樣?我不曉得各位會如何,但是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常常興高采烈地和父母討論我希望車子是哪個廠牌、款式和顔色,並且努力達成父母的要求。到瞭感恩節的時候,我可能已經開著新車四處兜風瞭。再假設另一種狀況,我被爸媽澈底禁足瞭。一旦我發完脾氣,我肯定會下決心不再惹是生非,乖乖做功課,並通過那些愚蠢的測驗。而且,我心裏百分之百確信,我一定辦得到。相信你也一樣,如果你沒有罹患過動癥的話。
然而,要是你罹患瞭過動癥,你大概會像這兩位青少年一樣,無視父母的規定,想盡辦法和朋友齣去鬼混或偷看電視。在學校,你的成績還是一塌糊塗,你的爸媽或老師都覺得你缺乏學習動力、態度不佳,或認為你「隻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做得更好」。在傢裏,你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然而,父母可是愛和自信最重要的來源。
各位手上這本書,匯整瞭許多我多年來治療過動癥的經驗。在書中,我試圖整閤既有的醫學、營養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以歸納齣一套模式,供過動兒的傢長或醫療人員參考。本書的架構,和我在診所裏為過動兒照護者所提供的教養課程是一樣的。
然而,我在教導傢長如何教養過動兒的過程中也驚訝地發現到,既有的研究資料相當復雜,要將這些資訊以係統化的方式加以運用並不容易。此外,我也注意到,在我的過動癥病患當中,有不少人的照護者本身也患有過動癥。因此,本書在內容的編排上力求簡單,一次隻談一個主題。但是我也知道,在讀完整本書以前,各位的日子還是得繼續,因此,我在書中仍穿插著某些策略,讓各位在碰到問題時可以運用。
本書從過動癥的成因談起,許多父母以為,孩子的過動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因而心懷愧疚。事實上,若乾生物因素都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或過動等現象,各位實在不必急於自責。一旦瞭解過動癥的可能成因,各位就會明白,其他父母用來教養孩子的策略在你孩子身上為何無法奏效。要知道,目前尚無任何藥物或心理療法可以根治過動癥,也沒有任何管教方式可以立即或明顯地改善這些癥狀。
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癥,會嚴重影響當事人的傢庭生活、學校生活、工作錶現和人際關係。盡管如此,透過適當的治療與協助,患者的注意力、行為控製能力和社交技巧仍然可以得到相當大的進步。在過程中,老師、醫師、心理師和其他醫療人員雖然可給予相當的協助,但身為傢長的你,終究纔是孩子最有力的代言人和最重要的導師。
一開始,你和孩子的醫生必須先確定一件事──你的孩子是否受其他健康問題乾擾,而影響到他的聽力、學習能力或情緒與行為控製能力?為幫助各位瞭解這其中可能牽涉到的醫藥議題,我會告訴大傢還有哪些疾病可能會損害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控製能力。在各位帶孩子就醫的過程中,醫師應該會告訴你目前有哪些藥物能減輕過動癥的主要癥狀,並與你討論與用藥相關的問題,最後再決定要採用何種藥物。因此,我在書中將介紹幾種主要和次要的藥物,好讓各位瞭解這些藥物的效果和作用機製。
除瞭藥物治療之外,本書也強調用其他介入方式來幫助你的孩子;例如,某些食物是心智運作所需,因此我將相關的飲食資訊做瞭一番整理,也建議各位檢視一下孩子的飲食是否適當。此外,書中也大緻介紹瞭相關的教育法規和資訊,讓各位曉得如何和孩子的學區閤作。本書還有一項重點,我會告訴大傢如何教導孩子培養生活技能,好協助他們在操場、課堂和職場上能過得順心如意,甚至在未來能勝任配偶和父母的角色。目前有一些心理療法或許能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和社交發展,我也會在書中為大傢介紹。最後,因為「父母親也是人」,所以,我也提供一些方法來告訴各位如何騰齣一些時間和空間,和子女、朋友或其他你所愛的人共處。為協助各位順利運用本書的內容,書中也附上各種相關錶格和清單,你可以影印下來供你個人使用。
在各位進入本書內容之前,還有一點要提醒各位。根據我這些年來輔導過動兒傢長的經驗,我發現,有三種特質對於教養過動兒助益最大。第一,不貪多,一次隻教授一樣功課;這樣的父母願意接受現實,明白孩子的問題不可能一舉獲得解決,不如一次隻鎖定一項功課,然後貫徹到底。第二,即使孩子已經學會某樣功課,他仍然必須不斷復習。最好每個星期檢討一次孩子的學習計畫,並且持之以恆。第三,拿齣毅力,堅持到底。如果孩子的學習狀況不如預期,你可以嚮專傢求教,釐清問題,再修正原本的方式。
此刻你也許要問:「那成效如何呢?」老實說,我自己也有過這個疑惑。為解答這個疑惑,我曾經以我診所裏的過動兒為研究對象,就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治療後的進步情形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的成果曾發錶在《應用心理生理學與生理迴饋》(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期刊上(詳見書末的建議書單)。在這項研究中,所有到我診所裏接受治療的孩子都必須先接受澈底的評估,以判斷他們到底是罹患過動癥還是其他疾病,若是患有過動癥再投以相關藥物。之後,我會和孩子就讀的學校共同研擬一套教學協助計畫。另一方麵,孩子的父母也開始執行我所設計的親子教養課程。到瞭年底,我們再評量孩子的進步程度。結果顯示,傢長如果持之以恆地運用本書所傳授的教養技巧,孩子在傢中的過動癥狀最後都明顯減少瞭。希望你日後也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這樣的進步。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進入正題吧。
