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女弟子中,有皇後、貴婦、多産的婦女、也有艷冠群芳的交際花,她們的證悟往往來自於女性特有的煩惱:如對美貌的貪愛或對傢人的牽掛,看佛陀如何引導女人化痛苦為解脫。
本書《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是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係列的第四冊,主要介紹十四位佛陀女弟子和三位在傢弟子們,以女人與在傢弟子獨特的生命經驗,鋪陳齣他們的修行曆程。第一部分是佛陀女弟子們的故事,包括:毘捨佉、摩利迦、讖摩、跋陀軍陀羅拘夷薩、翅捨瞿曇彌、輸那、難陀、沙摩婆提、波吒左囉、菴婆波利、師利摩、鬱多羅、伊師達悉。第二部分是佛陀在傢弟子的故事,包括:給孤獨長者、質多長者、諾酤羅長者父、諾酤羅長者母等。
對美貌的貪愛、對傢庭的牽掛,都是女人特有的痛苦。在本書中,佛陀教導女人應具備何種特質,纔能戰勝痛苦,得到解脫;佛陀也開示瞭在傢弟子的四樂、可欲的五種事物以及緻富之道,藉以教導弟子如何在傢修行。
由德籍斯裏蘭卡高僧嚮智長老、何慕斯.海剋博士閤著的《佛陀的聖弟子傳》,是一本閤集,共介紹瞭二十五位弟子,除瞭波斯匿王的皇後摩利迦並未證果之外,其他二十四位都是證得初果以上的聖弟子。為瞭凸顯故事的主體人物,同時也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我們將本書的內容編譯成四冊發行。為瞭使單冊購買的讀者,能夠清楚瞭解本係列編製的精神與全貌,我們在每一冊都保留本係列最精彩的導論,即由菩提比丘所撰寫的〈從經典中憶念佛陀的聖弟子〉一文,讓讀者掌握閱讀的精髓。
透過巴利佛典,本書呈現較為接近曆史與人性的原貌,讓我們一窺從凡夫蛻變為聖者,內心是經曆怎樣的轉化;悟道後的他們,如何麵對生、老、病、死等現實的人生曆程。閱讀這些早期佛教成就者鮮活的傳記,有助於提升我們心靈的洞見,擴大修行的視野,也為現代的修行者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修行的前路。
作者簡介
嚮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 1901-1994)
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上座部佛教詮釋者。齣生於德國,他於一九三六年,在三界智大長老座下受戒,直到一九九四年末去世為止,共計度過五十八年的比丘生活。他是坎迪(Kandy)佛教齣版協會的創辦人與長期編輯。他的著作包括《佛教禪修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法見》(The Vision of Dhamma)與《阿毗達磨研究》(Abhidhamma Studies)。何慕斯.海剋(Hellmuth Hecker)何慕斯.海剋是德國重要的佛教作傢與巴利藏經譯者。他的著作包含《相應部》(SaMyutta NikAya第四與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譯,以德文寫作的兩冊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國首位佛教比丘──三界智大長老(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的傳記。英文版編者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菩提比丘是來自紐約市的美國佛教僧侶,於一九七二年在斯裏蘭卡齣傢。他目前是佛教齣版協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會長與編輯。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見網經》(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達磨概要精解》(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與《中部》(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為共同譯者)。
本書作者、英文版編者介紹
巴利佛典略語錶
【推薦序】 尋找傳說的源頭.奚淞
【推薦序】 活齣佛法的聖弟子.楊鬱文
【中文版編者前言】 《佛陀的聖弟子傳》中文版齣版緣起
【英文版編者前言】 《佛陀的聖弟子傳》英文版的結集.菩提比丘
【導論】 從經典中憶念佛陀的聖弟子.菩提比丘
佛陀的女弟子
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毘捨佉
第二章 賣花女皇後︰摩利迦
第三章 斷除欲樂的大智慧者:讖摩
第四章 善辯行者︰跋陀軍陀羅拘夷薩
第五章 抱亡兒乞藥的母親︰翅捨瞿曇彌
第六章 多子無依的老婦:輸那
第七章 佛陀的異母妹妹︰難陀
第八章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後
第九章 從悲傷中解脫︰波吒左囉
第十章 慷慨的交際花︰菴婆波利
第十一章 師利摩與鬱多羅
第十二章 結束輪迴的旅程︰伊師達悉
佛陀的第一施主︰給孤獨長者
第一章 給孤獨長者成為佛弟子
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
第三章 給孤獨的傢庭
第四章 給孤獨與他的朋友們
第五章 世尊的開示
第六章 給孤獨之死
善說法的在傢弟子典範:質多長者
第一章 在傢弟子的典範
第二章 善說法的質多長者
第三章 與質多長者有關的事件
解脫道上的法侶:諾酤羅長者父與諾酤羅長者母
第一章 清淨和諧的婚姻生活
第二章 互為良師益友的夫妻
【附錄】《佛陀的聖弟子傳》各冊文章的原作齣處
拿到《佛陀的聖弟子傳4: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這本書,我的心情真的非常興奮,畢竟這是這個係列我一直都很期待的部分。一直以來,我們接觸到的佛教故事,似乎多半是關於男性僧侶的傳奇,但佛陀的教法是普世的,男女老少、齣傢在傢,皆可依教奉行。因此,這次聚焦於「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實在太重要瞭,也填補瞭我一直以來在閱讀佛教史料時的一些疑惑。 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女弟子們,在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背景下,是如何獲得佛陀的親自教導,並且能夠達到如此高的修行境界?她們的證悟過程,以及她們在弘揚佛法中所扮演的角色,肯定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同樣地,那些在傢弟子,他們如何在俗世的紛擾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實踐佛陀的教義?他們如何在工作、傢庭、人際關係中,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其中,並且將慈悲與智慧傳達給周遭的人?我深信,透過這些人物的故事,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切實地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的。
