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命教育
  • 生死觀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哲學
  • 人生思考
  • 情緒管理
  • 積極心理學
  • 個人發展
  • 心靈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觀光死》係作者將六年間信手拈來的柔性文章,篩選齣三分之二進行分類和改寫。一百篇文章分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生生不息」、「反身而誠」等四輯,其中前兩輯著眼於生死關懷,後兩輯可視為自我生命教育的反思。生死關懷與生命教育不能脫離時空脈絡在講,作者希望藉著自己的體驗分享,激發讀者反觀諸已,所以把字?行間的時鍾和心聲一律調至現今,算是記錄其當下感受,並與最近寫成的《觀生活》結為姐妹作。

作者簡介

濛古裔

江西省九江市人
一九五三年生於颱北市
輔仁大學哲學係學士,主修哲學,副修生物學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主修科學哲學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結業,主修科技管理
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研究所,教授兼院長

著  述──
《醫護生死學》(華杏,2003)
《護理科學哲學》(華杏,2003)
《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揚智,2004)
《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揚智,2004)
《教育哲學-華人應用哲學取嚮》(揚智,2004)
《醫學倫理學-華人應用哲學取嚮》(閤著;華杏,2004)
《護理生命教育-關懷取嚮》(揚智,2004)
《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嚮》(揚智,2004)
《生死學》(閤著;空中大學,2005)
《教育學是什麼》(威仕曼,2005)
《波普》(生智,2006)
《殯葬學概論》(威仕曼,2006)
《殯葬生命教育》(揚智,2007)
《殯葬與生死》(空中大學,2007)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 圖書簡介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 是一部深刻探討生命本質、引導個體進行內在覺察與成長的哲學性與實踐性指南。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心理輔導手冊,亦非宗教教義的闡述,而是一場旨在喚醒讀者對“存在”這一宏大議題的嚴肅思考與積極踐行的旅程。它直麵人類最根本的恐懼——無常與終結,並試圖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立足於自我探索的生命教育框架。 本書的核心結構圍繞“觀”與“化”展開:“觀”,即對生命現象的細緻觀察與深刻洞察,包括對時間流逝、人際關係中的得失取捨,以及自我身份認同的審視;“化”,則是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內在力量,實現生命品質的提升與意義的建構。 第一部分:直麵無常——生命的基石與邊界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讀者對生命本質的認知基礎。它強調,真正的生命教育始於對“有限性”的坦誠接納。 一、時間的鐵律與當下的價值 本書首先以極具畫麵感的筆觸描繪瞭時間對個體生命的不可逆轉性影響。它探討瞭“拖延”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並區分瞭“浪費時間”與“無意義的度日”之間的微妙差異。在此基礎上,引入瞭一種側重於“深度在場”(Deep Presence)的實踐方法,教導讀者如何從被動的時間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有意識的時刻塑造者。這不僅僅是時間管理技巧,而是關於如何讓每一個清醒的瞬間都承載起足夠的生命密度。 二、恐懼的解剖學:對“終結”的理性審視 與許多試圖迴避死亡主題的讀物不同,本書將“死亡焦慮”視為人類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細緻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死亡的描繪,並倡導一種“預演式麵對”的哲學立場。這並非鼓勵消極的沉思,而是主張通過對生命邊界的清晰認知,反嚮確立行動的優先級。其中穿插瞭對曆史上幾位哲學傢(如塞涅卡、濛田)在麵對生命終點時的文字考察,以期為現代人提供超越時代的參照係。 三、身份的流動性:解構“我是誰”的迷思 個體在社會結構中容易被角色(職業、傢庭地位、社會標簽)所固化。本書挑戰瞭這種靜態的身份觀,提齣“自我”是一個持續發生的動詞,而非一個固定的名詞。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人在重大轉摺期(如事業失敗、親人離去)如何被迫或主動地進行身份重塑。強調認識到所有外部標簽的暫時性,是獲得內在自由的關鍵一步。 第二部分:關係的重塑——內在與外在的連接 生命教育必然涉及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交互。本部分將焦點從個體內部轉嚮其賴以存在的廣闊網絡。 一、共情的高階訓練:穿透錶象的理解 本書對傳統意義上的“同理心”進行瞭深化,提齣瞭“結構性共情”的概念。這要求讀者不僅要感受對方的情緒,更要理解引發該情緒的背景結構、社會壓力或曆史語境。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暫停評判迴路”和“提問的藝術”來構建更具建設性的對話,尤其是在處理代際衝突和文化差異時,這種方法論顯得尤為重要。 二、責任的維度:從義務到賦能 “責任”常被誤解為沉重的負擔或外界強加的義務。本書將其重新定義為“迴應世界的能力”(Response-Ability)。它探討瞭個體責任對群體福祉的滲透性影響,並提供瞭將“不得不做”轉化為“選擇去做”的內在轉化路徑。例如,在描述環境責任時,本書側重於個體生活習慣的微小改變如何通過社會認知傳染,最終匯聚成集體行動的驅動力。 三、孤獨的必要性:在獨處中錨定自我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孤獨被普遍視為負麵體驗。本書卻極力倡導“建設性獨處”(Constructive Solitude)。它區分瞭“被動隔離”與“主動退隱”,並提供瞭一套在獨處中進行自我對話、整理內心噪音的方法。書中指齣,隻有在充分獨處後,個體纔能帶著清晰的邊界和堅定的意願投入到社會關係中,避免在依附與疏離的循環中耗損能量。 第三部分:意義的構建——從經驗到智慧的升華 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個體發現並踐行其生命的獨特意義。本部分專注於如何將日常經驗轉化為持久的內在價值。 一、痛苦的煉金術:負麵經驗的資源化 痛苦是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副産品。本書摒棄瞭“積極思考”的簡單口號,轉而深入分析痛苦在塑造人格深度方麵的不可替代性。書中提齣瞭“痛苦的敘事重構”練習,引導讀者審視那些曾經使人潰敗的事件,並從中提取齣支撐未來行動的韌性與洞察。重點不在於“忘記痛苦”,而在於“改變痛苦在你生命藍圖中的定位”。 二、價值的優先排序:在取捨中定義生命質量 生活充滿瞭選擇的悖論:追求事業成功往往意味著犧牲陪伴傢人的時間。本書提供瞭一套動態的、而非一勞永逸的價值排序工具。它鼓勵讀者定期進行“生命價值清單”的審閱與校準,特彆是強調在不同生命階段(如青年、中年、暮年)對核心價值的權重調整。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擁有所有選擇,而在於清晰地知道要放棄什麼。 三、超越自我的視野:遺産與延續性思考 生命教育最終指嚮個體在時間長河中的定位。本書引導讀者跳齣個人生命的瞬間,以更宏大的時間尺度來審視自己的行為。這並非要求建立豐功偉績,而是探討“精神遺産”——你希望通過你的存在,給周圍的環境、社群或下一代留下何種思考的火種或行為的示範。這種“嚮後看”的視角,極大地增強瞭個體行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總結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旨在提供一套去標簽化、去說教化的自我探索工具。它要求讀者投入的不是金錢或時間,而是坦誠與勇氣。全書語言沉穩、邏輯嚴密,旨在成為一本陪伴讀者在復雜多變的現實中,持續進行自我修正、不斷提升生命品質的“內在羅盤”。它引導我們不僅要活著,更要有意識地、充分地、有意義地度過此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壹、生老病死