這本書的名字一開始就抓住瞭我,因為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理解,被固有的醫學或教育框架束縛瞭。我有一個精力充沛、想法特彆多的孩子,常常讓我覺得他是不是“有點不一樣”。我去谘詢過醫生,也讀過一些教育文章,但總覺得它們要麼太學術,要麼太籠統,無法真正解決我眼前的睏惑。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眼前一亮。它承諾要揭示“醫學沒告訴你的十件事”,這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孩子內在動機、情緒觸發點以及如何激發他們潛能的方麵。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人性化、更具操作性的建議,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並且用一種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導他。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吸引人,色彩明亮,給人一種積極嚮上的感覺,讓我對閱讀這本書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一直覺得,養育一個“特彆”的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耐心,更是一種智慧。我的孩子就是那種在學校裏老師常常頭疼,在傢也讓我頭疼的孩子。他精力旺盛,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但也因此常常顯得難以管教。我看瞭不少關於兒童發展的書籍,也和一些有經驗的傢長交流過,但總覺得缺少一本能真正打動我,並且給我帶來係統性指導的書。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動”本身,更是關於如何理解和接納孩子的“不一樣”,並在此基礎上找到最適閤他的教育方式。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如何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以及“如何引導孩子發展自我管理能力”的內容。我知道,教養孩子是一個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過程,而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讓我看到瞭希望,也讓我對未來的教養之路充滿瞭信心。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我一眼就被吸引住瞭。那種溫暖又帶點活力的配色,讓人感覺很親切,不像有些育兒書那麼嚴肅刻闆。拿到書之後,立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我兒子就是那種精力特彆充沛、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孩子,常常讓我覺得有點力不從心,也問瞭很多醫生,但總覺得缺瞭點什麼。所以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簡直像是抓住瞭救命稻草。序言部分寫得很真誠,作者分享瞭自己和孩子相處的經曆,讓我覺得很接地氣,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論調。我特彆喜歡作者提到的“看見孩子的獨特性”,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孩子的期望。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用“正常”的標準去衡量孩子,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也許我們應該先理解孩子的“不一般”,然後纔能找到適閤他的教養方式。整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文字大小適中,段落分明,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我尤其期待後麵章節能給我一些更具體的指導,幫助我更好地和我的“小鏇風”相處。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為一個棘手的問題苦惱,就是如何理解我女兒那些時而讓我抓狂的行為。她情緒波動很大,有時候上一秒還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就能因為一點小事哭得撕心裂肺。我嘗試過很多方法,也看瞭不少書,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時,我感覺它可能觸及到瞭問題的核心。書名中的“醫學沒告訴你的十件事”,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因為我總覺得,很多時候醫生給的建議雖然專業,但可能不夠“人情味”,或者說,不夠瞭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真實的睏境。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貼近生活的視角,一些我們父母在實踐中可以立刻用起來的方法。我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也期待她能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剖析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停留在錶麵。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養指南,更像是一位有經驗的長輩在分享她的智慧,告訴我如何用更寬容、更理解的心態去麵對孩子的成長。
评分說實話,剛開始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因為我孩子雖然好動,但我不太確定他是否真的到瞭需要“教養過動兒”的程度。但後來我深入瞭解瞭一下這本書的內容,發現它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並不是單純地給你診斷和治療方案,而是從更全麵的角度去探討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傢長如何調整心態和策略。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序言裏強調的“父母的自我成長”,這讓我意識到,教養孩子不僅僅是孩子單方麵的問題,更是我們作為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一些識彆孩子獨特需求的方法,並且提供一些積極的應對策略。我期待書中關於“溝通”和“情緒管理”的部分,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會不自覺地用命令的口吻,或者在情緒失控的時候說齣傷人的話。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讓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世界,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