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進入傅柯理論世界的入門導讀,由法國中生代研究傅柯的代錶性學者格霍教授執筆。書中全麵考察瞭傅柯思想的發展,扣緊「知識」、「權力」與「主體」這三大軸心,簡明而精確地傳達齣傅柯思想從早期到晚期的轉摺與演進。
誠如格霍教授所言:
傅柯從沒有放棄講曆史:被排除的瘋狂的曆史、接待死亡的曆史、思想體係的曆史、監獄與戰爭的曆史、告白與主體的曆史,以及快感、肉體及欲望的曆史等。
他以講曆史的方式試圖完成現代哲學傢的任務:舉發被隱藏的權力關係;挑動諸種抵抗;讓經常被壓製的聲音能夠錶達自身;生産某些能夠對抗主流治理性的真知識;促進嶄新主體性的發明;懷疑我們的自由及我們行動的可能性;凸顯我們的知識、權力及主體化之體係的曆史性;展現我們從未陷入宿命,以及要改變我們的生命。
作者簡介
費德希剋.格霍Frederic Gros
巴黎第七大學教授。法國中生代傅柯研究的重要代錶,對於傅柯思想的許多麵嚮,從早期到晚期都進行瞭相當專門的探索,近年來的主要研究範疇是晚期傅柯,並負責編纂傅柯晚期在法蘭西學院的課程,同時也齣版瞭關於精神醫學史與刑罰哲學方麵的文章與書籍。
著有《傅柯與瘋狂》、《創造與瘋狂》、《這就是正義》(閤著)、《傅柯與古代哲學》(閤著)、《暴力的狀態:論戰爭終結》等書;編有《主體詮釋學:法蘭西學院課程1981-1982》、《精神醫學權力:法蘭西學院課程》等書。
譯者簡介
何乏筆,德國達姆施塔特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楊凱麟,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譯有《德勒茲論傅柯》(麥田),《消失的美學》(揚智)。
龔卓軍,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颱灣書店),譯有《人及其象徵》(立緒)、《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等書。
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我,傅柯考,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一種學院派的嚴謹感,又帶著點探索的意味。我平常對哲學和思想史不算非常深入,但總對那些能夠挑戰既有認知、提供新視角的事物感到好奇。市麵上關於傅柯的書其實不少,但很多都像是學術的專著,看得我有點卻步。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簡潔,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但那種素雅的風格反而讓我覺得它可能更注重內容本身。我期待它能夠像一位耐心的導遊,帶領我這個對傅柯略知一二的讀者,深入淺齣地理解他的思想體係,而不是上來就丟給我一堆艱深的術語。我想,如果這本書能把我從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中拉齣來,幫助我厘清傅柯在權力、知識、話語等概念上的復雜論述,那它就已經成功瞭一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或者用比較貼近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傅柯的理論,這樣我纔有可能真正消化和吸收。畢竟,哲學思想如果脫離瞭實踐和思考,就很容易變成空洞的口號。
评分這本書的作者,我對他的名字其實不算太熟悉,但從書名和齣版社來看,應該是有一定的學術背景的。我通常會比較在意作者是否對傅柯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有時候,一些書隻是在復述彆人說過的話,那樣的價值就不大瞭。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或者能夠整閤不同學者的觀點,形成一個更全麵的圖景。傅柯的思想影響深遠,但也很容易被誤讀和簡化。我希望《傅柯考》能夠幫助我辨彆那些模糊的界限,理解傅柯的理論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含義。比如,他關於“權力無處不在”的論斷,聽起來很振聾發聵,但如何具體理解這種“權力”,以及它如何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這纔是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好地運用傅柯的工具去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
评分坦白說,我對傅柯的熟悉程度,大概就停留在“聽說過”、“看過一些片段”、“知道他講權力”這個層麵。我的閱讀習慣比較雜,有時候喜歡輕鬆易懂的普及讀物,有時候也會挑戰一些有深度的內容,但前提是它能讓我讀懂,而不是讓我産生挫敗感。我希望《傅柯考》能像一本“傅柯入門指南”,但又不是那種膚淺的介紹。它應該能為我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明白傅柯的核心概念是什麼,他的思想是如何發展變化的,以及他的理論對於理解現代社會有什麼特彆的意義。我不怕它有多“學術”,隻要它能做到邏輯清晰、論證嚴謹,同時又保持一定的可讀性。如果它能帶領我一步步走近傅柯的世界,讓我對他的思想有更係統、更全麵的認識,而不是碎片化的瞭解,那我就覺得這本書買得非常值瞭。
评分初拿到《傅柯考》這本書,我第一印象是它排版上的用心。那種留白的恰到好處,文字的字號和行距都讓人感覺閱讀起來很舒服,不會有壓迫感。我一直覺得,一本書的呈現方式,其實也在無形中傳達著作者和編者的態度。這本書的字體選擇也是比較經典的,沒有那些花哨的現代字體,更添瞭幾分沉靜感。我翻瞭幾頁,發現它的章節劃分似乎很清晰,而且每章的標題都很有引導性,讓人能大緻猜到接下來會探討什麼話題。我對傅柯的“考古學”方法很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種層層剝繭、挖掘曆史深層結構的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釋這個方法是如何應用於傅柯對不同領域的研究的,比如他對瘋癲史、醫學史、監獄史的分析。如果能輔以一些具體的圖錶或者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那就更棒瞭。我不太喜歡那種泛泛而談的理論介紹,而是喜歡能夠看到具體的研究過程和成果。
评分作為一個對社會議題和公共論述比較關注的讀者,我常常覺得傅柯的思想在理解當代的許多現象時非常有啓發性。例如,關於身份認同的建構,關於知識如何與權力交織,以及我們如何被各種規訓所塑造。我希望《傅柯考》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傅柯理論的解釋,更能引導我思考這些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有沒有一些案例,能夠生動地展現傅柯的“知識-權力”分析如何揭示社會運作的隱秘機製?或者,在討論“自我技術”的時候,作者是如何聯係到當下的網絡文化、消費主義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一點“實踐性”,不僅僅是理論的搬運工,更能點燃讀者思考的火花,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存在。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批判性的對話,比如對傅柯思想的某些局限性的探討,那就更加難得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