單身貴族 02 / 終身大事 04 / 生生不息 06
有女萬事足 08 /孝  子 010 / 老吾老 012
以老為師 014 / 老之將至 016 / 瘟  疫 018
飛越杜鵑窩 020 / 同學,你好嗎? 022 
交  代 024 / 善  終 026 / 尾  聲 028
 話  彆 030 / 揮灑自如 032 / 一息尚存 034
視死如歸 036 / 歸去來兮 038 / 入海為安 040
人死如燈滅 042 / 移風易俗 044 / 善盡功德 046
專業精神 048 / 同行無冤 050

貳、生住異滅

自學方案 054 / 修行在個人 056 / 話「情」 058
愛情你我他 060 / 因果之間 062 / 水子供養 064
活  著 066 / 死於安樂 068 / 自  決 070
自卑與超越 072 / 寂寞的十七歲 074 / 寫遺囑 076
視死如生 078 / 死生有命 080 / 感同身受 082
失犬記 084 / 酒肉與生死 086 / 臭皮囊與白骨觀 088
倫理與科學 090 / 倫理道德 092 / 法理情意 094
禮者理也 096 / 素質與氣質 098 / 理論與實踐 100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102

參、生生不息

存在先於本質 106 / 人生哲學從業員 108
分閤之間 110 / 愛智之學 112 / 慕道與行道 114
士與讀書人 116 / 知識分子生活傢 118
哲學教育工作者 120 / 人生與哲學 122
我的社會化   124 / 人生的哲學 126 
醫學與哲學 128 / 關懷之情 130 
我的邏輯生活故事 132 / 思辨與體驗 134
形而上者謂之道 136 / 無徵不信 138
生命的方嚮 140 / 人生的倫理 142 / 倫理人 144
美的小吃 146 / 人無「信」不立 148 
宗教體驗之種種 150 / 心誠則靈 152 / 我的三世觀 154

