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以「思想」為名的刊物,不能不強調思想的曆史性格;思想藉著曆史存活、在曆史中生長。純粹的「當下」,隻是一堆莫名的事實。將當下放進曆史之中,事實纔有來龍去脈、取得麵貌和意義,纔可能理解,思想纔有立足和施展的餘地。所以,思想要生根發枝,首先要喚醒與正視曆史意識。不過,曆史意識談起來不會都這麼從容動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聯邦德國的文化界與史學界,針對納粹階段的德國史,爆發過一場激烈而重要的「史學傢論戰」。論戰中間,一位保守派史學傢留下一句名言:「在一個沒有曆史的國度裏,誰提供記憶、塑造概念、詮釋過去,誰就贏得瞭未來。」──曆史具有決定性的政治功能,沒有人會否認。在近年颱灣,如何敘述和詮釋近代曆史、如何編纂曆史教科書、如何評價曆史人物,不斷引起爭議和衝突,不正足以說明曆史與政治的緊密關係嗎?麵對這種狀況,「曆史意識」與政治的關係,當然值得一探。
作者簡介
編輯委員名單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江宜樺、瀋鬆僑、汪宏倫、林載爵、陳宜中、單德興
轉型正義和曆史記憶:颱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 吳乃德
當穆罕默德遇上言論自由 陳宜中
追蹤狡猾的非理性 約翰.唐恩
召喚瀋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曆史的界綫 瀋鬆僑
當代颱灣曆史論述的雙重挑戰 王晴佳
曆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 周樑楷
也論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兼評李丁贊等所著《公共領域在颱灣:睏境與契機》郝誌東
期待內在批判的璀璨未來:評《公共領域在颱灣:睏境與契機》 湯誌傑
百年前的颱灣旅客:梁啓超與林獻堂 謝金蓉
水龍頭的普世象徵──國民黨是如何失去「現代」光環的? 鄭鴻生
颱灣人文寓言:國傢哲學院 陳正國
對談 去殖民與認同政治:訪談《成為「日本人」》作者荊子馨 柯裕棻
福山論「新保守主義之後」 鍾大智
施琅連續劇爭論與中國大陸政治文化 成慶
香港《二十一世紀》施密特專輯 李國維
兩位女性主義元老的生死恩怨 李樹山
密爾兩百年紀念 陳毓麟
俄國哲學史新論 彭淮棟
加拿大學者在北京教政治哲學 廖斌洲
美國學院左派的自殘 鍾大智
哈伯瑪斯談知識分子的覺察能力 魏楚陽
追尋一個消逝的年代:《八十年代訪談錄》 楊羽雯
哇,光看書名《思想(2)歷史與現實》就覺得很有份量,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我平常就對歷史和哲學很有興趣,特別是那種能夠Connecting過去與現在的書,總能讓我醍醐灌覺。記得上次讀過一本關於歐洲思想史的書,裡麵探討瞭啟濛運動如何塑造瞭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還有像盧梭、康德這些偉大的思想傢,他們提齣的觀點至今依然影響深遠。這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颱灣這塊土地上,歷史又是如何一步步形塑瞭我們今天的社會結構、文化認同,甚至我們的政治思維呢?比如說,從日治時期留下的製度痕跡,到戰後國民政府的來颱,再到民主化運動的歷程,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烙印。而這些歷史的發展,又如何在當代的生活中,透過不同的媒介,像是新聞報導、文學作品、甚至是我們日常的對話中,不斷被重塑和詮釋?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歷史事件,其實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如此的近,並且是如何地影響著我們對「思想」本身的理解。
评分這本《思想(2)歷史與現實》光是「現實」這兩個字,就讓我很想知道作者會怎麼切入。畢竟,我們身處的颱灣,正經歷著一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時代。從國際局勢的變幻莫測,到國內社會的多元發展,再到科技日新月異對生活方式的顛覆,每一個麵嚮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我特別關注的是,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動的環境中,我們如何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或者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充斥著各種碎片化的訊息和觀點,我們該如何篩選、辨別,進而形成自己堅實的思想基礎?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當下的氛圍或主流意見所裹挾,卻忽略瞭迴歸歷史的脈絡,去看看這些現象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邏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方法論,教導我們如何在這個「現實」的洪流中,找到安頓自己思想的錨點,不至於隨波逐流,而是能更加清醒地認識這個世界,並且勇敢地提齣自己的見解。
评分我對《思想(2)歷史與現實》這個書名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思想」這個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和重量。迴顧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從小到大,學校教育總是強調知識的學習,但對於「如何思考」卻著墨不多。直到大學時期,纔開始接觸到一些關於邏輯學、批判性思考的課程,纔驚覺到,原來思考本身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學問。而歷史,更是提供瞭無數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以及這些思考和行動所帶來的後果。我常常覺得,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思考的偏差或盲點。而「現實」又是如此複雜,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可能隻是錶麵的現象,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歷史因素或權力結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歷史的長河,同時又緊密連結當代的現實,透過對「思想」本身的深入剖析,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周遭的世界,並且培養齣更為敏銳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评分讀到《思想(2)歷史與現實》這個書名,讓我不禁想到,我們颱灣社會近年來對於「國傢認同」、「歷史記憶」的討論,真的是非常熱烈,也非常複雜。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政治立場,對同一段歷史的解讀,往往是南轅北轍。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的「歷史」,從來不是鐵闆一塊,而是透過不同的「思想」觀照,而呈現齣多元的麵貌。而「現實」,更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不斷變動的場景,其中充滿瞭各種價值觀的碰撞和利益的拉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超越眼前的紛擾,去思考這些「歷史」和「現實」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在麵對當前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時,我們如何從歷史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我相信,唯有深入地理解「思想」的演變,纔能更清晰地認識「歷史」的脈絡,進而更有效地應對「現實」的挑戰。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書名《思想(2)歷史與現實》讓我聯想到之前讀過的一本關於「後現代主義」的入門讀物。那本書花瞭很多篇幅在討論「宏大敘事」的崩解,以及知識的權力關係。這讓我思考,在當代社會,所謂的「思想」本身,是否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變?過去,我們可能習慣於尋找普世性的真理,或是某種絕對的價值判斷,但現在,似乎更多的是關於「觀點」的競爭,以及「詮釋」的多元。而歷史,在後現代的視角下,也變得更加破碎和主觀,不再是單一線性的進程,而是充滿瞭各種不同聲音和敘事的集閤。我很想知道,《思想(2)歷史與現實》會如何處理這種複雜性。作者會不會探討,當歷史的客觀性受到質疑,而現實又充滿瞭各種不確定性時,我們還能從「思想」中獲得什麼?或者,我們該如何從這些「歷史」的殘片和「現實」的錶象中,建構齣屬於自己的、有意義的思想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