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簡介
雷可夫(George Lakoff)
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語言學係教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學問博大精深,遍涉文學、哲學、數學、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腦神經語言學諸領域。在六○年代的生成語義學(Generative Semantics)與七○年代的認知語言學領域均居創始人地位,對語言的譬喻性本質、結構和過程、認知語言學,以及語言認知在其他學科的運用等方麵有開創性的貢獻。
詹森(Mark Johnson)
奧瑞岡大學人文暨科學講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University of Oregon)。學識淵博,研究興趣遍及語言哲學、認知科學、美國哲學、道德理論、康德研究、美學諸方麵,目前其研究重點在於認知的感性基礎和身體的意義,堪稱哲學傢中跨域參與最新認知科學研究的第一人。
譯注者簡介
周世箴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學博士,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本科專長為曆史語言學與語言教學法,後兼及詞匯語義研究以及語言學與文學詮釋的跨域思考與實踐。近期研究偏重認知譬喻理論的原典譯介與導讀,並嘗試從共時與曆時兩個嚮度探討譬喻思維在文學語篇與日常語言中的運作模式、延伸軌跡及其所映射的文化意涵。
作者緻中文版序 (9)
中譯導讀 (15)
1-1 譬喻性語言研究溯往開來 (15)
1-2 Lakoff-Johnson譬喻理論 (18)
1-3 兩岸學界的迴響 (46)
1-4 本書術語導讀 (50)
1-5 當代認知譬喻觀點引介 (63)
1-6 Lakoff-Johnson 譬喻理論的展望 (109)
1-7 譬喻認知入門導引 (110)
1-8 本書翻譯問題及所採原則 (111)
1-9 譬喻與認知參考書目 (114)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1
序 3
謝辭 5
第一章 我們賴以生存的概念 9
何謂譬喻? 9
概念的作用 9
譬喻的非語言層麵 10
第二章 譬喻概念的係統性 15
第三章 譬喻係統性:凸顯與隱藏 21
概念的局部凸顯與隱藏 21
Reddy的管道譬喻 21
變形與延伸:譬喻的魔力 26
第四章 空間方位譬喻 27
空間方位譬喻之肉體及社會基礎 27
結論 37
譬喻之經驗基礎 39
第五章 譬喻與文化的整體相閤性 43
第六章 實體譬喻 47
實體與物質譬喻 47
容器譬喻 53
第七章 擬人 59
第八章 轉喻 63
提示功能 64
理解功能 65
文化性 66
係統性 67
以肉身體驗為基礎 69
轉喻特例:文化與宗教象徵 69
第九章 對譬喻整體相閤性的挑戰 71
顯而易見的譬喻性矛盾 71
整體相閤性vs.整體呼應性 76
小結 79
第十章 更進一步的例證 81
理論與論辯是建築物 81
觀念是食物 83
觀念是有機體 85
觀念是物像 87
理解是見 91
愛的多元議題 93
財富以及重要性議題 97
身體與情感的關聯性 99
人生議題 103
第十一章 隱喻建構的局部偏愛性 107
已用與未用 107
何謂死喻 111
第十二章 我們的概念係統是如何建立的? 113
我們如何瞭解事物? 113
始原概念來自直接肉身體驗 113
何謂「直接肉身體驗」 114
方位譬喻的肉體基礎 115
實體譬喻的經驗基礎 116
轉喻的經驗基礎 117
第十三章 結構譬喻的基礎 119
以體能上的爭鬥比喻口舌之爭 120
勞力與時間的資源譬喻 125
結構譬喻具文化基礎 129
第十四章 因果:湧現與譬喻的閤成 131
直接操作:因果之原型 131
原型因果的譬喻延伸 136
小結 141
第十五章 經驗的整體相閤性結構 143
經驗格式塔與經驗範圍 143
概念與經驗相閤意味什麼? 149
譬喻建構相對於概念次範疇 150
第十六章 譬喻的整體相閤性 155
概念的特例麵嚮 155
單一譬喻內部的整體相閤性 158
單一概念兩個麵嚮間的整體相閤性 162
第十七章 跨譬喻的復雜型整體相閤性 169
第十八章 概念結構理論的一些影響 183
抽象觀點的不當之處 185
同音異義觀點的不當之處 187
第十九章 定義與瞭解 193
語義研究者與詞典編纂者如何處理譬喻現象 193
我們如何處理譬喻現象 194
譬喻定義的對象:經驗自然類 195
相互作用性 197
範疇分類 200
小結 204
第二十章 譬喻如何將意義賦予形式 207
外形大則內容物亦多 208
接近度是影響力的強度 210
自我第一定位 215
語法中的整體相閤性 217
語言的「邏輯」 219
結論 220
第二十一章 新意 225
愛是閤作的藝術品 225
愛是閤作的藝術品譬喻之餘韻 227
純屬意外的化學譬喻 230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之創造 235
譬喻創造相似性的五種方式 240
本書論點與比較論之差異 241
比較論與客觀主義哲學 243
本書基本立場 243
第二十三章 譬喻、真理與行為 245
第二十四章 真理 249
為何在乎「真理」觀? 249
「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50
投射在真理中扮演的角色 251
真理範疇的角色 252
將簡單句理解為真? 257
將常規譬喻理解為真? 261
如何將新譬喻理解為真? 263
理解情境:總結 267
體驗論的真理觀 271
「客觀真理」理論中人類理解的元素 275
第二十五章 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神話 279
文化所提供的選擇 279
客觀主義神話 280
主觀主義神話 282
對譬喻的畏懼 283
第三選擇:體驗論綜閤體 288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學與語言學中的客觀主義神話 291
對客觀主義神話的挑戰 291
主流語義理論如何植根於客觀主義神話 295
第二十七章 譬喻如何揭示客觀主義神話的局限 311
客觀主義角度的常規譬喻解釋 312
客觀論解釋錯在何處 315
總結 323
第二十八章 主觀主義神話的不當之處 325
第二十九章 體驗論選擇:舊神話裝新義 329
體驗論保留瞭促動客觀主義的哪些考量 329
體驗論保留瞭促動主觀主義的哪些考量 330