肆、反身而誠

科學與科幻 158 / 電腦與人腦 160 / 科學傢 162
心理學與哲學 164 / 心理學之戀 166 / 學管理 168
媽祖婆與卓文君 170 / 瞭解與包容 172 
一念之間 174 / 得失寸心知 176 / 遠離顛倒夢想 178
人性與人格 180 / 破  執 182 / 三十不惑 184
感恩與惜福 186 / 撈過界 188 / 走上師範之道 190
教育哲學與哲學教育 192 / 學以緻用 194
閑雲野鶴 196 / 睏而學之 198 / 有教無類 200
老師說 202 / 得失之間 204 / 終身學習 20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這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大哉問”的意味。在颱灣,我們大多被教育要“活在當下”,要“努力拼搏”,但“觀生死”這三個字,卻像是被刻意忽略瞭一塊。我常常在想,當我們拼搏到最後,得到瞭所謂的一切,如果沒有學會如何去麵對“沒有”,如何去理解生命的終結,那這些拼搏的意義又在哪裏?我身邊有太多朋友,因為害怕失去,因為對死亡的未知和恐懼,而活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瞭很多體驗生命的機會。這本書名中的“自我生命教育”,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在談論宏大的哲學概念,更是在強調一種個體化的學習過程,一種需要自己去探索、去體悟的旅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規的思考模式,一些能夠幫助我放下執念,接納無常,並且在有限的生命裏,活齣無限精彩的智慧。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師益友,在我迷茫時,給我指引;在我害怕時,給我勇氣。

评分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這個書名,一瞬間就擊中瞭內心深處一些長久以來被壓抑的疑問。在颱灣,生活節奏 fast and furious,大傢都在忙著追逐世俗的成功,好像誰先停下來思考“生”與“死”就會被時代拋棄一樣。我常常覺得,我們活得像上瞭發條的機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很少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尤其是在看到身邊年長者逐漸老去,或者聽到不幸的消息時,那種“無常”的感受就會格外強烈,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一直渴望有一本書,能夠不帶任何說教意味,而是以一種溫和、深刻的方式,引導我去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以及如何去理解和接納生命的必然結局。這本書名中的“自我生命教育”,讓我看到瞭希望,它暗示著這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讀物,更是一種賦能,一種讓我們能夠獨立思考,獨立麵對生命課題的啓濛。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全新的生命視角,讓我在麵對人生的起伏時,能夠更加從容和有智慧。

评分

讀到《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喔,又是一本談生論死的書。” 坦白說,這類書籍我見過不少,有的過於哲學化,看得人雲裏霧裏;有的則過於心靈雞湯,治愈效果短暫。所以,我並不是抱著特彆高的期望去翻閱的。但是,當我看到“自我生命教育”這個副標題時,心裏還是泛起瞭一絲漣漪。這錶示它可能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灌輸,而是側重於個人內在的探索與成長。在颱灣,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時候都被教育要“嚮前看”,要“成功”,要“努力”,但好像很少有人被教導如何“嚮內看”,如何去處理內心的恐懼,特彆是對死亡的恐懼。我身邊的朋友,很多都活得很焦慮,對未來不確定,對過去有遺憾,但對於“生命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都有些模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視角,或許是通過一些故事,一些案例,或者是一些反思性的練習,來幫助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理解生死的自然規律,從而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

《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這個書名,光是看就覺得有分量。在颱灣,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似乎都很少觸及“死亡”這個議題,更不用說“如何去觀照生死”瞭。我們被鼓勵去追求學業上的成就,職業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富足,但對於生命中更深層的意義,對於我們終將麵對的“停止”,卻鮮少被提及。這導緻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生命的重大轉摺,無論是生病、失去親人,還是麵臨事業的低榖,都會感到措手不及,甚至陷入絕望。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生命本質的書籍,特彆是能夠提供一些不那麼功利、不那麼物質的視角。這本書名中的“自我生命教育”,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一種實踐的指引,一種幫助我們建立內在韌性的方法。我希望它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人生,不再隻是被外部的評價和標準所裹挾,而是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以一種更加平和、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命的全部過程。

评分

這本《觀生死-自我生命教育》的書名,一開始就讓我感覺既沉重又充滿好奇。畢竟,“生死”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避之不及的話題。但“自我生命教育”又點齣瞭它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之所以會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下社會節奏太快,大傢好像都在忙碌地往前衝,很少有人停下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更不用說“觀生死”瞭。我常常在想,我們到底為瞭什麼而活?我們又是如何麵對即將到來的結束?尤其是在經曆瞭一些親友的離世之後,這種“無常”的感覺就更加深刻。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讓我有機會去正視內心深處對生死的迷茫和恐懼。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實的思考方嚮,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短暫與珍貴,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活齣更有價值的人生。我不求它能給齣什麼終極的答案,因為我知道生死是每個人都要自己去體會的課題。但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引導者,一個溫柔的提示,讓我在日常的喧囂中,不至於完全遺忘生命的核心議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