评分一直以來,對於佛教的歷史與人物都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在佛陀身邊默默耕耘、卻又散發著耀眼智慧光芒的弟子們。《佛陀的聖弟子傳》係列一直是我追尋的目標,終於等到第四集齣版,這次聚焦在「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期待。我一直覺得,談論佛陀的教法,不能隻侷限於齣傢眾,那些在社會各個層麵實踐佛法的在傢居士,以及那些突破時代限製、展現女性智慧與力量的尼僧,他們的故事同樣是佛法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些在佛陀時代既要麵對社會的期望,又要努力精進佛法的身影?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下,女性修行者所麵臨的挑戰,肯定比男性來得更加艱钜。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她們如何透過佛法,找到瞭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並且如何將這份力量帶入傢庭、社會,甚至成為他人的指引。而在傢弟子們的故事,更是貼近我們一般人的生活,他們如何在傢中實踐五戒、十善,如何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保持正念,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學習的寶貴經驗。我非常期待透過作者的筆觸,能看到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受到佛法在生活中的真實應用與影響。
评分收到《佛陀的聖弟子傳4: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這本書,我的閱讀熱情瞬間被點燃。作為一個對佛教歷史和人物故事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要全麵理解佛陀的教法,就不能忽略那些在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中實踐佛法的人們。這次將焦點放在「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這無疑是對佛教傳承中被低估或較少被提及的群體給予瞭應有的重視。 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女弟子的心路歷程。在那個時代,女性要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學習和修行機會並不容易,她們是如何在佛陀的感召下,展現齣非凡的智慧與毅力,最終獲得證悟?我對她們在麵對傳統社會觀念時,是如何堅守佛法的信念,並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傳承下去感到好奇。同時,我也想瞭解那些在傢弟子們的故事,他們如何在世俗生活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法門,如何在傢中實踐佛法的倫理道德,並且如何以身作則,成為傢庭和社會的楷模。我相信,這些故事將會為我們現代人提供寶貴的修行指引。
评分這本《佛陀的聖弟子傳4: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絕對是我近期最期待的書籍之一。一直以來,我對佛教的歷史和人物都充滿瞭好奇,而《佛陀的聖弟子傳》係列更是我收藏和閱讀的重點。這次將目光投嚮「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過去,我們接觸到的許多佛教故事,似乎更側重於齣傢男性修行者的事蹟,而忽略瞭那些同樣在佛陀座下學習、並將佛法發揚光大的女性和在傢眾。 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描繪這些女弟子的形象。她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如何能夠獲得佛陀的親自教導,並且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我想瞭解她們的證悟過程,以及她們在弘揚佛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於在傢弟子,我同樣充滿瞭好奇。他們如何在日常的塵囂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實踐佛陀的教義?他們如何在傢庭、事業、人際關係等各個層麵,將佛法的智慧融入其中,並且將慈悲與智慧傳達給周遭的人?我相信,透過這些真實的人物故事,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切實地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的,並且能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發。
评分這本《佛陀的聖弟子傳4: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真是讓我等瞭很久,終於可以一探究竟。一直以來,我對佛教的歷史和人物都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那些在佛陀身邊學習、並將佛法發揚光大的賢者們。這次的重點放在「佛陀的女弟子與在傢弟子們」,這讓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過去,我們較常聽到的是男性阿羅漢的傳奇,但別忘瞭,女性也能證悟,在傢眾也能修行得道。 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刻劃這些非齣傢身份的佛陀弟子們。她們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必然麵臨許多獨特的挑戰,例如女性的社會地位、傢庭責任等,但她們卻能憑藉著對佛法的虔誠與精進,超越這些限製,達到令人敬佩的境界。我特別想瞭解,她們是如何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傢中實踐慈悲、智慧與戒律,並且如何影響周遭的人。這對於我們這些身處紅塵、肩負傢庭與社會責任的現代人來說,具有非常實際的啟發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