第三十章 理解 333
人際溝通與雙嚮理解 335
自我理解 336 慣例 337
審美經驗 339
政治 340
後記 343
參考書目 345
譯名對照錶 347
作者緻中文版序
在過去二十五年內,人類概念化與理性化方麵的實證研究已經揭示瞭,概念譬喻隱於我們的抽象思維之中,人類是譬喻性動物——我們概念係統的大部分是由譬喻係統建構的,而這些譬喻係統都在我們有意識的知覺層之下自動運作。結果是,我們縱然很少察覺到這點,但由我們肉身體驗所處環境而生的譬喻,以及那些由文化傳承而來的譬喻,卻形塑瞭我們思維的內容以及思維方式。如果沒有譬喻,我們便無法以適當的方式來錶述哲學、倫理、政治或宗教觀點。簡言之,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大都是經由譬喻而界定的。
撰寫《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一書時,我們強調概念譬喻立基於我們的肉身體驗,但尚未全盤瞭解其運作方式。本書齣版之後,眾多研究確認瞭譬喻主要以感覺肌動來源域(sensory-motor source domains)為基礎,經由此一基礎人類建構抽象概念並作齣推論。現在我們發現,兒童習得大宗(人類或文化群體的)共享譬喻群(a large set of shared metaphors),是通過身體與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這些發現提示,跨文化的普遍譬喻(universal metaphors)確實存在,這來自人類肉體上共有的知覺與肌動控製(perception and motor control)能力,來自人類生存環境的共性。
盡管如此,文化實質差異所引起的效應也是眾所周知的,可以決定哪些譬喻在某一文化中較占優勢,而這些譬喻又如何在語言、禮儀,以及象徵的相互作用中創意錶述(elaborated)。歸結而言,是否真有普遍譬喻存在的問題是一個實證性問題,隻有通過跨文化研究纔能有定論。對漢語思維和語言中的概念譬喻所作的研究已有一些齣色的成果,包括以漢語中口、舌、齒、唇、麵,和其他身體部位的案例研究,以及古代中國哲學與宗教中有關心智的譬喻概念研究。研究顯示,即使中英兩種語言都共有的基本譬喻(basic metaphor),其在漢語中映射細節上的創意延伸(a far more extensive set of submappings)仍然多於英語。與英語相比,此一更具創意錶述映射(more elaborate mapping)使得漢語概念在某些情形,擁有更豐富多彩、更具體入微的譬喻概念化。
探索這些普遍譬喻與文化差異的議題,要靠周詳的案例研究,在這樣的期待下,欣見Metaphors We Live By中譯本問世,希望此譯本能激發更大規模的探索,發現更多形塑漢語思維與語言的譬喻。我們相信,這類研究將顯示,縱使有文化與曆史的隔閡亦難掩其共性,同時也揭示造成我們生存世界不同的文化差異。麵對當前紛擾的全球性動亂與悲劇,我們需要瞭解人類共性以及文化差異何在。如果我們希望瞭解彼此的信仰、價值觀、製度以及習俗,諸如此類的文化知識必不可少,而譬喻正是開啓此類瞭解之門的金鑰匙。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一種被理解的溫暖,仿佛作者能夠洞察我內心深處的那些細微的情感和睏惑。他並沒有直接給齣解決方案,而是通過那些精妙絕倫的譬喻,讓我自己去找到答案。《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於“確定性”的探討。書中將我們對確定性的追求,比作“在茫茫大海中尋找燈塔”。這個譬喻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來對於未來的焦慮,對於未知的不安,原來都是源於對“燈塔”的渴望。但是,作者並沒有否定這種渴望,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燈塔是否真的能夠一勞永逸地指引方嚮?河流的流嚮是否也會隨著季節而改變?這個比喻讓我開始接受不確定性,並從中看到一種動態的美感。它讓我明白,生活並非一場精確的導航,而更像是一次充滿探索的航行。另外,書中對“責任”的闡述,也極具啓發性。作者並沒有將其比作“沉重的負擔”,而是將其描繪成“播種者手中的種子”。這個譬喻一下子就改變瞭我對責任的看法。責任不再是需要被動承擔的義務,而是蘊含著創造和成長的可能。這讓我開始更積極地看待生活中的責任,並且從中發現樂趣和意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觸及瞭最深刻的哲思,讓我們在閱讀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和解。
评分《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是一本讓我讀瞭之後,久久無法平靜的書。它沒有提供簡單的道理,也沒有直接的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絕倫的譬喻,引導我去深入地思考,去審視自己一直以來所信奉的觀念。《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它對“現實”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將現實定義為“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將其比作“我們共同繪製的一幅地圖”。這句比喻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不同的人,會對同一件事情,産生如此不同的看法。因為我們所“繪製”的地圖,是基於我們各自的視角、經驗和信念。這讓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真相”,並非隻有一個,而是可能存在著無數個由個體繪製的“現實地圖”。這種觀念,讓我對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産生瞭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讓我更加審慎地對待所謂的“客觀事實”。此外,書中對“進步”的闡述,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將進步比作“登上更高的山峰”,而是將其形容為“一條蜿蜒麯摺的河流,時而奔騰,時而舒緩”。這個比喻讓我明白,進步並非總是綫性的、一帆風順的,它同樣包含著起伏和迂迴。這讓我不再因為暫時的挫摺而感到沮喪,而是學會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挑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我們一直以為堅不可摧的“現實”,其實是由我們自己構建和參與的,而理解瞭這一點,我們就能更有意識地去繪製更符閤自己心意的“地圖”,並勇敢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
评分我得承認,《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是一本讓我“慢”下來的書。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它像一股清流,讓我停下來,去感受,去思考,去重新審視我與世界的關係。我一直覺得,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世界,很多時候是依靠我們大腦中的“隱喻係統”,而這本書,恰恰就是對這個係統的一次深刻剖析。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不會給你生硬的理論,而是將復雜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個生活化的譬喻之中。例如,書中對“意義”的理解,就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將意義比作“故事”,而不是“事實”。這句簡單的比喻,卻讓我瞬間明白瞭,我們之所以會追求意義,是因為我們是講故事的生物,我們渴望將零散的經曆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敘事。這讓我反思,我是否過於執著於“事實”的真相,而忽略瞭故事的建構性?是否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客觀的“意義”,而忽略瞭意義的創造性?這個譬喻讓我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敘事能力,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賦予更豐富的故事色彩。此外,書中對“成長”的描繪,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作者並沒有將成長比作“階梯”,而是將其形容為“根係的延伸”。這個比喻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成長,並非總是嚮上攀登,而更是一種嚮內的、嚮外的、持續的拓展和連接。它讓我更加理解,為何有時看似“停滯”的狀態,也是一種重要的積纍和準備。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是告訴你“應該是什麼”,而是引導你“看到是什麼”,並在看到之後,自己去探索“可以是什麼”。
评分讀完《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初學者,重新學習如何去“看”和“聽”。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具體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獨特的“解碼器”,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隱藏在語言和思維背後的邏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選擇”的洞察。作者將我們做選擇的過程,比作“在岔路口選擇方嚮”,但更重要的是,他還強調瞭“路標”的作用。他指齣,我們看到的“路標”,其實是我們過往經驗和觀念的投射。這個譬喻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並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被我們內心深處的“路標”所引導。這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能夠識彆那些影響我選擇的“路標”?我是否能夠質疑那些已經被固化的“路標”?這種洞察,讓我對自己的決策過程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也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客觀的“指引”。另外,書中對“理解”的描繪,也十分精闢。作者將理解比作“搭建一座橋梁”,而不是“徵服一座高山”。這句比喻讓我明白,真正的理解,是需要雙方的參與和努力,是需要建立連接,而不是單方麵的壓倒。它讓我意識到,在溝通中,與其試圖“證明”自己,不如努力去“連接”對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並非牢不可破,而可以通過審視和調整,獲得更廣闊的認知空間。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深刻的“覺醒”。我一直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擁有語言,而語言的強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夠通過譬喻,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從而方便我們認知和交流。《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這本書,就將這種“具象化”的力量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以一種非常藝術化的方式,將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譬喻,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們看到瞭它們背後隱藏的巨大能量。我特彆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希望”的譬喻。作者沒有將希望描繪成“遙遠的星光”,而是將其比作“一顆在黑暗中發芽的種子”。這句比喻一下子就改變瞭我對希望的看法。希望不再是飄渺虛幻的,而是具有生命力、能夠從微小之處孕育而齣的。它讓我明白,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依然擁有創造希望的可能,就像土壤中的種子,隻需要一點水分和陽光,就能破土而齣。這個譬喻,給瞭我極大的鼓舞和力量。此外,書中對“時間”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將時間比作“流淌的河流”,而是將其形容為“一個不斷展開的畫捲”。這讓我意識到,時間並非一個單嚮的、不可逆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不斷被創造的過程。這種觀念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有勇氣去擁抱未來。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看到,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並非是固定的、已知的,而是充滿彈性和可能性的,而我們,正是這些可能性的創造者。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我常常覺得,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巨大的倉庫,裏麵堆滿瞭各種信息和觀念,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機械地挪動它們,卻很少去審視這些東西的“結構”和“承載方式”。《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恰恰就是一本關於“結構”和“承載方式”的書。作者非常善於從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中,挖掘齣隱藏在背後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譬喻性思維。讀的時候,我經常會有“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比如,書中對“自由”的探討,並沒有停留在政治或哲學層麵,而是將其比喻為“擺脫束縛的飛鳥”。這句比喻立刻讓我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不僅僅是擺脫外在的限製,更是內心的舒展和獨立。這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真的“自由”?我的行為模式是否受到瞭無形的“束縛”?這種譬喻讓我更加關注內心世界的建設,而不是僅僅寄希望於改變外部環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進步”的解讀,它將其比作“時間的河流”,而非“空間的階梯”。這句比喻打破瞭我長久以來對進步的刻闆印象,讓我意識到,進步並非總是綫性的、往上的,它更是一種持續的流動和演變。這種觀念讓我更加平和地麵對生活中的起伏,不再因為暫時的停滯而感到焦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理解自我的全新視角。
评分不得不說,《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是一本極其“反常規”的書,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暢銷的勵誌書,直接給你一套“行動指南”,而是以一種更溫和、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引導你去審視自己。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睏惑或停滯不前,並不是因為缺乏能力,而是因為我們被固有的思維模式所限製,而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所使用的譬喻所塑造的。作者就像一位敏銳的心理偵探,層層剝繭,揭示瞭這些隱藏在日常語言和思維中的譬喻是如何工作的。書中關於“改變”的譬喻,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改變描繪成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將其比作“河流改道”。這句話看似簡單,卻極具深意。河流改道,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時間的積纍,需要循序漸進,也需要順應自然的趨勢。這個譬喻讓我意識到,對於改變,我們不應該過於急躁和強求,而是要學會耐心和策略。它也讓我看到瞭,許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抗拒改變”,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試圖用“推倒重來”的方式去實現,而不是學會“引導”和“重塑”。此外,書中對“能力”的闡述,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作者沒有將其比作“天賦”或“硬技能”,而是將其類比為“適應環境的植物”。這讓我理解,真正的能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地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和進化。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自身的成長充滿瞭信心,不再害怕挑戰和未知。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盞明亮的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那些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角落。我從未想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比喻”,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模式,甚至在無形中塑造瞭我們的世界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將這些抽象的概念,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展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産生共鳴。例如,書中對“成功”這一概念的解析,就讓我大為震撼。它將我們對成功的追求,比作一場永無止境的“攀登”,我們不斷嚮上,卻往往忽略瞭攀登過程中沿途的風景,甚至可能在到達某個“頂峰”後,纔發現這並不是自己真正渴望的終點。這個譬喻讓我反思,我過去對於成功的定義是否太過狹隘?我是否被社會灌輸的“嚮上”的觀念所裹挾,而失去瞭獨立思考的能力?作者並沒有直接批判,而是通過這個譬喻,引導我們自己去審視,去質疑,去重新定義。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教導都更加有力。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關於“關係”的比喻,書中將人際關係比作“搭建一座橋梁”,而不是“建造一座圍牆”。這讓我意識到,許多時候我們因為恐懼被傷害,而傾嚮於築起高牆,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殊不知,這樣也阻礙瞭連接與理解的可能。這本書讓我開始更加主動地去“搭建橋梁”,去嘗試理解他人的立場,去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對人生的態度也更加積極和充滿希望。
评分讀完《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後,我整個人像是被一股潛移默化的力量重塑瞭,那種感覺很奇妙。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樣生活”或者“如何思考”,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譬喻,像一把把鑰匙,悄悄打開瞭我認知世界的門。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如何能從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中,捕捉到那些最本質、最核心的運作邏輯,並將它們轉化為如此生動、易於理解的意象。譬如,書中關於“語言是思想的牢籠”的闡述,我之前也曾零星地思考過,但書中用“地圖與疆域”的比喻,瞬間就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它不僅僅是說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更是點齣瞭語言本身塑造瞭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們在使用詞語的時候,其實也受限於這些詞語所能描繪的邊界。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他人交流時,是不是過於依賴現有的詞匯體係,而忽略瞭那些無法言說的、更細微的感受?這種反思如同撥開瞭迷霧,讓我開始留意那些“言外之意”,以及那些在沉默中流淌的真實情感。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他會將這些譬喻的洞察力延伸到社會現象、人際關係,甚至是個人成長。他會讓你看到,原來我們許多看似獨立的睏境,背後都可能有著相同的譬喻根源。比如,我們在工作中追求的“晉升”和在感情中渴望的“穩定”,雖然場景不同,但背後可能都隱藏著對“嚮上爬”或“固守原地”的類似譬喻思維。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玩一個巨大的解謎遊戲,每一個譬喻都是一個綫索,而最終的寶藏,則是對自我和世界的更深層理解。這種閱讀體驗是如此獨特,以至於我讀完之後,許多過去的經曆和觀察,都仿佛被重新梳理和賦予瞭新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輕輕點撥我心頭的睏惑。我一直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和溝通,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我們共同構建的“意義網絡”,而譬喻,無疑是這個網絡中最強大的連接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就深刻地揭示瞭這一點。作者以令人驚嘆的洞察力,剖析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譬喻,是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並進而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書中對於“歸屬感”的譬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將其描繪成“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一下子就點醒瞭我。我過往對“傢”和“群體”的渴望,原來是源於一種對“定位”的需求,而不是單純的社交欲望。這個譬喻讓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執著於某種身份認同,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參照物”。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在追求歸屬感的時候,其實是在尋找一種“穩定感”和“確定性”,就像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需要一個坐標來定位自己。此外,書中關於“知識”的闡述,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將知識比作“點亮的燈火”,而不是“堆積的磚塊”。這讓我反思,我是否過於追求知識的“量”,而忽略瞭知識的“質”和“能動性”?真正的知識,應該是能夠照亮前路,幫助我們探索未知,而不是僅僅成為收藏品。這本書讓我對“理解”和“認知”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看到,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由譬喻編織而成的世界裏,而理解瞭這些譬喻,也就掌握瞭理解世界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